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664
颗粒名称: 合作市
分类号: F590.3
页数: 27
页码: 8-33
摘要: 合作市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端,甘、青、川三省交界处,东连卓尼县,南靠碌曲县,西接夏河县,北临临夏州和政、临夏县。国道213线和省道306线贯城而过,是内地通往青海、西藏的交通要道,距省会兰州226公里,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也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金融中心。
关键词: 合作市 旅游景点

内容

合作市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端,甘、青、川三省交界处,东连卓尼县,南靠碌曲县,西接夏河县,北临临夏州和政、临夏县。国道213线和省道306线贯城而过,是内地通往青海、西藏的交通要道,距省会兰州226公里,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也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金融中心。
  合作市合作市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端,甘、青、川三省交界处,东连卓尼县,南靠碌曲县,西接夏河县,北临临夏州和政、临夏县。国道213线和省道306线贯城而过,是内地通往青海、西藏的交通要道,距省会兰州226公里,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也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金融中心。合作藏语音译为“黑措”,意为羚羊出没的地方,1956年成立合作镇,属夏河县管辖。199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合作市,1997年筹建,1998年1月1日正式挂牌运作。全市现辖6乡4个街道、39个村民委员会、8个社区、249个村民小组。全市有藏、汉、回等18个民族,总人口9.03万人其中藏族人口4.97万人,占总人口的55.04%;城镇人口5.59万人,占总人口的61.9%;农牧村人口3.44万人,占总人口的38.10%。全市国土总面积2670平方公里,其中牧业用地261万亩、农业用地15.36万亩、林业用地77.87万亩。城区新版规划面积17.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68平方公里。辖区平均海拔2960米,年均气温1.7℃,属寒冷半湿润区,四季不明显,早晚温差大,“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正是这里自然情况的生动写照。
  景点节会
  当周草原风景区
  当周草原风景区位于合作市郊南山脚下,距市中心2.5公里,国道213线和省道306线在此交汇,交通通讯便利。景区占地8600多亩,核心景区2200亩。景区内阴坡地带绿树成荫,阳坡地带绿草连天,高山、森林、草原和亭台帐篷融为一体,是一个地势平缓开阔的自然风景旅游区。2003年,政府修建了仿古亭、佛塔、山门、观礼台、供电、供水等景点等服务设施,景区内务类服务设施日趋完善,2005年当周草原风景区被评为国家2A级景区。景区内主要有当周草地公园、南山两个景点。当周草地公园是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主会场,也是甘南州民族性群众文体活动、节日庆典聚会的场所。
