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牧村改革初期的经济结构调整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78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牧村改革初期的经济结构调整工作
分类号: F121
页数: 8
页码: 020-027
摘要: 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两年里,甘南州经济虽然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直到1979年年初,经济工作中基本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并没有改变过来,经济结构单一,农工比例,农业内部农、牧、林、副比例不合理的状况仍然存在。为此,根据中央和省上的精神,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努力改变过去不顾自然气候条件,千篇一律地搞“以粮为纲”的错误做法,从甘南州的实际出发,在积极推行农牧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放宽经济政策,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农牧业内部结构,退耕还牧,种草种树,促进了全州经济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农牧村改革 经济结构调整

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中央政治局会议于1979年3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主要讨论经济问题,正式确定了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一致同意集中三年时间,认真搞好调整,同时进行改革、整顿、提高工作。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的重大方针,调整工作全面展开。调整的重心不仅仅是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更重要的是要摆脱过去那种高积累、高指标、高速度的框框。在调整过程中,中央提出要端正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的一套老的做法,真正从中国实际出发,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快、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为此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本着这一精神,1981年11月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中国今后经济建设的10条新的方针,这表明党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有了进一步转变。
  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两年里,甘南州经济虽然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直到1979年年初,经济工作中基本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并没有改变过来,经济结构单一,农工比例,农业内部农、牧、林、副比例不合理的状况仍然存在。为此,根据中央和省上的精神,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努力改变过去不顾自然气候条件,千篇一律地搞“以粮为纲”的错误做法,从甘南州的实际出发,在积极推行农牧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放宽经济政策,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农牧业内部结构,退耕还牧,种草种树,促进了全州经济的良性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20世纪80年代初甘南州的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是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
  1979年7月16日,全省牧区畜牧工作会议在合作召开,会议讨论制定了《关于发展牧区畜牧业生产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会议提出,牧区经济工作要打好三年调整这一仗,必须摆正方向,因地制宜,一业为主,坚持走农林牧相结合的道路。牧区要坚定地、长期地贯彻执行以牧为主,围绕畜牧业生产,发展多种经济的方针。半农半牧区要坚决纠正重农轻牧、伤牧搞农的做法,真正做到农牧并举。要将不宜耕作的土地弃农还牧,种植多年生牧草,为逐步过渡到以牧为主创造条件。
