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632
颗粒名称: 第十五章 人口
分类号: C924.254.2
页数: 16
页码: 239-254
摘要: 相传,尕秀在格萨尔王统治岭国时期,地域辽阔空旷,人迹罕至。有一次,岭国大将嘉察夏噶尔北征,路过尕秀,看到这个地方水草丰美,内心喜悦,就命人堆了一座甘珠尔石堆,留下部分随军战士开垦戍边。经过长期的繁衍发展,人口不断增多。
关键词: 尕秀村 人口调查

内容

第一节人口变化
  —、人口来源
  相传,尕秀在格萨尔王统治岭国时期,地域辽阔空旷,人迹罕至。有一次,岭国大将嘉察夏噶尔北征,路过尕秀,看到这个地方水草丰美,内心喜悦,就命人堆了一座甘珠尔石堆,留下部分随军战士开垦戍边。经过长期的繁衍发展,人口不断增多。
  还有一种说法是:公元1227年,西夏王国被蒙古铁骑灭亡后,西夏首领赛吾率领一部分西夏人到黄河南部的甘、青地方游牧,其中一只“尕秀族”到今拉仁关的拉日本钦神山处与土著部落释当、多哇和唐科一起游牧,并落户于此,大约在元朝晚期或明朝初期,形成了“东唐四部落”,隶属于曲科十二部落。
  据专家考证,“尕秀部落”是藏族十八大姓氏中董氏的后裔,与当时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的“尕秀部落”属同一姓氏,是唐龙头人管辖的东唐四部落之一。
  二、本村出现最早的部落姓氏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洮河流域曲科十二部落的先祖,系吐蕃王朝时期从西藏东迁驻边军卒的后裔。约在13世纪,元代首任帝师八思巴派遣藏哇南拉本大臣到汉藏交界地带管理政教事务,他有两位妻子,她们同一天各生一男孩,一个取名曲科尔嘉,另一个取名为桑耶扎西。成年后的曲科尔嘉随同上师前去内地,得到元帝忽必烈赐封的金印,并授予香格(今临洮)、韩达隆(今临夏)、甘加哲嚼尔等地袭大总管职位。曲科尔嘉娶了霍仓之女为妻,生有3子,长子班德留居家中;次子喜多尔扎西前往今青海循化文都地方,其后裔繁衍成4个部族,称为文都曲科四部,到清时其后裔还在那里;三子周依合从隆务地方辗转到甘加游牧,后迁徙到加钦高哇(今碌曲拉仁关旧寺处)和舍当(今拉仁关什合地)兼事农牧业。周依合生有次成木桑盖等8个儿子。
  自曲科嘉和桑耶扎西占据这一带牧地后,逐渐繁衍形成了两大家族系统,即后来的西仓土官和唐龙头人系统,因为是同族,统称为曲科十二部落。曲科十二部包括河阳的西仓6部落(西仓、加格尔、阿拉、恰热、年仓确科尔)与河阴的拉仁关6部落(拉仁关、花格儿、玛艾、则岔、多热、麦日宁)。
  尕秀部落属拉仁关部落。曲科十二部落主要分布在今碌曲县西仓、拉仁关、玛艾3乡镇境内。
  (资料来源:洲塔所著《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
  三、人口变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尕秀草原属唐龙郭哇所辖帐篷(牧户),人口数据不详。1962年,尕秀大队属拉仁关乡,时有总户数113户,总人口380人。1966年,尕秀大队划归尕海公社管辖,总户数156户,总人口548人,其中男231人,女317人。1974年,在尕秀大队安置下乡知识青年10名,后来这一批人根据国家政策陆续返回原籍或调到县上、州上工作,只有个别人留下来。1980年,总户数198户,总人口920人,其中男425人,女495人。1990年,总户数225户,总人口1103人,其中男715人,女388人。2010年,总户数325户,总人口1613人,其中男853人,女760人。2020年,发展到410户,1959人,其中男933人,女1006人。
  1966—2020年尕秀村人口一览表附:
  1975年尕海公社党委关于全社知识青年工作情况汇报
  1973年,中央〔1973〕30号文件指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各级党委要以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教导为指针,层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纠正不正之风,以极大的热情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这项工作。”1974年4月12日,尕海公社接到上级县委关于在尕秀三队安置10名知识青年的通知后,迅速成立安置小组,于4月15日深入杀秀大队,组织召开贫协会议、青年、妇女会议、民兵干部会议和社员群众大会,传达学习中央〔1973〕30号文件,省委〔1973〕45号文件,全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制订的《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经费使用管理的暂行规定》等文件,广泛宣传毛主席、党中央指示精神。通过学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增强做好知识青年安置工作的共识。大家认为安排好知识青年生活,做好知识青年的思想工作是落实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大事。组织成立了貳秀大队接待小组,由生产队长亲自挂帅,为新社员(知青)腾房子、泥炉子、修厕所、磨炒面。大队党支部还派一名副书记主抓这项工作。4月20日,尕秀大队召开欢迎大会,公社、大队、生产队领导都讲了话,表了态。知识青年对干部群众的热情接待深表感谢,感觉才离开家又回到了家,都纷纷表示要扎根牧区干革命,立志建设新牧区。并和当地群众一起投入了学大寨、赶贡巴的群众运动中。
