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环境建置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09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自然环境建置区划
分类号: D035.1;P942.42
页数: 47
页码: 30-76
摘要: 碌曲县地处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青、川三省交界处。东连卓尼县,南邻四川若尔盖县,西面同青海省河南县相邻,西南与玛曲县接壤,北同夏河县交错。境内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呈倾斜状分布。碌曲县是甘南藏族口治州所辖的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
关键词: 自然环境 建置区划

内容

第一节位置面积
  碌曲县地处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青、川三省交界处。东连卓尼县,南邻四川若尔盖县,西面同青海省河南县相邻,西南与玛曲县接壤,北同夏河县交错。境内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呈倾斜状分布。位于东经101°35'36″一102°58'15″,北纬33°58'2130″一34°48′。最大直线距离东西长126千米,南北宽93千米。县城距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78千米,距省会兰州350千米,南往成都760千米。碌曲县是甘南藏族口治州所辖的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
  全县总面积5298.56平方千米。其中玛艾镇1792.62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33.83%;郎木寺镇853.76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16.11%;尕海乡926.18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17.48%;西仓乡298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5.62%;拉仁关乡780.6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14.73%;双岔乡439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8.29%;阿拉乡208.4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3.93%。全县草场面积39.34万公顷,耕地2733公顷,分别占总面积的74%和0.52%。海拔在2860一4483米,相对高差1623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一3500米,县城所在地海拔3100米。地势较高,河流侵蚀作用微弱,地势起伏不大,山涧谷底多为开阔草滩。
  第二节自然环境
  —、地质
  碌曲县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差异很大,其大地构造部位处于秦岭西端及康藏“歹”字形构造体系头部一支一一西倾山东端。绝大部分为洮河复向斜二级构造单元内,仅西南部两大构造单元衔接部位,由于相互干扰产生一些小盆地,如尕海盆地等。大的构造线基本为东西向,至西南部转成北西向,构造骨干为亚尔玛一夏卜加琼钦背斜和西倾山褶皱束(碌曲占其北翼),其轴部伴有密集的断裂,县内北半部均属背斜北翼。构造盆地次级形态,其中一类是尕海盆地和郎木寺盆地,属于山间陷和断面;另一类则是次级压扭性断裂形成的条状小盆地,却被河流所追踪,如来克河,它们的特点是呈东北一西南方向展布。在二级构造形态中,还发育次一级的褶皱和断裂,因此,前述背斜属复式背斜。
  碌曲县的地层构造为秦岭古生代褶皱地带的一部分。北半部洮河沿岸属中生代三叠纪地层,岩石以灰绿色砂岩和页岩为主;南半部即尕海高原以南,属秦岭的南支一一南秦岭加里尕海西褶皱带,主要由浅变质或未变质的地层组成;在褶皱带主轴两侧凹陷带沉积了中生代地层,因此,其岩石主要有千枚岩、板岩、页岩、砂岩、灰岩、砾岩及侏罗纪岩煤。此外,在相对形成的向斜构造谷地,充填了新生代第三纪红层和第四纪黄土及近代松散沉积物。
  按水文地质特征略述:一、志留系(S)至下泥盆统(D1)。这类地层以极岩和砂岩为主,夹杂硅质岩或硅质灰岩,下泥盆统则有较多的碳酸盐岩,上部为深灰色厚层,中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夹板岩,下部多泥灰岩夹杂色板岩。二、中泥盆统(D2)至下三迭统(T1)。该层主要为一套灰色厚层块状灰岩、上部夹砂岩、页岩等,顶部下三迭统(T1)在尕海一则岔以北则为薄层灰岩与砂岩互层。三、侏罗系(T1)、白垩系。主要分布在西倾山、尕海一郎本寺一带,侏罗系为中下统(T1一2),主要为大山岩夹碎岩,含煤。白垩系为下统(K1)为一套紫红色胶结板层的砾岩、砂砾岩,以上岩层均产生构造变动。四、新第三系(N)。为上新统(N2),岩性主要为砂岩、砂质泥岩、含少量砾岩,多为红、橘红色。这类地层亦有构造变动,但不剧烈,集中分布在北东展布盆地中。五、第四系(Q)。这类地层中两类较有意义:一类是盆地堆积物,一类是沟河谷堆积物,按其成因可分为洪积物和冲积物,以及两者混合类型。地面所见为上更新统(Q3)和全新(Q4)两个时代。尕海为中、下更新(Q1一2)堆积物。洪积物主要分布在尕海盆地附近,由贡巴至李恰如牧场,北至秀哇(高茂一带),其次为晒银滩一带,再次是一些小盆地,不大的沟口和沟谷内的堆积物,岩性均为砾卵石或漂石、块石之类,以粗颗粒为主,粗细混杂,一般盆地堆积物磨圆较好,有些是母岩即被磨圆者,沟谷洪积物磨圆较差,仅尕海盆地见有较老的(Q3)洪积物,为一套淡黄色、灰绿相间的亚黏土夹卵石,被近代的(Q4)洪积物所覆盖,厚度不等,在尕海百米以上,它们基本水平产状,或有学沉积原始倾斜。尕海盆地靠中心部分有一层数百米厚的未腐泥炭层,沟谷堆积物主要分布在洮河及其较大的支流中,形成漫滩或低阶地。
  二、地貌
  碌曲县境内地形自西向东大幅度倾斜,东部阿拉乡河谷吾乎扎滩海拔2860米,为最低海拔高程点,西南部西倾山主峰额日宰海拔4483米,为最高海拔高程点,东西相对高差1623米。综观碌曲地貌特征,主要有高原山地地貌和高山峡谷地貌。郎木寺、碌曲一线以西以高原山地地貌为主。这类地区多为开阔草滩,占全县面积的三分之二,是良好的天然牧场;郎木寺、碌曲一线以东洮河、白龙江沿线以高山峡谷地貌为主。这类地区约占三分之一,大部宜牧,部分宜林,小片滩地可种植农作物。
  境内的地貌大致分为6类:一是高山区,山峰处于3500米以上的亚尔玛一中翁一带,李卡如及西倾山西段属深切割的高山,沟谷切割深度多在1000米以上,基岩裸露,峰丛尖峭,悬崖峭壁随处可见,沟谷为“V”字形。二是中高山区,切割深度为500一1000米,这类地段分布在拉仁关以下的洮河南岸及贡巴以东的山地,坡度略缓,有连续的草场植被,阴坡为森林植被。三是中山地区,洮河下游阿拉附近的山地地势明显降低,为种植区。四是山顶较平缓,切割较小的地段,分布在加仓北部、西倾山东部、洮河两岸的大面积地区,切割深度多在500米以内。五是山间盆地,分布在红科、拉仁关、尕海乡采秀及郎木寺,切割深度为100一200米。六是河谷川源,主要分布在沿沈河两岸的玛艾、西仓、双岔、阿拉四乡境内。
  西倾山是碌曲县的主要山脉,海拔为3000一4483米。西倾山从青海省分两支进入碌曲,南支西段为碌曲县与玛曲县的分界,东段称郭莽梁,北支李恰如山,高且寒,海拔在4000米以上。李卡如山旧称“鲁察布喇山”,亦作“罗插普拉山”。“李卡如”为蒙藏混合语。“李”为藏语,意为龙、龙主,传说山中住有12名龙女,山中天池即为12龙女嬉戏处,因此,“李”可引申为龙女、龙宫。“卡如”为蒙语,意为酥油桶,借指各种状物。山上有许多乳白色石头,山势东西走向,山体东西长20千米,南北宽15千米,面积300平方千米,相对高度1163米。属深切割高山,山势雄伟,陡峭嵯峨,西望黄河,下瞰洮源,峰之巅积雪如砌,终年不化,耀日生辉,气象万千,山麓灌木丛生,苍翠葱茏,云蒸雾蔚,天蓝如染,山青如涂。李恰如山向东北伸延,在县城以西附近的山体称江马羌采;东部与卓尼县相邻的山体称阿米文布勒山。此外,屹立于沈河北岸的山体为西倾山北支余脉。西倾山各山主峰有:额日宰(藏语译音),为境内海拔高度之最,位于西倾山北支李恰如山中段与青海省接壤处,海拔4483米。德台拉卜哉(藏语译音),为郭莽梁的最高山峰,海拔4190米。除以上山体主峰外,境内另有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峰有“莫尔藏阿尼”,位于额日宰东南,海拔4338米;“中翁”,位于尕海东北部,海拔4301米;“忠格扎拉”,位于西倾山南支东段,海拔4246米;“果卜钦”,位于贡巴村以北,海拔4082米;“达日宗喀哈”,位于李恰如山西段,海拔4078米;“夏尔泽托伊”,位于李恰如东北段,海拔4026米。除阿米克山外,碌曲县境内所有山体均系西倾山系。阿米克山位于县境中部,海拔3000-4000米,主峰庆各乃,高达4380米。
  沟谷大多分布在北部,10千米以上长度的沟谷有田后沟、立池沟、洛措沟、二地沟、毛日沟、卡日沟、得合龙沟、热乌克赫沟、果隆卡沟、桑地沟、秀龙沟、来克沟、日瓦沟、高欠沟、科才沟、江马沟、青走沟等。草滩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以尕海滩、郭茂滩、晒银滩为人所熟知。尕海滩面积350平方千米,仅次于玛曲县乔科滩,是甘南境内的又一特大草滩。
  县境内已查明的天然洞穴有17处。其中100平方米以上者3处,100平方米以下的山洞有14处。
  三、土壤
  因受高原气候与地形变化等影响,碌曲境内土壤分布呈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南北山坡植被,土壤组合亦有明显的差别,大致呈现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1)土壤周期性地进行融冻交替,冻结期长而深度大,可达半年之久;(2)气候寒冷湿润,密丛型草甸植物占优势,植物根系致密,吸水
  强,透气不良,限制有机质的分解,根系大量积累,形成毡状草皮层;(3)土壤发育原始,质地较粗,富含石砾,除黑钙土剖面层次清楚外,其他土壤剖面发生层次不明显;(4)淋浴强度弱,新生体发育差,黏粒胶膜发育不明显,碳酸钙移动沉积部位浅,呈假苔丝状。东部低海拔区气温较高,蒸发强,陡坡过分排水干燥地段沉积层具有石灰粉末或岩石背面有石灰壳新生体;(5)土壤结构较好,蓄水保肥力强,从营养分析结果来看,有机质含量高,一般达3%,最高可达19%,土壤PH中性一微碱性,说明盐基饱和度较高,含氮量0.15%一0.3%,含磷0.1%一0.2%,含钾2%一2.5%,速效氮(水解氮)10一40毫米/100克土,速效磷0一8PPM,速效钾100一300PPM,境内土壤的营养特点是:磷缺、氮少、钾富裕。
  境内土壤的成土母质有坡积残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沉积物等。形成土壤母质的岩石有砂岩、页岩、石灰岩、钙质砾岩、红砂岩,第三世纪层土壤是自然环境诸因素综合影响,特别是气候影响形成的产物。
  境内土壤可分为5个土纲、9个土类、11个亚类。在9个土类中,前6个土类占全县绝大部分面积,均为草场,只有淋溶土纲的暗棕壤土类和灰褐色土类分布于林区,面积仅为3.25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7.6%,这两个土类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肥力较高。以亚高山草甸为主,是碌曲县土壤的显著特征。
  境内各类土壤因分布生物、气候、地貌、水文等条件的影响,依次由西南部、中部至东北部过渡,其土壤类型分别为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黑土、石灰型黑钙土、暗棕壤、石灰型灰褐土等。高山草甸土(草毡土)分布在尕海高原、郎木寺、拉仁关、玛艾乡、海拔3800一4000米的高山垂直带上部、坡顶及山原面,面积3510公顷。亚高山草甸土(黑毡土)分布在尕海、郎木寺、拉仁关与玛艾乡境内,海拔3000一3900米的高山及亚高山间平原、丘陵、坡麓阶地上,面积广大,约有271743.5公顷。亚高山灌丛草甸土(棕毡土)分布于海拔3200一4000米的阴坡和河岸平滩地,面积约5793公顷。沼泽土分布于高原形地带、湖滩洼地、冲积扇前等地形低洼地区,李恰如、尕海、郎木寺乡均有该类土壤分布,面积约有9840公顷。黑土主要分布在洮河沿岸的西仓、双岔乡的阴山林缘山坡地带,面积较小,只有560.1公顷。草甸土分布在西仓、双岔洮河沿岸的冲积滩地及阶地地带,面积约7604公顷。黑钙土分布于西仓、双岔、阿拉乡的山地阳坡及向阳阶地,面积1274.4公顷。暗棕壤分布在境内东北部海拔3000一3400米江河峡谷北坡垂直地带上,灰褐土分布于东北部洮河一线峡谷正阳坡,由于砍伐过度,上线下降至海拔3000—3200米的垂直带,这两类土壤为林业用地,面积11998.4公顷。
