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27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防疫
分类号: R183
页数: 12
页码: 446—457
摘要: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1997年中国香港地区首发18例,死亡6例,在《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为甲类传染病。2005年2月5日起,碌曲县根据上级指示,在“国家疾病监测个案专报信息系统”网络报告发现的疑似或确诊病例,实行“零病例”报告制度,做好监测准备工作。
关键词: 碌曲县 防疫工作

内容

一、传染病防治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1997年中国香港地区首发18例,死亡6例,在《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为甲类传染病。2005年2月5日起,碌曲县根据上级指示,在“国家疾病监测个案专报信息系统”网络报告发现的疑似或确诊病例,实行“零病例”报告制度,做好监测准备工作。同时,碌曲县疾控中心成立领导小组,积极配备并培训流行病学调查、消毒人员,做到防患于未然,无一病例发生。2006—2010年国家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列为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在碌曲县无一病例发生,继续实行“零病例”报告制度。
   痢疾细菌性痢疾是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之一。1996—2005年,全县共发生425例,死亡0人。年均发病率在179.25/10万之间。2006—2010年,全县共发生188例,无死亡。年均发病率在107.42/10万之间。
  病毒性肝炎1996—2005年,全县共发病679例,年均发病率为138.64/10万,2004年最高年度发病195例,最低年度1997年发病40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居全县各种传染病之首。2003年4月GAVI项目在合作市实施,从2002年开始,对儿童接种乙肝疫苗,从根本上防治乙肝病毒的流行。同时在群众中广泛宣传,提倡成人接种疫苗,主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的发生。2006—2010年全县共发病335例,年均发病率为191.42/10万。
  结核病是碌曲县的主要传染病,其患病率、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类传染病,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导致人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局面。1996—2005年共发病270例,死亡3例。2006—2010年确诊治疗肺结核病人255例,其中死亡1例。针对结核病,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对痰检阳性的患者实行DOTS防治策略。加强宣传力度,到7乡镇进行大规模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单35000余份,张贴布告580张,悬挂横幅14条,提高人民群众对结核防治政策的知晓率。同时,加强项目培训,从2000—2005年底,共举办48期培训班,培训县乡村三级业务人员
  抢救急危病人(2006年12月摄)
  822人次。业务人员走乡串村,共接诊374人次,加深群众对医生的依赖感,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2006年至2010年共举办20期培训班,培训县乡村三级业务人员800余人次。每年开展“3・24”世界结核病宣传日活动。
  艾滋病随着全国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的上升,艾滋病被列为重点监测疾病之一。2005年10月,甘肃省卫生厅下发成立艾滋病哨点监测的通知,11月,县疾控中心通过对从事服务接待业人员及监狱人员采血,进行实验室检测,检测结果为零,碌曲县尚无艾滋病病例。2006年1月18日国务院122次常务会议通过《艾滋病防治条例》。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治。2005年11月在碌曲县扎西秀隆广场举行宣传教育活动,散发传单1200份,宣挂横幅2条,发放避孕套200盒。2006—2010年,高危行为干预(包括性病、暗娼、监管场所、VCT、外来人员)7429人次,HIV检测(包括性病、暗娼、监管场所、VCT、外来人员)3073人次,发放宣传画1780张,宣传折页2900份,安全套570余盒。举办培训班7次。