  新社员加入尕秀大队后,党支部给他们订了报纸、杂志,安排一定的学习时间,并组建了团小组,生产大队的理论学习也有知识青年参加并发言。对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解决,思想上出现的不良苗头及时制止。在劳动中,根据牧区生产特点,结合他们自身实际,坚持“先轻后重、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原则加以照顾。知识青年们也在完成牧区棚圈建设、水利工程、封滩育草、剪羊毛、驮运木料、交售菜牛羊等任务的实践中,逐渐掌握了相应的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通过劳动和贫下中牧贴得更紧了。正如他们所说:“辛勤劳动,艰苦磨炼,使我们手磨粗了,人变勤了 ;脸晒黑了,心炼红了!”
  在生活上,公社党委及时研究了青年点建设工作,指派专人负责备料施工,根据群众互帮,社队支持原则,社会资助2000元。由于社会领导重视,社员出力,资金到位,很快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就住上了新房。人均住房面积8.75平方米。在饮食上,生产队派人给新社员加工炒面,拾晒牛粪,帮种自留地。并在肉食、酥油、牛奶分配方面给予一定照顾。允许知识青年点留一人做饭,而工分照算。
  由于各级党组织和贫下中牧细心关怀,青年点的新社员们都安心于牧区,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1974年年中决算时,知青的劳动平均出勤率达到180天,分配金额人均200元,青年点集体存款700元,人均70元,节约粮食350千克,清油10千克。
  从1973年到1975年,先后来尕海公社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有14名,回乡知识青年18人。在党组织和贫下中牧的帮助关怀下,有些知识青年积极进取,主动作为,在工作中作出了积极贡献。尕秀大队赤脚医生、回乡青年尕尔尕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1968年从西北民院毕业回乡后,刻苦研读马列专著和毛主席著作,虚心接受贫下中牧再教育,努力改进“三观”,积极参加集体劳动。自1970年,他担任尕秀大队合作医疗站赤脚医生以来,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为保护人民健康,在支援农业学大寨、牧业赶贡巴运动中作出了积极贡献。被群众亲切地称赞为“贫下中牧的好后代,晒银滩上的好曼巴”。
  四、人口普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20年共进行了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碌曲还未建县。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尕秀大队属拉仁关乡管辖。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82年尕秀大队总人口956人,其中男449人,女507人;藏族950人,汉族4人,回族2人;高中文化程度的5人,初中文化程度的18人,小学文化程度的211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553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尕秀村总户数332户,总人口1802人,其中男865人,女937人;大学本科文化程度5人,大学专科文化程度18人,高中文化程度的9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214人,小学文化程度的1101人,未上过学的190人。
  附:尕秀村1982年、2000年、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表。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尕秀大队人口普查表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尕秀人口增长情况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尕秀村人口统计表
  第二节外来人口管理
  碌曲县郎木寺派出所纸质档案数据显示,郎木寺派出所建立暂住人档案时间为2000年。尕秀村有记载的第1位暂住人时间为2003年6月29日,之后有大量的工人入驻晒银滩建设牧民新村。郎木寺派出所对外来人员进行了登记造册与编号录入,并填写暂住人员登记表,采集照片等信息。对人员的管理采取以房管人,以工程队担保,暂住人员在谁家做工由谁担保,责任区民警以定期走访询问等方式进行管理。