  1980年7月,省委、省政府决定,迭部县的生产方针实行以林为主。随后,省委、省政府派省委副书记、副省长葛士英同志带领省级有关部门、甘南州、白龙江林管局负责同志组成工作组,深入迭部县山区,同迭部县和迭部林业局的干部共同调查研究,制定了贯彻以林为主生产方针的实施方案,具体措施有:(1)给集体划定少量的山林经营权,即以生产队为单位,在村庄周围划护村林;村庄周围无林的就近划一些供集体和社员植树造林的荒山,谁造谁有。(2)迭部林业局把育苗、更新造林、护林等生产任务的部分或全部,通过签订合同承包给社队搞,付给合理报酬。(3)社队参加经营森林,国家、集体合营,林业主产品由迭部林业局统一经销,收入分成。(4)大办以生产林副产品为主的社队企业,充分利用伐区剩余物,开展综合经营,走林、工、商结合的道路。(5)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允许集体和个人进山割竹子、挖药材、拾蘑菇、掐蕨菜,允许社员拾烧材。(6)县、社、队和社员自用木材,就地提供,满足要求。(7)有计划、有步骤退耕一些陡坡耕地,还林还牧,再拿出一些好地培育树苗,大力植树造林。(8)迭部林业局今后招工时,首先录用当地少数民族青年,培养少数民族职工。这些政策措施在迭部县得到逐步落实,促进了迭部县林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速度,对增加当地群众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培育发展乡镇企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80年6月下旬,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宋平、省委书记李登瀛带领省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30多人,来甘南进行调查研究,与各级干部就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指示精神,进行商讨和研究,制定尽快使甘南州富裕起来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调查研究近半个月,结束后参加了州委、州政府工作会议。在会上,宋平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他提出摆在全州广大干部和各族人民面前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地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地方自治,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加快发展经济、文化和科学事业,治穷致富,使甘南地区尽快改变落后面貌,逐步兴旺发达,繁荣富强起来。为了支持甘南州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更快发展,他在讲话中还说明了给予甘南州在农牧民休养生息和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一是国家照顾甘南减轻农牧民负担,休养生息,改善生活,发展生产。(1)对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实行回销粮大包干.一定三年不变。(2)对一些困难社队,免除征购任务,五年不变。(3)农转牧的十个公社,口粮按牧民标准供应。(4)从9月1日起提高牧民的口粮。二是减免税收。(1)社队企业所得税,免征五年。(2)社队和社员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到集市上出售的自产农牧产品,免征交易税。(3)社队农用汽车、拖拉机,一律免征养路费。(4)调整财政收入基数,增加地方机动财力。
  这些政策措施,对当时促进甘南州农牧村改革和农牧村经济发展,改善农牧民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
  1981年3月,州委、州政府召开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州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一是基本建设战线更缩短,投资更减小,将全州原基建投资1000万元压减到819万元。二是压缩支出、增产节约。行政费用的压缩达到20%。三是做好关停并转企业的善后工作,努力办好民族工业,发展轻工业。四是进一步改革农业内部结构,抓好迭部县的转林试点和部分宜牧社队的还牧工作。五是调整好经济发展同教育、卫生、科学发展失调的比例关系。
  截至1981年底,经济调整工作初见成效,有十个宜牧公社批准退耕还牧;在迭部县进行了以林为主生产方针试点工作,舟曲、卓尼两县经省上同意,将逐步试行以林为主的生产方针。调整了工业结构和产品方向,关停并转了9个原料和产品销路没保障的工业企业。1981年重工业产值在工业中所占比例由1978年的48.8%调整为32.9%,轻工业产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52.5%调整到67.3%。
  在畜群结构的调整中,坚持“提高总增、控制净增、加快周转、提高商品率”的方针,提倡压缩马、控制羊、发展牛和提高畜群中适龄母畜比例,使畜群总体结构逐步趋于合理。1988年与1978年相比,在整个畜群中牛由28.52%提高到34.53%,羊由68.12%下降到56.87%,适龄母畜比例由原来的37.89%提高到41.79%。
  1982年11月,州委五届二次(扩大)会议上提岀,要树立社会主义大农业、大牧业的思想,合理利用资源优势,向生产的广度深度寻求农牧民致富的正当途径。要放开视野,因地制宜,实行“三个转变”:从单一经营转到发展多种经营上来;从落后粗放转到科学种田、科学养畜上来;从单纯追求牲畜存栏转变到提高出栏率和牲畜质量上来。以积极扶持专业户为重点,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扶持发展饲养、种植、加工的专业户、重点户。全州各县认真落实这一精神,大力扶持和发展各种类型专业户、重点户。到1984年底,全州从事饲养、种植、运输、经商的“两户”已有1.13万户,占全州总数的9.77%。这些“两户”中收入过千元的1300多户,万元户就有100多户。专业户、重点户的发展促进了农牧村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带动农牧民逐步改变生产经营观念、树立商品经济意识,提高了农牧业生产的质量和经济效益。