  非典型肺炎2002年11月,广东报告首例非典型肺炎,2003年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全球警告认为同样的病在香港和越南出现,根据症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2003年7月5日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2003年4月19日甘肃省定西发生两例非典病例后,碌曲县全面进入非典防治工作。2003年5月一2010年底,碌曲县境内无一病例发生。2003年2月11日起,中国卫生部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非典型肺炎监测防治工作,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以最快速度进行疫情报告,实行日报告和零病例报告制度,通过“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疫情数据的网络传输,设立公开的咨询信息、电话,建立以村为基础的疫情监测体系。按属地化管理原则,建立政府领导总负责,卫生、教育、交通、检验检疫、农业、财政、物质保障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一支由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消毒、医疗救治人员共同参与的技术队伍,指定碌曲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站为发热门诊。根据上级下发的防治技术方案,所有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知识和措施,碌曲县疾控中心对乡级医护人员展开培训学习工作。前后在玛艾、郎木寺等地进行2次实地训练,就如何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口罩要12层以上的棉纱,戴防护眼镜,医务人员手用0.3%-0.5%碘伏消毒液揉搓1—3分钟等个人防护注意事项,共举办培训班10期,培训达1000人次。同时,根据碌曲县地形特点,建立郎木寺、玛艾桥头、加格桥头3个消毒点,重点防止外来人员带入病原,对流动人员进行健康状况登记和健康检查,追踪、调查,共调查来自疫区678人,送州医院并隔离3人。消毒人员24小时上班,三班轮换工作,工作表现突岀者,上级都给予表扬与肯定。成立疫情处理小组,流调小组,后勤小组,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由县疾控中心提供消毒液二氧化氯15000千克,过氧乙酸3200千克,累计出动消毒人员976人次,监督人员154人次,发放宣传册689册。
  二、地方病防治
  碘缺乏病食用碘盐是最好的补碘方式。以《甘肃省2005年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评估方案》为指导,落实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措施。在学校、村制作宣传栏,发放宣传册、宣传单进行宣传,并进行咨询服务宣传活动。抽样调查采集盐业公司碘盐盐样9份,经检验碘含量平均数37.929毫克/千克,质量合格,居民户盐样224份,合格盐215份,合格碘盐食用率96.43%。2005年7乡镇食盐监测结果为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5.9%,明显高于2004年同期水平。2006-2010年,居民户盐样1500份,合格盐1491份,合格碘盐食用率99.4%。检测儿童7529份,育龄妇女4475份,尿碘监测500份。
  鼠疫防治2005年,调查碌曲县鼠疫疫源地面积3864.9公顷,旱獭种群数量波动在400匹/公顷,检验血清120份,均为阴性;采集疫源地高抗宿主动物犬血清500份,均为阴性。2006—2010年在尕海乡、双岔乡进行监测,每年调查碌曲县鼠疫疫源地面积3864.9公顷,动物检菌600份,均为阴性;昆虫检菌608份,均为阴性;检验血清500份,均为阴性。
  麻风病防治麻风病是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是由麻风杆菌侵入人体而引起的,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1996年初全县共有麻风病人170人,截至2005年9月存活麻风病人44人,其中I级畸残6人,II级畸残8人,III级畸残22人。由于广大农牧民群众对麻风病人的歧视,很多麻风病人丧失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使麻风病人的生活非常窘迫。为缓解这一状况,自1996年以来,累计给麻风病人发放衣物200件,面粉1000千克,现金2000元。2005年对两例麻风病人进行畸残康复手术。2006年以后,每年对全县麻风病人进行全面细致地普查工作。并在生活中给予一定的资助。累计为麻风病人发放衣物300件,面粉3750千克,现金15000元。每年按时完成对麻风病人的监测,即细菌监测60%,临床检查97%,高危人群检查98%。到2010年12月,碌曲县存活麻风病人33人,其中I级畸残4人,II 级畸残6人,III级畸残15人。病人数量比1996年减少137例。
  三、计划免疫 主要针对7岁以下的儿童进行。1996年以来采取“儿童预防接种证”凭证接种,做到证、卡、册、表统一。2003年5月,GAVI项目的实施是计划免疫的一次变革,将乙肝疫苗正式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从根本上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染和流行。
  冷链装备管理,全县共有9个接种点,每年运转6次。2005年,全县冷链设备有冷链运输车1辆,普通冰箱10台,冰排300个,冷藏箱9个,冷藏包30个。1996—2005年共发放卡介苗5390支,糖丸103700粒,百白破三联13230支,麻苗14850支,乙肝疫苗2546人份。
