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443
专题名称: 火葬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767.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火葬此俗流行在广大农区藏族群众中,人死后,先由家人把死者的面部用黄色缎子盖好,然后先通知给自家的亲房。再由亲房通知给本村各户。一时全村男性,主要是老年和中青年人,都赶到丧家,老人们帮助缝制一个白布袋,中青年人中选几名有经验的人给死者穿衣,衣服为一套便衣,男为黑色,女为白色,面料必须是棉布,不用毛料或者纤维织品。然后将尸体用约一寸宽的布带捆扎成胎儿状,装进布袋,停尸于堂屋正中的矮桌上,覆以自己曾穿过的衣服。灵前放一菜油灯,用一只龙碗装满五色粮食,插上祭奠香柱,才请喇嘛念经,儿女守灵,亲朋则通宵达旦闹丧,方式不拘,只是不能唱歌、饮酒。次日请一木匠作轿子,做成后将尸体转移到轿内。轿呈方柱体,外形似一座飞檐宫殿式的小木楼,高约1米,宽约60厘米,周有四根桩柱,下铺薄板,装尸后周围及顶部均用彩纸糊好,停放三日后,择吉时送出。送出前先选一平地,一般在通风较好处,(各村均有一固定场所),用土坯砌成一个圆形直径约1〜1.5米,高约2.5米的土炉,炉呈上小下大的烟筒状。内装劈好的干柴,然后由村中人在送殡之日抬轿子到土炉前,将尸体放进土炉,再将轿子打坏一并塞进土炉,上置劈柴由村人邻里劝遗属回家,经喇嘛诵经后才由村人用柏香来点燃炉火,且不断地添柴,直至尸体化为灰烬为止。到第三天由死者子女将土炉拆除,用红筷子捡起遗骨,装进特制的骨灰匣里,埋到自家祖坟。以后每隔7天请喇嘛念经超度一次。当念够七七四十九天后,方算尽了孝道。 康多、杓哇、恰盖等地的藏族,火葬形式与上面有别,主要是将轿子放到预先选好的地方上,然后在其周围垒架劈柴,一直架到轿子的第三层时,死者外甥才来启开轿顶,随之由大喇嘛开始念经,小喇嘛往轿里添油,添到一定程度,仍由外甥点火焚尸。 在车巴沟虽有火葬之习俗,但只有喇嘛高僧才能享用。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