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503
专题名称: 鼠疫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25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398.pdf
专题类型: 医疗

专题描述

鼠疫是由鼠类动物传染给人的发病快、死亡率高的烈性传染病。据《鼠疫》(纪树立主编、1988年6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一书介绍,碌曲县在1905年.1910年、1923年、1929年、1930年、1932年、1940年均有疑似鼠疫病的流行,病例少则数人,多则40余人。解放前西仓寺院亦有类似鼠疫的流行病例。据《甘南州卫生志》介绍,1940年8月中旬至8月底,因剥食旱獭引起鼠疫,受传染的3人全部死亡。1961年甘肃省自然疫源调查队在碌曲县双岔公社大庄村背后的山坡上捡到自毙旱獭1只,从其骨髓中分离出鼠疫杆菌一株,从而以科学方法证实该地为鼠疫自然疫源地,判定疫病地面积458公顷。自1961年至1976年10年间,党和政府组织科学工作者先后进行过7次灭獭拨源工作。经过努力,到1985年,自然区旱獭密度由原来的0.15只/公顷降到0只/公顷,盗洞率由开头的48.58%降为零,1986年,双岔乡大庄485公顷疫源地正式通过国家和省级考核验收,达到了“稳定控制”标准。1988年在1987年对疫源监测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为时2个月的灭獭拨源和鼠疫监测。达到“稳定控制”标准以后,防鼠工作侧重于源区监测,1987-1995年监测工作每年都在进行。1994年,监测范围扩大到甘、青、川边界一带,监测结果表明,大庄自然鼠疫源地及甘、青、川边界地带的鼠疫疫情基本得到控制。达到“稳定控制”标准以后,县委、县政府继续重视对防鼠工作的领导,县地方病防治办公室与县卫生防疫站,不间断地进行以“三报(报死旱獭、报不明原因的高烧病人、报原因不明的急死病人)三不”(即不剥食旱獭,不接触病死旱獭、不猎獭)知识为中心内容的宣传教育,使防鼠疫工作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