  2006—2010年,全县共有9个接种点,每年运转12次。全县冷链设备有冷链运输车1辆。发放卡介苗2541支,糖丸32500粒,百白破三联6891支,乙肝疫苗7070人份。百破疫苗2198支,麻腮风疫苗2850支,麻风疫苗2083支,A +C群疫苗5915支,A群1880支。
  四、公共卫生
  根据国家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学校卫生管理条例》,碌曲县从1996-2005年每年对城区5所中小学生进行健康检查,为中小学生开展学生建档工作。通过检查,发现影响学生健康发育的主要疾病有沙眼、龋齿、视力低下、肥胖等。
  五、卫生监督检查
  卫生行政许可到2010年底,甘南州卫生局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6家,碌曲县卫生局办理新发证4家、审核、效验6家。截至2010年底,共受理卫生行政许可50家;完成各类从业人员269(人)的健康体检、发证工作,年培训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269名,并通过现场考试,考试成绩均达到80分以上者发放健康《培训合格证》。健康证发放率100%。 职业卫生监督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要求,碌曲县卫生监督所每年对煤炭、非煤矿山、冶金等行业进行专项整治活动。截至2010年底,全县共检查企业4家,其中煤炭行业1家,非煤矿行业1家,冶金行业1家,其他行业1家。在专项整治活动中,对4家厂、矿企业进行警告、责令限期整改。对违法情节较严重的企业进行警告、责令限期整改;对生产环境特别恶劣,违法情节特别严重的企业责令其停业整顿。针对存在粉尘、高温、噪声及其化合物等职业危害因素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要求建立健康监护档案。并且为全面完成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根据本县无取得有资质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实际情况,申报碌曲县人民医院作为全县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到2010年底未得到上级部门的审批,致使4家厂(矿)企业职工193人未开展预防性健康体检。
  1996—2010年学校卫生监测一览表续表 放射卫生监督截至2010年底,碌曲县有放射诊疗设备的医疗机构共3家,开展放射诊疗活动的3家,其中,综合医院1家;藏医医院1家;疾控中心1家。有X射线诊疗设备3台,正常运行并用于临床诊疗活动的3台,其中,普通X射线机1台;CR摄影机2台。有专职放射工作从业人员共计5人,(持证人数3人)。职业健康检查率及个人持证率均为60%。
  饮用水卫生监督卫生监督所对辖区内生活饮用水集中供水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及时督促其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并对生活饮用水进行定期抽检,以防发生饮用水污染、中毒事件。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每年结合春季传染病防治工作及“五一”黄金周活动,卫生监督所重点对公共场所经营单位的三证管理(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经营场所内环境卫生(包括就餐环境),消毒设施的配备和使用等情况进行检查。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并提出具体整改要求,保障消费环境健康安全;根据住宿量化分级评分表,对全县15家住宿单位进行现场审评,按100分标化,对总得分90%以上的评为优秀,卫生信誉度核定为A级;总得分在70—89分的,评为良好,卫生信誉度核定为B级,共2家;总得分在60—69的评为合格,信誉度核定为C级,共7家;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经营单位责令其整改。
  六、妇幼保健
  围产期保健围产期保健是整个妇幼保健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自《母婴保健法》颁布以来,碌曲县妇幼保健站不断加强母婴保健宣传、教育、指导工作,创建爱婴医院,完善基层妇幼保健网络,开展围产期孕产妇的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制定实际可行的围产期保健服务模式,增强孕产妇保健意识,从围产期保健知识的掌握、产前检查次数、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及孕产期并发症等多方面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
  新法接生碌曲县妇幼保健站把普及新法接生,逐步做到科学接生,提高产科质量,达到减少孕产期合并症、并发症和难产的发病率,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目的作为妇女保健工作的重要任务。对牧区群众进行破除旧习俗,普及优生优育的宣传教育,加强妇幼保健技术服务建设,对全县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及适宜技术培训,对考试合格,获得省级《母婴保健技术》考试合格证书的人员,获准从事母婴保健服务。对各乡镇卫生院专职或兼职妇幼专干都进行业务培训。
