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畜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597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畜牧业
分类号: F326.3
页数: 20
页码: 127-146
摘要: 畜牧业是尕秀主要产业和牧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草原、牲畜等生产资料多被土官、头人、寺院所占有,牧民群众只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牛羊,在牧主或部落的牧场上放牧,每年要给牧主缴纳定量的草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55年碌曲建县以后,在牧区实行“不分不斗,不划阶级”与“牧工、牧主两利,扶持贫苦牧民”的政策。杀秀大队在牧区组织开展了防疫灭病、改善饲养管理、消灭兽害为主要内容的爱国护畜活动,尕秀大队的牧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关键词: 尕秀村 畜牧业

内容

第一节牧业资源
  —、草场
  尕秀村草场总面积为4.04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为3.63万公顷,人均草场面积20.8公顷。草地分为亚高山草甸草地、沼泽草甸草地和山地草原草地三种类型。其中,亚高山草甸草地是天然草地的主体和精华,也是村域内分布较广的草地类型,其面积占天然草场总面积的39.86%,平均亩产鲜草432千克。天然草原植被种类特别丰富,主要有高山嵩草、矮嵩草、垂穗披碱草、早熟禾和杂类草等。牧草适口性优良,平均载畜能力为5.4亩一个标准羊单位。
  二、牲畜家禽
  尕秀村主要牲畜有牛、马、羊、狗等,以牦牛居多。家禽主要是鸡。1962年底,全大队各类牲畜总数22760头(匹、只),其中牛3561头,马485匹,羊18714只。2016年底,尕秀村各类牲畜存栏50432头(匹、只),其中牛22937头,马339匹,羊27156只。2020年底,尕秀村各类牲畜存栏37919头(匹、只),其中牛28236头,马186匹,羊9497只。
  第二节畜牧业发展
  畜牧业是尕秀主要产业和牧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草原、牲畜等生产资料多被土官、头人、寺院所占有,牧民群众只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牛羊,在牧主或部落的牧场上放牧,每年要给牧主缴纳定量的草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55年碌曲建县以后,在牧区实行“不分不斗,不划阶级”与“牧工、牧主两利,扶持贫苦牧民”的政策。尕秀大队在牧区组织开展了防疫灭病、改善饲养管理、消灭兽害为主要内容的爱国护畜活动,尕秀大队的牧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牧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一些极左的做法产生了不良的后果。1959年,在畜牧业生产方面贯彻中央“八字”方针和实施“三包五定一奖”生产责任制(即包产、包膘、包投资、定人、定畜、定草原、定繁殖、定报酬和完成一项奖励一项),三包到队,五定到人。并且采取“牛羊上山、粮食进川”“开光平滩、牛羊上山”“牧民不吃商品粮”等措施,尕秀许多冬季牧场被开垦。为了完成畜牧业的高指标,在家畜繁殖上搞群众运动,提倡“全配满怀”,这些做法使正在恢复中的畜牧业蒙受了很大损失。
  1960年11月,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纠正“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改善管理制度,尕秀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组、责任到人、固定报酬、超产奖励的管理制度,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尕秀大队实行的牧业生产小包工制,取得积极成果,至1962年7月底,全大队各类牲畜存栏22760头(匹、只),其中牛3561头,马485匹,羊18714只。经济总收入51361.48元,其中牧业收入50284.04元;给社员分配45784.28元,人均分配120.48元。小包工制成效明显,由于责任分明,任务落实,奶牛膘情好了,酥油产量增多了,还防止了牛奶的浪费,节约了全、半劳力,增加了辅助劳力,牧民的分配增多了,积极性和责任性也增强了。为此,中共碌曲县委还向全县批转了《〈尕秀大队实行牧业生产小包工制〉的报告》,号召全县学习仿行。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牧区行之有效的各项政策、制度、措施遭到破坏,粮食征购任务不断增加。粮食生产的压力,迫使牧区又出现垦荒种粮,牧业生产再度受到影响。1970年,尕海公社开始在全公社推广贡巴大队学大寨的先进经验,尕秀大队也开展了“学大寨、赶贡巴”的群众运动,在生产经营管理上大力宣传推行贡巴大队“五个统一”(即生产统一计划,畜群统一调整,劳力统一调配,收益统一分配,生活统一安排)的经验。