  辖区派出所对每年来尕秀村的暂住人口都要录入公安警综平台,以“即来即登记,即走即注销”的方式进行。2016年之前,只有塑封机和卡纸,暂住人员来时给每人制发一个暂住证,暂住结束时来派出所登记注销。2016年6月1日,开始实施甘肃省《居住证暂行条例》。派出所对辖区尕秀村长期开设店铺的进行重新登记,达到条件(已住达6个月以上)或自愿申请的人员进行网上预约办理居住证。暂住人口的登记管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谁带队,谁负责”的原则,实行暂住登记申领《暂住证》制度。不按规定申报暂住登记或申领《暂住证》的,对直接责任人或者暂住人处50元以下罚款,并补办登记手续,或者责令暂住人限期离开暂住地。根据甘肃省《居住证暂行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对骗取、冒领、转借、转让、买卖、伪造、变造或者使用过期《暂住证》的,收缴《暂住证》,处500元以下罚款,行为人有非法所得的,除没收非法所得外,处以非法所得1~3倍的罚款。
  尕秀村2001—2020年暂住人口统计表
  第三节计划生育
  一、组织机构
  1981年成立尕海乡计划生育机构,尕秀大队计划生育工作由乡上统一领导。2006年,尕秀村计划生育负责人为安杰尔,委员为卓玛草、麦绕、拉毛加、金巴,专干旦木尕。2007年,尕秀村计划生育负责人为拉毛加,委员为格日扎西、贡保加,专干为旦木尕。2008年尕秀村计划生育负责人为拉毛加,委员为卓玛草、贡保扎西、格日加,专干为旦木尕。2009年,计划生育专干变为杨丽萍。2011一2012年尕秀村计划生育负责人是拉毛加,委员为格日扎西、卓玛草,专干何婷。2013年,尕秀村计划生育负责人为拉毛加,委员为格日扎西,专干为东藏道吉。2014年,尕秀村计划生育负责人为拉毛加,委员为其俊扎西,专干为罗俊霞。2015年,尕秀村计划生育负责人为拉毛加,委员为格日扎西,专干为东藏道吉。2016年,尕秀村计划生育负责人为拉毛加,委员为格日扎西、卓玛草,专干为东藏道吉。2017年,尕秀村计划生育负责人为拉毛加,委员为格日扎西、贡保加,专干为尼毛吉。2018年,尕秀村计划生育负责人为拉毛加,委员为格日扎西、卓玛加,专干为尼毛吉。2019一2020年,尕秀村计划生育负责人为拉毛加,委员为格日扎西、斗格尔,专干为尼毛吉。
  二、计生工作
  1983年中共碌曲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工作的通知》后,尕海乡于8月30日召开乡、村、社三级干部会议,传达全县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精神,分配计划生育节育任务。尕秀村坚持思想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的方针,开展计划生育工作。采取算账对比的方法(即算人口、草山、牲畜和人均收入)对本村育龄夫妇,特别是对一些多子女家庭进行思想开导,引导他们进行科学生育、计划生育。实施奖罚政策,按年人均现金收入基数征收多子女费。推行第二胎、第三胎生育间隔三年以上的政策,对领取独生子女证的牧民发放10%的保健费。
  1983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尕秀村的计划生育在优生优育、控制人口方面取得积极成果。2010一2020年尕秀村晚育率达到100%,计划生育率达到100%,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办证率、建卡率达到100%。2015年10月,国家放开二胎政策,2016—2020年,尕秀村保持平稳较低生育水平。

知识出处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

出版者:四川师大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客观记述网秀村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反应时代变化,突出地方特色,为存史、资政、育人提供服务。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为尕秀行政村的村志,志中的本村指尕秀行政村。志中的尕秀村包含尕秀一组、尕秀二组、尕秀三组。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采取章、节、目、子目层次记述。时间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2020年12月底。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按时序纵述大事、要事、新事。历史纪年以年号后加括号注以公元纪年,1949年后一律用公元纪年。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体裁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诸体并用,概述以叙为主,大事记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为序。人物本着生不立传的原则,采取以事记人简要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