  第三节气候灾害
  —、气候
  碌曲县地形自西向东倾斜,其复杂的地形造成碌曲境内气候呈现冬季漫长,春秋短促,高寒阴冷的气候特征。碌曲县地处内陆,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北气流影响,夏季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青藏高原冷槽活动频繁,雨量增多,雷雨冰雹天气频繁;冬季受新疆高压脊控制,盛行西北风,多风少雪,寒冷干燥。境内属高寒湿润性气候,无绝对无霜期,相对无霜期在3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3.2℃,有效积温1254.2℃,135天,7月份平均气温12.4℃,1月份平均气温-9.5℃,极端最高气温28℃,极端最低气温一23.2℃。年平均降水量583.8毫米,多集中在夏、秋季,历史上最大年降水量890.7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86.9小时,年平均蒸发量1258毫米。
  根据中国气候学家张宝埜以候均10.1℃-21.9℃为春秋季、≤10.0℃为冬季、≥22.0为夏季的划分为标准,碌曲境内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其中碌曲北部冬季285天,春秋80天,南部郎木寺一带,冬季315天,春季50天。按此方法划分的结果是:碌曲县没有夏季,春秋相连,冬季长达9个多月,春秋季3个月左右,严寒期较长持续3个月。冬季(12一2月)降水量为8.9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1.4%;春季(3一5月)降水量为133.2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21%;夏季(6一8月)降水量为330.1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52.1%;秋季(9一11月)降水量为161.4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25.5%。
  二、自然灾害
  (一)气候灾害
  碌曲县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发。多冰雹、雷电、电击自燃、大风、暴雨(雪)以及霜冻等灾害,这些灾害严重危害着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碌曲大风多出现在2一I月,出现频次较高,多为阵性大风。春旱多发生在4月,伏旱5月较多。6一8月是暴雨、雷电、冰雹多发期,常常会造成灾害,给牧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危害着牧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雪和霜冻在当年11月至次年2月多发,严重时造成灾害。
  2000年4月上中旬,5月中下旬出现春旱;7月中下旬出现伏旱,致使尕海湖水位严重下降,几近干涸,湿地生物遭到破坏。
  2003年6一8月,碌曲县共发生暴洪灾害11起,受灾范围涉及6乡(镇)18个村委会,190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58.5公顷,农作物直接经济损失79.1万元;因灾损坏或倒塌房屋42间,冲毁街道路面1400平方米, 损失郎木寺粮站及个体户待售粮油2.6万元。共计经济损失46.4万元。
  2004年5月,碌曲县阿拉、双岔、尕海、玛艾等各乡镇相继遭受雪灾及风雹灾,全县受灾人口114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68公顷,绝收面积12公顷,因灾死亡大牲畜1381头(只),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1万元。
  2006年8月30日20时一31日4时,碌曲县境内降暴雨并伴有冰雹,雨量达84.4毫米,县城降落冰雹的最大直径12毫米,根据调查拉仁关乡降落冰雹的最大直径55毫米,暴雨冰雹引发洪水及泥石流灾害,全县7个乡镇18个村委会70余个村民小组及县城受灾,受灾人口近1500户、8300余人。据9月1日统计,此次灾害造成14人死亡,全县共死牲畜3949头(只、匹),农作物受灾666公顷。据统计,此次灾情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536万元。
  2007年,全县发生雪灾1起,风雹灾2起,受灾1401户、6802人,因灾死亡牲畜907头(匹、只),农作物受灾面积213.33公顷,受损草场38713公顷,损坏房屋3间,损坏太阳能玻璃暖廊7084平方米,损坏牲畜暖棚81座,共造成经济损失552.9万元。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下旬,碌曲县境内出现连续降雪,并伴随强降温天气,降雪过程持续时间长,降雪量大,积雪厚,草场大面积被积雪覆盖,局部地区积雪厚度达20一40厘米,气温持续偏低,冰冻严重,公路、牧道被冰雪封堵,全县七乡(镇)都不同程度受灾。
  牲畜采食困难,体弱、老、幼畜不断出现死亡,药材、林果、苗木等严重受损,给全县农牧业、林业生产和农牧户生活带来较大影响。畜牧业方面:全县受灾3217户,受灾人口15442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57.92%。因灾死亡大小牲畜28458头(匹、只),其中羊21774只、牛6489头、马44匹、猪151口,经济损失达2413.85万元;损坏暖棚249座,经济损失达249万元。农林业方面:因灾毁损云杉、冷杉林木3万亩,蓄积达1万立方米;冻毁阿拉苗圃苗木5.67公顷、255万株,倒塌阿拉苗圃围墙98米;损坏林业职工房屋15间525平方米;毁损林区道路6千米,受损防火林网15千米;冻死、冻伤历年退耕还林荒山造林333.33公顷、药材33.33公顷。经济损失达1315万元。此次雪灾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977.85万元。
  2009年,碌曲县境内共发生自然灾害3起,其中旱灾1起,风雹灾2起,全县受灾2镇5乡,24个村委会,893户4073人,因灾死亡羊35只,损坏房屋33间(玻璃暖廊),受灾草场面积6666.67公顷,农作物受灾面积155.6公顷,1.8万头(匹、只)牲畜缺乏饮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63.6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244.14万元。
  2010年,碌曲县境内共发生自然灾害3起,其中旱灾1起,洪涝灾2起。全县受灾2镇5乡,24个村委会,95个村民小组、1386户6819人,因灾死亡大牲畜14头(只),因灾倒塌牲畜暖棚3间,损坏房屋16间,发生饮水困难大牲畜38000头(只),死亡大牲畜7头只、农作物受灾3.33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42.15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349.4万元、基础设施损失78万元、家庭财产损失14.75万元。
  (二)地震灾害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地震波及碌曲县,全县受灾7乡镇、24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1067户4418人,城乡居民家庭财产损失1782.98万元。损坏城乡居民房屋3486间,其中:倒塌农牧村房屋10户45间(重度损坏无法居住的),紧急安置10户51人;重度损坏农牧村居民房屋433户1368间,中度和轻微损坏城乡居民房屋624户2008间,其中损坏城镇居民房屋54户272间,农牧村居民房屋570户1736间,造成城乡居民家庭财产损失1782.98万元。文教、卫生、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机关公房、工矿企业、宗教寺院等都受到不同程度损坏,经济损失过亿元。
  (三)病虫害
  在县境内林区较常发生,且发病率较高的林木传染病有立木腐朽病。该病常危害冷杉和云杉,病因由真菌引起,病症是从树干里面向外腐朽,立木死亡,发生面积较大。此外,云杉锈病发病率也很高,病因由锈病菌抱子所致,一般幼树发病率减少到1.5%,成熟林减少到1%,多发生在当年生的嫩枝和针叶上。常见云杉虫害有云杉大盼、黑松大螃、附萤叶甲、幽天牛;杨树虫害有红蛛绢蝶、白眼蝶、白杨叶甲、杨叶甲、大青叶蝉、紫绒金龟;柳树虫害有红斑隐盾叶甲、蓝负泥虫、附萤叶甲等。青棵等农作物容易发生穗褐腐、条纹病、云纹病、根腐叶斑、黑穗病和麦鞘毛眼水蝇及草荒等病虫草害。第四节资源
  —、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碌曲县土地总面积52.98万公顷(其中青海省占9.55万公顷,碌曲实际占有43.43万公顷),农用地面积51.9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8%;建设用地面积1836公顷;未利用地面积23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4%。
  全县耕地面积27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2%,耕地全为旱地。
  全县林地面积8.2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35%。
  全县草场面积39.34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4%。其中天然草地37.67万公顷,人工草地1.67万公顷。
  全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97公顷,其中建制镇用地253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724公顷,独立工矿用地24公顷,特殊用地97公顷。
  全县交通运输用地730公顷。全县建设用地中水利设施用地4083公顷,其中河流水面1718公顷。湖泊水面2263公顷,水库水面46公顷,水工建筑用地&25公顷,内陆滩涂41.25公顷。
  全县未利用地中荒草地258公顷,河流水面1065公顷,湖泊水面56.72公顷,滩涂230.85公顷。
  (二)矿产资源
  县境内累计发现各种矿产点20多处,包括3处煤矿;7处铁矿;2处皤矿;4处金矿和5处未经开发利用的非金属矿产地。除拉尔玛金矿属一处中型矿床外,其余都有是小型矿床(点)。经统计,全县共发现有铁、汞、皤、不申、石灰岩、大理石、泥炭、岩金等矿藏10多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金、铁、锤、泥炭、煤5种,已开发利用的有岩金和煤两种。其中岩金储量居全州第三位,泥炭储量居全省首位。优势矿种有泥炭、水泥灰岩、岩金等;岩金、铢、铁、砷开发潜力较大。
  现已探明或基本探明储量的矿产地有7处,其中做过地质普查工作的有4处,分别是碌曲县青棵崖金矿、碌曲县忠曲金矿、拉尔玛金矿、碌曲县莫南一加托海三处泥炭矿。做过详查地质工作的3处,分别是碌曲县扎根恰惹铁矿、碌曲县阿拉僦矿、尕海煤矿。
  (三)水资源
  1.地表水
  (1)河流
  洮河发源于碌曲县西南西倾山的东麓与其支脉李恰如山南麓的代富桑草原。据《安多政教史》记载,洮河发源于鲁恰卜直合的石岩下,鲁恰卜直合即李恰如山,为西倾山支脉。洮河干流河道长673千米,在碌曲境内流程长146千米,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也是县境内最大的河流。
  从上游依次流经碌曲县的玛艾、西仓、拉仁关、双岔、阿拉5个乡镇的14个行政村,有大小支流78条,较大的支流有周科河、科才河、阿尼库曲、卡隆果河、热乌括曲等。洮河常年流量在2平立方米/秒,流域面积4103平方千米,落差424米,平均坡降2.9%。,冬季结冰期在4个月左右,多年平均径流量17.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55.3立方米/秒,汛期洪水主要集中在7一9月份。洮河在县境流域面积内,各小支流经滩地草原,地势较平,坡度小,水势平缓。洮河初分南北两源,北源称为代富桑雄曲,以李恰如水源为主;南源出于西倾山北麓,称恰青河,藏语称代桑曲,两源汇合,东流44千米后,在李恰如牧场附近又汇入野马滩河折向北流,方称洮河。洮河折向北流至玛艾镇境内的青走道约90千米。流经尕海滩、晒银滩等地草原,其间虽有山峰丘陵隔阻,但河岸开阔,水流平缓,河道弯度较小,落差不大,河床宽20—90米,水深1一2米。洮河经青走道后折向东流,经碌曲县城玛艾、西仓乡政府驻地新寺后河道进入山区,弯道变大,比降增高。在拉仁关乡东贡去乎折向东北,进入低山峡谷区,河道亦岀现大弯,河岸变窄,流速、比降值均增大,流速每秒达2米左右。在流经双岔、阿拉2乡辖地后出碌曲县境,青走道至此段流程80余千米。
