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政事要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58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政事要略
分类号: D638
页数: 15
页码: 068-082
摘要: 1956年下半年,尕秀大队根据全省第三次牧区工作会议和州委、州政府提岀的“牧区今后必须坚持慎重稳进的工作方针,依靠劳动牧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稳步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把牧主经济纳入公私合营牧场或国营牧场、合作牧场,用吸收其加入合作社等办法完成对牧主经济的改造”精神,加强对互助组的领导、建设和整顿,到年底,尕秀草原建立起以“联群放牧”为基础的畜牧业互助组。
关键词: 尕秀村 政事要略

内容

一、互助合作
  1956年下半年,尕秀大队根据全省第三次牧区工作会议和州委、州政府提岀的“牧区今后必须坚持慎重稳进的工作方针,依靠劳动牧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稳步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把牧主经济纳入公私合营牧场或国营牧场、合作牧场,用吸收其加入合作社等办法完成对牧主经济的改造”精神,加强对互助组的领导、建设和整顿,到年底,尕秀草原建立起以“联群放牧”为基础的畜牧业互助组。
  1962年7月25日,尕秀实行牧业生产小包工制,把各生产队8个奶牛群分给48户包工组,包产时间为7个月,包产酥油、曲拉等畜牧产品,超产奖励,40%归生产队,60%归个人。小包工制,防止和扭转了奶子的浪费,奶牛膘情好了,酥油产量增多了,社员劳动积极性提高了。
  二、人民公社
  1958年9月15日,碌曲县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将111个村庄帐圈组建成7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突出强调“一大二公”(即人民公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的优越性。
  1959年1月,洮江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原属碌曲的七个公社合并为四个公社:双岔、阿拉合并为双岔公社;光明、红旗合并为西仓公社;红旗、和平合并为科才公社;跃进公社改名为尕海公社;尕秀生产大队与光明公社一并合入西仓公社。1961年,拉仁关公社与西仓公社分社,尕秀大队随之分出,时拉仁关公社辖唐科、玛日、尕秀、旧寺四个生产大队。1966年9月,尕秀大队划归尕海公社,并改名为前进公社,时前进公社辖三个生产队,即杀秀一队(迪本)、尕秀二队(多喀)、尕秀三队(什合地)。
  人民公社化后,一切生产资料、财产归公社所有,连社员的自留地、家畜、帐篷、房屋、家具和劳动工具等,都收归社有,在全社范围内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使用。公社以下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生产全由生产大队管理,大队是进行经济核算的基本单位。生产队是组织劳动力的基层单位,盈亏由公社统一负责。
  人民公社大力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把16一40岁的男女劳动力,按军队编制组成班、排、连、营、团,由公社统一领导,统一指挥,采取大兵团作战的方法,从事农牧业生产劳动。尕秀大队共编了3个排,每个排20多人组成。在大队的统一调动下,从事修棚搭圈、收割牧草、封滩育草、兴修水利、大炼钢铁、深翻土地、积肥造田等突击性的生产。另外,还经常搞“共产主义大协作”,大队领导指挥到哪里,群众就大干到哪里,完不成任务“不准收兵”。
  三、兴办公共食堂
  1958年9月27日,中共甘南州委转发了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办好农村公共食堂”的指示,碌曲全县的农牧村由此掀起了大办公共食堂的高潮。至此,“劳动不计报酬,吃饭不用花钱”的“具有共产主义萌芽”的人民公社逐步取代了具有农奴制度残余的封建主义个体所有制,尕秀也进入了人民公社化的历史阶段。
  农牧区人民公社建立后,实行部分供给制的分配原则,纷纷大办公共食堂,基本上是1个生产队或1个自然村办1个公共食堂,全部实行伙食供给制。提倡“吃饭不要钱”“走到哪里,吃到哪里” “一不记账,二不收款”。尕秀大队共办公共食堂3个。起初,动员社员把家中积存的粮食、面粉、食油、肉类统统拿到食堂,共同食用;一般在三五天内不吃重复饭,个人吃多、吃少也不限量,并且“对外实行开放”,邀请过路行人吃了饭,既不问姓名,也不收钱,只是留下“满意不满意”的意见。从1958年的10月至12月底,经过两个多月的大吃大喝,全大队各公共食堂的粮食越来越少了,“大锅里的饭”也越来越稀了。到1959年夏,各公共食堂迫不得已实行“按人定量”“低标准,瓜菜代”,粮菜混吃,以菜为主。延续到I960年初,口粮标准降至每人每天0.25公斤,有的为0.2公斤左右,很多食堂濒临“无米下锅”的窘境,顿顿吃“清拌汤”,清得能照见人影,导致以后各生产队出现群众因饥饿而偷盗宰食集体牲畜的现象。
  四、“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16日,碌曲县委发岀关于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和牧民群众参加“文化大革命”的通知,尕秀大队也开始“闹革命”,各项工作不断受到冲击。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
