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推行牧业生产责任制和草场承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78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推行牧业生产责任制和草场承包
分类号: F321.41
页数: 5
页码: 016-020
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央放宽了对农牧区的经济政策。甘南州认真贯彻落实党对农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以牧为主的方针,从甘南州牧区的实际出发,总结以往牧业生产的经验教训,不断深化牧区改革,实行畜、草双承包责任制,取得了畜牧业生产的突破性进展。
关键词: 牧业生产责任制 草场承包

内容

甘南州是甘肃省重要的牧区,畜牧业是全州的基础产业,在全州经济格局中占有車要的地位。甘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带,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在4.5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草地面积为4084万亩,占全州总面积的70.28%。总理论载畜量为620万个羊单位,平均每个羊单位占草场0.4公顷。夏河、碌曲、玛曲三县是纯牧业县,卓尼、迭部县也有一定数量的牧业大队。全州牧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0%。1978年全州畜牧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1.42%。畜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全州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影响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对甘南藏族聚居区的发展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甘南州的畜牧业自建州后,特别是1958年反封建斗争后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解放了生产力,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牧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有效改善,但由于极“左”思想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荡,甘南州牧区经济结构单一,管理粗放,“大锅饭”的生产体制和分配制度,挫伤了广大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畜牧业的发展十分缓慢。还存在着畜种和畜群结构不合理,草场退化,科学养畜水平低,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寻找甘南州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是广大干部群众苦苦思考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央放宽了对农牧区的经济政策。甘南州认真贯彻落实党对农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以牧为主的方针,从甘南州牧区的实际出发,总结以往牧业生产的经验教训,不断深化牧区改革,实行畜、草双承包责任制,取得了畜牧业生产的突破性进展。
  牲畜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
  1979年1月,中央发出《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提出了发展农牧业生产力的25项政策措施,对于纠正农牧村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调动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牧业生产起到很大作用。根据中央精神,中共甘南州委和各县委,解放思想,率先在全省适当松动经济政策,在牧区恢复和健全了“两定一奖”(即按畜定工、以畜定产、责任到劳、超奖减赔)的生产责任制。在半农半牧区推行 “两定一奖”的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到1980年底,全州有97%的牧业社队实行了“两定一奖”生产责任制,调动了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1980年上半年,根据全国农村工作形势的发展需要,党中央召开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会议下发了1980年75号文件,总结了我国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经验,对加强和完善农牧业生产责任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牧区县、社传达学习中央75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12月甘南州委组织调查组到夏河县甘加公社、碌曲县尕海公社和卓尼县刀告公社调査研究后,下发了甘南州委关于《印发州委甘加、东海、刀告三个调查组关于推行生产责任制情况的调查报告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在建立健全牧业生产责任制过程中,不要拘泥于“两定一奖”一个模式,有些地方大多数群众从发展生产出发,要求实行包括牧业包产到户在内的其他形式,我们应当予以支持,可以在县、社领导干部参加的情况下,选一两个生产队先行试点。1981年5月,兰州军区第一政委、甘肃省委书记肖华到甘南调研,对卓尼县实行的牧业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形式给予充分肯定,并以省委文件印发,在《甘肃日报》上发表了他的调查报告,这对甘南州各级干部震动很大。9月州委书记杨应忠提出:“当前在牧业生产责任制问题上,还要松动松动,让群众充分讨论,选定适合当地情况的生产责任制形式。大包干到户对牧民群众吸引力很大,应当允许牧业社队实行大包干到户责任制。”10月州委召开县委书记会议,明确提出搞牧业大包干到户责任制“方向要明确、步子要稳妥、方法要得当、工作要细致”。在这一精神指导下,牧业大包干责任制在全州绝大多数牧区社队建立了起来。
