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恢复健全各级党政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78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恢复健全各级党政组织
分类号: D262
页数: 4
页码: 006-009
摘要: 恢复和健全甘南州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公、检、法机构及其职能,建立正常的政治组织秩序和工作秩序,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党政组织 组织建设

内容

恢复和健全全州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公、检、法机构及其职能,建立正常的政治组织秩序和工作秩序,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的重要任务。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甘南州委、州人委被群众组织非法夺权,全州党政组织和常设工作部门普遍遭受到冲击,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广大党员被迫停止了组织生活。1968年初,州、县革命委员会成立,由于州、县革委会包揽了党、政、财、司法大权,其下设的政治部、保卫部、生产指挥部和办公室取代了州委、县委和州、县政府工作机构及公检法司的一切职能,破坏了原来正常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也处于停顿状态。1971年4月中共甘南州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后,逐步恢复了党员的组织生活和党的部分基层组织。1976年1月,甘南州革委会撤销政治部、生产指挥部和保卫部,州委恢复组建了组织、宣传、统战等部门,州革委会也恢复设立了一些职能局。粉碎“四人帮”后,全州党的组织建设得到了加强,但政治组织制度和法制不健全,工作秩序混乱,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等问题十分突出。邓小平在关于傥的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甘南州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精神,积极着手进行领导机构和工作制度恢复改革工作。
  1979年1月,全州7个县分别召开了党代会,选举产生了各县委的领导机构和出席第五次州党代会的代表。中共甘南州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79年5月召开,会议选举了新一届州委,提出了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全州党的建设、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措施。
  1979年5月20日,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甘南州第六届委员会一次全体会议在合作召开,这是甘南州人大和州政协工作中断14年后再次召开会议,开始开展工作。
  甘南州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共有433名代表出席,代表总数中:工人38名,农牧民260名,解放军11名,干部114名,知识分子24名,各界爱国人士18名;少数民族281名,妇女96名;中共党员317名。大会邀请了州政协委员和州级单位负责人列席了会议。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甘南州革命委员会和州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讨论通过了《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管理条例(草案)》,选举产生了甘南州革命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州法院院长、州检察院检察长。会议选举金巴(藏)为州革命委员会主任,卢世仁(藏)、汪佐清(东乡)、王应国、张世杰、胡培玉(藏)为副主任及46名委员;选举李仲兴为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赵生鹏为州检察院院长。
  甘南州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委员130人,中共甘南州委副书记卢世仁主持开幕式并讲话。会议聘请委员132人,选出常务委员42人,卢世仁(藏)当选为主席,张世杰、王占彪、黄建业、杨丹珠(藏)当选为副主席。
  1979年6月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七部法律, 在加强和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根据这些法律规定,州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1980年4月在合作召开。会议听取、审议和批准了州革委会、州中级人民法院和州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会议决定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将甘南藏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更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选举卢世仁(藏)为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张文献、黄建业、杨丹珠(藏)、石宝珊、张添信为副主任及24名委员;选举金巴(藏)为州长,张世杰、胡培玉(藏)、马登昆(藏)、马成龙(藏)、强作仁、洪庭瑞为副州长;选举刘永贤为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赵生鹏为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随后州人大常委会建立办事机构,下设办公室、政治法律委员会、经济建设委员会、财政委员会和文卫科教委员会。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从1984年3月开始,全州组织进行了县级直接选举工作。在州委领导下,首先成立了州选举委员会,并根据《选举法》和《组织法》,制定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县社直接选举实施细则》。为了取得经验,按照省选举委员会的部署,从1980年3月15日到次年1月底,在碌曲县进行了县社直接选举的试点工作。继碌曲试点后,临潭、舟曲、迭部、夏河、玛曲、卓尼六县,于1980年9月中旬陆续开始,进行县社直接选举工作。截至1981年3月中旬,全州第一次县社直接选举工作胜利结束。这次选举工作都经历了选前准备;宣传“两法”,发动群众,搞好选民登记,充分发扬民主,提名推荐代表候选人,选举产生代表;召开公社和县人代会等阶段。选举产生了各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选举了各县县长、副县长和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从选举结果看,这届选举工作是成功的。第一,进一步扩大和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增强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大事的责任感。据统计,全州七个县共有选民24.67万人,在选举日参加投票的选民有21.1万人,占选民总数的85%以上。第二,使广大干部受到了一次群众性的考核和实质性的民意测验,选出了能够代表各族人民意志,为广大群众所信赖的代表;选出了比较好的领导班子。各县在选举领导班子中,不仅注意了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也注意提高民族干部比例,选举后县社两级领导班子中,民族干部超过了50%。第三,通过选举工作,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发展巩固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1980年12月,中共甘南州委召开常委会,学习贯彻中央精神,专题研究解决党政不分的问题。常委会认为,长期以来,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全州各级党委都存在着以党代政的问题。由此产生了不少弊端:党委和党委书记钻在事务圈子里脱不出身来,不能集中精力管好党的工作、抓好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实;助长了官僚主义,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打击了职能部门和一些同志的积极性。经甘南州委常委会讨论研究,提出了解决党政不分的五条措施。(1)各级党委要认真学习中央精神,充分认识党政领导体制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2)解决兼职过多的问题。甘南州、县、社党委领导同志一般不宜兼任政府职务。(3)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各级党委的主要任务是集中抓好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大量的行政丁作要让政府去办,党委不要事事干预。(4)要明确党政工作和负责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提高工作效率。(5)农村人民公社要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底到1984年初,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当前政、社分设建立作中若干问题的通知》,全州举行第二次县社直接选举,同时各县普遍进行“社改乡”建立乡政权的工作,全州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都统一改称为乡(镇)人民政府;以原大队为基础建立村民委员会,以原生产队为基础建立村民小组。1989年底举行的第四次县乡换届选举中,全州108个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都选举设立了主席团常务主席,建立了乡(镇)人大工作机构。至此,全州州、县、乡三级党组织政权机构健全,职能进一步明确。

知识出处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三十年》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祖国腹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居住着藏、汉、回等24个勤劳、善良的70万各族人民。甘南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人们向往的“香巴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甘南地区处于半封建半农奴社会,各族人民深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甘南人民推翻封建剥削制度,逐步走上各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95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甘南州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甘南藏族聚居区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伟大变革,是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千百年来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人民民主政权,使甘南各族人民第一次获得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与全国人民一道走上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第二次伟大变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甘南州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全州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甘南州各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