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电公路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唯一号: 292534020230000245
专题名称: 卓电公路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410.pdf
专题类型: 交通

专题描述

卓电公路北起卓尼县城,渡河与岷麻路相接,沿洮河南岸西行至达子多村后南行进入卡车沟,经郭札、大日卡诸村越光盖山又经扎东那、益哇抵电东寺(原为卓尼县属上迭区驻地,现为迭部县治),全长109公里。 位于迭山北南麓之卓尼与迭部,自明代起同属卓尼辖地,仅有穿行于悬崖峭壁、深山密林中的一条崎岖驮道相通。加之光盖山长年积雪,山高路滑,数处栈道宽不盈米,人畜过往无不胆颤心惊,每年跌入沟壑中的死伤人畜不下数十。1955年冬,甘肃省政府为了便利卓尼前后山藏胞的交通运输,开拓甘川通道,批准修建卓电公路。1956年甘南州批准卓尼县实行“民工建勤”,并由洮河林业局投资18.6万元,于1956年4月在卓尼至达子多路段先期动工。是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军区经请示总参谋部批准,调动临夏驻军步兵11师工兵营和甘南驻军内卫二团全体指战员参加筑路工程,并担负达日卡经光盖山至电采寺全长77公里的主攻路段。卓尼县组织民工200余人担负卓尼至达日卡32公里的修路任务。并协助筑路部队运送给养,测量路线,安排住宿,协调军民关系及解决占用土地,征用木石料等问题。 筑路大军于1957年5月5日至13日先后抵达工地。5月20日正式开工,9月23日完工,10月1日在光盖山部队工程指挥部驻地召开了隆重的通车典礼。这条公路虽然经过的地段山高崖陡、高寒积雪、地形复杂,工程非常艰巨,但由于使用了风钻、爆破等先进机械和技术设施,再加军民齐心协力,先后仅用了9个月时间就全线通车,是卓尼筑路史上的壮举。卓电公路工程共计投入114.01万个工日,挖填土石方工程量616.14万立方米,每人每日完成土石方工程量达5.4立方米,完成工程计划定额的133%。修建大小木架桥30座,共长333.6米,涵洞9道,伐木323.4立方米。1958年底,这条公路因光盖山积雪阻车,加之卓尼、迭部两县分治,交通冷落等原因失养弃用,至今未能修复。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卓尼县
相关事件
电尕寺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