  五、整党工作
  根据县革委会和公社革委会的指示,尕秀大队于1969年11月6日开始群众性的整党工作。整党活动一是学习文件政策;二是通过“忆”“比”“查”,群众向党员提意见;三是对党员进行评议。期间共举办党员、群众、团员、放牧员等学习班12次,参学人员300多人次;召开群众大会3次,参加人数500余人次;与党员个别谈话11人次。通过整党活动,有10名党员恢复了组织生活,并成立了临时支部委员会,开始了党内生活。
  六、农业学大寨、牧业赶贡巴运动
  1973年后,尕秀大队开展农业学大寨、牧业赶贡巴的群众运动,带领广大社员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打破“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思想,改变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牧业生产发展。1973年,草原灭虫、灭鼠累计20多万公顷;人工培育草场、建立饲草料基地173.33公顷,收割饲草80多万公斤,饲料78万公斤。在畜种改良上,注重马、牛种公畜的精选、调换,合理组建畜群结构,还大搞绵羊改良工作。1973年底,新疆细毛羊一二代改良羊5679只,建设棚圈48间。有机动剪毛机械3部,奶油分离器6部,胶轮大车3辆,架子车9辆,农用拖拉机1台。
  在农业学大寨、牧业赶贡巴运动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放牧员、先进集体和个人。1976年6月,尕藏知化、知合周、阿扎、拉毛加布4个优秀放牧员,受到尕海公社党委的表彰奖励。1977年5月,尕秀大队第三生产队和尕秀大队合作医疗站两个先进集体和8名先进个人,受到了中共碌曲县委、碌曲县革命委员会的表彰奖励。
  1977年尕秀大队学大寨、赶贡巴先进个人一览表附:
  为革命放牧的好榜样
  知合周是尕秀大队第二生产队的放牧员,出生在一个贫苦牧民的家里,祖辈都是奴隶。1958年反封建斗争胜利以后,知合周当上了人民公社的放牧员。他深知千年的奴隶有了今天,都是毛主席和党的领导带来的结果,他下定为人民公社放好牧的决心,来报答毛主席和党的恩情。
  度过寒夜的人,深知太阳的温暖。从旧社会过来的奴隶,最懂得毛主席和党的恩情,知合周从当上放牧员的那一天起,他就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为集体放好牧,为革命放好牧。他虽然没有文化,但是他怀着对毛主席的崇敬心情,在其他同志的帮助下,学习了《为人民服务》等光辉著作。他以张思德为榜样,树立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了病他还是坚持放牧,从不抱怨、从不叫苦说累。自从生产队分配给他牧羊任务后,为了放好羊,他早出晚归,常年不住帐篷,哪里草场好、水源足,他就把羊赶到哪里,睡觉都是在羊群边上,因为他觉得这样既有利于照顾羊群,又能充分利用草山,还能使羊吃得饱。大队草场紧张,他就主动把羊群赶到很远但水草丰茂的地方去放。
  冬天放羊,他只步行从不骑马,因为他知道冬天的羊弱,骑着马放羊走得比较快,羊走得多吃得少,反而会使羊群变的疲乏,容易生病。在产羔期,他花尽心思精心呵护每一只羊,天气冷了就把羊羔轮流放在自己怀里取暖,像保姆一样操劳,因此,他的帐篷也就成了育羔室、饲料室、治疗室。
  1975年3月初,尕秀草原遭受了连续几天大风雪的猛烈侵袭,气温骤然下降,羊群安全度过春乏关,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这时,他更是身不离羊群,日夜和风雪搏斗,他怕羊待在积雪里会被埋住、冻坏,即使在半夜里也会起来清扫积雪,哄赶羊群。把倒在雪地里的羊一只只背回帐篷,在炉火旁边,把自己的毛毡子和衣服盖在羊身上,用自己吃的楷耙做糊糊汤喂羊。同大风雪作了好几天的抗争,知合周把羊群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保护了集体牲畜的安全,战胜了大自然突如其来降临的灾害。然而他的手脚却冻肿了,眼睛被风吹红了,劳累病了。队长、队员们好几次劝他休息,不管怎么劝说,他就是不肯离开羊群。在这样的受灾情况下,成畜的成活率和幼畜的成活率依然保持在94%和87%以上。正是他凭借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社会主义、对集体的无限热爱,才取得了这样的好成绩。这种大公无私的表现,得到了大家的共同赞扬和认可,他也成了全大队放牧员心目中的好榜样。
  十几年如一日,知合周放养的羊群,幼畜成畜的成活率一直很高,生羔多、发展快,膘情也很好,在农业学大寨,牧业赶贡巴的群众运动中起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后,焕发了他极大的社会主义干劲,他信心倍增,仍然保持着他的初衷:“为集体放好牧,为革命放好牧”,他还说:“要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牧区贡献一辈子。”
  (摘录出自1977年《中共碌曲县委、碌曲县革命委员会关于表彰农牧业学大寨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的决定》(县委发〔1977〕33号、碌革发 〔1977〕35号文件)