  退农还牧工作
  甘南州属高寒阴湿地区,除部分河谷地区气候温暖,适于农作物生长外,大部分地方海拔高,平均气温偏低,无霜期短,作物成熟慢,产量低,碌曲、玛曲、夏河三县大部分地方是草原性气候,根本不适于农作物生长。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甘南州响应“以粮为纲”、“全民大办农业”的口号,提出“大力发展垦荒事业,扩大耕地面积,高速度发展农业”的任务。在牧区不顾当地的自然地理和环境气候条件,脱离实际地要求粮食自给,大面积开垦荒滩和草原。牧区开垦的土地产量很低,有些连种子都收不回,农牧民劳禄一年收成很少,生活更加困难,而且破坏了草场植被,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1975年秋,全州开展各行各业的转轨定向工作,开始纠正乱垦草原的错误行为,扭转重农轻牧的现象。对牧区、半农半牧区社队经过调查摸底决定,原有17个纯牧公社仍执行“以牧为主”的方针,偏重于发展牛羊;17个半农半牧公社,草场面积大、牲畜数量多,群众有经营牧业的习惯,执行牧业社队的生产方针;地处二阴地区的32个农业公社转为半农半牧公社,执行 “农牧并举、全面发展”的方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贯彻落实牧区经济政策,落实甘南州“以牧为主,牧农林结合,因地制宜,综合发展”的生产方针,省、州党委、政府将宜牧不宜农地区的退农还牧工作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1979年经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将夏河县的那吾、扎油、卡加道、佐盖曼玛、麦西,碌曲县的西仓、双岔、阿拉,卓尼县的恰盖、完冒等10个公社、30个生产队退农还牧,转为纯牧业公社。一些军队和国有农牧场也先后退还了占用社队的草场约200万亩。
  1984年甘南州退农还牧工作会议提出了退农还牧的3个条件,即海拔在2500米以上,坡度在25度以上,发展牧业有一定潜力,现在人均占有羊单位5个以上,每羊单位占有草场3亩以上,群众有迫切要求。1984年到1986年,分三批将一部分半农半牧业乡村转为纯牧业乡、村。全州先后将夏河、碌曲、卓尼3个县的36个乡(镇)和迭部县7个乡的部分村,共1145个自然村、27705户、15.16万人、1021.9万亩草地、54.97万亩耕地、56.8万头各类牲畜全部转为纯牧业乡、村,执行牧区的各项政策。这样,全州的牧业人口由12.4万人增加到27.56万人。
  退耕还牧地区农牧民口粮由国家按牧民标准平价供应,并逐年扩大退耕种草和饲料、油料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州政府提出了退耕还牧区粮食、油料和饲草的种植比例各占三分之一的目标。经过调查,退耕还牧地区粮油草种植比例由还牧前的10.96:1:0.91调整为3.19:1:1.6。实行退农还牧,进一步改善了农牧业结构,尊重农牧业生产规律,促进了全州牧业生产的较快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到1990年,1979年还牧的10个乡,各类牲畜由26.8万头发展到30.3万头,增长T13.1%;总增率、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由还牧前的11.2%、13.96%和7.6%提高到21.9%、22%和14.3%。1984年后还牧乡的“三率”由14.7%、15.5%和8.4%提高到23.3%、25.8%和16.6%o1979年还牧乡的牛羊肉、牛奶、绵羊毛产量分别由还牧时的113万公斤、446万公斤和8.4万公斤增加到1988年的219.3万公斤、712.3万公斤和11.2万公斤,其中商品牛羊肉152.4万公斤、牛奶427.4万公斤、绵羊毛8.9万公斤,比1979年分别提高91.7%、60%和32.8%。1984年后还牧乡的牛羊肉、牛奶和绵羊毛产量由还牧前的143.3万公斤、737万公斤和12.5万公斤,增加到340.8万公斤、2057万公斤和14.5万公斤。其中商品量分别达到238万公斤、1234.2万公斤和11.6万公斤,比还牧前分别提高了196%、180%和16%。全州畜牧业总产值由1979年的1690.3万元增加到1990年的4280.35万元,年均递增&36%。牧民人均纯收入1979年还牧乡由75.5元增加到1990年的450元,增加了4.9倍;1984年后还牧乡由103.4元增加到1990年的390元,增加了2.7倍。还牧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部分群众迈上了致富的道路。
  种草种树
  甘肃省的种草种树活动是在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的倡导下推行的。1983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胡耀邦同志到甘肃视察,8月3日在省直机关干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并题词:“种草种树,治穷致富”,“种草种树,发展牧业是改变甘肃面貌的根本大计。”胡耀邦说:“我们不能从抓粮食去抓粮食,我们在二三十年内,农业问题,农民生活问题,迫切的问题就是先唱一本经,叫种草种树之经;唱草木经一定要集中意志,种草种树问题,要家家户户干这事。要谁种谁有,收入归己,长期不变。种草种树,改造山河,治穷致富,要打它一场硬仗,准备打它三十年。”