麻疹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505
专题名称: 麻疹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25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400.pdf
专题类型: 医疗

专题描述

麻疹是危害儿童的传染性疾病。1955年5月至6月间,双岔土房发现麻疹流行,碌曲卫生所组织巡回医疗小组前往防治,在21天内扑灭了麻疹流行。据统计发病人数203人,其中男188人,女15人,死亡8人。1962年至1963年间先后发生麻疹病人21人。1974年,全县发生大面积麻疹流行,自4月下旬从郎木寺公社开始发现麻疹,迅速波及全县,至8月上旬共发现麻疹病患者170例,其中死亡6例。1979年部分牧民赴青海塔尔寺朝拜受传染,引起麻疹流行,全县发生304例,死亡7例,主要发生在尕海、双岔两个公社。1981年,部分牧民去西藏朝拜染上麻疹,途中患病8人,死亡1人,这次虽未造成大面积流行,但在6个公社均有零散流行。1983年5月,双岔公社毛日、电塘两个生产队发生麻疹流行,毛日队发病21人,死亡2例,电塘队发病29人。1983年全县发生麻疹142例。1985年4月,玛艾乡花格村发现4例麻疹病人。麻疹的防治,自50年代起步,80年代进一步加强,县卫生防疫站坚持做好麻苗接种,使麻疹自80年代后期起,再未发生过较大范围的流行。从历年监测麻疹抗体水平看,抗体阳性率及平均抗体滴度均比较高,机体已形成了有效的免疫屏障。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