  洮河在境内的大小支流有78条,主要的有5条:
  周科河
  又名周曲,洮河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碌曲县境西倾山东麓及郭莽梁,自南向北横穿县境,流经尕海滩、郭莽滩、晒银滩,流经途中,不断汇入三大草滩的众多水源,水势渐次增大。全长86.1千米,落差510米,多年平均流量9.8立方米/秒,流域面积1224平方千米,平均比降6.69‰。
  科才河
  又名科曲,洮河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夏河县科才乡的万钦卡。分2源,并行南流穿越科才盆地后于科才乡政府附近汇流,再向东进入碌曲县境玛艾镇红科地区汇入7兆河。科才河流经地区全为草原地带,全长66千米,落差850米,多年平均流量为8.49立方米/秒。
  阿尼库河
  发源于碌曲县郎木寺贡巴境内,初向东北流,于唐科以北折向南流,在玛日以南汇入日瓦河后,复向东北流,进入高山峡谷地带, 于多拉村东注入洮河。
  卡隆果河
  洮河南岸一级支流,河长46.5千米。落差760米,多年平均流量3.03立方米/秒。“卡隆果”藏语意为河源于“古城沟顶”,古城疑指拉仁关乡唐科附近地处唐蕃古道通线上的洮源城。
  热乌括曲
  洮河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碌曲县郎木寺镇郭莽梁,从才波杂干西麓流经朗木寺镇的贡巴、文巴、波海后向东流,在贡去乎村南5千米处与则岔河汇流,于贡去乎村西注入洮河。全长77.6千米,落差825米,多年平均流量H.12立方米/秒。
  黑河
  发源于四川省若尔盖县,流经碌曲郎木寺采尔娘村,境内河段长27千米,后经玛曲县汇入黄河。黑河流经县内波额藏草原,地势平坦,落差为0.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33.6立方米/秒,结冰期为4.5个月,流域面积111平方千米,其主要支流为翁尼曲河,水流较短。白龙江源头
  白龙江
  属长江水系嘉陵江的一级支流。藏语称“舟曲”,意即为“龙江”。史料记载名称各异,《禹贡》称桓水,《水经注》称垫江;《舆图》称香水河;《明一统志》称白龙江。白龙江发源于碌曲县郎木寺镇郭莽梁东峰德合拉卜哉北麓的曲哈尔登西南约2千米处。分南北两源,源头相距3千米,平行流至郎(郎木寺)一玛(玛曲)公路与兰(兰州)一郎(郎木寺)公路交叉处汇合流入四川境内,东流至巴塘复入州境进入迭部县境内。白龙江在县境内流经长度为14千米,从源头到出境处总落差440米;平均坡降32%。流域面积81平方千米。因发源于泉水,在县境内段冬季不结冰,多年平均流量L3立方米/秒,平均年径流量0.411亿立方米,流域内有天然草植被,以下河流进入砂砾岩深谷河槽,输沙量较小。
  (2)湖泊
  尕海湖
  尕海湖距碌曲县城52千米,在国道213线400千米处,是甘南州第一大淡水湖,也是青藏高原东部的一块重要湿地,当地牧民群众称其为“神湖”。尕海湖由发源于郭莽梁南山的琼旦曲、翁尼曲、多木且曲3条河流流入低洼地与泉水汇聚成湖,湖四周形成大片沼泽。然而,由于气候变化、超载过牧等因素的影响,尕海湖曾在1995年、1997年和2000年干涸,牲畜饮水遇到困难,湖中的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鸟数量明显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坏。2002年下半年,为尽快恢复尕海湖水面和生态环境,碌曲县人民政府筹集30万元专款,由水利部门在尕海湖岀水口修筑一座长174米、底宽15米、顶宽6米、高7米的梯形滚水坝,还在滚水区以外的坝顶覆盖一层厚厚的草皮,防止雨水冲刷,同时修建一条4.7千米长的引水渠,将忠曲河水引进尕海湖进行生态补水。2003一2004年,县人民政府利用军牧场机构撤销之机,将尕海湖区3600公顷集体牧场兑换为国有牧场归保护区管理局经营,从根本上解决牧民在尕海湖周边湿地放牧的问题,减少人畜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干扰。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鱼虾数量倍加恢复,雁鸭类、黑颈鹤等水鸟数量都明显增加,尕海湖面积由480公顷扩大到2175公顷,蓄水量增加到4800多万公顷,湖区周围60%的山泉泉水涌动,恢复“神湖”往日的丰盈与神韵。
  李恰如天池
  被当地人称为“哦达哇”的李恰如天池距碌曲县城西南75千米,距尕海至玛曲县公路20千米,天池周围石山环绕,只有一壑可通。天池面积290公顷,池水清莹,珍禽栖息于池周。
  2.地下水
  类型碌曲县地下水分布广泛,主要有三大类型。(1)松散岩类孔隙水:贮藏在松散的第四纪岩石孔隙中,分布在河谷、沟谷、尕海盆地以及晒银滩、红科、高波等地。地下水靠降水、基岩裂隙和地表供给,以泉或潜流形式排泄至地表,这类含水岩中的地下水很丰富。尕海盆地靠近东部洪积潜水层中,水位埋深一二十米,含水层埋深五六十米,出水量一般可达数千方/日,一般河谷、沟谷地下水潜流和含水层宽度200一300米,含水量厚度5一10米,日出水量达数百方或一二千方。尤其是在河谷岸边出水量更大,但此类型水在县内分布所占的比重极微。(2)基岩裂隙水:贮存在各类基岩的风化裂隙构造裂隙之中,指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下部的含水岩层,它们属于“民间水”类型,为本县分布范围最广的一个含水岩组。该类地下水主要依靠降水、冰雪融渗补给,沿裂隙通道、以泉的形式排泄,或以潜流的形式进入河谷、沟谷、盆地的孔隙潜水中。它们的贮存与埋藏受降水、地质、地貌、植被条件影响较大,地下的水量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亦较迅速。埋藏深度由裂隙发育程度和地貌条件控制,一二十米至二三十米不等,由于裂隙发育程度不等,地貌条件不同,使其分布很不均匀。(3)岩溶裂隙水:主要指在石灰岩、石灰石与其他岩层互层地区,分布在西倾山、李恰如山、尕海东北部至亚尔玛一带。特点是由一些裂隙和溶洞出水,含水不均,如遇构造导通或切割至含水岩层有较大泉出现,如擦括大泉、老虎洞、中翁溶洞等。其中碳酸盐与一般碎骨岩互层时,常与纯酸盐岩划为并列的两个亚类,此类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是降水,降水入渗量、运移速度都比基岩裂隙水大,地下水埋藏深度循环深度也较大,可达二三百米,它们由于通道发达,往往集中流动,集中排泄,因此这类含水层的不均匀程度更高。
  水泉
  县境内有水泉147处。按其类型,第四系下降泉89个,基岩风化裂隙泉22个,基岩下碎泉23个,基岩断层泉3个,断层泉群2个;第四系泉群4个,基岩下降泉群2个,基岩风化裂隙泉群2个。流量最小有0.001公升/秒,最大的有335公升/秒。
  水质
  碌曲县地表地下水平均总硬度13.8度(德国度),最高为19.6度,最低为H0.3度,均低于国家规定饮水25度的标准,合格率达98.9%,适宜饮用灌溉。地下水的水化学,已由省水文地质一队编绘出水化学图,矿化度为0.5克/升以下,极少有大于1克/升的,但N。3离子含量较高。
  3.湿地
  碌曲县湿地资源属一般调查湿地范围,湿地类型主要为沼泽化草甸沼泽湿地和永久性河流湿地两大类型。据2009一2010年甘肃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碌曲县境内湿地总面积57826.6公顷,其中永久性河流143.7公顷、季节性河流1861.4公顷、永久性淡水湖4732.3公顷、沼泽化草甸51089.2公顷。碌曲县境内的主要湿地有:拉仁关滩、东日娘滩、郭莽滩、晒银滩、尕海滩。此外,在保护区还有忠曲、周曲、擦可河等洮河、白龙江上游发源地的条块状湿地,构成若尔盖湿地尕海项目区湿地资源,境内水资源丰富,湿地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是甘肃境内的高原湿地保护区。
  二、生物资源
  (一)植物资源碌曲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属高寒湿润气候,冬季漫长,无霜期短,气候多变。因此形成以寒温性中生植物为主的植被类型,属于温带森林草原带,植被的垂直分布很明显,有荒漠、草甸、灌木、森林及草甸草原5个植被类型,包括9个群系组和15个群系。其中种子植物466种、8亚种、48个变种、7个变形;中国特有植物如岷江冷杉、云杉、青海云杉、紫果云杉等247种、5亚种、27变形;国家保护的植物有冬虫夏草、星叶草、黄罠和桃儿七4种。森林及防护林造林植物10种;药用植物83种,如红景天、独活等;小丛红景天野果、野菜13种;牧草106种。真菌有8目、23科、42属、68种,其中食用菌43种,食用兼药用菌27种,纯药用菌17种,毒菌3种。
  (二)动物资源
  碌曲县境内共有脊椎动物5纲、26目、58科、280种,其中鱼类9种,两栖类4种,爬行类2种,鸟类246种(新发现91种,来源:湿地展板),兽类41种(发现分布新纪录3种)。中国特有种40种,占脊椎动物种数的20.3%,其中鱼类9种,两栖类4种,爬行类1种,鸟类17种,兽类9种。国家保护种类43种,属于I级保护的有雪豹、林麝、马麝、梅花鹿、黑颈鹤、黑鹳、斑尾榛鸡、雉鹑、金雕、白尾海雕、玉带海雕、胡兀鹫12种,Ⅱ级保护的有青鼬、石貂、水獭、猞猁、兔狮、马鹿、岩羊、盘羊、苏门羚、豺、黄羊、大天鹅、灰鹤、黑耳莺、苍鹰、雀鹰、大鄂、毛脚鄠、普通鄠、草原雕、秃鹫、高山兀鹫、猎隼、红隼、燕隼、雕号鸟、纵纹腹小号鸟、灰林号鸟、藏雪鸡、血雉、蓝马鸡等31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公约》的种类7种,占保护区鸟、兽总数的14.8%,其中列为公约附录I的有水獭、雪豹、马鹿、苏门羚、盘羊、白尾海雕、藏雪鸡、黑颈鹤等8种,列入附录II的有詹狎J、兔狗、黑耳莺、黑鹳、苍鹰、雀鹰、大鄂、金雕、草原雕、秃鹫、高山兀鹫、胡兀鹫、猎隼、燕隼、红隼、血雉、雕号鸟、小号鸟、灰林鸭等19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
  境协定》的鸟类31种,占鸟类种类的21.5%。共有昆虫10目59科283种。
  捕食和寄生性天敌昆虫6目18科56种,这些昆虫在防止森林和草原虫害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
  (一)自然景观
  则岔石林
  则岔,藏语称“皂仓”,“皂”意为羚羊,“仓”意为家(另有窝、巢穴之意),可译为“羚羊的家园”。因当年有人以当地藏语方言将“皂仓”音译为“则(ca)岔”,久而久之,就成为通称。这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珍禽异兽数不胜数,被人们视为高原精灵和吉祥之物的羚羊漫山遍野,故得名为“则岔”。
  则岔石林位于碌曲县南部,距县城50千米,其地山势巍峨陡峭,石林屹立云中,流水清澈见底,林木茂密葱郁,有众多珍禽异兽栖息出没。1992年,被列为甘肃省重点自然保护区,199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 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尕海湖
  尕海湖距碌曲县城48千米处,海拔3400米,是甘南州第一大淡水湖,尕海湖被当地藏族群众称为“措宁”就是“牦牛走来走去的地方”。丰水季节湖面为670多万平方米,枯水季节为468万多平方米,水最深处约5米。湖四周为优良的天然牧场,河流纵横,植被良好。有各种珍禽异鸟栖息于湖畔。1982年,尕海湖被甘肃省列为湿地类型候鸟保护区,1999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人文旅游资源
  1.名镇古刹
  郎木寺镇
  古称“南番中心”之称,素有“东方小瑞士”“甘南香巴拉”之美誉,又有神奇“德合仓郎木”天然岩洞及“德合仓郎木赛赤”寺院而蜚声中外。2005年3月,被甘肃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10月,被中央电视台在一档评选节目中评为“中国魅力名镇”,2006年,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甘肃省批准为历史文化名镇。
  郎木寺院
  坐落于白龙江源头一一郎木寺镇的郎木寺院位于甘、青、川交界处。藏语全称为“噶丹雪珠皖噶尔卓委琅”,意思为“兜率论修白莲解脱洲”,是西藏自治区哲蚌寺的属寺之一,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创建于1748年,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历经53任甘丹赛赤(金座)坚参桑格华藏至五世赛赤活佛长达200多年的扩建。已有经堂5座,佛殿27座,佛宫19院,僧舍130余院。还有玛尼经轮房、佛塔、讲经坛、辩经苑等建筑,规模宏大。
