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节庆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287
颗粒名称: 七、节庆文化
分类号: K892.1
页数: 3
页码: 484—486
摘要: 碌曲自古以来是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藏传佛教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独特,传统节日居多,从年初到年尾大小传统节日不下二三十个。主要介绍了洛萨尔、娘乃节、香浪节等民间节日。
关键词: 文化体育 文化艺术 节庆文化

内容

碌曲自古以来是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藏传佛教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独特,传统节日居多,从年初到年尾大小传统节日不下二三十个。
  洛萨尔农历正月初一,又称新年。碌曲县藏族的习惯以汉族的农历正月初一为准。初一早晨,家家“煨桑”,并在佛龛前点燃酥油灯,供奉用毛兰木节的法事活动酥油炸成的各种面点和其他供品,以预示来年的丰收,常常是长者先起来,女主人从外面背回一桶吉祥水,喂饱牲畜后唤醒大家,男女老少全换新衣后一家人开始聚餐,此时,晚辈逐个祝“洛萨尔桑”(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长辈回敬“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圆满),这一天全家都不出门,妇女有回娘家的习俗,群众性的活动一般安排在初三以后。
  毛兰木法会农历正月初四至十五日,为各寺院的一个重要法会。寺院诵经,祈愿年内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其中正月十三日瞻佛、十四日跳法舞、十五日的酥油花供、十六日的转香巴佛最为隆重。前来叩拜燃香的人众多。
  娘乃节农历四月十五,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和圆寂日,家家户户斋戒,不举炊火,不说话交谈,以示纪念,大多到寺院进行磕头、烧香、转经轮等礼佛活动。
  唱山会农历六月,是郎木寺规模较大的法会之一,也是寺中最为热闹的节日,唱山会6月举行,时间持续7天。
  香浪节农历七八月,“香浪”,藏语意为“采薪”,这是流行于甘南一带藏族的传统节日。相传,每年盛夏,僧人外出为自己采伐烧柴时,因为路途遥远,当天不能返回,于是在外露宿数日,劳动之余,悠闲自得,游山玩水,由此相沿成俗,不但寺院僧人过此节日,群众也于此时郊游。香浪节没有具体时日规定,一般在农闲牧暇的七八月进行,此时,草原上绿草如茵,羊肥牛壮,是最美的时节,各族群众不约而同地带上帐篷、锅灶、美食醇酒,过十天半月野外生活。
  插箭是藏族民间自古相沿的祭祀仪式。本村或本部落的人每年都要按期祭祀山神,只有成年男子可以参加。藏族信奉象征性的地方神,属原始多神教的一种信仰。山神祭祀处大多在高山之巅,藏语称“拉卜则”,通常为一丛状物,用木杆、木片制作成箭镞或刀状,插成一丛,用栅栏围定,外垒以石块,上缚条形方形经幡,缠以羊毛、羊毛线等物。各地插箭是祭祀本地方山神的一种群众性活动。插箭由部落、村庄按固定方式、时间进行,各有不同。
  柔扎节也叫七月法会,是郎木寺、西仓寺院的重要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举行。节日期间举行劝善法舞、辩经等佛事活动,僧人们互相提出佛学疑难问题进行辩论,以讲经答辩的方式决定僧人的晋级,实为鼓励僧众钻研经典的节日。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碌曲县志(1996-2010)》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1996一2010》是首部《碌曲县志》的续志。本续志在编纂过程中,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续志为断代志,上限与首轮志书衔接,上讫1996年,下限截至2010年。本志全面记述碌出县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状况及发展轨迹,有极个别如工程建设周期、人物任职年限等特殊情况.,在记述时下限略有延伸。本续志采用记述体语体文,由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构成,以志为主体、分设概述、大事记、专记、人物,设章、节、日、子日、细目等若干层次。 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按时序纵述大事、要事、新事。历史纪年以年号后加括号注以公元纪年,1949年后一律用公元纪年。 人物志以《碌曲县志人物收录标准》遴选录入。立传人物遵循地方史志“生不立传”的原则,以本籍为主,兼收客籍;以正面人物为主,兼收反面人物。对在世人物则采用人物简介或以事系人的方式,在有关章节中记述。人物表收录获得州级以上表彰的先进人物和副县级以上行政职务、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人员等。

阅读

相关专题

洛萨尔
相关专题
毛兰木法会
相关专题
娘乃节
相关专题
唱山会
相关专题
香浪节
相关专题
插箭
相关专题
柔扎节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