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佛教寺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105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佛教寺院
分类号: D635.42
页数: 7
页码: 475-481
摘要: 郎木寺即郎木赛赤寺,位于碌曲县城西南100公里的白龙江发源地,甘、青、川三省接壤地带。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由西藏拉萨噶丹寺第五十三任赤哇坚参桑格(公元1678年一公元1756年)创建,“文革”中被拆毁,1981年批准开放复建。
关键词: 宗教工作 佛教寺院

内容

郎木寺即郎木赛赤寺,位于碌曲县城西南100公里的白龙江发源地,甘、青、川三省接壤地带。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由西藏拉萨噶丹寺第五十三任赤哇坚参桑格(公元1678年一公元1756年)创建,“文革”中被拆毁,1981年批准开放复建。建寺时,河南蒙旗(今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亲王丹津旺舒克作为檀越(投资或出资)奉献了寺址和“拉德”(香火户)草场。卓尼杨土司莫索贡保(杨汝松)和嘉样诺尔吾(杨冲宵)奉献了卓尼版《甘珠尔》大藏经(新经版首印)、供器、乐器、僧人座垫及一些属寺、庄园、森林、土地等,并承诺作郎木赛赤寺的施主。四川辖麦加、热当坝、郎哇等地呈献了第一批僧源,亦允诺作四季学期的施主。寺属部落双岔农牧区6部、阿拉5部、姜地(江岔)3部、仓儒(迭部县境内)5部、章卫诺姜(迭部县境内)、塔儒贡哇3部、哲隆巴(四川境内)、苏木塔、贡切2部,麦加(四川麦西乡境内)博吾、旺藏、下木果尔、尕尔娘、卡西、文巴(即贡巴四队)、塔哇(即今郎木村)等所属部落在建寺时都给予了大力资助。
  郎木寺院的建筑规模及文物
  1981年寺院批准开放复建以来,经过多年建设已初具规模。解放初现有经堂佛殿13座,其中闻思学院经堂1座,续部学院1座,时轮学院经堂1座,印经院经堂1座,医学院经堂1座,以及弥勒殿、灵塔金瓦殿、护法殿、怙主殿、马头明王殿、狮面母殿、莲花火祖师殿、佛塔殿等,建有大小囊欠20余座,嘛呢经轮房大小20座,僧舍200余院。寺内奉安主要圣物有从印度,尼泊尔、汉藏蒙等地迎请的用金银铜及珊瑚、珍珠、松耳石、檀香木等塑制的大小佛像共4000余尊,还有刺绣、织锦、革丝、布画等“唐卡”佛像800余幅,有金汁书写的《甘珠尔》、《丹珠尔》,藏族古今众多贤哲全集、显密二乘大小五明等书籍28000余函,木刻印经板6000余块,大小佛塔70余座,还有第七世达赖喇嘛先后赐予的第二、三世赛赤活佛的封诰•印信、文书、华盖、马旗等。
  郎木寺院的组织系统
  郎木赛赤寺院政教管理组织完备,设有核心领导大活佛1人,下辖中上层活佛7人,堪布3人,派往外寺的法台6人,磋庆喇嘛雄勒巴(大经堂执事)1人,密宗上师1人,持金刚1人,医学上师1人,拉热巴1人,大小领经师8人,格贵(执法僧)4人,大小吉哇(财务管理)23人,印经院领头1人,磋都(议员)4人,更察布(寺院代表)3人,聂哇(保管)1人, 总计58人。
  表29-3郎木赛赤寺院属寺表郎木寺政教管理组织示意图
  建政前郎木赛赤寺院辖属寺11座,以委派法台,执事僧等形式进行管理。
  法会