  牧业大包干到户责任制一经实行,就受到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热烈欢迎,但在实践中也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解决。州委于1981年11月召开了落实牧业生产责任制碌曲碰头会议,碌曲、玛曲、夏河、卓尼4个牧业县的负责同志、州直部门负责同志、16个牧业公社的党委书记及州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交流了情况,总结了各县试点经验,集中讨论了牲畜承包的具体办法、生产计划和国家任务、集体提留、草山管理使用、社队干部岗位责任等问题,使大家统一了思想,对牧业包干责任制的健康进行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到1982年4月,在全州740个牧业生产队中,有714个队实行了大包干到户责任制,占牧业总数的96.5%;26个队完善实行“两定一奖”责任制,占总数的3.5%。牧业建立“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的生产责任制适合甘南州牧业分散作业特点,适应甘南州牧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能把牧民的责、权、利有机地联系起来,调动了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牧业生产出现了非常喜人的形势。1982年全州牲畜保活率达到98.2%,仔畜成活率94.7%,比1981年同期上升4.1%。1982年5月,为总结、完善、稳定以大包干到户为主责任制,全州牧区工作会议在合作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牧区县、社、队的领导干部及甘南州直有关部门的负责人180人。省委对这次会议很重视,派省民委、省农委、省畜牧厅的同志参加指导会议。会议以《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982年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总结全州实行牧业生产责任制的经验,讨论了州委統于稳定、完善牧区生产责任制的几点意见》,研究决定完善牧业承包责任制的措施和对策。会议要求,县社队三级干部要用《纪要》统一思想,要使干部群众坚信“牧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草场等基本生产资料所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是长期不变的”。随后,全州向牧区社员群众广泛宣传“两个长期不变”的政策,坚定了搞牧区承包责任制的信心,使甘南州牧区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完善。
  开始推行草场承包责任制
  牧区实行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群众养畜致富的积极性,畜牧业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传统畜牧业经营思想没有改变,商品畜牧业意识淡薄,出现了盲目竞争发展牲畜头数,掠夺式使用草场的短期行为。牲畜数量不断增加,无计划利用草场和缺乏草场管理措施,造成草场超载严重,导致草场退化。产草量下降,草畜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甘南州委、州政府把草场承包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1984年初开始,,在碌曲、玛曲、夏河三县进行试点工作。碌曲县尕海乡尕秀大队草场承包后,由于责、权、利明确,增强了群众管、护、建草场的责任性,扩大了安排畜群、调剂草场的自主权,有利于草场合理使用,防止过牧效果明显。4月下旬,州委和州政府在碌曲召开了全州牧区草场承包工作会议对全州全面开展草场承包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会后州委、州政府下发了統于在牧区实行草场承包到户责任制的决定》,《决定》指出,草场承包是继牲畜大包干到户后的又一重大改革,要发动群众,放开手脚,加快草场承包工作的步伐。决定就草场所有权、使用权、承包期、草场基础设施使用管护、牧民承包的责任等问题,提出了7条实施原则。此后,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难度大,各地草场承包工作进展不平衡。1986年12月,州委、州政府又召开全州畜牧工作会议,传达了全省甘南现场会议精神,大家对照先进,寻找差距,制定深化草场承包工作的措施。会后下发烘于认真落实和完善草场承包责任制的决定确定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草场承包的任务。截至1987年9月,夏河、碌曲、玛曲三个牧业县已将1154万亩草场划包到户、联户或自然村,占三县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43.4%,其中冬春草场764万亩,夏秋草场390万亩。玛曲县草场承包工作分宣传发动、制定方案、落实划包、建立制度几个阶段,由各行政村自己制订承包方案,落实划包工作。具体措施有:一是按牲畜承包时的基数划包草场,照顾近几年牲畜发展情况;二是按现行行政区划划定各村、队草场,然后依草场质量和载畜能力连片划包到户,质量差的草场用增加面积的办法进行弥补;三是妥善解决了烈属、学校和寺院的草场问题,按用、管、建一体的原则,乡、村、联户组层层建立了草管组织,负责管理草场,仲裁纠纷。1989年秋,州委、州政府又决定在冬春季节集中力量把甘加等20个纯牧业乡的冬春草场承包下去,并提出有条件的,夏秋草场承包也要同步进行。此后,甘南州的草场承包工作进一步完善制度, 扩大承包范围,在探索和巩固中不断推进。

知识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等24个勤劳、善良的70万各族人民。甘南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人们向往的“香巴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甘南地区处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甘南人民推翻封建剥削制度,逐步走上各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甘南州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甘南藏族聚居区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伟大变革,是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人民民主政权,使甘南各族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第二次伟大变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甘南州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全州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甘南州各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