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衣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06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衣食
分类号: K892
页数: 3
页码: 490-492
摘要: 碌曲藏族多喜欢穿身袖肥大的羊皮袄,这种羊皮袄左衽没有钮衽钮扣,用红布或红绸做带,穿时将腰带系在腰间,能起到钮扣的作用。男女所用的款式基本相同,只是女人穿着时下摆与脚踝相齐,男人则将衣襟下摆提高到膝部,喜欢长筒马靴。
关键词: 风俗习惯 生活习俗

内容

碌曲藏族多喜欢穿身袖肥大的羊皮袄,这种羊皮袄左衽没有钮衽钮扣,用红布或红绸做带,穿时将腰带系在腰间,能起到钮扣的作用。男女所用的款式基本相同,只是女人穿着时下摆与脚踝相齐,男人则将衣襟下摆提高到膝部,喜欢长筒马靴。男服以无布面的羊皮袄居多,领和袖口多以豹皮作饰,妇女的皮衣则专用红蓝布沿边。就皮袄来说,牧区与半农半牧区有较大区别,特别是妇女的皮袄着装,牧区妇女皮袄有羊皮袄、羊羔皮袄两种,且右袖长,一般不套手,袖子上用虎、豹和水獭皮及普鲁等装饰,一则漂亮,二则显得富有,十分独特。洮河沿岸的半农半牧区妇女皮袄种类较多,有羊皮袄、山羊皮袄、牛犊皮袄、羊羔皮袄等,一般周边用红、蓝、黑、黄、绿等五种布条装饰彩边,包括领口和袖口,最下边还用羔皮装边,很有特色。一般冬季着羊犊皮袄,春秋着山羊或羊羔皮袄,夏季着牛犊皮袄。此外还有普鲁、绸制、布制、毡制等伴袄。帽子有狐皮帽、毡帽、礼帽、右热等。妇女在头饰方面,多喜戴红珊瑚、黄腊玉(即琥珀,以晴黄色为贵)等,把珊瑚串结起来戴在头上,尤其为年轻妇女所喜爱。牧区妇女流行发式是“碎辫子”型,即把头发梳辫成许多碎辫子,下面接上黑线或红绿等色丝线,有的长至脚踝。头上多以琥珀玛瑙、银元等物装饰。未婚女子只能梳两根辫子,上饰红布块,缀红珊瑚数行。
  以上所述为碌曲藏族的传统服饰,这种服饰局限于乡间闾里。在城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藏族干部职工,在校学生,已多穿汉式服装,许多人对民族服饰仍然十分珍爱,他们专门缝制有精致的藏服,平时藏在衣柜,待节日或重要活动时穿上。在乡村,亦有部分藏族牧民,因受汉族影响,出于生活方便,有时穿着汉衣。农村牧区的藏族青年,因接受新事物快,新潮时装早已为他们所采用。
  二、饮食
  解放以后,碌曲藏族的饮食习俗,有了较大的变化,肉乳食品和酥油糌粑为藏族日常主食,繁杂多样的米面菜肴也同样受到藏族人民的喜爱,随着现代文明的进一步推进,城镇藏族居民的饮食结构已和过去不同,禁忌日趋淡漠,调制食品开始占有主要地位,只有农村牧区,较多地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习惯。
  (一)饮茶
  喝茶是藏族的生活习俗,藏族喝茶绝非品茗,而是为了健康的需要,“不得茶,因以病”。大约在公元7世纪时,饮茶之风盛行于藏区,他们饮茶,主要是松藩茶、茯茶,不象通常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先将大叶散茶用石臼捣碎,然后在铜锅里旺火烧成褐红色的茶汁,再用这种茶汁调制成其他种类的上好茶。碌曲藏族用茶,最喜欢奶茶和酥油茶,将茶汁倾入铜壶,调入鲜奶,放入适量的食盐,叫奶茶,奶茶是藏族家家户户终年常备的饮料。酥油茶需将熬好的茶汁倒入特制的山木桶内,再投入酥油、食盐、反复搅动,提打,使酥油和茶水融为一体,色呈乳黄即可,若遇寒冷季节喝碗酥油茶或奶茶,浑身热气顿生。寺院僧人终日坐禅诵经,就是靠茶来止渴提神。
  藏族喝茶不使用瓷制的茶壶和带把茶杯,无论喝茶用餐,都用精致的烧瓷碗,最讲究碗帮描龙绘风或画有八宝、八吉祥、雄狮图案的碗,而且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用碗各有固定,不得乱拿。还有一种用木头雕琢的碗,散热慢,不易烫嘴,携带轻便,有的还镶以银衬或雕花银边,美观而实用,更为藏族所喜爱。
  (二)饮酒
  藏族对酒多有偏爱,尤其爱喝青稞酒,双岔、阿拉一带有酿制青禾酒的传统,逢年过节均要酿制。喝酒时不摆菜肴,不兴猜拳行令,饮者端起斟满酒的龙碗,边说边饮也有的唱歌,在歌声中饮酒。
  (三)乳制食品