  七、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1977年8月28日,中共碌曲县委决定在尕海公社三个大队和李恰如牧场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尕秀大队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于1977年9月5日开始,到1978年2月结束。期间,举办各种学习班10期,其中领导班子学习班4期,参加人数27人次;生产队班子学习班3期,参加人数39人次;党团员、民兵、贫下中牧积极分子学习班3期,参加人数46人次。每天下午组织挤奶员学习,晚上组织放牧员学习,组织群众学习15次,参加人数1560人次。整顿了大队领导班子,新的班子由群众民主选举产生。开展了赛思想、赛干劲、赛膘情、赛牧贮青草、赛挤奶产量等内容的劳动竞赛。根据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建立奖惩制度。
  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1983年,中共碌曲县委对1958年平叛、反封建斗争扩大化遗留问题进行复查,下发文件,对尕秀大队错划、错(捕)判的有关人员进行平反、抚恤、补助,对经济困难的人员予以救济。
  九、人代会代表直选试点工作
  1980年3月15日,根据县直选委员会《关于全县县级直接选举工作的安排意见》,分配尕海公社参加碌曲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直选代表14名,其中尕秀村代表5名。参加尕海公社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尕秀选区直选代表18名。尕秀村于4月20日开始进行县、社代表直接选举工作。尕秀选区共有210户911人,有选举资格的选民456人,其中,男191人,女265人。
  尕秀选区通过广泛宣传新《选举法》和《组织法》,积极协调选举领导小组,召开大小会议43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选民普查、选民登记、代表候选人酝酿、选举人民代表等工作。5月5日,以藏汉两文的形式张榜公布选民名单。共推荐代表候选人106人,其中,县级代表26人,公社代表80人,并于5月15日进行张榜公布。最后,正式确定35名代表候选人,其中,县级代表8人(生产队干部2人,群众6人;党员3人,群众5人;男5人,女3人);公社代表27人(干部9人,群众18人;党员11人,群众16人;男21人,女6人)。
  根据本选区实际,在选票、投票上采取以下办法:一是投票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选举;二是选票一律用藏汉两文印制;三是投票采用绝大多数人通过参加选举大会进行投票、对野外放牧员与老弱病残人群采用流动票箱投票、因公因事外出人员提前办理委托手续,由委托人代为投票。
  6月5日,正式投票选举。共有选民456人,其中,大会投票291人,流动票箱投票143人,委托投票20人,缺席2人。发出选票共454张,收回453张,投票率为99.5%。选举产生县级代表5人,分别为才让扎西、才绕、贡去乎卡、卡拉毛加、卓来;选举产生公社代表18人,见下表。
  1980年尕秀选区出席尕海公社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十、尕秀游牧民定居点建设
  2004年,尕秀村实施牧民定居点建设工程,总投资611.9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补助341.95万元,群众自筹270万元。投资标准为砖木结构住房、厨房、厕所454元/平方米,玻璃暖廊4800元/户(内贴瓷砖),藏式大门1840元/座,围墙180元/米。道路及排水渠等投资41.887万元;定居点户均投资6.33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334万元,群众自筹3万元,投资比例为13:12。工程于2004年7月1日开工建设,2005年10月20日竣工投入使用。共建成90套,修建住房360间。工程总占地面积86公顷,户均宅基地1亩。户均建筑面积为129平方米,其中修建砖木结构住房4间84.1平方米,配套修建玻璃暖廊29.98平方米,厨房9.53平方米,厕所5.39平方米,藏式大门1座,围墙62米。公共设施建设包括四纵四横的道路,总长度2724米;排水渠2400米(包括U型槽、石头砌槽、水泥盖板、排水管道等)。每户安装、接通了自来水。
  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结束了尕秀村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也促进了游牧民族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子女上学、老人就医及畜牧业生产中的牲畜疫病防治、普及科学养畜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部分群众开始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减轻了草场的放牧压力,促进了草原生态的有效保护。2006年尕秀村被列入全州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十一、全域旅游无垃圾样板村打造
  “样板村”先期打造2017年3月,尕秀村被确定为“甘南州环境革命升级版样板村”进行打造,全县有关单位和部门,采海乡党委、政府全力支持尕秀“样板村”打造工作,持续开展房前屋后、院内院外环境卫生整治、户内配套设施、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等工程。
  尕海乡党委、政府组织成立了尕海乡打造“甘南州环境革命升级版样板村”工作领导小组,分设了环境卫生整治组、社会经济综合组、配套设施建设组、宣传报道组、后勤保障组、督查指导组6个工作组,细化明确了工作职责,各项工作迅速铺开。