8月20日至9月2日,省委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会议的中心任务是传达、讨论胡耀邦总书记视察甘肃工作期间所作的重要指示,联系实际,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会议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励精图治,发扬开拓精神、创业精神和进取精神,贯彻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战略方针,实现我省农业发展方向战略性大转变,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把甘肃建成全国第一流的林业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会议提出了开展这一工作的十项措施。随后,种草种树活动在全省展开。同时,省委、省政府还作出烘于迅速开展大规模秋季种草种树活动的决定},对当年秋季种草种树活动进行了具体安排。
  9月18日,州委、州政府召开全州电话会议,部署打好种草种树第一仗的准备工作,在全州上下进行一次种草种树、发展畜牧的大讨论,来一个思想大发动、大解放、大转变,掀起动员千家万户齐动手、千军万马齐动员的采集草籽树种的高潮。全州当年秋季计划采集草籽50万斤,树种5万斤,进一步落实“三荒地”,用政策调动千家万户的积极性,努力完成秋季育苗造林任务。办好技术训练班,为种草种树培训科技指导力量。制定好近期和远期规划,各级领导干部带头种草种树,用实际行动感动“上帝”。电话会议后,全州广大干部、群众紧张地动员了起来,积极采集草籽树种。州上和各县还成立了种草种树办公室,加强对此项活动的协调指导。10月,州委作出种草种树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一步是1984年至1987年,全州牧区每年围栏种草2万~4万亩,农区半农半牧区熟地种草10方至15万亩;全州每年植树造林9000至1万亩,育苗2000至5000亩。第二步是在30年内,全州种草面积新增百万亩,新增林地260万亩。1983年10月28日甘南州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还通过了铁于贯彻执行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方针的决议沢
  全州广大干部、群众、学生被动员起来了,他们积极采集草籽树种。州级58个单位,出动1200多人共采集草籽1万多斤。舟曲县县级机关1200名职工上山开挖水平沟1300多米,鱼鳞坑1200亩。迭部和卓尼两县确定把县城附近的荒山荒坡划给县级机关植树造林。夏河县进一步落实“三荒地”,把大夏河沿岸的荒山、荒坡、荒滩固定到户。
  1983年全州造林1.36万亩,育苗2100亩。1984年上半年全州完成春季造林1.7万亩,超计划71%;育苗2637亩,超计划12.7%;种草完成20.8万亩。按照三年停止破坏植被的精神.狠抓了护林、刹风工作,查处了一批毁林案件,狠刹了毁林歪风。此后,甘南州每年都将种草种树纳入国民经济计划,每年完成25万多亩的种草和1.5万多亩的植树任务,并把种草种树与退农还牧、还林工作相结合。凡25度以上的陡坡地,都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在方法上,牧区主要是围栏封育补播,恢复植被,提高产草量。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主要搞好退耕种草和熟地种草,实行当年生和多年生并举,把种草与养畜结合起来,加强了饲草青贮和饲料加工网点建设。
  种草种树活动对甘南来说,是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的。首先,全民动员采集草籽树种、植树种草,起到了保护植被、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作用;它适应当时甘南州经济结构的调整,配合推动了全州退耕还牧、还林工作的进行,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和甘南州“以牧为主、牧农林结合、因地制宜、综合发展”生产方针的落实。甘南州把植树种草作为一项好的工作措施,长期坚持。

知识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等24个勤劳、善良的70万各族人民。甘南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人们向往的“香巴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甘南地区处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甘南人民推翻封建剥削制度,逐步走上各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甘南州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甘南藏族聚居区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伟大变革,是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人民民主政权,使甘南各族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第二次伟大变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甘南州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全州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甘南州各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