  藏族的乳制品有鲜奶,窝奶(酸奶)、酥油、奶酪(曲拉)。每当牧草萌发,牛羊肥壮的季节,鲜奶源源不断的产生,藏族人用鲜奶制成各种乳制品以便食用。窝奶产生于一千多年以前,据说,此品可清肥增寿,化食催眠,生发美容,尤其是盛夏季节,吃一碗加糖窝奶,令人入目生津。酥油藏语称“玛尔”是滋补之品,润喉利肺,营养丰富。
  (四)肉制食品
  藏族的肉制食品,主要有“手抓”羊肉、干肉、灌肠、熏腊肉等。风雪高原的藏族人靠牛羊肉来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要。每当农历十月,畜群转入“冬窝子”(即冬季牧场)这是牛羊膘肥丰满的大好时节,牧民们便成批地屠宰牲畜,以为过冬之用。这就是碌曲藏族所说的“宰冬肉”,届时邻里间变工互助,一派欢乐气氛,一头几百斤重的牛或一只几十斤的羊,不用尖刀抹脖子,只消一条细皮绳缠住它的口鼻,瞬间牲畜窒息而死。于是剥皮开膛,挖肠取肚,其操作熟练,游刃有余,如同“庖丁解牛”一般。不消十几分钟,便冲洗收拾干净,然后将胴体对折成肉块,用羊皮包裹,或放进库房自然冷冻,或搬入帐房码齐。倘若夏天,可塞进干牛粪堆里,食时新鲜如初。生活在碌曲县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在当地牧民宰冬肉的同时,形成了买冬肉的习惯。六七十年代的城镇干部职工,每年每家可买冬肉达三百余斤。90年代,尽管牛羊肉的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上涨,买冬肉的习惯,依然不衰。
  “手抓”就是将带骨的大块肉投入锅中,用旺火煮开,少许即可捞出供食,因为要用手抓着吃,所以称之为“手抓”,吃“手抓”必须一手执刀,一手抓肉,大口大口的咀嚼,才有味道。据《健康报》载:吃这种半熟的开锅肉,要比吃煮过头的肉更利于人体健康。干肉是在冻冰季节,将牛羊肉剔骨后阴干,干肉多生食,如需饭内下肉时,待饭熟了,才将切好的肉丁放进去,藏族群众秋冬多吃鲜肉,春夏一般吃干肉。
  灌肠,将碎肉伴面、血灌入牛羊肠子内然后煮熟,一般有血肠、面肠、肉肠、肝肠之分。它只是煮一两个开,就及时出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既可滋补强身,又能一饱口福。
  伐子是将肉末、内脏杂碎,佐以调料,用羊肚子包裹,然后下锅煮熟食用。
  烤猪是将猪的口鼻用皮绳勒系,使其窒息,再用刀放血,经明火燎毛刮洗,然后开膛切割,烹饪,色味均美,“蕨麻猪”的肉最为上品。
  腊猪肉是将宰后的生猪,除去内脏剔骨,胴体撒上盐和花椒,再放到缸里,或挂在梁上,任风吹烟熏。吃时味稍辣而不腻。
  (五)面米食品
  面粉和大米,是牧民所喜爱的食物。解放前,由于交通闭塞,牧区糌粑面食奇缺,每当秋末冬初,藏族牧民赶上大批牦牛到临潭旧城、临夏等地,以皮、毛、酥油、药材换取青棵、茶、布及各种日用品,人称“卓瓜驮子”。大米除了熬成奶粥、肉粥还做成一种叫做“蕨麻哲则”的干饭。面粉可做成面片、长面、烤饼油炸馍等。
  酥油糌粑,酥油糌粑吃时碗里放少许酥油,冲入茶水,添上炒面,再加上一些干酪(曲拉),用手拌着吃,由于吃法简单,携带方便,是藏族农牧民必备的主食,农区因酥油不多,吃时将炒面捏成勺子形状,舀上预先制好的一碗辣子,蒜葱捣成糊状的汤或臊子,俗称“辣子尕勺”相伴,吃糌粑时,如能将酥油、炒面、白糖等掺和在一起,香甜如饴。
  藏包做时肉馅用两把腰刀,前后交错切割,不断地浇水,然后伴以调料、牛羊油等,再用面叶包起。包子包好后,即可上笼蒸或水煎,这种包子皮薄馅大,汤满油多,色味俱佳。
  蕨麻哲则是将大米煮七八成熟,捞出后用冷水冲去面汁,拌以酥油,放在笼内蒸熟,另将蕨麻煮熟,食时如贵客,必须将大米饭和蕨麻分别盛于两个盘内,普客则在一个龙碗内将大米饭和蕨麻各盛一半,加上白糖,浇上酥油,味道隽永,百食不厌,被视为上等膳食。
  在汉族衣食,回族饮食给藏族以一定影响的同时,藏族的衣食,也给汉族、回族以一定的影响,藏靴深得汉回等民族喜爱,藏族的奶茶、窝奶、酥油糌粑、手抓等饮食,亦为久居藏地的汉回等族所乐于享用,一些藏族人常把酥油糌粑、窝奶,当作礼品送给汉回朋友,对方收到十分感激。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干肉
相关专题
灌肠
相关专题
伐子
相关专题
烤猪
相关专题
腊猪肉
相关专题
酥油糌粑
相关专题
藏包
相关专题
蕨麻哲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