  郎木寺院是甘、青、川三省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距碌曲县城90千米、省会兰州467千米,是兰州经甘南到九寨沟旅游的必经之地。
  西仓寺院
  距碌曲县城7千米,藏语称“西仓噶丹谢珠曲科琅”,意为“兜率论修法轮洲”,是碌曲县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在安多藏区享有较高声誉。寺院始建于1839年,由第三世德哇仓・嘉央图丹尼玛在西仓十二部落原有的几座小寺院的基础上,合并改建而成,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在清道光年间曾两次被道光皇帝特封为“慧觉寺” “智度寺”之名号。
  西仓寺院占地面积261551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3171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建有大经堂1座、佛殿5个、讲经院2处、活佛囊欠3座、佛塔1个、僧舍288处、附属建筑44间。寺内存有第一世嘉木样活佛的座椅、第五世嘉木样活佛所赐的红黑文殊像、第三世嘉木样赐予的鎏金释尊像、第三世德哇仓活佛嘉木样图丹尼玛画像、采藏青热嘉措像、那塘版本《甘珠尔》大藏经、堪布俄旺图丹嘉措赐的宗喀巴铜像和《释尊本生传记》《宗喀巴八十业绩》《嘉木样活佛本生传》《德哇仓活佛本生传》卷轴画像等文物。寺内设有闻思学院、上下续部学院、喜金刚学院、时轮金刚学院、医学院等6大学院。
  2.民俗节日
  碌曲藏传佛教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独特,传统节日居多,从年初到岁末,大小传统节日不下二三十个。主要的有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洛萨尔节、有正月初三晚至十七日的祈愿大法会,其间十三日展佛,十四日有法舞法会,十五日酥油花供,十六日转香巴佛;农历二月,有措却节;农历四月,有萨喝尔达瓦节、娘乃节;农历五月,有插箭活动;农历六月,有香浪节,民族传统运动会;农历七月,有柔扎节;农历九月,有金刚大法会;农历十月,有燃灯节;农历十一月,有冬季大法会。
  第五节建置区戈丁
  一、建置沿革
  碌曲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古为氐羌部落摇篮,境内的白龙江源头、西倾山主峰地带,是羌人部落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夏商时代,分天下为九州,今碌曲属雍州之地,为羌族部落所居。西周时,碌曲仍为羌地。考古学家曾经在境内的玛艾、双岔两处发现寺洼文化遗址。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二级制,分全国为36郡,碌曲时称羌中,并被纳入中原王朝大统一的版图中。西汉景帝时,北方羌人酋长率部南迁,其部族远徙至滋川(即今碌曲境内)。三国时碌曲为魏所属。西晋南北朝时碌曲为吐谷浑所管辖。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张俊乘前赵灭亡之机,出兵收复河南地,在武街、侯和(今临潭新城)、漒川(今碌曲境)、甘淞等五处屯护军,与后赵石勒做分境状。385年,西秦主乞伏国仁自称大单于,建立西秦,至乞伏炽盘(412年)西秦迁至枹罕(今临夏境),于所辖陇西、河州地,置滋川、安固、甘淞等十二郡,滋川城设在今碌曲县尕海乡晒银滩,领石泉县(似在郎木寺境内)。南北朝时北周(557一581年)于洮州城西一百六十里(今碌曲西仓一带)置广恩县,并置广恩郡,隋初郡废,县属洮州。仁寿初(601年)改县曰洮河,大业初(605年)又改成洮阳。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设郡县二级制,改洮州为临洮郡,领县十一,美相(今临潭)、洮源(今碌曲)是其领辖县份。唐初,撤临洮郡,设洮州,废洮阳、洮源,设西仓州,不久即裁,并入洮州。唐仪凤二年(677年),在废洮阳县置广恩镇。天宝十三年(754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奏于所开九曲之地置洮阳、洮河二郡,洮阳郡即置于广恩城。10世纪末,在甘青一带屯田的吐蕃奴隶发动起义,吐蕃王朝的奴隶制度随之崩溃。五代十国时,境内为吐蕃部族所居。11世纪初,东吐蕃唃嘶啰地方政权在甘、青兴起。自唐代后期“赞普”统治的吐蕃王国分裂出4个政权,唃嘶啰是后藏亚泽王系迁入青海的后代,他拥有河、湟流域的10万户居民,是甘青藏区最大的地方政权。时碌曲在其统治下达百余年之久。金时,今碌曲东部属冰州。明初,甘青藏区实行土司(土官)和寺院占有制。朱元璋总结了自唐以来历代王朝的兴衰变迁,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利用宗教信仰“惟内其俗尚,用僧徒,化导诱善”(《明史西域》)的策略。土司(土官)与寺院合二而一,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碌曲县的政教合一则表现为部落土官头人与寺院喇嘛的结合(土官为世袭制,土官是部落联盟体的总首领,各小部落的首领称之为头人)。明朝时,置洮州卫,辖今碌曲全境。明末,1637年,洮河河源以西为和硕特蒙古前首旗占据,以东归洮州厅管辖。清光绪元年,将循化厅局部化归洮州,其时洮州厅包括今夏河县境和临潭、卓尼、迭部和碌曲全境及舟曲山后地区。民国二年(1913年)划甘肃为七道政区,改洮州厅为临潭县,碌曲县为临潭所辖。由于民族宗教信仰,原为洮州厅所辖的安错、博拉、美武、隆哇、扎油、阿拉、多拉、双岔、郎木寺、嘉门关、作盖、多尔合、下巴沟等地为拉卜楞寺势力所属。
  二、行政区划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于1952年6月18日成立洮源工作委员会。1953年6月,成立碌曲行政委员会,隶属于甘南藏族自治州。1955年6月,成立碌曲县人民政府,碌曲县人民政权建立后辖双岔、西仓、郎木寺3个区。1959年,碌曲与玛曲两县合并,称洮江县,1962年1月撤销洮江县,恢复碌曲县。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村建制,成立乡人民政府,原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当时,全县辖有7乡2场(玛艾乡、郎木寺乡、尕海乡、双岔乡、阿拉乡、西仓乡、拉仁关乡,双岔林场、李恰如种畜场),24个村委会,74个自然村,95个村民小组。1996年,全县共设7乡2场,24个村民委员会,95个村民小组(自然村)。2000年,碌曲县撤乡建镇工作开始,2002年,县委、县政府成立碌曲县撤乡建镇工作领导小组,结合郎木寺、玛艾两镇的实际,制定“郎木寺镇、玛艾镇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并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据《关于全州七县十二乡撤乡建镇的通知》州政府同意碌曲县郎木寺、玛艾两个乡撤乡建镇。并根据县委发〔2003〕12号文件《关于玛艾、郎木寺两乡撤乡建镇的通知》于2003年设立了郎木寺镇和玛艾镇,并设立玛艾镇城东、城西两个社区,2006年设立郎木寺社区。到2010年,全县共设有2镇5乡2场(玛艾镇、郎木寺镇,尕海乡、双岔乡、阿拉乡、西仓乡、拉仁关乡,双岔林场、李恰如种畜场),有24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委会,95个村民小组。时有人口3.43万,其中藏族人口3.03万,是一个藏族人口聚集的牧业县。碌曲县乡镇区划简表第六节乡镇简介
  —、郎木寺镇
  (一)镇情概况
  郎木寺镇地处西倾山的支脉,地势较高,海拔高度一般在3300米以上,有较开阔的草滩、河谷地带,白龙江横穿境内。属于大陆性气候,高寒阴湿、光照丰富,长冬无夏,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2.3℃,年均降水量633一782毫米,年平均日照2222小时;牧草资源丰富,可利用的草场面积达5.42万公顷;有茂密的松柏林、紫果云杉等针叶林,森林覆盖率15%,区内较好地保持了自然、生态的原始风貌。
  郎木寺镇位于甘肃和四川两省交界处、白龙江畔东南角,西、北分别与本县尕海、拉仁关乡相接,东南与四川若尔盖县红星乡毗邻,距离碌曲县城84千米,距离合作市165千米,是国道213线上甘肃的“南大门”。郎木寺镇紧邻省道313线,是沟通东西方向,西进玛曲,东出迭部、舟曲的交通枢纽,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郎木寺镇历史悠久。秦汉时期郎木寺属芜人主要的活动区域之一。隋唐时期属唐朝廷与吐蕃的战争割据地带。明清时期,朝廷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与寺院结合管理的制度,即政教合一制,郎木寺为部落土官头人与寺院喇嘛共同管理,明朝归陕西都司洮州卫地统一管理,清时统归巩昌府、洮州厅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郎木寺为赛赤部落的游牧地。1956年建制成立郎木寺区,1958年与尕海成立跃进人民公社,年底更名为尕海人民公社。1961年称郎木寺乡,实行乡辖公社制度。1966年又更名为长征乡,1968年恢复原名郎木寺乡,成立革命委员会,改为人民公社体制,1984年初恢复乡政府体制。2003年设立郎木寺镇。2006年,设立1个社区,即郎木寺社区。
  郎木寺镇是西北五省区唯一的“中国魅力城镇”,有“东方小瑞士”的美誉。早在20世纪40年代,一位欧洲传教士以其在郎木寺的经历见闻编写成的书籍,将郎木寺带进了国际视野,让西方社会知道了青藏高原东缘的群山、草原、寺院和藏民族。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每年都有大量的 “背包客”来郎木寺旅游,也是从那时起,在英汉大辞典里岀现“中国郎木寺”。
  郎木寺镇辖郎木、贡巴、尕海、尕尔娘4个行政村13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其中,郎木行政村有4个村民小组,分别为吉科河村民小组、仁贡玛村民小组、加科村民小组、加科卡哇村民小组;贡巴行政村有4个村民小组,分别为贡巴一组、贡巴二组、贡巴三组、贡巴四组;波海行政村有4个村民小组,分别为波海一组、波海二组、波海三组、波海四组;东尔娘行政村无村民小组。
  全镇共有人口813户4065人,农业人口占90.36%、城镇人口占9.64%(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5.7%.藏族占总人口的86.4%、回族占总人口的7.1%、其他民族占总人口的0.8%),人口出生率为0.544%,自然增长率为0.338%,计划生育率为100%。全镇总面积616平方千米,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5.42万公顷,草地资源丰富,是一个以藏族、汉族、回族等民族聚集的纯牧业镇。畜牧业是郎木寺镇的经济基础,也是支柱产业。1996年以来,通过实施“六化”家庭牧场、“整村推进”、农牧互补“一特四化”等一系列惠民项目的实施,使牧民群众靠天吃饭、逐水草而牧的现状逐步得到改善,现代畜牧业初具规模。到2010年底,全镇牲畜存栏量达31302头(只、匹),其中牛存栏14541头,羊存栏16365只,马396匹。畜牧产业的稳步发展,有力地推动全镇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民人均纯收入3511元。旅游业是郎木寺镇继畜牧业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
  经济增长点,郎木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旅游发展前景良好。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郎木寺镇的旅游业和商贸业更加活跃,尤其是旅游旺季游客爆满,带动农牧民群众开办牧家乐、餐饮、茶馆、马队、商铺等旅游服务行业,并且为一部分家庭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平台。截至2010年底,全镇共建宾馆和个体商贸楼643间,计15432平方米,共投入资金达2718.7多万元,其中民间投资达1846.7余万元,郎木寺镇区共有个体商户162户,宾馆27家,餐饮34家。到2010年底,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万余人,其中国内游客8.6万余人,国外游客2.4万余人,实现游客综合收入2110万元。