  香巴拉旅游艺术节,浓缩了甘南旅游的品牌精髓,揭示了甘南旅游的生态文化旅游特征——自然风光优美如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各民族团结和睦,是合作最大的旅游综合性节目,每年盛夏在美丽的当周草原举行,已成为合作市旅游品牌节庆产品,将旅游与文化、生态有机结合。香巴拉旅游艺术节以旅游为载体,文化为精髓,重点突出两大特点:一是群体民族文化性活动,活动以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民众、突出民族特色为主旨,是面向广大群众的节日盛会;二是旅游产品性活动,将活动作为一种崭新的旅游产品,是游客体验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充分了解藏民族风俗并与之同乐的活动之一。节庆活动有声势浩大的千人马队,有气势恢弘的2000人锅庄舞,既有雍容华贵的民族服饰展示,也有绚丽多姿的民族舞蹈表演;既有烈焰冲天篝火晚会,也有鼓号深沉的喇嘛乐队,还有浓郁厚重的藏戏和民族体育比赛、火枪射击、帐篷展示、名家演唱和民间弹唱等文艺、体育活动。整个节庆活动恢弘热烈,隆重祥和。走进香巴拉旅游艺术节,您就踏入了 “香巴拉” 之旅的大门。
  南山主要以原始森林为主,海拔3000多米,林中乔木、灌木品种繁多,主要的乔木有冷衫、云衫、油松、华山松等,灌木有沙棘、野杜鹃、黄柏等。如遇雨后天晴,在林中还可以采到很多野生蘑菇。
  太子山风景区
  太子山藏语为阿尼念卿,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与甘南藏族自治州之间,东南起洮河下游白石山,西南与甘南州临潭、夏河、合作、卓尼四县(市)及青海省循化县毗邻,东北和临夏州康乐、和政、临夏、积石四县相接。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保护区总面积127万亩。
  太子山有公太子山与母太子山之分。合作市太子山北麓地区与临夏县、和政县接壤。历史上是汉蕃边界,与在明清时期形成的土门关一样,河州二十四关中巴思巴关、槐树关、新营关、牙塘关均在该区,构成了阿尼念卿多元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太子山在合作市卡加道乡正北方,海拔4332米,属高寒地带,年均温0.5℃,距离合作市45公里。景区内山水、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多种景观融为一体,古木参天,怪石林立,绿草如茵,奇绝的景观浑然天成。
  太子山景区以山大沟深著称,有大量的森林和灌丛草场,植被良好,主峰母太子山为市境内第一高峰,海拔4332米,与公太子山(海拔4162米)并抵于卡加道乡北部边缘,史载“冬夏顶积雪,石骨杰出,高入云表,数百里外皆望见之”。相传秦太子扶苏曾到此处,故名太子山。
  太子山主峰东至和政是有名的风景区铁沟,依次经过泉峡,大道子、菠萝池、桃家沟;这些山谷到处奇峰突兀、怪石林立,悬崖峭壁纵横交错,奇花异草随处可见,珍禽异兽种类繁多,有雪鸡、褐马鸡、锦鸡、小雪鸡……还有各种各样叫不上名字的飞禽,青羊、野山羊、野牛、狐狸等随处出没;灌木丛林分布在山坡和峭壁上,铁树、柏树、白桦树、松树……根深叶茂,千姿百态,还有八十多种中药材分布在半山腰和向阳地带。山脚下的灌木林里,栗子、毛核桃、莓子、果牛、沙棘等山珍遍及四处。
  纵观太子山,山岔起伏,郁郁葱葱、峰高云低、十分壮观。这里不仅为登山爱好者提供了锻炼意志的好地方,而且又有可供游人观赏的景色秀美的好去处。这里的山,陡而峭,攀登者只要拼搏,只要努力,就会成功,这里的坡,平缓如巨毯,可以让游客随地而栖,随手可摘到许多果牛、沙棘、莓子等稀罕之物,当你品尝着这些山珍时,真是美在心中,醉在其中。
  藏族崇拜山神,每个山神栖息的山是他们心目中的神山,太子山也不例外。相传太子山(阿尼念卿)的山神阿尼念卿山神是一位统领三界(地下、地上、天)的大神,骑一匹灰马,他的身体呈红色,右手持钩,左手持宝石,身穿虎皮斗篷和绿松石护胸甲,右臂插令旗,腰背方箭。
