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教育 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613
颗粒名称: 第十章 教育 卫生
分类号: G527.42;R19
页数: 20
页码: 181-200
摘要: 1955年碌曲建县前,尕秀没有学校,人们接受文化教育的地方主要是寺院。牧民一般按家庭二丁抽一丁的方式让少年男性公民入寺为僧,贫穷人家的孩子入寺为僧者居多。少年僧人跟随成年僧人学习文化知识,一般也只局限于藏文和宗教经典的学习。尕秀牧民一般将孩子送入拉仁关寺院为僧并接收文化学习,同时接受寺院的戒律及衣、食、住、行等习俗方面的教育。
关键词: 尕秀村 教育事业 卫生管理

内容

第一节教育
  一、寺院教育
  1955年碌曲建县前,尕秀没有学校,人们接受文化教育的地方主要是寺院。牧民一般按家庭二丁抽一丁的方式让少年男性公民入寺为僧,贫穷人家的孩子入寺为僧者居多。少年僧人跟随成年僧人学习文化知识,一般也只局限于藏文和宗教经典的学习。尕秀牧民一般将孩子送入拉仁关寺院为僧并接收文化学习,同时接受寺院的戒律及衣、食、住、行等习俗方面的教育。
  二、学前教育
  尕秀村幼儿园于2014年10月开工建设,2015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总投资182万元,占地面积1209.1平方米,建筑面积772.19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336.91平方米。属村级公办双语幼儿园。2015年在园幼儿35人,由于在园幼儿年龄不同,人数少等因素,实行混龄编班教学模式,一直持续到2017年。2018年开始,随着保教设施设备日趋完善,办园模式进一步规范化,适龄幼儿入园率不断提高。2020年,尕秀幼儿园有3个教学班,入园幼儿67人,其中大班31人,中班20人,小班16人;幼教老师4人,其中公益性岗位教师1名。园长为索南木吉,女,藏族,2013年6月毕业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数学专业,于2015年起担任园长。
  三、小学教育
  帐篷流动小学
  尕秀帐篷流动学校始于1959年,当时在国家支援下,碌曲县建起11所帐篷流动学校,尕秀帐篷流动小学是其中之一。当时“帐篷”是校舍,“流动”即办学形式。1966年乡镇管辖区域重新划定,尕秀大队划为尕海乡,大队部迁至晒银滩。1967年创建尕秀小学,学校占地面积300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53.6平方米。由于搞“文化大革命”运动,“停课闹革命”,年初状态比较混乱,学校普遍没有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毛主席语录》《人民日报》社论为主,年底后逐步恢复使用甘肃省统编小学教材。首任校长闵桑丹(1966一1978年),第二任校长闫仲智(1978一1980年),第三任校长吴正(1980一1982年)。前两任校长任职期间,尕秀小学虽已建校,但为了方便当地牧民群众,仍然采取“两点一校”的流动办学形式,“两点”是夏季和秋季两个牧场的教学点,称帐篷流动学校;“一校”即冬季在有校舍的学校。帐篷流动学校办学条件差,一顶帐篷为教室,一顶帐篷为办公室,三个年级只有2名教师。到转场季节,由牧民帮着把帐篷和教学器具一卷,用几头耗牛一驮,学校就跟着畜群搬迁到夏牧场或秋冬牧场,到达地点再把帐篷搭起来教学。
  当时帐篷流动学校因老师少,学生缺勤普遍,无法保证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1967一1982年,由于牧民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接受教育意识淡薄,送子女入学接受教育积极性不高,全村年平均入学学生数不到2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40%o老师们骑着马与乡上干部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去动员家长,想办法把学龄儿童带回学校上课。1972年在尕秀秋季牧场帐篷学校召开甘南州帐篷流动学校现场会,会上肯定了帐篷流动学校分散性、流动性和季节性的特点,适应牧区的生产、生活方式。1984年4月,州委、州政府在碌曲召开全州牧区草原承包工作会议,全州草场承包工作全面开展。牧民群众承包草场开始定居生活,改变了以往集体搬迁牧场的局面,尕秀帐篷流动小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尕秀流动帐篷学校对发展当地基础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定居办学到寄宿制学校
  1982一1990年期间,尕秀小学教室2栋8间,占地面积约300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53.6平方米。1982年起学校使用五省区民族地区教科书,教学模式以藏语为主加授汉语文教学。1990年10月,尕秀村委会筹措民间资金,扩建校舍21间,校舍增加到28间,其中办公室1间,教室12间,教室宿舍10间,学生宿舍2间,食堂3间;学校总占地面积扩大至5307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达到556.7平方米。1990一2010年期间,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最多时达241人,最少时有90多人。教师3人。
  200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学校修建8间寄宿学生宿舍。2002一2006年,在校学生逐年增多,在校学生数最高时243人,教职工13人。为了缓解学生多、校舍不足的困难,县、乡、村想方设法,征地2436.17平方米。2006年,投资94.05万元,修建教学楼,2007年竣工投入使用。教学楼建筑面积941平方米,校园绿化1000平方米,硬化3330.5平方米。投资32.6万元修建了1126平方米的运动场。2014年,投资189.15万元,建成师生宿舍楼,建筑面积1004平方米。2000一2019年,借助国家实施“两基”攻坚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教育惠民政策,实施学校各种项目建设,校园硬化面积3742.5平方米;投资153.5万元,新修运动场地2930平方米;投资950万元,新建教学楼、宿舍楼和食堂;学校各项硬软件建设、教学仪器配备、师资力量、教学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建设、功能室建设得到空前发展。学校固定资产总额达到244万元,各类仪器配备额达到44.1万元。2020年学校总占地面积为7743.17平方米,建筑面积5339.55平方米。
