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095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915
页数: 8
页码: 1-8
摘要: “碌曲”是洮河的藏语译音,在藏语里,“碌”是水神,“曲”是河,意为“水神之河”。因洮河发源于县境西南的代富桑草原之“碌恰智合”山下,当地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群众称其为“水神之地”,故称洮河为“碌曲”,久以水名为地名。1955年建县时就以“碌曲”为县名。碌曲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地处东经101°35'36“一102°358'15“,北纬33°358'21“一34°348'48“。东与卓尼县为邻,西接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北连夏河县。南邻四川若尔盖县,西南与玛曲县接壤。境内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呈倾斜状分布。西倾山从青海分南北两支延至碌曲县境内,南支西段为碌曲与玛曲的分界,东段称郭莽梁;北支李恰如山,海拔在4000米以上。碌曲县域平均海拔在3500米,县城所在地海拔高度3100米。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高寒阴湿,冬季漫长,春秋短促,无绝对无霜期,相对无霜期在30天左右。县境内较大的天然河流有3条,流程4.3千米以上的河流24条;湖泊1处,泉溪147处,流域面积4295平方千米;洮河在境内段长146千米,大小支流78条;白龙江发源于郎木寺镇;尕海湖是甘南州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湖区附近有郭茫滩、晒银滩、野马滩和尕海滩;则岔石林是全县三大著名旅游景区之一,也是甘南藏族自治州乃至甘肃省著名的旅游胜地。1998年, 则岔石林与尕海湖一起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关键词: 碌曲县 概述

内容

“碌曲”是洮河的藏语译音,在藏语里,“碌”是水神,“曲”是河,意为“水神之河”。因洮河发源于县境西南的代富桑草原之“碌恰智合”山下,当地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群众称其为“水神之地”,故称洮河为“碌曲”,久以水名为地名。1955年建县时就以“碌曲”为县名。碌曲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地处东经101°35'36“一102°358'15“,北纬33°358'21“一34°348'48“。东与卓尼县为邻,西接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北连夏河县。南邻四川若尔盖县,西南与玛曲县接壤。境内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呈倾斜状分布。西倾山从青海分南北两支延至碌曲县境内,南支西段为碌曲与玛曲的分界,东段称郭莽梁;北支李恰如山,海拔在4000米以上。碌曲县域平均海拔在3500米,县城所在地海拔高度3100米。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高寒阴湿,冬季漫长,春秋短促,无绝对无霜期,相对无霜期在30天左右。县境内较大的天然河流有3条,流程4.3千米以上的河流24条;湖泊1处,泉溪147处,流域面积4295平方千米;洮河在境内段长146千米,大小支流78条;白龙江发源于郎木寺镇;尕海湖是甘南州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湖区附近有郭茫滩、晒银滩、野马滩和尕海滩;则岔石林是全县三大著名旅游景区之一,也是甘南藏族自治州乃至甘肃省著名的旅游胜地。1998年, 则岔石林与尕海湖一起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碌曲县地域广阔,全县总面积5298.6平方千米,辖2镇5乡2场(玛艾镇、郎木寺镇,尕海乡、双岔乡、阿拉乡、西仓乡、拉仁关乡,双岔林场、李恰如种畜场),有24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95个村民小组(自然村)。到2010年,全县总人口为34321人,其中藏族人口30315人,占总人口的88.33%,汉族人口2286人,占总人口的6.66%,回族人口1647人,占人口比例4.7%,蒙古族、土族、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0.21%,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纯牧业县。
  碌曲县地处兰州一拉卜楞一九寨沟旅游黄金线的中部,国道213线横贯全境,尕玛路、郎玛路、红赛路、碌博路、贡则路等组成了便利的交通网。县城所在地位于此交通网络的中心,东北距自治州首府合作市78千米,北距甘肃省会兰州350千米,南距成都760千米。
  畜牧业是碌曲县的支柱产业,主要畜种资源有牦牛、草地型藏羊、河曲马。草场总面积39.34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4%,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35.77万公顷,草场植被覆盖率95%,属高山草原植被类型,天然牧草共计67科253属,630种,其中牲畜可食牧草566种,主要有披碱草、早熟禾、细叶苔等。每公顷平均产草量为5466千克,牧草天然储量1.76亿千克,理论载畜量85.1万个羊单位,属青藏高原和全省天然草场中自然载畜能力较强、耐牧性较强的草场。
  以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为目标,碌曲县在广大牧区积极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大力开展“一特四化”工作,全力推进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技能化培训。到2010年,建立牦牛繁育产业带试点村6个、藏羊繁育产业带试点村4个、奶牛繁育产业带试点村4个;引进良种畜2.01万头(匹、只),建立饲草料加工基地1处,种植优质牧草673.33公顷;建成游牧民定居点22处623户、改建住房1741户,灾后异地重建5个村民小组;修建人畜安全饮水工程31处,活畜交易市场3处,牲畜标准化暖棚1560座、10.2万平方米,围栏草场面积34.67万公顷。2010年底,全县各类牲畜存栏达到71.35万头(匹、只),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25.89%、28.06%、26.78%。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特色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累计种植中藏药材200公顷,良种青稞6666.67公顷,优质牧草1.73万公顷。农牧业增加值“十一五”末达到1.52亿元,比“十五”末增长61.71%,农牧业连年获得增产丰收,农牧民收入不断提高,特色农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碌曲县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开展郎木村、洛措村、尕秀村新农村试点建设工程,并顺利通过省、州验收。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先后编制完成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和详规,以及尕海、双岔、郎木寺3个乡镇和9个行政村建设性规划。县城民族风貌改造、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集中供热、人民会堂、县城二期供水、郎木寺供水、四大班子统办楼、秀隆扎西广场、月牙湖公园、城区街道改造美化、商业步行街和7乡(镇)办公楼等一批重点市政工程建成使用。农牧村危旧房改造、游牧民定居、保障性住房及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建设,使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碌曲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逐步树立起来。