  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印发了《开展“手牵手、心连心,共建美丽新尕秀”行动实施方案》,由团县委、县妇联牵头,在全县范围内抽调了40名优秀年轻干部来尕秀村协助工作。同时,州委办公室也派出了工作组,每周一、三、五来尕秀村开展工作。州、县相关部门指派专人驻村蹲点,积极协调指导尕秀村精准扶贫、民生保障、维护稳定、党的建设等工作。打造工作启动之初,为了保障州、县、乡工作人员的一日三餐,县政府办公室派出了30人的工作组,在完成入户工作同时,连续两天为近80人提供了午餐;县委组织部送来物资,尕秀村“两委”班子积极为工作组提供藏餐。抽调的工作组成员积极入户开展工作,县、乡干部分包入户,1名村“两委”干部、1名乡镇干部、3名“联户长”、3名县直干部分包30余户牧户,入户宣传讲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引导动员牧户积极配合打造“样板村”各项工作。经过3个月的努力,完成先期65户的户内配套设施建设。
  “样板村”打造过程中,按照州、县统筹安排,结合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将前期观摩的65户分包给了州、县相关单位及县级领导干部,由他们结对帮扶,因户施策进行打造。其中,州住建局结对帮扶打造10户,新建完成了厨房、卫生间、杂物间、院落平整绿化,配备了必要的室内配套设施及采暖设备,完成投资100余万元。县上帮建的55户完成了改厨、改厕、改院、室内装修、家具配置、杂物房修建等多项基础设施建设,户均投资12万元左右。同时在基础条件好,有发展意愿的牧户中选取了21户,开办了牧家乐。采用的轻钢房集成卫浴新型技术开启了新能源、新技术引领打造“样板村”的先例。
  “样板村”后续打造“尕秀样板村”的后续打造主要围绕“秀美尕秀”,实施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投资1585.83万元,实施了尕秀片区棚户区改造及小区内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
  目,完成了生产车间、村史博物馆改造、文化广场提升改造、文化墙、广告牌建设、绿化美化、自来水入厨入厕、电力改造、老村藏街风貌改造及255户棚户区改造工程。投资14577.64万元,实施了采海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尕秀自驾车营地建设(包括生态停车场、公厕、房车营位及帐篷营位)、马队管理用房、休闲广场、游客体验中心、导览标识体系、木栈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尕秀村牧家乐及旅游附属设施等建设。
  富民产业培育尕秀村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入股的形势组建了尕秀帐篷城营地,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住宿。成立了党员带头开办的集体经济组织东喀尔旅游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设立电子商务服务点,主要生产加工干肉、酥油、酸奶、曲拉、蕨麻、虫草等特色产品,销售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土特产等。开办牧家乐21家,形成集“品草原美食、看草原歌舞、住草原帐篷”于一体的一条龙旅游产业服务链。建立了尕秀村民俗博物馆,收藏展岀了藏民族独具特色的唐卡、糙耙、服饰等宗教、文化、民俗用品,给外地游客提供了一个认识尕秀、走进尕秀的窗口。实施了光伏电源入户工程,为尕秀村游牧民定居点245户牧户安装了3000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实现了与国家电网的并网,户均日输送剩余电量9度左右,月收入超过100元。

知识出处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

出版者:四川师大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客观记述网秀村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反应时代变化,突出地方特色,为存史、资政、育人提供服务。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为尕秀行政村的村志,志中的本村指尕秀行政村。志中的尕秀村包含尕秀一组、尕秀二组、尕秀三组。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采取章、节、目、子目层次记述。时间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2020年12月底。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按时序纵述大事、要事、新事。历史纪年以年号后加括号注以公元纪年,1949年后一律用公元纪年。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志》体裁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诸体并用,概述以叙为主,大事记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为序。人物本着生不立传的原则,采取以事记人简要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