  郎木寺镇是一个以藏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高原小镇。镇内有闻名遐迩的藏传佛教寺院一一郎木寺院,独特的红石崖丹霞地貌,酷似欧洲中世纪的古堡,榻板房是郎木寺民居的一大特色,也是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榻板房是一种以木为主,土、木、石相结合的古老建筑物。既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有藏汉建筑风格合璧的特征。
  郎木寺镇以其秀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蜚声海内外,这里四周群山环绕,翠柏掩映,风景如画。2004年郎木寺被甘肃省政府列为全省风景名胜区,被列为甘南州十大王牌景点之一。2005年参加CCTV中国魅力名镇展示活动,进入20强。
  2008年,受汶川大地震影响,郎木寺院的部分建筑不同程度受损,后经中央财政拨款200万元,对寺院进行了加固维修;2010年,建成贡巴村国道213线至钦木曲和牧道,项目共投资35万;通过“整村推进”、危旧房改造及“5・12”地震重建项目,对全镇820户危旧房进行改造,总投资达752万元。
  (二)行政村简况
  1.郎木村
  郎木村地处甘川交界处,是镇政府所在地,也是兰郎公路的终点。平均海拔3480米,年均气温0℃,长江流域的主支流白龙江从境内穿过。畜牧业是郎木村的经济支柱产业。郎木村有4个村民小组共230户1269人,其中有低保户85户297人(加科13户42人、加科卡哇25户96人、仁贡玛23户75人、吉科科24户84人),5户5人五保户。2010年底,郎木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0名,其中女党员3名;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其中女1人。全村在校学生有426名,其中建档立卡在校学生是184人。全村草场面积9080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为8233公顷),有畜户86户。2010年,各类牲畜存栏25583头(只、匹);郎木村人均纯收入3105元,属全镇贫困村。
  2.贡巴村
  贡巴村位于县境南部,西南距玛曲县68千米,东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毗邻,国道213线横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贡巴村平均海拔3480米,有较开阔的草滩、沼泽地,水源充沛,气候湿润。全村总面积1.79万公顷,草地面积1.64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1.43万公顷,村委会下辖4个村民小组,共215户1038人(无畜户71户)。截至2010年,全村各类牲畜存栏达28221头(只、匹),其中牦牛有20005头(有能繁母畜13000头,占64.9%),羊8086只,马130匹,牦牛存栏占牲畜总数的71%。牲畜品种以牦牛为主,牧民人均纯收入3650元。贡巴村有党员31人。3.波海村
  波海村位于县境南部,西南距玛曲县71千米,东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毗邻。波海村平均海拔3480米,有较开阔的草滩、沼泽地,水源充沛,气候湿润。全村总面积2.38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2.36万公顷。村委会下辖4个村民小组,共291户1378人。2010年,全村各类牲畜存栏达30312头(只、匹),其中牦牛14541头,羊16365只,马396匹。牲畜品种以牦牛为主,牧民人均纯收入为3511元。波海村共有正式党员42名,预备党员3名。低保户75户230人。五保户5户5人,低保边缘户67户,高龄老人31人,残疾人52人,其中有残疾证的42人。有1所三年制小学,始建于1974年,占地面积4650平方米。2010年有3个教学班,共有学生115人(男55人,女60人);专任教师8人。
  4.尕尔娘村
  尕尔娘村地处县境南部,属高山草原区。海拔3300米,年均气温1.1℃,年降水量615.5毫米,年相对无霜期仅19天。省道313线从村旁经过,距郎木寺镇36千米。畜牧业为牧民群众经济收入主要来源,草场总面积为6867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6000公顷。2010年底,全村共77户,人口380人,其中男132人、女168人,总劳动力161人,80岁以上7人,70一79岁11人,60一69岁22人,45一59岁48人,18一44岁169人,17岁以下人口146人。党员21人,低保户23户,贫困户44户203人,参加新农合401人,参加新农保人206人。人均收入2852.74元。肢残、脑残等残疾人14人,其中未办理残疾证10人。全村土木结构住房18户,砖木结构住房51户,其中大部分为空心砖墙体结构。尕尔娘村为纯藏族人口村, 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基本相同。二、尕海乡
  (一)乡情概况
  尕海是碌曲县四大纯牧业乡之一,全乡辖采秀、秀哇、加仓3个行政村,10个村民小组。到2010年底,全乡共有人口961户4551人,草场总面积为10.41万公顷,可利用面积9.32万公顷。2010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2万头(只、匹),牲畜总增率为26.5%,出栏率为27.5%,商品率为26.5%,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650元。全乡于1998年顺利完成一次性草场承包到户工作,2009年,完成了总投资为136万元的尕海乡政府搬迁建设工程。
  尕海乡是甘南州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地区,位于县境西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2°15'一102°27',北纬34°8'一34°31',距县城52千米,西距玛曲县52千米,东南距郎木寺40余千米,南北与青海省河南县毗邻,国道213线贯穿全乡,也是兰州一夏河拉卜楞寺一九寨沟、黄龙寺旅游线的必经之路,交通十分便利。
  尕海乡地形开阔平坦,地势较高,滩地平均海拔3479.7米,周围山脉一般都在3800米。山势坡度小,地表起伏不大,南部有郭莽梁,西北耸立阿尼库合山,中部夹有尕海滩、郭莽滩、野马滩、晒银滩四大草滩。尕海滩面积350平方千米,仅次于玛曲县乔科滩。尕海乡地层结构主要为大山岩夹碎岩,富含煤、黄金等矿藏。尕海滩有少许沼泽地,境内有闻名遐迩的高原明珠一一尕海湖。
  尕海乡位于青藏高原地带,属高原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一2℃,各月气温以七月最高,为12℃,一月最低为一9℃,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5℃,年均降水量为781毫米。高海拔、缺氧、寒冷、温差大、强太阳辐射、风大等使这里呈现高寒阴冷,长冬无夏,霜冻、白毛风等灾害性天气多发的气候特征。
  以牧业为主导产业的尕海乡,具有得天独厚的草场资源。以尕海滩、郭莽滩、野马滩、晒银滩四大草滩为主的尕海草原属高原草甸类,土壤肥沃,牧草种类多达上千种,牲畜可食用的近800种,平均每平方米牧草达40种以上,0.57公顷草场可载1个羊单位,比全国牧场平均高1倍多,被誉为亚洲最优良的草场之一,自2005年开始全乡范围内禁止采挖虫草,有力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由于全乡整体地势整体比较平坦,牧草种类繁多,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大草原景观。尕海一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尕海乡境内,被誉为高原名珠的尕海湖碧波荡漾,一望无际大草原绿茵如毯。因尕海湖风景优美,每年6一8月,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观赏游玩,著名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深情演唱的歌曲《尕海湖》在湖畔荡漾。
  境内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有黄金、煤等。特别是忠曲金矿、尕海煤矿,成为碌曲县经济增长的优势产业。
  (二)行政村简况
  1.秀哇村
  秀哇村位于尕海湖畔,与乡政府相邻。2009年,因村庄处于尕海湖湿地保护核心区,故实施异地搬迁工程,随同乡政府及所属机关单位一起整体搬迁到尕海三岔路口。全村草场总面积4.35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3.73万公顷,人均占草场面积23.14公顷。境内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生物、矿产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345户1577人。全村有党员53人(预备党员3人),其中男41人、女12人。在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的12人,36一45岁的19人,46—55岁的7人,56岁以上的15人;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4人,小学文化程度的
  49人。2005年投资283万元完成秀哇村人畜饮水及节水灌溉工程,尕海湖周边100公顷干旱草场得到灌溉,2300人、2万多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2008年,县发改委在秀哇村实施易地搬迁建设项目,新建牧民定居房100户。定居点户均占地0.07公顷,修建建筑面积为101.38平方米的住宅一套,附带大门、围墙、玻璃暖廊,并根据建设需要,整合水电、交通、“村村通”工程等项目,配套修建定居点供水、供电、村内道路、有线电视等设施,以达到住户基本生活需要。每户投资7.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5万元,牧户自筹5万元。2009年,实施游牧民定居点建设项目,按原有标准又新建了100户定居房,每户投资8.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5万元,整合危旧房改造1万元,牧户自筹5万元。并建成畜产品集贸交易市场1处,为促进全乡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2.尕秀村
  尕秀村位于县城南部,尕海乡西北部,距县城23千米。全村草场总面积为3.55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3.19万公顷。全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有人口368户,1672人。全村有牧民党员39人,其中女党员6人,村两委班子11人,其中党支部班子6人,村委会班子5人。
  2004年,县政府在尕秀村实施牧民定居点建设项目,先后共建成牧民定居点102户,户均占地0.07公顷,工程总投资达717.64万元,定居点户均投资6.32万元,其中户均国家投资3.32万元,住户每户自筹3万元,整个工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建设,每户修建砖木结构住房4间,配套设施有厨房、玻璃暖廊、厕所、围墙、藏式大门,102户定居点全部实现入住。2006年,新建尕秀村小学,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同年,投资20.5万元,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室和村委会,为一幢砖混结构二层带帽藏民族风格的综合楼,建筑面积310平方米。2005年12月尕秀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2006年被列入全州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加仓村
  加仓村位于县城西南部,尕海乡东部,距县城58千米,距尕海乡政府所在地10千米,国道213线贯穿全村,交通便利。东南与郎木寺镇接壤,西北与拉仁关乡接壤。全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人口210户1125人。草场面积2.51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为2.4万公顷。各类牲畜存栏量25783只(匹),人均纯收入3360元,平均海拔3200米。
  全村现有牧民党员45人,其中男37人、女8人。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