  根据藏传佛教的祭祀文献记载,阿尼念卿还有多种称谓,如“大首领” “念神王俄拉玉则”“大念神”“一切八部众之主”等,另外,传说中阿尼念卿山神的伴妃,名为“阿且曼杰旺姆”,还有八位神女、六位神子,阿尼念卿山神同样拥有庞大的集团军。
  在安多藏区,阿尼念卿和阿尼念卿山神名声显赫,远近闻名,受到众多地方群众和部落的供养。又因阿尼念卿位于汉藏交界处,所以也受到当地汉族群众的崇拜,尤其是道教将阿尼念卿列入自己的神灵体系中,在夏河的关帝庙中就有它的塑像,是堪称奇特的文化景观。在于式玉的《病理临途中风闻记》中也曾记载:“太子山据民间传说是明八大关将之一胡大海的封山。在西北不但汉人每年来进香朝拜,就是藏人也信仰万分,以阿迷娘亲(即阿尼念卿)之名每年由拉卜楞寺率领各部来献祭。”可见,它在甘南藏区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因此,这里每年初夏都会举办大规模的祭祀山神的活动,来保佑这一方水土的平安。
  勒秀洮河风景区
  勒秀洮河风景区位于合作市勒秀乡境内,距合作市30公里。“勒秀”是藏语音译,有吉祥美丽之意。而洮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甘南州境内碌曲县西南的西倾山北麓与其支脉李恰如山南麓的代富桑草原。洮河,藏语称为“碌曲”,意为“龙水”和“神水”,洮河发源后流经甘南州境内碌曲、合作、卓尼、临潭四个辖地,甘南州境内河段流程长550公里,流域面积16298平方公里。在进入合作勒秀乡境内后,洮河折向东流,河面突然变窄,河道弯弯曲曲,河水清澈见底,加上两岸高山险峰对峙,青山绿水,于是就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风景画廊——勒秀洮河风景区。风景区林叠峰转、山重水复、小溪潺潺、松涛阵阵。藏式小木屋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各类珍贵动物栖息在林间,尤其以鸟类繁多而著称。弯曲的洮河上有横跨的铁索吊桥,水面上还不时有羊皮筏子和木排摆渡,水里游荡着肥美的石花鱼。岸边的水磨房,展示着水乡藏族人民的传统的生活方式。
  岗岔溶洞
  岗岔溶洞分布在其境内的喜拉沟两侧,位于合作市东北27公里处的岗岔行政村(佐盖曼玛乡)。喜拉沟两侧山峰丘陵连绵,草地、灌木、森林等植被覆盖良好,沟内溪水四季奔流,清澈见底。每逢夏季,天高云淡,绚丽多彩的草原牧区风光让人陶醉,与分布两侧的奇山异峰、石柱、石墙以及四处可见的丹崖赤壁,高原药泉、山林互相映衬,构成一幅和谐的自然美景。
  岗岔熔洞以奇特的熔岩地貌和石林风光为特色,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融辉映。景区共有独特景点九处:岗岔寺院、石林风貌、摩崖石刻、熔岩神洞2处、天然修仙坐禅洞窟2处、穿岩洞2处,围绕其景点的民间传说也很让人神往。
  岗岔寺院始建于公元1241年,历史非常悠久,比著名的拉卜楞寺还早一百多年,它坐落在似大鹏展翅的山翼上,寺院虽然占地面积不大,建筑单一,但也正是这种简单肃古的美使这里更加显得神秘莫测,对探讨藏族宗教和佛学的深邃有很高的价值。
  摩崖石刻相传是元朝一征西大将军征剿途经此地,刻字于此地,浸水后清晰可见,水干后忽隐忽现,非常神奇。
  两处天然修仙坐禅洞窟,据说曾有好多高僧大德慕名来此修行,洞窟里现仍存有打坐修行的禅台。
  两处穿岩洞,传说一处是神母做饭时神力开凿灶台及烟囱时留下的遗迹,一处乃神母的神箭将石崖从中射穿所致。
  两处景致更佳的岩溶洞更让人着迷。一处为喜拉乃康大神洞,洞内有洞,洞下有洞,洞洞相通,斜向下延伸,宽窄不一,宽处如大厅,窄处仅容一人爬行。洞深处五颜六色的彩石形态各异,有如葡萄形状的石钟乳似水晶迷宫,任想象驰骋,别有情趣。另一处滴水岩洞,深15米左右,该洞口窄腹宽,洞腹内有形似古猿人化石、恐龙化石等各种造型的奇石。右侧有一支洞,其深处有十八罗汉与释迦牟尼造型佛像钟乳石,与支洞口的两座佛塔石像,构成一座天然佛殿经堂,堂内形似猪头等造型的钟乳石如供品一般,洞顶似挂珠绍玉,洞奇石美令人感叹不已。
  美仁大草原
