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图书馆
碌曲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碌曲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依拉久美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唯一号:
292530020220000069
人物姓名:
依拉久美
文件路径:
2925/01/object/PDF/292510020220000001/001
起始页:
0565.pdf
性别:
男
出生年:
1923年
籍贯:
碌曲县
民族:
藏族
传略
依拉久美,男,藏族,碌曲县双岔乡依拉村人,1923年生,中专(藏文)文化,1935年入旺藏寺,1940年到1951年在拉卜楞寺哲学院学习,1952年任旺藏寺院活佛。1958年7月因活佛身份被捕入狱,1961年3月释放,1962年寺院开放后仍为活佛,1962年任县政协委员,后历任县政协常委,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州政协委员,全国七届人大代表等职。自1958年起,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把他作为专政对象,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几乎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平反了他的冤假错案,经济上进行了补偿。1981年修建旺藏寺院时,很多群众与僧侣提出要把寺院重新建在现在的乡政府机关驻地的寺院旧址上,他以自己的活佛身分协助党委、乡政府做通了群众思想工作,使群众同意将寺院修在别处。在修建寺院时出现了向群众摊派,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物的现象,他及时向乡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又亲自到双岔乡的三个寺院作说服工作,教育大家要坚决按照中央19号文件办事,体谅国家和群众的困难,自力更生。寺院建成后,有些家长把学龄儿童送到寺院当和尚,加上实行农牧业生产责任制后,一些缺劳力的家庭让孩子弃学劳动,一度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大幅下降,有的村甚至出现了上不成课的现象。他立即召集全乡三个寺院的寺管会成员,并邀请各村负责人一起开会,启发大家要想治穷致富,没有科学文化是不行的。他先后在15个自然村,近300户牧民家庭,挨门逐户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同时还在本乡的三个寺院,讲宗教与教育的正确关系,讲宗教不能干预教育的有关政策,使37名年龄不到18岁的小僧人退寺入学。针对部分学生家庭困难,无钱购买学习用品的情况,他先后拿出315元钱购买铅笔,作业本,书包等学习用品分发给一些困难学生,鼓励他们刻苦学习。二地村有338人,村里有一台磨面、榨油两用机,但没有懂技术的人操作和维修,被弃之一旁。这件事使他感到帮助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技之长的重要性,于是他办起了扫盲班,动员15~35岁年龄段的青年参加扫盲学习。年已古稀的依拉久美,每天还下山上山,从5里路外步行到二地村给扫盲班上课,不论是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他都始终坚持。他先后为扫盲班捐款5500元,使104名青年脱了盲。双岔乡是地方病流行的高发区,缺医少药,加上群众受旧习惯影响,有病不求医,找僧人念经。依拉久美利用自己掌握的藏医医术坚持为群众治病,并利用治病机会向群众宣传科学知识。80年代初,他义务为群众看病达万余人次。依拉久美还经常帮助生活有困难的人。1985年春节,村里发生的一场大火烧毁了三户村民的财产,他给这三家送去30多斤大肉和几百斤粮食。村里有个78岁的五保老人叫那木交草,双目失明后生活十分困难,他把她接到自己家里扶养。1986年5月,他拿出1000元捐献给老山前线的参战人员。1991年,他向省上争取资金12万元,修建了双岔小学教学楼。为发展民族教育,他还给甘南州藏族教育基金会捐资1000元。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专题
活佛
职位
活佛
职位
委员
职位
常委
职位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
人大代表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