  郎木寺院的法会主要有:祈愿大法会,正理部法会,五供节,抛尕玛法会等。
  历代转世活佛
  第一世赛赤活佛坚参桑盖。第二世赛赤活佛洛藏参桑盖,公元1757年出生于博拉部落朝套村(今夏河县境内),7岁被认定为上世活佛转世灵童,迎至郎木寺院坐床。曾两次去拉萨,第八世达赖喇嘛赐予封诰、印信、文书及依止圣物等礼品千余件,公元1849年圆寂。第三世赛赤活佛嘉华丹增桑盖,公元1854年生于夏河科才部落。4岁在合作寺院坐床,公元1876年圆寂。第四世赛赤活佛洛藏丹增桑盖,公元1877年生于博拉部落,4岁在郎木寺院坐床,公元1939年圆寂。
  二、西仓寺院西仓寺院的建立
  西仓寺院位于碌曲县城以东7公里处。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由拉卜楞寺院四大赛赤之一的第三世德哇仓嘉木样图丹尼玛创建。因西仓寺院是由玛艾寺、拉仁关寺、西仓寺、霍尔尕哇寺、拜日寺、松木替寺、古格寺、阿洒寺、加格寺、麦如寺、年仓寺、曲科尔寺、恰热寺、则岔寺等合并而成,故又称之为西仓新寺。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在第二世嘉木样时期,松木替喇嘛曾向第二世嘉木样请求,将十二部落域内的小寺院合并成为一个总寺。二世嘉木样说:“现在还不到时候,哪儿有地址?”松木替喇嘛答到:“苟什德丹白坚赞曾说,'嘉苟尔地方好但是地名叫'多代尔塘(意思是地名不好。编者注)。二世嘉木样说:“地名没有关系,可以迁移”。后来,玛艾寺阿黎桑洛坚赞又向二世嘉木样请求合并寺院,嘉木样给了同样的答复。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阿洒寺喇嘛洛桑向嘉木样三世请求合并诸寺,嘉木样回答说:“现在时机成熟了,可以合并。”阿洒活佛把自己的静修院和拉德庄园等献给三世嘉木样修建西仓寺院的。筹备工作从此开始。次年,嘉木样再次来到西仓进行佛事活动。各寺喇嘛、西仓洪布和塘隆郭哇等十二部落头人相聚在一起,就西仓寺院修建的有关事宜进行商议,经堂、僧舍等修建工程正式开始。据《安多政教史》记载,西仓寺院:“单是白银一项,就花费了两万余两,其他等也用去无数。”
  西仓寺院的建筑规模与文物
  到解放初期寺院建有大经堂1座,囊欠乃群即:吉盖仓、火日仓、阿洒仓、色木召仓、4囊欠,还有十二部落囊欠2处(红布仓,花木吉住所),郭哇仓(唐龙郭哇才巴郎杰住所),还有拉卜楞寺修建的7个囊欠(德哇仓、堪布仓、扎贡巴仓、怒日仓、嘉木样仓,双岔仓,赤哇仓),护法殿1座,噶丹巴佛殿1座,宗喀巴佛殿1座,众神佛殿1座,时轮金刚佛殿1座,姆绸巴佛殿1座,达木智佛殿1座,护神殿1座(郎木护法殿),佛塔2座,讲经院2处,公房、茶房各1处,大喇嘛房7处,小喇嘛房6处,大小囊欠19座,僧舍197处。现建有大经堂1座郎木寺护法殿,乃群护法殿,旦木智佛殿,讲经院2座,嘉木样寝宫1院,活佛囊欠1座。南木赛佛殿1座,霍尔囊欠1座,嘛呢经轮房56、嘛呢经轮191个,僧舍124处。第一世嘉木样活佛的座椅,第五世嘉木样活佛所赐的红黑文殊像,第三世嘉木样赐于的建金释尊像,第三世德哇仓活佛嘉样图丹尼玛的画像,尕藏青热嘉措像,那塘版本《甘珠尔》大藏经,堪布俄旺图丹嘉措赐的宗喀巴铜像,佛殿内有《释尊本生传记》、《宗喀巴八十业绩》、《嘉木样活佛本生传》、《德哇仓活佛本生传》卷轴画像等文物。
  西仓寺院的组织系统