  2020年,学校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6人,其中女76人;寄宿生为135人,其中女76人,均为藏族。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女12人;藏族25人,汉族2人;本科学历的19人,大专学历8人,学历达标率100%;小学高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3人,二级教师16人,员级教师7人。学校图书室藏书5424册,生均40册。
  尕秀小学成立后,以“勤奋、进取、扎实、创优”为校训,坚持“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教风,形成“苦读、苦学、苦练、善思”的学风。历任校长立足尕秀实际,一手抓教育,一手抓管理,创办特色学校为办学思路,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2010年多吉贤校长任职后,重新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校园安全制度、教职工考勤制度、教职工考核考评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T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教育教学中,尕秀小学全体教师尽职尽责,教书育人,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将理论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工作中。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大纲、新教材,将教材、教法、学法完美结合,备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节课。积极探索多媒体,拓宽教学新思路,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育教学取得可喜成绩,为合作藏中、碌曲藏中输送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学校和教师也获得一系列荣誉。在2011年度全县村级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考核中获第二名。在2012年度和2013年度全县村级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考核中均获第一名。2013年9月被碌曲县委、县政府授予“园丁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2014年度全县村级完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考核中获一等奖。2015年9月被碌曲县委、县政府授予“园丁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2015年度全县村级完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考核中获三等奖。2016年,尕秀小学2010届毕业生旦正吉(尕秀三组人)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在2016年度和2017年度全县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考核中均获先进学校称号。2017年度被评为全县“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先进学校;2017年度获全县小学民族类毕业水平测试三、四科合格率二等奖。2018年5月,教师旦知才让在全县双语类“同课异构”优质课大赛暨观摩研讨活动中获一等奖,周毛草在全县双语类小学藏数学“同课异构”优质课大赛暨观摩研讨活动中获三等奖。2019年4月,教师拉毛加在全县第二届双语类小学藏数学“同课异构”优质课大赛暨观摩研讨活动中获二等奖。2019年6月,尕秀学校获碌曲县教育系统“庆祝建国70周年暨第二届中小学艺术展演”优秀节目评选活动语言类一等奖、舞蹈类三等奖。2019年6月,东藏扎西老师指导的忠格吉同学的作文《我的故乡》,才让草同学的作文《难忘的一件事》在五省区第二届作文评比中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一等奖。2019年9月,学校获2018—2019学年度碌曲县“园丁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尕秀小学历任校长名录
  2010—2020年尕秀小学学生教师统计表尕秀小学教师历年获奖情况表尕秀小学历年校舍改扩建情况统计表
  第二节医疗卫生
  一、卫生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碌曲县境内没有医疗机构,各类疾病长期蔓延,寻医问药只能找寺院僧侣打卦问诊或民间藏医救治,尕秀草原上的贫苦牧民得病后多硬扛或自寻草药治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境内没有固定的医疗机构和专业医务人员,人民政府派医务人员巡回为牧民群众防疫治病。1970年,尕秀大队成立合作医疗站,有医务人员3人。1976年,医护人员达到8人。2003年,成立尕秀村卫生服务室。
