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目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361
专题名称: 沙目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638.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是流行在县境东部藏巴哇、洮砚、柏林三乡藏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歌舞。因其使用的特殊道具兼击乐羊皮鼓尤具特色,其击打的方式和形状很像货郎使用的拨郎鼓, 所以又称其为巴郎鼓舞。 关于“沙目”的起源,当地有一段神话故事。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连年大旱,颗粒无收。乡民们苦于饥荒,只得杀牛宰羊,祭祀山神,乞降甘露。当他们虔诚地跪伏在山前祈祷时,山中隐隐传出一阵鼓乐相伴的歌声。于是他们默默记下了曲调和鼓点的大概,回去后便制作了一种能摇动发响,带长把的双面羊皮鼓,在村中心的场地上点上一堆篝火,即兴跳起了巴郎鼓舞,将祈求的愿词唱了出来。在他们至诚感召下,天上果然降下了甘露……。从此,定于正月初五为“沙目”的起日(始跳),正月十五日为歇日(结束),正月十六就将巴郎鼓供起。 “沙目”舞除在本村跳,还在外村交流,分主客两队,先唱序曲《及柔》,接着跳《苦松加里》(意为跳三圈舞),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各跳三圈,以示相互问候。接下来边跳边唱《沙娄梅娄》,自此,“沙目直顺”开始,意为正文的开头。以下依次跳唱《春牙撒》、《春柱》、《尼给刀羊》等。中途稍事歇息,吃饭、饮酒时穿插《龙够》、《撒玛鲁》、《扎玛鲁》等。最后跳《盖路》(结束的曲目、相当尾声),互相道安、告别。 沙目舞中的曲调也极有特色,曲式结构均为带曲首的单句体和双句体,歌词的填法尤为特殊:单句体曲调要反复一次才能填一句主词,即第一句填前4个音节,第二句填后3个音节。调式较统一,均为徵调式,不时出现以“清角”为“宫”的暂转调,将商调式以上四度方式穿插其中。旋律进行起伏较大,比起境内其它几类藏族民歌,四度跳进明显增加,并插入一些五度、甚至七度的大跳。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