  解放前,寺院一切政教事务由拉卜楞寺管理。寺内设赤哇1人,由拉寺派遣,监督宗教活动。设更查布1人(拉寺委派)掌管行政,辖12部落的12名和尚代表,在其领导下共同处理寺内事务。吉哇6人,共同管理寺内经济,寺内共有和尚322人。上述负责人除4名活佛外,其余均为三年一换。公元1933年寺院遭鲁大昌兵烧劫,除大经堂、三座囊欠外,其余建筑焚烧殆尽,后修复如初。1958年“反封建斗争”后处于关闭状态。1963年开放活动。十年动乱中,寺院彻底拆毁。1981年批准复建,成立了寺院管理委员会。寺管会由7人组成,制订了僧人守则,宗教活动管理制度、政治学习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消防安全制度、文物保护制度、新生入寺制度、管理机构选举办法等8个规章制度,主持宗教活动的人员3名,其中赤哇1名,领经师1名,改贵1名。
  西仓寺院的法会
  农历正月初八、十六日举行“毛兰木”祈愿大法会,四月十三至十六日为斋戒,五月十三至十六日祭山神,六月举行嘛呢静修,九月诵护神经等法会,十月为五供节,宗喀巴大师致祭法会,十二月静修法会。
  历代转世活佛
  第一世德哇仓活佛洛桑顿珠(公元1673年一公元1747年),第二世德哇仓活佛久美隆仁嘉措(公元1748年一公元1778年),少年入拉卜楞寺学法。21岁前往哲蚌寺郭莽扎仓学五部大论,曾获达赖喇嘛和班禅活佛的封诰和文书,公元1777年任西仓寺赤哇职务。第三世德哇仓活佛嘉木样图丹尼玛(公元1779年一公元1862年),(详见人物志)第四世德哇仓活佛隆仁尼玛(公元1862年一公元1874年),生于卓尼完冒故古俄化村。5岁迎至寺院坐床。第五世德哇仓活佛久美图丹尼玛(公元1875年一公元1899公元),生于上世活佛家。5岁坐床,曾前往蒙区和内地许多地方,后莅临西仓寺,一生著述颇多。第六世德哇仓活佛尕藏青热嘉措(公元1898年一公元1939年),生于青海同仁地区泰萨乔桑家,初任欧拉寺院赤哇,后任西仓寺赤哇。第七世德哇仓活佛嘉样丹贝嘉参(公元1940年一公元1944年),生于曲科尔,5岁坐床。第八世德哇仓活佛嘉样图丹嘉措,1944年生于佐格十二部落的夏麦村。6岁入寺坐床。11岁学习经法到1958年,历任省佛协副秘书长,夏河县人大主任、州政协常委。
  三、拉仁关寺院
  拉仁关寺院位于碌曲县拉仁关乡境内,公元1712年由一世嘉木样弟子云巴降丹巴创建,1958年反封建斗争中被关闭,1961年恢复活动,十年动乱中被拆毁,1981年开放复建。主要建筑原有密宗大殿,乃强护法殿,大藏经佛殿等5座,囊欠、行宫5座,僧舍50余处,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1年开放后新建经堂、护法殿两座,僧舍43处。主要典籍有《甘珠尔》大藏经3套,《丹珠尔》大藏经1套,《般若波罗密多经》数卷,宗喀巴三师第全集,历世嘉木样全集,贡唐•丹欠准美全集,罗桑尖参桑盖全集,格西•西热嘉措全集等。拉仁关寺院的法会有正月祈愿法会9天,1到8月每月举行胜乐、密集、大威德法会,十月“五供节”等。公元1757年,第二世嘉木样•久美旺吾担任该寺第一任主持。曾任该寺主持的还有:华端哇•贡去乎迪欠(公元1769年任)、嘉堪布•智华光参(公元1786年任)、噶吉畦•贡去乎华增(公元1795年任)、巴琅•贡去乎曲培尊(公元1806年任)、贡唐仓、丹贝准美(公元1822年任)、古盖•久美三智加措、阿木去乎•噶桑嘉样丹增嘉措、喀西•嘎桑丹巴达吉、角热阿•嘉样丹增赤烈、姜绕•尕桑丹曲嘉措、汉仓•尕桑丹曲嘉措、古盖• 嘉样旦增嘉措。唐让•尕桑丹贝光。
  四、旺藏寺院
