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369
专题名称: 绘画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641.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卓尼地区的民间绘画艺术,集中地表现在寺庙之中,其表现形式有两种:卷轴画和壁画。卷轴画大部分是佛像,画底材料有布、帛、丝绸、锦缎等。绘画用的颜料为石色(即矿物颜料),调和后进行绘制。卷轴画的绘画方式、程序及其艺术效果近似于现代的油画和水粉画,属工笔重彩。 壁画,大部分亦在寺庙之中,因当地寺庙中的内墙全为板壁,所以全画在板上。故寺院的所有露在表面的木质部分全用彩绘,包括四壁、天花板、柱、梁、椽、檩、檐、门、窗等。面积凸凹不平且小的地方,多用简单的图案勾勒。面积较宽阔处,均用刷底壁画结合装贴壁画绘制。其中门、柱等显眼处,还用隐塑装饰。寺庙中的壁画题材,局限于宗教色彩,其间虽夹杂一些山水花卉、龙凤虫鸟和历史故事,但数量甚微。 绘画的另一广阔天地在农村,各家各户都不同程度地用壁画装饰门、窗、檐、柱及室内的柜、桌等家具。这部分民间艺术的应用数量,大大超过了寺庙壁画的数百倍,其创作题材也极丰富,那些民间艺人(俗称画匠)脱开宗教思想的桎梏,大力发挥,创作视野开阔。作品中有传统的山水花卉、禽鸟鱼虫、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民间故事等等应有尽有。在传统绘画技法上也有突破,由单一的工笔勾勒添彩发展到各种技法的综合应用,尤其是采用了中国水墨画的烘染、墨晕等技法,使这一民间绘画艺术日趋成熟。 壁画的绘制方式和程序是:先打平底板,贴上底布、涂上白底色,然后用木炭条勾出图案轮廓,若需采用隐塑,就用小色袋将胶泥挤在图底上,再用金粉勾出廓线,然后上色。上色通常用二至三道工序,先浅后深,待色完全干燥后才上桐油封面。卓尼阿子滩籍喇嘛包桑杰,就是人们熟知的一位画师。他不仅擅长绘制佛像,还精于农家庭院的装饰绘画,他的剪纸技巧也堪称卓尼一绝,其作品《龙凤呈祥》曾在县首届剪纸展览会上荣获一等奖。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