  以“生态美县”为重点,先后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退牧还草工程、易地搬迁工程等项目,完成尕玛梁植被恢复、拉尔玛金矿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忠曲金矿尾矿库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自2005—2010年,共争取生态环境保护项目37个,投入建设资金3.32亿元,封山育林面积达到0.37万公顷,公益林管护面积达到2.7万公顷,森林管护面积达到3.09万公顷;建成农牧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31处,解决18个村民小组、1.5万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7处,解决826户5433人的定居问题;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逐年实施,建成游牧民定居点22个,新建住房623户,改建住房1741户;青稞基地、牛羊育肥小区和草原鼠害综合治理项目完成建设任务。积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完成各年度节能减排任务,工业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1.27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累计下降24.88%,年均下降4.98%,实现“十一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任务,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观。
  碌曲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生态景观,藏传佛教文化独具魅力。全县境内有雪山、草地、河流、湖泊、石林、森林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和藏传佛教寺院等人文景观。被誉为高原明珠的尕海湖,天水相连,一望无际,碧波荡漾,水草丰茂,是甘肃省第一大高原淡水湖。2007年,尕海湖顺利入选“中国五十明湖”榜单。湖区生物资源丰富,栖息着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80多种;则岔石林群峰屹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灵猿望月”“青天一线”等数十处景观,形象逼真、气势磅礴,是甘肃境内海拔最高的石林。1998、1999年,则岔石林、尕海湖先后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享誉国内外的郎木寺镇2005年被中央电视台在一档节目中评为“全国魅力名镇”,历史悠久的藏传佛教文化、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与古朴原始的民俗风情在这里交相辉映,素有“东方小瑞士”之称。一年一度的香浪节更是草原民族的旅游盛会。届时,碌曲草原人如海,歌如潮,随处可见极具民族特色的帐篷,帐篷里奶茶飘香、羊肉肥美。夜晚篝火燃起,欢快锅庄跳起,使游人深深感受到夏日草原的魅力和草原人民的热情。
  大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突出藏区人文和生态特色,着力打造 “九色甘南香巴拉——高原明珠碌曲”旅游文化品牌,是“十一五”期间碌曲县加大旅游投资建设和宣传促销的主要措施。共投入旅游发展资金8720万元,是“十五”时期的2.34倍,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修编完善旅游总体规划,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加强,景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旅游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五年共吸引境内外游客70.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9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1.96倍、1.46倍。
  碌曲县地跨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物种多样,其中有国家保护动物天鹅、黑颈鹤、林麝、厚唇裸生唇鱼(石花鱼)、雪豹、苏门羚等30余种;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星叶草、黄芪和桃儿七;真菌资源羊肚菌、尖顶羊肚菌和粗柄羊肚菌;名贵药材雪莲、冬虫夏草、秦艽、鹿茸、牛黄等。县境东北部的洮河沿岸,气候温和,有农田4667公顷,林地14200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有青稞、豌豆、油料作物,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其次还有少量柏、桦等树种。
  碌曲县境内分布着金、铁、锑、汞、煤、泥炭、大理石等矿藏,已探明的金属矿有铁、金、锑等,非金属矿有煤、大理石、石灰石、大型白云岩、泥炭等。尤以黄金、煤矿的储量丰富,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已开采利用的有尕海煤矿、忠曲金矿、拉尔玛金矿。黄金作为碌曲的一大优势资源,具有蕴藏量、储量较大、品质高的特点。到2010年累计黄金产量4935千克,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水资源是碌曲第三大自然资源,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水能蕴藏量十分丰富。黄河、长江的主要支流洮河、白龙江均发源于碌曲境内。洮河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碌曲境内河段长146千米,水能理论蕴藏量达30.2万千瓦,可开发量14万千瓦。2003年以来,碌曲县通过优化“三个环境”,采取“筑巢引凤,借梯上楼”等措施,推动洮河流域水电工业的快速发展,共规划建设水电站7座,到2010年已建成5座,在建1座,待建水库1座。累计发电3.62亿度。全县有35千伏变电所1座,总变电容量2450千伏安。水电开发成为继矿产开发后的又一重要支柱产业。
  按照“工业强县”的思路,碌曲依托矿产、水电、农畜产品等资源开发,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到2010年底实现工业增加值1.59亿元,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7.8%。
  城乡建设发展迅速,市政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拓宽县城主街道,修建滨河路和洮河防洪河堤,对城区进行绿化、亮化和美化。2004—2009年,修建占地7200平方米、总投资900万元的秀隆扎西广场;2008年,投资120万元,修建月牙湖公园文化广场及附属设施。同年,投资4351万元,建成县城集中供热工程;2008-2010年,修建廉租住房960套,使城区开发品位进一步提升,县城楼房鳞次栉比,街道宽敞整洁,宾馆商店遍布街区。共实施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设施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300多个,新建桥梁13座、新修乡村道路47条366千米,四级以上等级公路达57.58千米,并实施第一、二期农网建设工程、城网改造工程和农网完善工程。基层办公和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各乡镇均已修建办公楼,农居建筑日趋宽敞明亮,向着居住现代化大步迈进。实现乡乡通公路、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乡村通电话,全县电话网络覆盖率达到92.6%。行政村通电入户率达到100%。邮政通信、无线通信、光纤通信、宽带网络等现代化通信得到快速发展,全县五乡两镇全部通达光缆,13个行政村已开通宽带网络。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牧村合作医疗制度、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实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3%。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9%以内。