  美仁大草原风景区距合作市30公里,由三个景点组成,也是合冶公路通往康多大峡谷和莲花山等景区的必经之地。
  第一个景点是佐盖新寺,寺庙位于佐盖多玛乡境内,意为具喜兴盛洲,佐盖多玛和曼玛乡两个部落原为一个氏族,寺院因之而得名。在松赞干布时期,这里属安多产马之区。寺内建有佛殿、经堂、净厨、弥勒殿、法苑、印经院等建筑,其建筑尤以观贝解脱佛塔富有观赏价值。寺内供奉的主要佛像有:第二世嘉木样活佛所赐赤檀释尊像、印度七宝树、贡唐•丹贝嘉参亲绘的第三世嘉木样语化像、贡唐大师亲塑的十一面大悲观音像,供奉有一尊如同拉萨大昭寺观音像的千手千眼大悲观音像,还供奉有第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的修持本尊白、绿度母像、第六世班禅罗桑丹贝意希所赐的班禅十三本生传和怙主卷轴画像,并有大威德、怙主、法王三尊的卷轴画像等作为主要依止佛像供奉至今。寺内珍藏的主要有:《甘珠尔》《丹珠尔》、密藏、《四部合注》等,总计三千余函。藏有显密经典和各种文化学科的印经版。还有天然有字的白石涅塔以及部分灵牙舍利和许多古物、供器、用具等。
  第二个景点是白石头景点。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屹然矗立着一整块奇特巨大的白色石头,此石头高约6米,呈锥形,占地约50平方米。相传这是一块飞来石,很早以前,这里水草肥美,牛羊遍地,人民安居乐业,不久妖魔便看中了此地,到此兴风作浪,使此处瘟疫横行、草地枯黄,人民和牲畜受到了极大的危害。于是,群众把希望只能寄托予上天神灵,他们每日念诵经文、煨桑献供,祈求神灵的护佑。突然一天,空中降下一块石头。从此,这片土地又恢复了昔日的宁静,人民又过上安宁的生活。因此,这里的藏族人便视它为吉祥物,这块石头也成为这里的镇地之宝,在白石头边插满了经幡,每年当地群众都会在这煨桑祭祀,代代相传。
  第三个景点就是美仁大草原。美仁大草原属高山草甸型草地,生长在海拔3000米之上,草群层次多,覆盖度较大。植物主要由莎草科、蒿草科、苔草科、荸荠科、禾本科、蓼科、蔷薇科、菊科和毛莨科等耐高寒植物组成。由于这里日照时间长,雨水充足,草地茂盛,因此,当地出产许多种营养丰富、品位极高的野生食用菌和山野菜。特别是野生天然食用菌类中的酥油蘑菇是美仁草原上的极品山珍,它生长于高寒阴湿的平地及山坡地带。每年七八月份,当地牧民群众采集后阴干。由于生长环境洁净,保持了天然、绿色特点,具有丰富的营养和山珍的美味。其性味甘干,有补益胃气,生血养血,补脾健中,化痰理气,滋阴益阳等多种药用价值,很受各地游客的喜爱。食用时用温水泡洗后可做各种素菜、荤菜、汤类的佐料,乃是桌上山珍佳肴。
  香巴拉文化主题广场
  香巴拉文化主题广场位于合作市中心,2000年10月动工建设,2003年6月全面竣工。广场南北长725米,宽140米。占地80950平方米,绿化面积26450平方米,种植各种观赏树木144棵,安装健身器材36套。整个广场由瓷砖硬化、绿化、道路、雕塑、音乐喷泉、灯光照明等部分组成,是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大型公共文化场所。它已成为甘南藏族自治州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香巴拉文化主题广场的建成,使合作市市民告别了昔日雨、雪天气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历史。绿草如茵、生机盎然的绿化带和漂亮的观赏树,广场周边一幢幢整齐明亮的特色建筑取代了参差不齐的陈旧房屋,使这里充满了高原羚城独有的文化氛围。
  五彩缤纷的灯光、碧绿如茵的草坪,充满雪域文化特色的雕塑和音乐喷泉中幻化出的绚丽多姿的彩虹,使羚城世纪文化广场的夜景分外迷人。
  广场北边,羚羊雕塑驻足观望。羚羊是甘南草原的标志性动物,它们从远古洪荒出没至今,亲身体验了历史沧桑发生的巨变,它们目睹了唐初以来,吐蕃文化和吐谷浑文化在甘南草原发生的历史碰撞,及安多藏族的过去和今天。尤其近几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甘南州首府合作市藏语中称为“羚羊之地”,有诗为证:“羚羊百兽之灵,自古合作之地,羚羊生息于此,故得羚城之名。”