  旺藏寺位于碌曲县双岔乡境内,公元1844年由依拉文布洛桑丹增培措创建,是郎木寺院的属寺之一,原为藏传佛教宁玛派,后改宗格鲁派。当时的建筑规模是:大经堂,不动佛佛殿、马头明王神殿、吉康、法召内官及依拉肉官等建筑,依止圣物有从西藏迎请的檀香木制弥勒佛像,白度母像、文殊像、释迦佛像,药师佛像长寿三尊佛像(无量寿、白度母和尊胜佛母)等一百余尊佛像。有郎木寺第一任法台,第二任法台,第四任法台画像,玉拉第二世和扎西培杰的画像及壁画,卷轴画三百余幅。还有菩提塔,尊胜塔,和好塔、喇嘛灵塔等几十座,华盖、幢、海螺、唢呐、鼓、钹、曼陀罗、宝瓶、金刚杵、响铃、供杯、供灯等。经典文集有:第二任法台文集、降洛班智达文集、《大般若经》、《十万颂》、《禅定经》、《圣贤经》、《贤劫经》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经籍1000余函。1958年寺院关闭,僧人遣散,1963年恢复活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1981年批准开放复建大经堂,马头明王殿、旭丹神殿,郎木寺法台内宫、王拉内宫、嘛呢经轮房等。并在寺院周围修建了菩提塔、和好塔、灭魔塔,僧舍35处,郎木寺第五任法台先后从德格、拉萨请置了2套《甘珠尔》大藏经,赐给寺院。1995年有僧人63人,寺管会管理人员5人,主持宗教活动的人员4人,其中活佛1人,持金刚喇嘛1人,领经师1人,改贵1人。
  五、毛日寺院
  毛日寺院位于碌曲县双岔乡境内。由吉美南卡创建。寺院建筑有大经堂,大慈悲法殿,马头明王殿,吉祥天始经堂,邬坚佛殿,祖母殿,辩经场,吉康、净厨、双岔法台内宫、格登内宫、赤康、法台静修内宫,僧舍29处。文物有清嘉靖皇帝曾御赐“依仁寺”匾。1933年寺院遭国民党军阀鲁大昌匪兵抢劫,焚毁建筑及一部分文物,后修整如初。1958年“反封建斗争”中被拆毁,1981年开放复建。建有大经堂1座,佛殿4座,活佛囊欠1院,茶房1院,嘛呢经轮房4座,僧舍34处,寺内设置续部上学院,执事主要有:赤巴、大小香占、格贵、古察、措都、吉参。寺内设有红教扎仓,依止圣物主要有:檀香木佛陀像,等身量的宗喀巴鎏金像,赤加那巴尊者灵塔、那塘版《丹珠尔》、卓尼版《甘珠尔》大藏经。此外,还有吉祥天女卷轴画,避雷仙女,大法台坚参僧格从甘丹法王处得到的斧杖,赤加那巴尊者赏赐的达赖、班禅圣尊本生卷轴画及胜乐、金刚手、大威德曼陀罗等圣物多件。1981年成立寺院管理委员会,寺管会7人组成,主持宗教活动的5人,其中赤巴1人,翁则1人,改贵1人, 喇嘛1人,红教主持1人。1995年僧人65人,红教徒26人,活佛1人。
  六、多松多寺院
  多松多寺院称多松噶丹雪珠彭措热吉林,位于碌曲县双岔乡境内,是碌曲县藏传佛教寺院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始建于公元1277年,创建人娘•贡保洛哲。贡保洛哲是八思巴大师心传弟子,为赞普松赞干布执政时期的名僧之一。出生在前藏娘道地方。曾拜八思巴大师修行,成为大师的心传弟子被列为四大名僧之一。公元1277年到达碌曲多松多建寺传教。多松多寺院在文革中被毁,1981年寺院经批准重新对外开放复建,有大经堂1座,活佛囊欠1处,公房、茶房各1院,僧舍23院,僧人48人。场所总占地面积12313.33平方米,建筑面积2683.33平方米。创建人贡保洛哲为第一世活佛随他来到碌曲的是他的三个兄弟,居住在寺院附近,后繁衍成为整个村子最早的部落,称为娘科部落。后来又分成内外两族,内族任活佛的温布职务,外族称“措哇西玛”,是最早定居安多地区的藏北牧民之一部。第二世活佛桑吉奥赛尔。第三世活佛娘仓嘎干,曾去拉萨求学,取得“桑普嘎居”学位,建造了许多佛殿,精于刻印及塑像艺术,创建了吉仓寺和江东静修院。