  1975年4月,搞牧区建设,禁止开荒,使草原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畜牧业得到一定发展。1975年,尕秀大队牲畜总数34469头(匹、只),其中牛12550头,马675匹,羊21244只。经济总收入24.2万元,其中牧业收入22.49万元;给社员分配15.22万元,人均分配194.88元。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中央放宽农牧区的经济政策。尕秀大队党支部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从尕秀村实际出发,认真推行“两定一奖”(即按畜定工、以畜定产,责任到人,超奖减赔)生产责任制,有力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1978年,尕海公社对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13名生产队干部进行了物质奖励,其中一等奖2人,各奖现金50元;二等奖8人,各奖现金30元;三等奖6人,各奖现金20元。
  1980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后,农村改变经济体制。1983年,尕秀三个生产队都自愿选择了大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大包干到户(即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牧业生产责任制在牧区的推行,受到了广大牧民的欢迎,畜牧业生产不断发展。是年,尕秀大队牲畜总数40534头(匹、只),其中,牛13653头,马883匹,羊25998只。经济总收入34.68万元,其中牧业收入28.75万元;给社员分配30.95万元,人均分配373.71元。1996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快草场承包和草原建设的决定》,在全县实行“草场公有,承包到户,有偿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1997年开始,尕秀村开始草场承包工作,1998完成草场承包,共4.04万公顷草场承包给了262户牧民。
  2003一2007年,随着定居化的实现和草原退牧还草、禁牧休牧、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高了牧民群众利用、保护草原和科学养畜的意识,整个牧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004年开始,尕秀村加大对牧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的扶持和建设,先后建成牧民专业合作社12家。2016年底,尕秀村经济总收入34.68万元,其中牧业收入28.75万元,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183元。2020年,尕秀村经济总收入2358万元,其中牧业收入1375万元,占总收入的58%0
  2017年,启动实施了智慧牧场三大信息系统(即放养牲畜定位跟踪管理、圈养牲畜环境管理、牲畜健康及全生产周期溯源管理)建设工程,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开辟线上线下营销体系,打造生态牧场、绿色品牌和有机肉品,搭建网络预售平台,提供网上认养、网上预订放生、出栏物流配送等新销售模式,使尕秀村的传统畜牧业发展向现代畜牧业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79年农牧业生产情况表
  第三节农牧村变革
  一、牧业工具的变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尕秀部落从事各种劳动生产的方式极为落后,牧民长期使用原始工具,剪羊毛实则是游羊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多数牧民还用刀子或镰刀从羊体上割取羊毛,有些牧民则采取把羊毛从羊身上直接卖给商贩,由买主自己去剪。分离酥油,最早是用自制皮袋摔打的方式提取,后来发展到用木桶杵打。运输依靠人背牛驮。
  1958年以后,农牧区人民公社成立,一些先进的农牧业生产机具被引入,拖拉机、架子胶轮车、汽车等相继应用于生产生活。20世纪70年代,在学大寨、赶贡巴运动中,开始用拖拉机耕地,岀现了解放牌汽车。每个生产大队有胶轮大车3辆,每个生产队有架子车6辆o1975年尕秀大队每个生产队基本普及了剪毛机、奶油分离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牧业机具发展很快,农牧机具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多。2020年,尕秀村牧机具基本达到户均一台兰拖,搬群、运输、购物都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