  广场南侧驻足静立的是高原魂——耗牛,这高原之舟,承载着希望,承载着雪域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体现着藏族人民威武不屈、粗犷豪迈的坚强品质。
  位于广场中心的白海螺音乐喷泉,以冰清玉洁的莲花为基座,托起神圣的白海螺和洁白的哈达,代表勤劳、智慧的合作人民,吹响开发与发展的吉祥妙音,代表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的合作人民托起纯洁、神圣的哈达,热忱欢迎前来观光旅游和投资经商的所有宾客。
  高原明珠矗立在广场的北侧,它以“21世纪”的造型,托起了合作市这个新世纪的高原明珠。它预祝羚城合作市在21世纪的发展浪潮中成长、繁荣,实现跨越式发展。
  米拉日巴佛阁
  米拉日巴佛阁位于合作市,全称是“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九层佛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是洛桑达吉上师为了纪念藏传佛教噶举派创始人米拉日巴,遵从师命仿九层碉房的造型而建。现存建筑是依照原有的建筑风格于1988年5月重建,历时四年修建而成,高40余米,总建筑面积4028平方米。该建筑在建筑风格上体现了“内不见石,外不见木”的特色,融藏族堡式建筑与汉式佛阁式建筑特色为一体,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在安多藏区的代表寺院。2005年被评为国家2A级景区。米拉日巴是藏传佛教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位大师,是噶举派(白教)创教者之一。他年幼丧父,家产被伯父霸占,随母亲过着贫困生活,饱受凌辱。为报仇雪耻,他修习了苯教咒术,并咒杀了伯父及其亲友30余人。快意恩仇之后,他顿生忏悔之心,于是改宗佛教,拜在玛尔巴译师门下。为了磨炼他的心性,玛尔巴曾让他在连续六年之内修建众多城堡,然后再一一拆毁。后来,米拉日巴又在岗仁波卿雪山上苦修了9年,饮冰雪、食青苔,以至毛发肤色都变成了绿色,最终印证了“大手印”和“拙火定”密法。“拙火定”能够大幅度提高身体温度,因此即便是在冬季,他也只穿一袭布衣,人们称之为“米拉日巴”,意为米拉家族中穿布衣者。米拉日巴终生未建道场,在青藏各地云游传教。他传教的方法独特,常以歌唱教授门徒,对后世藏族诗歌发展产生过影响。米拉日巴修炼过苯教和红教的密法,参与开创了白教,而他对密宗的心得又被后来的黄教所沿袭,所以受到藏传佛教各派的尊崇。
  米拉日巴佛阁高共九层,主要供奉藏族民众中最富传奇色彩、妇孺皆知的米拉日巴尊者及其弟子为主的藏传佛教各派的开宗祖师,有以金刚为主的四密乘的众多佛像、菩萨、护法神等各类佛像1720尊。第三层到第八层所奉安的佛像都是用檀香木、神柏雕刻而成。阁内反映藏传佛教内容的各类壁画规模巨大,绘画技法高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常年有住寺喇嘛学习研修,供奉佛祖,具有独特的文化氛围。
  佛阁的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主题:第一层主供藏传佛教的几位主佛,强巴佛(即汉传佛教的弥勒佛)、释迦牟尼、文殊、观音、大金刚手、药师、度母、白伞盖等等;第二层主要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及其弟子;第三层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教派宁玛派(红教)的师君莲花生、希瓦措和法王赤松德赞……每一层都代表了藏传佛教的一个时代或是一个支派,并包括了已经被神化的藏族历代文化名人,比如创制藏文的吞弥•桑布扎,藏戏之祖唐东杰布,藏药鼻祖宇妥•元丹贡布等等,当然,也少不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佛阁第九层是一幅绘制的坛城,是释迦牟尼为大众讲说密宗时所坐的地方。