第五世活佛朱巴乔尼。第六世活佛丹贝嘉参。第七世活佛丹增加措。第八世活佛洛哲更嘎丹增,出生卓尼恰盖。23岁前往蒙区和前藏弘法修行,清乾隆皇帝赐“呼图克图”名号,为皇上建造了延寿寺,皇上还为他赐予锦旗、印章、匾额并授予“额尔德尼呼图克图”以及“达尔罕昂索”名号。返回时,为本寺迎请了好多依止圣物,金银法器,他与第一世嘉木样活佛是莫逆之交,59岁圆寂。第九世活佛俄旺丹贝尼玛,生于卓尼。第十一世活佛名为贡却慈智嘉措。第十二世活佛洛桑慈智嘉措,生于双岔洛措。因其行为散漫被称之为“疯上师”,后被歹徒刺杀。第十三世活佛娘仓洛桑图丹尼玛,生于卓尼车巴沟。第十四世活佛洛桑久美陈勒,公元1867年生于拉仁关。第十五世活佛名为罗桑丹增嘉措,13岁圆寂。第十六世活佛嘎藏更嘎丹增嘉措,1934年生于嘎尔则泰吾村,1960年任甘南州政协委员,1986年被甘肃省佛教学院聘任。
  七、丁古寺
  丁古寺位于碌曲县阿拉乡境内,始建于1734年,由卓尼昂毛、罗藏毛兰木将原有的四处小寺及静修院合并而成,后将寺院献给郎木赛赤,成为郎木赛赤寺院属寺,1958年“反封建斗争”中闭关,“文化大革命”中拆毁,1981年由碌曲县人民政府批准开放复建。1958年前建有经堂2座,佛殿3座,活佛囊欠3院,佛塔1座,嘛呢经轮房4处,茶房、公房各1处,僧舍92处,常住活佛1人,僧侣190人,管理宗教事务的执事有赤哇、金刚师喇嘛,大小翁则、格贵、大总管、祭祀总管,长明灯总管,夏令安居总管共10多名,经会执事6人。至1995年,有大经堂1座,僧舍36处,常住僧侣87人。1982年成立寺院管理委员会,由5人组成。有主持宗教活动的持金刚1人,领经师1人,改贵1人,寺内设置下续部学院。寺院在复建期间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照,补助复建资金近8万元,第五世郎木赛赤洛藏南杰•龙仁桑盖赠送了佛像、佛经、佛塔,同时在财力、物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因本寺由数寺合并而成,所以依止圣物、供品、用具丰富,在质地造型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但都在“文化大革命”中毁坏。历代转世活佛有第一世洛桑丹贝仲美,第二世古肖驾察,第三世洛桑图丹曲吉坚参桑盖(终身住在阿拉吾察寺),第四世洛桑丹贝坚参桑盖。
  八、吉仓寺
  吉仓寺位于碌曲县阿拉乡境内。公元1711年由诛康巴、卓尼阿茂洛桑毛兰木(公元1672年一公元1735年)创建,公元1751年卓尼第十任世袭土司嘉央罗布执政时,吉仓寺被奉献给创建郎木赛赤的坚考桑盖,从此成为郎木寺赛赤寺的属寺。该寺主持由郎木寺历任法台担任。1958年在“反封建斗争”中被关闭,“文化大革命”中被彻底拆毁。1981年由碌曲县人民政府批准开放复建。宗教活动主要遵循郎木寺和拉卜楞寺的各项法规。该寺原建有大经堂1座,怙主殿、马头明王殿各1座,亦巴囊欠、色赤囊欠、吉格囊欠各1座,还有净室、总管府、嘛呢经轮房、僧舍43处等建筑。到1995年,有大经堂1座,活佛囊欠1座,茶房1处,嘛呢经轮房5座,僧舍34处,常住僧侣57人。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郎木寺院
相关作品
西仓寺院
相关作品
拉仁关寺院
相关作品
旺藏寺院
相关作品
毛日寺院
相关作品
多松多寺院
相关作品
丁古寺
相关作品
吉仓寺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