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新公路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251
专题名称: 东新公路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413.pdf
专题类型: 交通

专题描述

东新公路是卓尼、临潭、漳县三县合用的一条县乡公路。由于1972年以后洮(砚)柏(林)段、新(城)石(门口)段公路的便道通车及洮砚洮河大桥的建成,基本上构成了这条公路的雏形,但沿线路况差,绕道多,坡陡弯急,水害严重,时断时续,不能保证通车。1979年,省交通厅投资48万元,对新石、洮柏两段公路进行了整修和部分路段的改造。通车能力虽有提高,但因工程艰巨,资金有限,水患未除,坡陡弯急等问题依然存在。1980年遭特大暴雨,洪水成灾,新城至石门口路段受灾尤为严重,交通中断达4年之久。卓尼所属东部三乡绕道岷县至县城的历史再现。1984年10月,县政府为了使次年东新公路全线开工的顺利进行,先期在柏塔段动工,绕开原塔儿窑绕道牛心崖至柏林的40余公里,直接开辟从柏林越野力大山至塔儿窑13.5公里的路基。工程由县工交局主持施工,抽调全县民工1760余人,由副县长杨正任总指挥,县工交局副局长周旦知、梁子才任副总指挥,万方任技术员,在甘南州公路工程队已测量设计的基础上,历时两个月于当年12月底开通路基,以便道通车。1985年3月,国家实行粮棉布以工代赈,这条公路正式列入全线改造项目,按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进行设计施工,桥涵荷载汽一20,挂一80,沿线各县境内分别由各县主持改造。卓尼县负责洮砚至柏林至塔儿窑两段的施工。投资108万元,实际耗资101万元,节余的7万元用于柏林至新堡段的公路改造。全部工程重点改造坡陡弯急、线型不良、治理翻浆等盲肠路段,共移动土石方工程量61万立方米,修建混凝土平板桥(柏林桥)1座,净跨10米,钢筋混凝土涵洞29道,长29米,防洪工程2处,计492立方米。改建原大滩梁1处,因坡陡弯急,地形限制,改移越野力大山,比原道延长了3.5公里。改建后的洮柏段长23.5公里,柏塔段长17公里。东新公路在县境内的总长度为40.5公里。于1985年8月全线竣工通车。 东新公路被重点改建后,路况超过了原岷合公路的等级,增强了县境东部地区的经济活力,加强了此地和县城、外地之间的交通运输与商贸交流。对改善边远地区贫困面貌,提高人民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正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甘肃省交通厅
相关机构
周旦知
相关机构
梁子才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卓尼县
相关地名
临潭县
相关地名
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