  米拉日巴佛阁的僧侣们每年还要举行各类佛事活动。从后藏扎什伦布寺传习而来的宗教法舞,形式非常严格和讲究,舞姿庄重、场面宏观,舞蹈形象或兽、或鬼或神,或善或恶,服装奇特、面具繁多,法号锣鼓激越,震颤人心。
  多合寺院
  多合寺院位于合作市城南10公里处的多合村,306省道从寺前经过,该寺修建于1502年,是夏河拉卜楞寺的属寺。寺院风景绚丽,景致幽雅,寺前溪水涓涓,草地丛生,对面的苍翠挺拔的森林与寺院金碧辉煌的建筑遥相呼应,尽现原始的美。该寺院最大的特色是完全依照拉萨寺院平顶白墙风格修建,在安多藏区别具一格。公元1758年,二世嘉木样活佛接管了多合寺院,从此多合寺院成为夏河县拉卜楞寺属下的一个时轮学院,现有僧人80余人。1981年,又重修了“文革”期间被毁的大经堂,并对外开放。
  多合寺院作为时轮学院,属密宗天文学院,寺院大部分供奉的佛像以密宗本尊佛像及护法神为主,僧人主要研究时轮金刚和怖畏九首金刚的生起和加圆满之外,还学习研究时轮天文历算兼司藏历,并学习声明、语言、诗词、书法、绘坛城以及音韵的手法和步法。而该院的主要任务是每年测算出次年及数年间的藏年历,并练习绘制彩沙坛城。在智观巴•洛桑希饶和温布洛桑图多布活佛主事时,请求第三世嘉木样派出老师,学习《普明经》念诵韵律、腔调等,并请示整顿纪律,制订寺规,建立法台任免制度等。该寺以《安多政教史》作者智观巴•贡去乎丹巴饶吉(1801年-1866年)最为著名。
  多合寺院的大经堂正面门楣上雕有七个狮子头和两个大象头,预示着它是一个密宗扎仓,大门两侧墙壁上四幅唐卡绘的是四大天王,两侧壁画反映的是人在三界六道中生命轮回之相和藏族古老的神话故事香巴拉之战。相传,时轮金刚幻化成国王率领自己的人民英勇反抗、抵御外族侵略,最后打败了敌人,保卫自己国土。经堂正面供奉的是“师徒三尊”,格鲁派开宗祖师宗喀巴大师和两位上首弟子嘉曹杰、克珠杰,后人追认克珠杰为第一任达赖活佛。
  香巴拉旅游艺术节
  香巴拉旅游艺术节是合作市每年举办的甘南最大的综合性旅游节庆活动,每年盛夏季节在草原新城合作市举行,主会场设在当周草原景区,已成为甘肃省敦煌行•丝绸之路品牌节庆活动。此节庆活动,是通过弘扬藏民族美好文化传统和精神境界,引导人们在与自然回归和对话的同时,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与信任的关系。
  “香巴拉”是藏传佛教经典和民间传说中的净土。佛教经典记载:“意译持乐世界,佛教一净土名。此世界地为圆形,雪山环绕,状如八瓣莲花,花瓣之间河水周匝。贵种王朝,世领其地,佛说时轮经教,今犹盛传。”相传在这里人们的心灵可以得到净化和升华,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平与宁静的家园,使人们世世代代沐浴在幸福的阳光之中,这是千百年来藏族人民渴望追求幸福,祈祷人类和平。香巴拉的精神内涵是纯洁、神圣、和谐、美妙、如意和关爱。
  香巴拉旅游艺术节源于藏族民间一年一度的香浪节,即浪山节。藏语“香浪”,意即采薪。相传过去寺僧每年在盛夏季节,外出自己采伐烧柴,因路途遥远当日不能返回,遂选择依山傍水之处露宿野营,多至数日,后演变成一种群众性的游山野炊活动。香浪节时间长短不一,短则一周,长达月余。古老传统的“香浪节”还有节日仪式,第一项是到山头进行“煨桑”,即点燃事先准备好的柏树枝叶,并将藏族人民喜欢吃的食物,如酥油、炒面、曲拉等投入火中。在熊熊柏火的映照下,拂晓的旷野中散发着阵阵扑鼻的柏香、油香及食物的香味。男人们骑马围着火堆转圈并鸣枪。接着便进行插箭仪式,就是把高达十几米的木箭插到山头上的大木栏里。节日期间人们身着夏日盛装,饮酒娱乐,欢歌曼舞,还有赛马、赛跑、摔跤、拔河、对弈、打牌等小型文体活动。夜晚青年男女悄悄地聚在离帐篷稍远的草滩上对唱“拉伊”即情歌。