  1996—2010年碌曲县新法接生统计表妇科常见病的普查及防治妇女病普查是防治妇女常见病的重要环节,是对常见妇女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有计划进行防治,降低发病率,有效控制妇女病的一种有效手段,是保护妇女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县妇幼保健站积极开展妇女常见病的普查普治工作。1996—2005年,先后对县区及7乡镇的3978名育龄妇女进行妇科病检查,患有各种妇科疾病的妇女有2764人,患病率69.48%,其中各种妇科炎症如:阴道炎、附件炎、宫颈炎等发病率最高。对已查出的患病妇女进行宫颈炎、附件炎、阴道炎等妇科病治疗。共治疗2164人,治疗率56.79%。
  2006-2010年,对辖区内3816名育龄妇女进行妇女病检查,各种妇科疾病患病人数为2242人,患病率58.75%,其中各种妇科炎症如:阴道炎、附件炎、宫颈炎等发病率最高。对已查出的患病妇女进行宫颈炎、附件炎、阴道炎等妇科病治疗。共治疗1466人,治疗率65.39%。
  县妇幼保健站在妇女病普查普治的同时宣传妇女“七期”劳动保护及妇女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开展节育技术服务及生殖保健的指导等工作,开展婚前健康检查,使妇女保健工作向防治结合转化。
  1996—2005年碌曲县3978名妇科病发病情况统计表
  续表
  续表
  2006—2010年碌曲县3816名妇科病发病情况
  1996—2005年碌曲县2846名妇科病治疗情况
  2006—2010年碌曲县2242名妇科病治疗情况
  续表
  儿童保健县妇幼保健站配备儿童专职医生,专门为儿童诊治疾病,把儿童保健列为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建立儿童保健科、内儿科,每年有计划地开展儿童健康检查、疾病防治,及时进行常规免疫冷链运转,实施计划免疫保障制,加强儿童预防保健。针对全县儿童保健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保健压力大,牧民群众得不到就近保健的现状,按乡设立妇幼保健专干,每年定期举办妇幼保健工作培训会,定期对县直医疗机构、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对不足之处及时纠正。掌握儿童健康状况,提供儿童保健工作的科学依据。对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疾病进行早期防治和矫正,每年对县幼儿园、红星幼儿园3—7周岁儿童进行系统科学的儿童健康状况检测,共检查238名。
  在搞好儿童健康检查的同时,积极向家长宣传儿童抚育保健知识和卫生常识,并帮助幼儿园落实卫生保健制度。对全县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进行保健系统管理。积极防治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调查分析发病原因,掌握发病规律,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降低新生儿和婴幼儿发病率及死亡率。2005年婴幼儿死亡率59.1%。,到2010年下降到23.65%。
  2010年碌曲县部分3—7岁儿童体检结果表降消项目2009年起在全县开始实施“降消”项目、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向各医疗单位兑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资金,做到月报月清,专人管理、账目清晰。2010年5月开始对所有住院分娩产妇补助金均实现由原先的300元提升为400元并现场直补。2009年补助416人,补助资金12.48万元,2010年补助350人,补助资金13.65万元。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碌曲县志(1996-2010)》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1996一2010》是首部《碌曲县志》的续志。本续志在编纂过程中,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续志为断代志,上限与首轮志书衔接,上讫1996年,下限截至2010年。本志全面记述碌出县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状况及发展轨迹,有极个别如工程建设周期、人物任职年限等特殊情况.,在记述时下限略有延伸。本续志采用记述体语体文,由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构成,以志为主体、分设概述、大事记、专记、人物,设章、节、日、子日、细目等若干层次。 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按时序纵述大事、要事、新事。历史纪年以年号后加括号注以公元纪年,1949年后一律用公元纪年。 人物志以《碌曲县志人物收录标准》遴选录入。立传人物遵循地方史志“生不立传”的原则,以本籍为主,兼收客籍;以正面人物为主,兼收反面人物。对在世人物则采用人物简介或以事系人的方式,在有关章节中记述。人物表收录获得州级以上表彰的先进人物和副县级以上行政职务、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人员等。

阅读

相关专题

痢疾
相关专题
病毒性肝炎
相关专题
结核病
相关专题
艾滋病
相关专题
非典型肺炎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