  二、农牧村税费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尕秀牧民只给所在部落的头人、土官缴纳草管费、人头费等。藏族部落时常向朝廷和地方政府进贡牛、羊和马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北军政委员会于1950年8月颁布了牧业税征收办法,税率为3%,牛、马、骡、驴3头(匹)起征,绵羊20只起征。1954年9月,甘肃省财政厅颁布了牧业税征收暂行办法,规定牧业税征收的对象为骆驼、马、牛、绵羊、山羊5种。牧业税以户为单位,“人民公社化”后改成以生产队为单位,生产责任制后恢复以牧户为单位。各类牲畜统一折合羊单位,以30个羊单位为起征点。1957年,碌曲县每人平均拥有羊单位27个,每个价格20元,税率2.5%,每个羊单位平均负税5元,人均负税1.36元。1958年后,国营牧场、人民公社税率统一为4%,地方附加税额以5%计征。幼畜、役畜、耕畜的减免比例为20%,大牲畜折后羊单位的标准:马折绵羊12只,牛折绵羊6只,山羊2只折绵羊1只,每个羊单位纳税价格以10元计算。1961年,税率改为3%。1990年,省政府颁布了新的牧业税征收规定,实行每个羊单位0.5~1元的定额税率。2006年1月起,国家停征了牧业税。
  三、统购统销
  统购统销从1953年开始实施,到1992年底停止。
  1954年,统购统销政策在甘南实行,鉴于碌曲县粮油种植数量少,州人民委员会没有在碌曲实行统购统销政策。1958年,国家在碌曲县征购粮食24万千克,尕秀大队为纯牧业,以交售牛羊的形式完成任务。1959年后,尕秀大队执行国家统购统销政策,为国家上交了一定数量的牛羊和马匹。1967年,尕秀大队给国家交售牲畜1893头(匹、只),其中牛239头,马64匹,绵羊1590只。1970年,尕秀大队给国家交售牲畜1989头(只),其中牛402头,绵羊1587只。1983年,经济总收入313756.92元,上缴国家税收7804.81元。1992年,尕秀村经济总收入204971.95元,上缴国家税收6000.1元。
  四、“两定一奖”生产承包责任制
  1982年5月,碌曲县恢复和健全了“两定一奖”(按畜定工,以畜定产、责任到人,超奖减赔)生产责任制,尕秀大队因地制宜实行了生产责任制,改善了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1983年,尕秀三个生产队都实行了大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制定了轮牧休牧制度和奖惩办法,并建立尕秀大队草原管理委员会,实行草原统一管理。草原管理委员会由达尕、桑吉加木措、贡保加、才瑞和各生产队队长组成。
  大包干与“两定一奖”生产责任制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牧民千方百计地保牲畜膘情,保母畜多产仔,保仔畜多成活,多交售畜产品,承包户的承包畜和社员的自留畜头数不断增加01983年,尕秀大队总收入达到41.59万元,比1982年增加6.92万元;全大队分配总额31.13万元,占总收入的74.84%,其中现金分配额21.08万元,占分配的67.71%;人均分配438.18元,比1982年增加16.65元;分配酥油17204千克,人均分配19.9千克。最高劳动日值的尕秀三队为2.50元,最低劳动日值的尕秀一队为1.70元。
  附:
  尕秀大队“两定一奖到劳”生产责任制
  1.经营形式上实行责任到劳,安排劳力时,根据实际情况。奶牛群的放牧及生产畜产品的任务承包给女社员,其余三畜按畜别承包给所有男社员,不愿承包放牧任务的劳力可以承包饲草料的生产。
  2.畜群按三畜类别组群,同类畜中不分公母,混合组群。
  3.经营管理上实行“两定一奖”的办法,即:按畜定工,以畜定产、责任到人,超奖减赔。4.实行“两定一奖到劳”后,生产队仍然是核算单位,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仍然归生产队,社员的收益分配由生产队统一分配;出售牲畜和畜产品由国家下达各项任务。社员自食等由生产队统一组织安排。承包人只有发展牲畜和管理牲畜的权利与义务,有完成各项任务和享受超产部分奖励和奖金的权利和义务。
  1982年7月14日
  五、草场承包
  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朵海公社试点。1983年尕秀大队完成“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牧业生产责任制。1987一1988年,碌曲县推行草场承包工作,尕秀村在草场承包中打破原有模式,由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内部自由组合,建立新的联户承包组27个,参加承包的牧民214户959人,共承包牛9965头,羊18617只。
  1997年开始,尕秀村根据州委、州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完善草场承包责任制,加快草原建设的决定》和《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场承包责任制实施细则》,开始草场承包工作,1998完成草场承包,将4.04万公顷天然草场承包到户,参加承包的户数262户,人数1441人。