  三、玛艾镇
  (一)镇情概况
  玛艾镇属半农半牧区,全乡辖4个行政村,既玛艾村、华格村、加格村、红科村,16个村民小组,4个镇属机关单位和2个社区居委会。1961年设玛艾乡,196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2003年撤乡建镇,设立玛艾镇。玛艾镇总人口10204人,其中牧业人口5015人,占总人口的49.15%。居民人口5189人,占总人口的50.85%。玛艾镇是一个藏族、汉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土族、满族、蒙古族、撒拉族等民族杂居的乡镇。其中,藏族人口7211人,占总数的70.70%。全镇共10个党支部288名党员。全镇总面积970平方千米,草场面积约8.07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7.06万公顷,林地面积1.25万公顷,耕地面积189.93公顷,主要农作物以种植青棵、油菜为主,畜牧业以养殖牦牛、藏羊为主。全镇于1996年顺利完成了一次性草场承包到户工作。2010年末,全镇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各类牲畜存栏16.35万(头、只、匹)。
  玛艾镇即为碌曲县人民政府驻地。位于碌曲县城西,沈河北岸,其东邻本县西仓乡,南连尕海乡,西与青海省河南县接壤,北与夏河县毗邻。国道213线和省道贯穿全镇,是兰州一夏河拉卜楞寺一九寨沟旅游线的必经之路,交通十分便利。
  玛艾镇海拔2900一4287米,地貌大部分为中低山地形,周围山脉一般都在3000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河谷地带玛曲县观摩团参观玛艾镇玛艾村重点发展项则形成许多冲击滩地,河谷开阔。黄河主要支流沈河贯穿全镇,水流充足,流量稳定,水质清洁,落差集中,地下水蕴藏丰富。
  玛艾镇属于青藏高原气候带高原湿润气候区,冬长夏短,春秋短促,高寒阴湿,年均气温2.3°C,全年无霜期15天,年降水量460一470毫升。
  (二)行政村简况
  1.玛艾村
  玛艾行政村地处碌曲县城关,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共有254户,总人口1196人。全村面积1.83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1.71万公顷,平均海拔3300米,各类家畜2.6万只(头、匹)。其中,牛5000余头、羊2万余只、马100多匹。耕地面积63.73公顷,其中耕地类别:青棵31.87公顷、
  饲料12.75公顷、荒地19.12公顷。全村有党员48人,农牧村低保户69户233人,五保4人。
  2.华格村
  华格村辖4个村民小组,距县城1千米,属于城乡接合部,全村牧民272户,人口1369人,其中:老年人136人、学生27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低保户55户179人,一类低保5户22人,二类11户32人,三类26户84人,四类13户41人;五保户3户3人,残疾人51人,孤儿6人。全村党员49人,60岁以上党员10人,预备党员4人,入党积极分子4人,“两委”班子成员共11人,团支部、妇女组织、民兵组织、治安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等村级配套组织健全。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9%。草场总面积2.53万公顷,可利用草场1.87万公顷;林地3769公顷,其中村级集体林地74.27公顷;耕地45.73公顷。草场承包到户率达到98%。至2010年,各类牲畜存栏42865头(只、匹),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行政村。
  3.加格村
  加格行政村辖恰布秀、才高、恰巴、扎科4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农牧户201户1065人。其中,恰布秀村民小组54户289人,才高村民小组40户183人,恰巴村民小组43户258人,扎科村民小组77户388人。全村共有草场面积1.84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1.8万公顷,林地面积4689公顷,耕地面积80.46公顷。
  4.红科村
  红科行政村距离县城25千米,与夏河县科才乡及青海省河南县毗邻,是玛艾镇最偏远的一个行政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至2010年时有人口304户1385人,其中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人829人,占全村人口的60.1%;从事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人员及劳务人员5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老年人口17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2.9%;大中小学生34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5.3%;残疾人员3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6%。红科村草场面积1.8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1.7万公顷,牲畜存栏牛9780头、羊40139只,是一个纯牧业行政村。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限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济结构单一,全村经济发展缓慢。
  5.城东社区
  城东社区隶属于玛艾镇,成立于2003年11月。辖区面积1.122平方千米,周长5650米。城东社区居委会管辖区域为县城以东十字路口至洮河桥(华格桥)为界,县人民会堂以东,洮河桥(华格桥)以东至玛艾砖瓦厂、污水处理厂范围内的居民居住区。城东社区按照以房管人,把辖区划分为8个片区,每个片区有1名自管小组组长,组长由居民担任;8名片区负责人,由社区职工担任。社区管辖常住户数为783户,人数为2756人;流动人口为173人;低保户为201户,476人;残疾人65人;社区管辖行政事业单位45家。社区设有党支部1个,党员5人,其中女党员2人。辖区党员205人;工作人员13人,社区主任1人,正式职工6人,男职工3人,女职工3人,45岁以上3人,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4人,高中学历1人。
  6.城西社区
  城西社区成立于2003年11月,辖区面积2.6平方千米,2010年,社区在册职工11人,支部在册党员6人,城镇居民1258人,流动人口186人,城镇低保161户402人。2009年开始,社区办公用房借用于县委组织部老干局房屋,面积72平方米。
  四、西仓乡
  (一)乡情概况
  西仓乡位于碌曲县境东北部,距县城8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洮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属半农半牧区,总面积2.37万公顷,其中草场总面积2.23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1.79万公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全乡有3393公顷林地明晰产权,耕地面积620公顷,种植中藏药材约99.3公顷(当归、党参、黄芪等),培育优质苗木2.3公顷(云杉等景观苗木)。境内有麝、鹿、水獭、旱獭、大黄、当归等野生动植物分布,主要牧养牦牛、藏羊,种植青棵、小豆、油菜等农作物。到2010年,各类牲畜存栏45472头(只、匹)。其中,牛7637头、羊37154只、猪481口,出栏率达23.24%。
  辖区内有藏、回、汉3个民族居住。2010年全乡总人口为2622人,藏族占总人口数的85.54%。辖有3个村委会、14个村民小组、468户。
  乡境内集高山、河流、草原、湿地为一体,自然风光秀丽、民俗风情独特、宗教氛围浓郁。特别是因贡去乎村民小组位于则岔石林国家级自然保护风景区入口处,依山傍水,景色秀丽迷人,成为中外游客观光拍照、旅游住宿的理想之地。
  1956年,成立西仓区(西仓乡辖区为原西仓部落区域)。1958年,撤区成立红旗人民公社,是年末与光明(今拉仁关乡)公社合并,称西仓公社。1961年,西仓公社分为西仓乡勻拉仁关乡,西仓乡下辖新寺、唐龙多和贡去乎3个人民公社。1966年,将西仓乡更名为红星乡。1968年,恢复西仓乡名称,并成立西仓乡革命委员会。是年底将西仓乡与3个乡属公社(新寺、唐龙多和贡去乎)分别恢复为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1984年初,再改公社为乡。西仓乡党政机关所在地距县城7.5千米,在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中充分整合有限资源,建立3办4中心(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社会发展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经财政服务中心、社会事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
  截至2010年,全乡实现农牧业增加值609.4万元,同比增长10%,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为26.9%、28.9%、2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一五”规划期间的1050元增加到现在的1622元,已基本解决668人的温饱问题。牧民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和提高。
  教育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儿童入学率达97.54%,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新的突破,农牧民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卫生工作狠抓疫病预防控制和儿童计划免疫,使儿童计划免疫率达到100%,牲畜疫苗注射覆盖率达97.3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8.5%,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70%。行政村、自然村通电率达到100%。
  封山育林面积和森林管护面积达到100%,3个村均实施禁牧休牧项目,减轻草场的载畜量。
  (二)行政村简况
  1.新寺村
  新寺行政村辖团结、加科、耿萨、加格、阿拉5个村民小组,全村草场面积1.31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1.09万公顷,林地面积2521公顷,耕地127公顷。到2010年,全村共有农牧户238户1191人,其中团结村民小组72户338人,加科村民小组27户136人,耿萨村民小组55户256人,加格村民小组52户286人,阿拉村民小组32户175人。
  至2010年,耿萨、加科、加格及阿拉村民小组均已实现村道硬化。5个村民小组已全部实现自来水入户,并实现通电、通电视、通移动电话等。2005一2010年,依托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发展中藏药材种植,依托藏传佛教寺院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结合本村实际发展蔬菜大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2.唐龙多村
  唐龙多行政村辖下唐龙多、曹沟、尖板、尕果、呼儿5个村民小组,全村草场面积5100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4700公顷,林地面积540.19公顷,耕地156.47公顷。截至2010年,全村共有农牧户103户678人。其中,唐龙多村民小组27户182人,曹沟村民小组共28户186人,尖板村民小组28户175人,东果村民小组共11户87人,呼儿村民小组9户48人。
  到2010年,唐龙多村5个村民小组已全部用上安全水源,并实现通电、通电视、通移动电话等。
  3.贡去乎村