五年共新增就业岗位776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89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和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256人,安置各类大中专毕业生和复退军人680人。同时,随着城乡低保标准和覆盖面的不断提高扩大,农牧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等保障措施的落实,以及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游牧民定居工程、农牧民危房改造和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项目的全面建成,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十一五”期间计划减少贫困人口5000人,五年实际减少贫困人口5605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00元,比2005年增长89.49%,年均递增13.6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90元。新建城镇居民住宅4.02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1.1平方米;农牧村住房面积人均增加到15.61平方米。
  一大批县乡村小学、寄宿制学校相继建成发挥作用,教育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并对高中阶段实行免费教育,保障农牧村教育可持续发展;撤并整合学校14所,进一步优化教学布局结构;教育“两基”投入建设资金1.1亿元,圆满完成“两基”攻坚工作并通过省级验收,为碌曲县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基础。全县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入推进,全县参合人口达26589人,参合率达到98.74%;以预防、治疗为主的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县医院住院部及医技楼、藏医院业务楼、传染病区、妇幼保健站业务楼、6乡镇卫生院和13所村级卫生室等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比规划目标下降2.91个千分点,农村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7%以上;全面落实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奖励扶助对象达到190人,特别扶助对象8人;完成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创建工作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县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精神,紧密结合碌曲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及民族地区党建工作特点,针对党员和党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建工作的现实要求,采取多种措施,全面加强全县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在县处级领导干部中开展“三讲”教育,在农牧村党员中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同时,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和百名干部下乡进村入户活动,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五好领导班子”建设,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乡镇党政正职入选县委全委会票决制、党建工作“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干部任用监督等制度得到落实。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民族干部、妇女干部力度加大,各级领导班子结构不断优化,乡镇党委换届圆满完成。“三级联创”“双培双带”活动向纵深推进,机关、学校、社区和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不断拓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效显著,较大幅度地提高村级办公经费和村干部报酬,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新的提升。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各项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有力促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发展的两大历史机遇,认真实施“5211”发展战略(牧业稳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旅游活县、生态美县,开放带动、项目拉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发挥优势,加快发展步伐,坚持以稳定为基础,以发展为中心,转变观念,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强化畜牧业,发展旅游业,开发水电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县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逐步迈向小康。201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8085万元,是1996年5487万元的8.76倍。其中:农牧业产值达到15430万元,是1996年的3229.16万元的4.78倍,工业产值达到16381万元,是1996年1326.7万元的12.3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290万元,是1996年2020万元的6.1倍;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907万元,是1996年257.6万元的22.9倍;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39元,是1996年的1008元的3.3倍。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碌曲县志(1996-2010)》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1996一2010》是首部《碌曲县志》的续志。本续志在编纂过程中,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续志为断代志,上限与首轮志书衔接,上讫1996年,下限截至2010年。本志全面记述碌出县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状况及发展轨迹,有极个别如工程建设周期、人物任职年限等特殊情况.,在记述时下限略有延伸。本续志采用记述体语体文,由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构成,以志为主体、分设概述、大事记、专记、人物,设章、节、日、子日、细目等若干层次。 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按时序纵述大事、要事、新事。历史纪年以年号后加括号注以公元纪年,1949年后一律用公元纪年。 人物志以《碌曲县志人物收录标准》遴选录入。立传人物遵循地方史志“生不立传”的原则,以本籍为主,兼收客籍;以正面人物为主,兼收反面人物。对在世人物则采用人物简介或以事系人的方式,在有关章节中记述。人物表收录获得州级以上表彰的先进人物和副县级以上行政职务、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人员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