  六、牧民专业合作社
  尕秀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2013年开始组建,到2020年,共有12家,其中3家是国家投资基础设施组建,9家为群众自筹资金组建。尕秀村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改变了传统一家一户分散放养的经营模式,转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节约了劳动力,增加了产业收入。
  七、“三变”改革
  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及“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2017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将“三变”改革作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加以安排部署。2018年4月10日,尕秀村举行东喀尔集体经济开发有限公司揭牌及“三变”改革入股仪式。碌曲县尕秀村东喀尔集体经济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牧区自然生态资源为基础,以经营藏区特色产品为亮点,以电商平台为发展依托的村集体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在“三变”入股仪式上,尕秀村牧民踊跃参加、积极入股,现场现金入股19.7万元,实物入股资金41万元。牧民们在缴纳入股资金的同时领取股权证。
  “三变”改革让尕秀村牧民群众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有了重大转变,在尕秀村经济发展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为牧民群众脱贫致富拓宽了路子。2018年底入股的建档立卡户共有81户,其中16户每户分红1600元,65户每户分红800元。2019、2020两年共计分红15.52万元,平均每户1916元。
  第四节畜牧业建设
  一、草原建设
  1999一2004年,在尕秀村实施了“三化”(即草场退化、沙漠化和盐渍化)草场综合治理建设项目,主要对“三化”草场实施围栏封育、补播改良、施肥除莠、治虫灭鼠等综合治理,实施补播改良草场2000公顷,灭鼠2000公顷,虫害及毒草治理2000公顷,建设围栏13760米。
  2003一2007年,尕秀村先后实施退牧还草、禁牧休牧等畜牧业建设项目,总投资达到88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49.5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235.5万元。
  2003年,尕秀村退牧还草工程禁牧2000公顷,休牧10666.67公顷。项目总投资36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52万元,地方配套及自筹108万元。该工程于2005年5月14日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2005年,尕秀村退牧还草工程禁牧5333.34公顷,休牧5333.34公顷,划区轮牧666.67公顷,补播改良6666.67公顷。项目总投资52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97.5万元,地方配套及自筹127.5万元。该工程于2007年4月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2013年“碌曲县2013年退牧还草工程”在尕秀村实施补播改良1333.33公顷,建设人工饲草地66.67公顷,维修51座牲畜暖棚,总投资39.3万元。项目在2014年6月开工建设,2014年11月全面完成,并通过县级、州级、省级验收;2014年“碌曲县2014年退牧还草工程”在尕秀村实施补播改良666.67公顷,建设人工饲草地133.33公顷,维修20座牲畜暖棚,总投资60.94万元。项目在2014年6月开工建设,2014年11月全面完成,并通过县级、州级、省级验收;2015年“碌曲县2015年退牧还草工程”在尕秀村实施补播改良333.33公顷,建设人工饲草地133.33公顷,维修100座牲畜暖棚,总投资87.5万元。项目在2018年1月开工建设,2018年10月全面完成,并通过县级、州级、省级验收;2016年“碌曲县2016年退牧还草工程”在尕秀村实施草原划区轮牧围栏建设666.67公顷,建设人工饲草地33.33公顷,维修30座牲畜暖棚,总投资72.5万元。项目在2017年4月开工建设,2018年9月全面完成,并通过县级、州级、省级验收;
  2017年“碌曲县2017年退牧还草工程”在尕秀村实施草原划区轮牧围栏建设2333.33公顷,总投资131.25万元。项目在2018年1月开工建设,2018年10月全面完成,并通过县级、州级、省级验收;