  贡去乎行政村辖贡去乎、多拉、麦日、则岔4个村民小组,全村草场面积5500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2600公顷,林地面积273.27公顷,耕地146.24公顷。截至2010年,全村共有农牧户127户685人。其中,贡去乎村民小组农牧户13户63人,多拉村民小组农牧户32户158人,麦日村民小组农牧户37户208人,则岔村民小组农牧户45户256人。
  到2010年,贡去乎村4个村民小组均已实现村道硬化或村道铺沙。并已全部实现自来水入户和通电、通电视、通移动电话等。2005年以来,依托则岔石林景区建设大力发展藏家乐旅游服务业,并结合本村实际发展藏羊、牦牛养殖业,同时鼓励部分群众发展中藏药材种植、蔬菜大棚及育苗,群众收入大幅增加。
  技术人员指导西仓乡贡去乎村村民种植藏药材(2010年8月摄)
  五、拉仁关乡
  (一)乡情概况
  拉仁关乡党政机关驻地在碌(曲)则(岔)公路距县城约25千米处。乡政府原驻地在拉仁关寺院所在地,2000年6月迁至现址。
  拉仁关乡辖区为原拉仁关部落区域,1956年为曲仓区所辖,1958年成立光明人民公社,是年末归属于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设拉仁关乡,辖唐科、玛日、东秀、旧寺等4个公社,1966年朱秀公社划归尕海乡。之后更名为红卫乡,1968年恢复原名称,成立拉仁关乡革命委员会,年底恢复人民公社与生产大队体制。1984年初设立乡政府,时辖唐科、玛日、则岔3个村民委员会,6个口然村,有3个乡属机关单位(学校、兽医站、卫生院)。
  全乡总面积7.69万公顷,其中草场而积7.21万公顷、耕地100公顷、森林4751公顷,博(拉)碌(曲)公路从境北经过。2010年,全乡共546户2927人,常住居民为藏族和回族,藏族人口281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6%。畜牧业是基础产业,全乡畜牧业增加值达2454万元。拉仁关乡有干部职丁45人。
  牧民群众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2007年11月摄)
  拉仁关乡位于县境东部, 处于洮河南岸之高山峡谷区,毗邻北有西仓乡、东南双岔乡、南有尕海乡,境内平均海拔3000米,年平均气温为3.6弋,高寒阴湿、长冬短夏,是典型的高寒牧业区。
  拉仁关乡地形开阔平坦,地势较高,滩地平均海拔3000米,周围山脉一般都在3500米。山势坡度小,地表起伏不大。
  拉仁关乡为纯牧业区,牧养牦牛、绵羊,产大黄、秦芜、羌活、贝母等药材。境内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则岔石林风景区。则岔风景区十八道湾是尕海一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有药材基地1个,种植药材3.33公顷;1个合作社苗木种植基地为1公顷,种植苗木1.5万株;有牧家乐合作社25家和1个南木特藏戏团。有青棵种植基地100公顷,年产量2.5万多千克。有各类牲畜99975头(只),其中牛36964头、羊63011只、牛羊培育基地8个。
  (二)行政村简况
  1.玛日村
  位于拉仁关乡东南部,距乡政府60余千米,距离国道213线21千米,距离县城83千米,海拔2800一3000米,属高寒阴湿地带。土地总面积1.66万公顷,其中草场总面积1.52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1.33万公顷,森林面积0.15万公顷。
  全村共137户763人。其中:低保户45户171人(一类6户21人;二类12户40人;三类18户68人;四类9户42人;五保户共有12户17人),新农合、养老保险参保率均为100%。
  全村有各类牲畜21195头(匹、只),其中:牦牛9515头、藏羊11514只,马166匹,人均占有牲畜量为56头(匹、只)。村级“两委”班子齐全,有村干部5人。全村有党员46人,其中女党员7人,占党员总数的15.2%;30岁以下5人,占党员总数的10.8%;30至60岁31人,占党员总数的67.5%;60岁以上的10人,占党员总数的21.7%。村委会驻地察科河通自来水、通公路,公路沿线约45户人家通电,大部分牧场使用光伏电源。移动通讯基本实现全覆盖,部分家庭接通“村村通”,其余家庭通过太阳能光伏电源和地面卫星接收器可以收看电视,广播电视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有硬化篮球场地1处,村级卫生室1处3间60余平方米,寄宿制完全小学1所,有教师12人,学生50人,学校占地面积为1988平方米,校舍面积为980平方米。2.唐科村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12千米处,是全乡人口最多,区域面积最广的一个行政村,平均海拔高达3200米,土地总面积2.84万公顷,其中草场面积2.7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2.61万公顷,耕地总面积100公顷,林地面积1400公顷。2010年底,全村共有281户1363人,存栏各类牲畜28587头 (只、匹),其中藏羊10439只,牦牛17996头,马152匹。无畜户77户。参加新农合人数1299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836人;唐科村共有低保户77户、297人,其中一类12户40人;二类15户60人;三类48户190人;四类2户7人;唐科村共有残疾人17人;五保户5户7人。
  唐科村有党员67人,其中女党员17人,占唐科村党员总数的25.3%;30岁以下3人,30一60岁56人,占党员总数的89.6%;60岁以上8人,占党员总数的10.4%。村委会有自来水,其他各村民小组均无安全饮水设施,电力设施不足,唐科村沿途地区牧民均无法正常用电,拉仁关寺院、乡中心小学均在唐科村。2010年底,学校有教师18人,其中党员人数12人、30岁以下7人、30岁以上5人,有学生100人,校内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硬件设备齐全,师资配备合理。
  唐科村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其中游牧民定居工程,在村委会附近实施,涉及唐科村群众100户,每户建筑面积84平方米。
  3.则岔村
  地处碌曲县东南部,碌则公路沿线,距县城51千米,距乡政府约25千米,境内平均海拔3000米,平均气温3.6℃,是典型的高寒牧业村。该村地处则岔石林景区中心,则岔旅游景区修建有备马厅、乘马驿站、跑马场及人工栈道等设施,每年旅游观光的游客人数达15万人次,旅游服务业已成为该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全村总面积为3.19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1900公顷,草场总面积3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2.62万公顷。2010年,全村共有164户、820人,有牲畜21709头(只、匹),其中,牦牛16095头,藏羊11439只,马175匹。
  则岔村有党员54人,其中女党员16人,占党员总数的29.6%;30岁以下的4人,占党员总数的7.4%;30一60岁的41人,占党员总数的76%;60岁以下的9人,占党员总数的16.6%。
  则岔村共有低保户52户176人,其中一类11户35人;二类19户62人;三类17户64人;四类5户15人;残疾人17个;五保户7户9人。
  村委会驻地及周边有2处集中自来水取水点;察可合牧场和偏远小部分牧场不通电;碌则公路直达村委会驻地。咱呢、察科河、也而高牧场无便道。
  六、双岔乡
  (一)乡情概况
  双岔,系藏语译音,意为“桥边”,后演变为部落名称。双岔乡为单一藏族住居的人口大乡,属半农半牧区,是省列的重点贫困乡之一。全乡下辖4个行政村,既毛日村、洛措村、青科村和二地村,19个村民小组。截至2010年底,全乡共有人口899户4928人。全乡总面积887.6平方千米;森林面积8500公顷;天然草场总面积3.8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96万公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全乡有376.67公顷林地产权明晰,耕地总面积976公顷。2010年末各类牲畜存栏2万头(只、匹),牲畜总增率为29.84%,商品率24.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520元。
  双岔乡位于距碌曲县城55千米的洮河沿岸,海拔2930一3800米,东邻阿拉乡,南与卓尼县车巴乡接壤,西南与西仓乡毗邻,北与夏河县吉仓乡、阿木去乎乡相连,碌博公路纵贯全境。
  双岔乡地处碌曲高原林区地带,气候高寒阴湿,属石磧中山区地形,西高东低,地势稍低,山势陡峭,梁谷相间,洮河以北山脉属西倾山余脉,洮河以南是阿米文布勒山,各山谷受山洪冲积影响,在出口地带,形成许多面积较小的冲积扇,坡度在10度左右,谷地宽约30一100米,沿洮河两侧受曲流和泥沙淤积作用,形成一片片宽窄不一,面积不大的河滩。
  双岔乡位于青藏高原地带,属高原湿润气候区,高海拔、缺氧、寒冷、温差大、强太阳辐射,年平均气温3.6℃,全年各月份气温以七、八月份最高,年平均降雨量465毫米,无绝对无霜期,自然条件较差。
  全乡行政区域范围内,地表约有三分之一被森林覆盖,其余植被为疏密不等草本植物,从而致使草场面积匮乏,草场牲畜荷载量小,在牲畜不断增加过程中造成草场严重沙化,使草场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泥石流等洪涝灾害较为频发。乡境内有丰富的森林、水利、野生动植物、中药材、优质矿泉水等多种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有鹿、麝、水獭、旱獭、大黄、丹参、秦艽、羌活及麝香等。特产蕨麻猪以肉质鲜嫩而著名。主要农作物有青棵、豌豆、油菜、马铃薯等。境内河流纵横,水资源丰富,建有大庄、多松多水电站,已投入使用。
  (二)行政村简况
  1.毛日村
  位于洮河岸边,距离乡政府10千米,距离县城约45千米,是一个半农半牧村,下辖恰日、毛日、电塘3个村民小组,至2010年,全村共有农牧户234户1376人。有低保户68户329人,五保户6户7人。村党支部有班子成员5人,村委会有班子成员5人,全村有党员41名(预备党员3人),其中男36人、女5人,在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10人,36一55岁的18人,56岁以上的13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有5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有36人。
  毛日行政村有团支部、妇女组织、民兵组织、治安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等机构,村级活动室农牧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为卫星模式,设备齐全。有农家书屋1个,共有图书8200多册;村级卫生室1所,卫生员1名。村级活动室成为村民议事、开展教育培训、服务党员群众和文化娱乐中心。全村有草场面积1.21万公顷,村级集体林地面积8100公顷,耕地236.67公顷。
  全村畜牧业以养殖良种犒雌牛为主,主要农作物有青棵、油菜等。2010年修建完成村道硬化。2009一2010年全村完成集体林权改革,毛日村集体林权改革林地面积为144.53公顷。2009年县政府在毛日村实施游牧民定居点建设项目,先后共新建游牧民定居点234户,工程总投资达585万元,建设过程中对整个工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建设,每户修建砖木结构住房,已全部实现入住。2010年修建完成毛日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项目,使全村234户1376人以及各类牲畜的饮水问题得以解决。
  2.洛措村