  后来,经过代代相传,相沿至今,现已融自然风光、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民族文体活动为一体。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将旅游与文化、生态有机结合,以旅游为载体,文化为精髓,重点突出群体民族文化性活动和旅游产品性活动两大特点,作为一种崭新的旅游产品,给游客展示真实的藏民俗文化和娱乐为一体的活动。
  在艺术节期间,静谧的草原一夜之下便会撒下无数顶帐篷。第二天一大早,各项大型的文艺演出拉开艺术节的帷幕。
  有声势浩大的千人马队,1000骑马队组成一条腾飞的巨龙,蹄声激昂。威武矫健的骑士再现了当年格萨尔王的英姿和雄风。有雍容华贵的民族服饰展示,华贵的裘皮藏袍、珍贵的玛瑙翡翠等装饰品是展示的重点,雍容华贵,古朴典雅,显示了藏族服饰中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有绚丽多姿的民族舞蹈表演,一首首草原牧歌,一个个藏族舞蹈,紧扣你的心弦,带动草原一同旋转,一同欢腾。有凝重独特的藏戏表演,融庄重与诙谐、演唱与对白于一体,表现手法古朴凝重,具有高原雪域民族浓郁的文化内涵。有气势恢弘的千人锅庄舞表演,千人的舞姿热情奔放,一条条洁白的哈达随舞飘动,敬献给走进香巴拉的尊贵客人。有纵情欢娱的篝火晚会,一堆堆篝火映红着草原的上空,游人环绕篝火跳起欢快的锅庄,热情四溢。有别具一格的民族体育比赛,赛马、赛牦牛、藏式拔河、举石头、火枪射击、骑术表演等民族体育竞赛运动,是草原民族力量与速度的竞争,强壮与剽悍的展示。帐篷展示和民间弹唱等艺术和体育活动。
  整个节庆活动恢弘热烈,隆重祥和。节日期间,甘南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纷纷在各草原景区搭建帐篷,自发组织夏季浪山活动,邀请亲朋好友聚会,尽情歌舞娱乐。

知识出处

甘南旅游指南

《甘南旅游指南》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甘南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甘南的三河一江流域繁衍生息,开发这块亘古荒原。后来,羌人在这里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部落联盟。秦代,部分地方已属临洮管辖。西汉时期,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设白石、羌道两县。隋朝时的临洮郡、枹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今甘南的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到了唐朝,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芳州、迭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元代属宣政院管辖,吐蕃等处由宣慰司统领。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清乾隆时,州境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今舟曲县)属渭川道。1928年建立夏河县,改属甘肃管辖,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1952年7月设立甘南藏区委员会,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7月1日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现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7县和合作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