  2018年“碌曲县2018年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退化草原综合治理项目”在尕秀村综合治理中度退化草原(黑土滩)6160公顷,总投资496.73万元。项目在2018年9月开工建设,2019年8月全面完成,并通过县级验收。
  通过草原生态等建设项目的实施,共核减超载牲畜16465个羊单位,有效改善了草原的生态,促进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明显提高广大牧民群众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建设草原的意识。
  二、基础设施建设
  2012年,投资21.28万元,在尕秀村建设牛用暖棚20座1600平方米。2013年,国家投资119.8万元,在晒银滩黑耗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暖棚720平方米,储草棚80平方米,兽医室50平方米,饲草料加工车间200平方米,引进耗牛114头。2017年,投资31.6万元,在尕秀二组修建暖棚牛舍640平方米,兽医室60平方米。2018年,投资30万元,在尕秀村(智慧牧场点)引进犒雌牛60头。尕秀村牧民合作社一览表第五节疫病防治
  —、防疫机构与人员
  2004年,尕秀村设置村级动物防疫员岗位,其俊闹日任村级防疫员。村级防疫员的主要工作是搞口蹄疫、炭疽、马鼻疽、牛出败、羊链球菌、布病等疫病的强制免疫,监控疫情的发生,负责全村牲畜疫情的普查,配合疫情扑灭和病死动物尸体集中无害化处理等工作。2006年,村级动物防疫员每人每年财政补助360元。2009年,村级防疫员工资增加到600元。2018年后,村级防疫员的报酬提高到和村干部一个标准,每人每年4000元。
  —、疫病防治
  1960年,流行五号病(口蹄疫)A型,首发于尕秀大队,后蔓延到全县各大队。全县牛发病87264头,死亡8头,致死率0.01%o1974年5月11日,尕海公社加仓大队三队九买向兽防站报告他的牛群中发现病牛。尕海公社得到疫情报告后,经临床诊断疑似口蹄疫,立即隔离捕杀,尸体深埋,污染的草场进行了严格消毒,未使疫病扩散。尕秀大队组织防疫员等力量迅速深入畜群帐圈,分片蹲点,进行监测;在尕秀大队门口与玛艾公社交界处设立检查站和消毒点,安排民兵和防疫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消杀过往车辆和牲畜。同时调运疫苗,从5月22日开始给牛群进行全覆盖注射防疫,共注射牛12176头,疫苗注射率100%,尕秀大队此次没有发生口蹄疫。1972一1974年,县牧医站组织有关业务干部配合各乡兽防站对4个乡、6个村的马匹进行了一次重点检疫,其中在朵海乡尕秀村检出鼻疽马78匹。1973年尕秀村检出鼻疽马12匹,先后交鼻疽马场集中管理治疗,后因12个社员从鼻疽马场私自牵回病马与健康马群混牧,到1974年检疫时,又查出阳性病马71匹。1977年,发生了一次流行时间长达7个月,波及全县17个大队,54个生产队,发病38072头,死亡1406头的牛口蹄疫。最初从玛曲县伟档种子场传入碌曲县,首发于尕秀、贡巴两个大队。疫情发生后,尕秀大队采取了隔离、封锁、消毒等综合措施,紧急接种了疫苗,把损失降到最低。
  尕秀大队十分重视牛、羊等传染病和寄生虫的防治工作,每年按时搞各种预防注射和驱虫工作,马炭疽、口蹄疫、牛岀败、布病、副伤寒、羊痘等各类疫苗预防注射达到97%以上,喷雾免疫密度达99.39%o组织人员对牛羊马匹定期进行肝片吸虫、肺线虫、肠道寄生虫的投药,用药浴防治蛾、脾、蚤等体外寄生虫,推广应用抗蠕敏、虫克星、林丹乳油等光谱抗寄生虫药物,防止寄生虫病对家畜的危害。1977一2020年,尕秀村未发生过重大疫病。

知识出处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

出版者:四川师大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客观记述网秀村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反应时代变化,突出地方特色,为存史、资政、育人提供服务。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为尕秀行政村的村志,志中的本村指尕秀行政村。志中的尕秀村包含尕秀一组、尕秀二组、尕秀三组。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采取章、节、目、子目层次记述。时间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2020年12月底。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按时序纵述大事、要事、新事。历史纪年以年号后加括号注以公元纪年,1949年后一律用公元纪年。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体裁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诸体并用,概述以叙为主,大事记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为序。人物本着生不立传的原则,采取以事记人简要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