  洛措村为半农半牧村,位于洮河岸边,乡政府驻地对面,距离县城55千米,下辖大庄一、大庄二、采丁关、洛措、吉尼和多松多6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村共有农牧户278户1702人。其中低保户106户442人,五保户14户15人,残疾人29人。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率均为100%,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村党支部有班子成员5人,村委会有班子成员5人,全村有党员52名(预备党员3名),其中男44人、女8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有7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有45人。村级配套组织有团支部、妇女组织、民兵组织、治安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等。村级活动室农牧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为宽带模式,设备齐全,有农家书屋1个,共有图书近千册,发挥了活动室的村民议事、开展教育培训、服务党员群众和文化娱乐“四大中心”作用。全村有耕地310.67公顷;森林面积3800公顷,其中森林林改面积192.13公顷;天然草场1.2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0.66万公顷。各类牲畜有3000多头(只、匹)。农牧民群众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作物主要有青棵、油菜。
  3.青科村
  青科行政村为半农半牧村,位于洮河岸边,距离乡政府11千米,距离县城约45千米,下辖压藏、青科、更地、更古和加热布5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村共有农牧户191户959人。其中有低保户73户320人,五保户13户14人。村党支部现有班子成员5人,村委会现有班子成员7人,全
  双岔乡青科村发展苗木种植村有党员45名(预备党员3人),其中男39人、女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有4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有41人。全村有草场面积0.61公顷,林改森林地面积206.27公顷,耕地274.67公顷。全村以养殖骗雌牛为主要经济来源,主要农作物有优质青棵、油菜等。
  青科村在2009年开展实施灾后重建项目,对青科村因地震造成住房存在安全隐患的十多户家庭实施重建项目。2009—2010年对青科村更地、加热布两个村民小组实施易地搬迁项目。
  4.二地村
  二地行政村为半农半牧村,位于乡政府驻地旁边约500米处,下辖九尼、二地、尕尔加、依拉和贡去乎5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村共有农牧户176户891人,其中有低保户72户314人,五保户8户10人。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率均为100%,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全村耕地总面积210.13公顷,每年种植青棵125.33公顷,油籽57.07公顷,其他农作物27.73公顷,集体林地面积193.73公顷,草场面积6985.53公顷。各类牲畜4158头(只、头、匹)。群众收入主要来自种植业和养殖业。村党支部有班子成员5人,村委会有班子成员5人,全村党员41人,团支部、妇女组织、民兵组织、治安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等村级配套组织健全。村级活动室农牧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为宽带模式,设备齐全,有农家书屋1个,共有图书上千册,是村民议事、开展教育培训、服务党员群众和文化娱乐中心。
  七、阿拉乡
  (一)乡情概况
  阿拉乡位于县境最东部,距县城73千米,离合作市56千米,为原阿拉部落区域,阿拉乡的名称沿用阿拉部落的名称。乡党政机关旧址在阿拉丁古寺,2001年,搬迁到现址阿拉桥头。阿拉乡地处碌曲县城以东73千米的洮河沿岸,与夏河县、合作市、卓尼县接壤,碌博公路从阿拉乡境内穿过,乡政府驻地为阿拉桥头。
  正在施工建设的牛羊育肥暖棚(2010年9月摄)
  阿拉乡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属高原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2.5兀,无霜期短。乡境内河流纵横,水资源丰富,森林密布,野生动植物有鹿、麝、马鸡、秦艽、大黄、丹参、沙棘等。特产鹿茸、麝香,以盛产蕨麻猪而闻名。境内地势较低,山势陡峻,沟谷狭长,属石磧中山区,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为2750一2980米,年降雨量425一589毫米,夏季气候宜人,素有“碌曲小江南”之美称。
  阿拉乡属于半农半牧乡,全乡地域面积208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874米,草场面积为1.87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为8700公顷,森林面积1.33万公顷,耕地面积810公顷;下辖3个行政村17个村民小组,即:田多行政村(田多、田后、九青、立池、玛尕)、博拉行政村(博拉、吾乎扎、牙日、巴尔扎、加吾尕、拉也)、吉扎行政村(吉扎沟、加热、巴吾、立多、扎咱、苏乎达)。截至2010年底,全乡共有人口468户3051人,均为藏族人口。人口出生率为9.52%。自然增长率为2.22%。,计划生育率为100%;全乡各类大小牲畜存栏15130头(只、匹),其中牛6090头、羊5987只,马163匹,猪2890头,总增率1.13%,岀栏率55%,商品率70%;境内有2座藏传佛教寺院,丁古寺僧侣86人,吉仓寺僧侣58人,共计144人。全乡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由于受气候、交通、信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全乡经济发展缓慢,农牧民群众收入很低,年人均纯收入为1560元。是碌曲县5乡2镇中的省列重点贫困乡之一。
  全乡草场面积约1.87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为8667公顷,林地1.13万公顷、耕地面积806.67公顷,境内河流纵横,有丰富的水资源。农业和畜牧业是全乡的支柱产业,主要养牦牛、藏羊、蕨麻猪,尤以骗雌牛为主的奶牛养殖为特色;主要农作物有青棵、小麦、油菜等;主要经济作物有当归和云杉苗木。
  根据生态放牧的要求,阿拉乡扶持引导农牧户调整产业结构,主攻骗雌牛养殖产业,并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蕨麻猪养殖和苗木培育等特色产业。
  到2010年,全乡建立蕨麻猪养殖基地16个,规模为80一300头;骗雌牛养殖基地17个,规模为50一180头;云杉苗木基地为1.33公顷;扶持成立3个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二)行政村简况
  1.田多村
  田多村辖有田多、田后、玛东、立池、久青5个自然村(村民小组)。田多村行政区域面积64平方千米,草场面积867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733公顷,林地面积4667公顷。
  截至2010年底,全村共有农牧户179户、1181人,其中低保户46户230人;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75户1155人,参合率达100%;参加新农保175户614人,参保率为100%;全村有耕地面积261公顷,其中青棵种植面积达121公顷,油菜115公顷,其他农作物25公顷,优质牧草67公顷;各类牲畜4770头,牛2972头,其中奶牛2029头,牦牛880头,羊1246只,猪533只,马19匹;全村有党员40人,其中,女党员13人,初中以上学历的有7名,年龄在35岁以下的5名,60岁以上的13名,贫困党员12名,村“两委”班子12人。农牧民群众收入以种养业为主,畜牧业的年收入129.91万元,种植业的年收入106.29万元,劳务输出37.2万元, 年人均纯收入2000元。
  1996年以来,田多村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的改善,各项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5个自然村户户通电、户户通电视、户户通电话、户户通自来水。除玛采、田后为沙石路外,其他村道路面均已水泥硬化。
  2.博拉村
  博拉村辖有6个自然村(博拉、吾乎扎、牙日、加吾尕、巴尔扎、拉也)。博拉村行政区域面积68.06平方千米,草场面积6267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2933公顷,林地面积309公顷。截至2010年底,全村共有农牧户147户,978人,其中低保户57户329人,占总户数的38.78%;有五保户5户5人,占总户数的3.4%;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有143户947人参合率96.8%;参加新农保的有143户609人,参保率62.26%;全村耕地面积230公顷,种植油菜65公顷,青棵120公顷,豆类24公顷,洋芋4公顷,青饲料24公顷;各类牲畜存栏4257头(只、匹),其中牛2633头(奶牛1200头,牦牛1433头),羊561只,猪1063头;全村有党员43人,其中女党员9人,初中以上学历的9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6人,60岁以上的9人,贫困党员5人,村“两委”班子共12人。群众收入主要依靠畜产品出售和劳务创收,畜产品出售年收入107.2万元,劳务创收43.9万元,种植业作为生产生活资料。年人均纯收入1048元。
  2010年时,博拉村每户均已实现“四通”(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话)。且通过实施危旧房改造工程及村道硬化, 农牧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3.吉扎村
  吉扎村辖有6个自然村(吉扎沟、立多、苏达、巴吾、扎咱、加热)。吉扎村行政区阿拉乡给群众发放青棵良种域面积54.6平方千米,草场面积3733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2400公顷,林地面积3200公顷。
  截至2010年底,全村共有农牧户143户897人,其中低保户62户311人;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875人,参合率达100%;参加新农保763人,参保率为100%;耕地面积291.4公顷,其中青棵种植面积达136公顷,油菜57公顷,其他农作物32公顷;各类大小牲畜存栏2945头(只、匹),其中牛1795头,其中奶牛1000头,牦牛头羊795只,猪748只;全村有党员35人,其中女党员5人,初中以上学历的有4名,年龄在35岁以下的6名,60岁以上的4名,贫困党员2名,村“两委”班子3人。群众收入以畜牧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年收入117万元,
  劳务输出58万元,人均年纯收入1650元。2010年,吉扎村基本实现“四通”,所有通村道路完成水泥路面硬化。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碌曲县志(1996-2010)》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1996一2010》是首部《碌曲县志》的续志。本续志在编纂过程中,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续志为断代志,上限与首轮志书衔接,上讫1996年,下限截至2010年。本志全面记述碌出县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状况及发展轨迹,有极个别如工程建设周期、人物任职年限等特殊情况.,在记述时下限略有延伸。本续志采用记述体语体文,由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构成,以志为主体、分设概述、大事记、专记、人物,设章、节、日、子日、细目等若干层次。 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按时序纵述大事、要事、新事。历史纪年以年号后加括号注以公元纪年,1949年后一律用公元纪年。 人物志以《碌曲县志人物收录标准》遴选录入。立传人物遵循地方史志“生不立传”的原则,以本籍为主,兼收客籍;以正面人物为主,兼收反面人物。对在世人物则采用人物简介或以事系人的方式,在有关章节中记述。人物表收录获得州级以上表彰的先进人物和副县级以上行政职务、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人员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