  尕秀大队合作医疗站1970年成立尕秀大队合作医疗站,组建赤脚医生队伍,时有医生3人。当时设备简陋,群众对赤脚医生医治疾病持怀疑态度。大队选派赤脚医生到县、州和四川医疗机构去学习医疗技术,土生土长的当地牧民逐渐成长为懂医术、能治病的专业人才,不但能医治常见病,也能初步诊断一些疑难杂症。嘎尔尕、尕藏兹知木等是这个时期当地知名的医生,他们能辨认一百多种中草药,并掌握了其性能、用法和剂量。赤脚医生享有劳动工分加补助待遇。大队为合作医疗站添置医疗设备,并成立医管组,自办药厂,完善了合作医疗制度。对辖区内的群众实行免费或半免费治病,当时群众去看病只收取0.05元的挂号费,其余都免费。1976年,尕秀大队赤脚医生8名,卫生员2名,其中女性1名;有医务用房8间,简易病床6张,制药粉碎机1台,x光透视机1台,年门诊量4000余人次,住院人数20人次,收入6000多元。自采自制藏药100多种,从四川省购进原料加工制作设备,自制名贵藏药"珍宝丸”。
  1976年11月,全县第三次合作医疗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尕秀大队召开,推广尕秀经验。是年,尕秀大队合作医疗站被甘肃省卫生厅授予“全省卫生战线先进集体”;返乡知识青年、赤脚医生东尔汆被省委、省革委会评为先进个人,成为全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学习榜样,并选为代表出席全省知识青年代表大会。1982年11月,尕秀大队合作医疗站荣获“全省模范集体”称号,1983年6月,尕秀大队医疗站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卫生战线先进集体”称号;12月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战线先进集体”称号;1991年3月,尕秀村医疗站被甘南州卫生局评为医德医风先进集体。合作医疗经费一部分从大队公益金中抽取,另一部分则采取社员按人头投资的办法,采取“保本吃利”和“保本吃利加补贴”两种方式。乡村医生补贴由国家和各生产队共同承担,每人每年补助220一250元,国家补助144元外,剩余部分由生产队在社会补贴中解决;医疗站负责人和记账会计按最高标准补助。
  1990年,尕秀合作医疗站库存藏药草3500多公斤。1991年3月,尕秀合作医疗站被甘南州卫生局评为医德医风先进集体。合作医疗站在防治地方病、多发病和建立三级卫生防疫网,保护牧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尕秀村卫生室2003年,尕秀村卫生室成立,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医生为贡保加,他在职期间,曾到若尔盖县藏医班进修学习藏医药诊疗技术,在甘肃省中医学校中医班学习毕业。2020年,有村医1名,房屋4间,药品种类93种。设备有电子血压仪、多功能健康一体机(血糖、便捷式尿常规、血红蛋白仪、自带心电图、血氧饱和度检测仪等)、电磁治疗仪、体重秤和便捷式生化检测仪等,还有计算机2台、打印机3台。疫情防控物资有口罩、体温计、测温枪、免洗手消毒液、防护服等。
  2009年,国家开始施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尕秀村与全县同步建立纸质版居民健康档案。2011开始将纸质版档案录入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2013年后对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进行了逐一核对与完善。2014年起对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重症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全面规范建档和随访工作,并开始健康教育等其他公共卫生服务。2018年开始实施健康扶贫政策,落实重大疾病集中救治或送人就医5次,所有建档立卡户全部进行签约,并制定健康帮扶措施;对患有慢性病的家庭,医生每季度随访一次或不定时入户随访;对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2019年5月,甘肃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应东书记与步长集团工作人员在帮扶活动中,经镇卫生院医生和村医的建议,将患有扩大性心脏病的尕秀村贫困户8岁女孩格日草送到省中医药大学附院进行治疗,2020年格日草康复出院,回到尕秀小学上学。
  二、防疫
  1974年全县大面积麻疹流行,也波及到尕秀大队。1979年在尕海、双岔两个公社发生麻疹流行,尕秀大队也发生麻疹,患者主要为儿童,个别患者去世。在尕秀大队合作医疗站和采海公社卫生院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2003年1月,中国沿海城市开始报告有非典型性肺炎临床诊断病例出现。2月开始,甘肃省、州、县加强对过往车辆的消毒、登记和人员体温等的监测,尕秀村没有岀现一例 “非典”患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中共尕海镇党委、镇政府在上级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成立网格化管理模式,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尕秀村“两委”班子、工作组、派出所、卫生院、村卫生室和村民小组中的党员积极投入到疫情防控中,通过设置卡点、入户巡防、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居家随访、及时救护发热患者、入户送医送药等各种办法全力开展疫情防控,尕秀村没有出现一例新冠肺炎患者。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农村全部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4月起,碌曲县初步建立起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牧民自愿参加,个人、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适当报销门诊医疗费用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尕秀村采取牧民每人每年拿出几十元,各级政府进行补贴的办法,推行农牧村新型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这年参合率89.97%。