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图书馆
碌曲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碌曲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碌曲县布氏杆菌病防治情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唯一号:
292534020220000085
专题名称:
碌曲县布氏杆菌病防治情况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2510020220000001/001
起始页:
0404.pdf
专题类型:
疾病
专题描述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牲畜是布病主要传染源。全州布病普查始于1958年,70年代至90年代,碌曲县又先后进行过几次普查和调查。从发病的总体情况来看,牧区发病率最高,半农半牧区次之。牧区的女性发病率又高于男性,碌曲县牧区男性发病率为2.39%,女性为5.79%。原因主要是牧区直接接触牲畜较多的挤奶等劳务均由妇女所承担。1972年,全州人类布病普查发现,碌曲、玛曲、夏河三县共有布病患者1075人。1982年9月,县卫生防疫站对县城有关畜产品屠宰人员及玛艾大队、加格大队留守冬房帐圈的部分老人和学生165人进行检查,检出阳性病人34人,占检查人数的21%,其中男18人,占阳性率53%,女16人,占阳性率46%。1993年,县卫生防疫站采取询问症状、检查体格、布病皮试筛选方法,对可疑及皮试阳性者采血作血检(SAT)试验,综合对双岔乡、玛艾小学及县藏族中学的学生人群256人进行诊断,检出病人39人,患病率3.99%,查出玛艾小学患者1人,藏中学生皮革强度大,感染率高,血检(SAT)阳性5份,且均有临床表现,双岔乡的感染率最高,其病因可能是人畜接触机会较多。布病的防治始于50年代,进入80年代后,广泛开展了防治宣传,加强防治措施,在病区采取以注射布氏杆菌疫苗、投服布病药丸,气雾免疫及多种中西、中藏医综合疗法。1972年,州畜牧兽医站主持,州卫生防疫站参加组织的工作组,对碌曲县尕海公社的加仓、前进、郎木寺公社的贡巴、波海、尕尔娘等大队及李恰如牧场的人和牛、羊全部进行了羊型五号苗的气雾免疫。加强对牲畜有病的防治,切断传染源,是防治人类布病的根本措施,自80年代初,对畜类布病防治进一步加强,1983年,州上下达给碌曲县290000头(只)牲畜气雾免疫任务,实际完成330729头,超额13.12%,密度达到92%,同时对双岔、西仓、阿拉三个公社下达的3000份血检任务超额3.5%完成,阳性率下降到0.48%。1980年,对四个乡的9个自然村的6~8岁的儿童1479人进行了布病抽查,实查1380人,受检率92.44%,发病率为0/十万。经检查验收,达到了国家“基本控制标准”。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