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甘南州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管理工作会议召开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唯一号: 292532020230003686
事件名称: 1990年甘南州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管理工作会议召开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2510020230000006/001
起始页: 0163.pdf
事件类型: 政治事件
起始时间: 1990年9月
结束时间: 1990年9月
发生地点: 甘南藏族自治州

事件描述

1990年9月,甘南州委、州政府召开全州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管理工作会议,会上州委书记郝洪涛、州长胡培珍讲了话,扎实安排了第二轮企业承包工作。在总结第一轮承包经验的基础上,第二轮承包更加注重了对承包经营者的选择,进一步完善了承包合同、加强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第二轮企业承包是根据州内各企业不同的实际,有计划、分步骤、逐户进行的。在承包形式上,对生产经营正常,效益稳步增长的企业采取了基数递增包干,歉收自补,超收分成的办法;对生产经营不佳,效益低下的企业采取了包死基数,超收全留的办法;对因经营不善造成亏损的企业采取了包死基数、利润返还、超收全补、逐年补亏的办法。全州共有工业企业53户,纳入第二轮承包的51户,对49户企业分别实行了滚动承包、延期承包和目标管理,其中滚动承包26户,重新承包19户,延期承包的2户,分别占承包总数的55.3%、40.4%、4.3%;实行目标管理的2户。对不同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承包期限,对经营前景明确受外部环境影响不大,生产经营基本平稳的企业,承包期限掌握在3~5年以内;对前景不明,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企业生产效益忽上忽下难以维持生产经营的企业,承包期限控制在3年以内;对无定型产品,市场竞争力极差,亟需做适当性调整,一时难以科学合理确定承包基数的企业,承包期放在两年以内或更短一些。在承包基数确定上,考虑了6个方面的要素,即第一轮承包经营状况祈实际完成的效益;国家产业政策;企业现在的内外环境和可能产生的效益;企业潜力大小和更新改造任务的轻重;同行业资金利润率、计划数和合同数的衔接。在此基础上,逐户测算、逐户落实。第二轮承包的特点是:明确了国家、企业、职工分配比例,充分体现“三兼顾”原则,坚持税保财政、利保企业、少分多留、放水养鱼的指导思想。完善了指标体系,企业的考核以效益、管理、发展三大指标体系为依据,克服了重效益、轻发展、薄管理的不良倾向,限制了企业短期行为。

知识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等24个勤劳、善良的70万各族人民。甘南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人们向往的“香巴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甘南地区处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甘南人民推翻封建剥削制度,逐步走上各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甘南州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甘南藏族聚居区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伟大变革,是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人民民主政权,使甘南各族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第二次伟大变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甘南州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全州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甘南州各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

重要人物

郝洪涛
相关
胡培珍
相关

相关地名

甘南藏族自治州
发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