村民看病,门诊医疗费可按比例报销;住院则根据入院类别,采取不同的报销办法,到乡镇卫生院看病报销比例额最高,县级医院次之,州、省级依次递减比例。医疗费报销比列逐年增高。2014年实行大病、重病二次报销,即住院医疗费达到新农合规定的标准,除新农合正常报销外,还能进行二次报销,解决了农牧民因病返贫现象。2018年,医疗体制改革,新型合作医疗改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中央、省级、州县补助及个人缴费数额逐年提高。2020年,农牧村医保实现全覆盖,切实减轻了农牧民群众因重大疾病而带来的经济负担,全县农牧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2007-2020年尕秀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情况统计表2007一2020年,尕秀村农牧民累计参合达到18743人(次),基金筹资总额达到290.5万元。共补偿参合农牧民4725人(次),补偿医疗费总额492.1万元,其中住院补偿参合农牧民1325人(次),报销住院费354.4万元。
  四、爱国卫生运动
  1955年碌曲建县后,在毛泽东同志“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的号召下,碌曲县人民委员会积极倡导各乡、村开展以灭蝇、灭鼠,防止鼠疫、霍乱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卫生运动和“除四害”(即老鼠、苍蝇、蚊子、麻雀)活动。1977年4月4日,尕海公社印发《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大力开展群众爱国卫生运动,尕秀大队成立由副主任、赤脚医生和贫协代表组成的爱国卫生委员会,村级卫生防疫人员深入牧场帐圈,进行卫生科学知识宣传,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改善环境卫生面貌。
  1987年2月,中央爱卫会等9部门发出《在全国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仪》,将每年3月定为全民文明礼貌月。主要内容是“五讲四美”,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尕秀村开展了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
  2017年3月,甘南州委、州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尕秀村为“全域旅游无垃圾样板村”。碌曲县积极响应州委、州政府“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的号召,按照尕秀村的区域特点、发展水平、基础条件,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及时成立全域旅游无垃圾样板村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问题在一线解决。碌曲县抽调40名优秀年轻干部深入尕秀村,开展“手握手、心连心,共建美丽新尕秀”活动,参与宣传教育、室外整治、室内美化、村庄绿化、产业指导等各项工作。县直各单位、尕海镇党委、尕秀村党支部也积极响应上级党委号召,第一时间成立党员先锋队,大力开展“六化”(净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特色化)“七改”(改院、改房、改圈、改厕、改灶、改炕、改习)设施建设等工作。
  在机关干部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下,尕秀村农牧民群众逐步转变了传统思维和生活方式,主动参与到美好家园的共建当中,积极推行“两清一建一确保”(即清除国道213沿线11个加水点和14座公厕,新建三个规范化村级服务室,确保环境整洁、河道无垃圾杂物)“五户联保”(即1户党员户、1户精准扶贫户、1户低保户、2户普通牧户)机制,“把草原当做背景来烘托,把村庄当做风景来打造,把家庭当做盆景来培育”,通过厨厕改造、安装节能锅炉、光伏发电设施提升、巷道建设、文化广场建设、标牌标识合理布局和老村街、村民俗博物馆、智慧牧场高标准创建等,实现了户内外、村内外的美化、绿化和亮化提升。经过三年的建设打造,2020年,尕秀变为甘南州生态旅游第一藏寨,一排排藏家民居整齐美观,一座座藏式门楼独具特色,一条条水泥村道通畅整洁,一处处休闲广场宽广平整。

知识出处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

出版者:四川师大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客观记述网秀村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反应时代变化,突出地方特色,为存史、资政、育人提供服务。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为尕秀行政村的村志,志中的本村指尕秀行政村。志中的尕秀村包含尕秀一组、尕秀二组、尕秀三组。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采取章、节、目、子目层次记述。时间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2020年12月底。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按时序纵述大事、要事、新事。历史纪年以年号后加括号注以公元纪年,1949年后一律用公元纪年。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体裁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诸体并用,概述以叙为主,大事记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为序。人物本着生不立传的原则,采取以事记人简要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