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政治协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88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政治协商
分类号: D693.74
页数: 3
页码: 288-290
摘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碌曲县委员会,1956年9月成立,1956年9月9日召开了第一届政协会议,选举产生了碌曲县第一届委员会领导机构。在第七届政协委员会之前,没有设置专门的政协机构,有关事宜由县委统战部办理。
关键词: 民主党派 政治协商

内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碌曲县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碌曲县委员会,1956年9月成立,1956年9月9日召开了第一届政协会议,选举产生了碌曲县第一届委员会领导机构。在第七届政协委员会之前,没有设置专门的政协机构,有关事宜由县委统战部办理。1982年12月2日,碌曲县政协第七届会议召开,政协委员会机构除原设的办公室外,又增设了文史资料组、法制宣传组、民族宗教组、提案审查组,机关工作人员增至12人。1990年2月,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后,充实加强了各专门工作组的领导力量,为民族宗教组、法制宣传组配备了专职组长,工作人员增至15人。1992年3月将原设置的法制学习宣传、民族宗教、提案审查、文史资料四个工作组改为法制宣传教育科技委员会,民族宗教财经卫生委员会,提案妇女青年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四个委员会。
  第二节历届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委员会
  政协碌曲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56年9月9日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及常务委员,主席王占彪(藏)、副主席才巴郎杰(藏),选举常务委员8人。
  第二届委员会
  政协碌曲县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60年1月25日召开,会议总结了政协在平叛反封建斗争中作出的成绩,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会议选举主席黄建业(藏),副主席安久 (藏)、龙仁桑盖(藏),秘书长张耀,选举常务委员5人。
  第三届委员会
  政协碌曲县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61年6月27日召开。会议选举主席马负国,副主席黄建业(藏)、安久(藏)、龙仁桑盖(藏),秘书长:张耀,选举常务委员10人。
  第四届委员会
  政协碌曲县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62年8月28日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如何加强民族团结、贯彻“以牧为主”的方针,增补政协委员。会议增补委员7人。选举主席马负图,副主席龙仁桑盖(藏),秘书长张耀,选举常务委员7人。
  第五届委员会政协碌曲县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63年12月10日召开。岀席会议的政协委员30人,列席11人,会议听取了第四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政协碌曲县第五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及常务委员。主席马负图,副主席龙仁桑盖(藏),秘书长张耀,选举常务委员12人。
  第六届委员会
  政协碌曲县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65年9月21日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23人,实到12人,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第五届常委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政协碌曲县第六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和常务委员。主席金巴(藏),副主席龙仁桑盖(藏),秘书长旦正甲 (藏),副秘书长金德哇(藏),选举常务委员8人。
  第七届委员会
  政协碌曲县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82年12月2日至8日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47人,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政协碌曲县第六届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七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及常务委员。主席佴占海(藏),副主席其绕(藏)、龙仁桑盖(藏)、李勤学、才巴郎杰(藏),秘书长旦木加(藏),选举常务委员12人。
  第八届委员会
  政协碌曲县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87年3月220至27日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47名,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政协碌曲县第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列席了碌曲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听取审议了政协碌曲县第七届委员会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选举产生了政协碌曲县第八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和常务委员。主席达延礼,副主席奇桑盖(藏)、才巴郎杰(藏),秘书长祁若普(藏、兼),选举常务委员13人。
  第九届委员会
  政协碌曲县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90年2月18日至24日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48名,会议听取和审议通过了政协碌曲县第八届委员会工作报告,通过了政协碌曲县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各项决议,审议通过了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列席县第12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政协碌曲县第九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及常务委员12名。主席万玛道尔吉(藏),副主席才巴郎杰(藏)、奇桑盖(藏),秘书长祁若普(藏)。
  第十届委员会
  政协碌曲县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93年1月4日至8日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55名,会议听取审议和通过了政协碌曲县第九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听取审议九届委员会提案办理情况报告,通过政协碌曲县第十届委员会组成情况说明,选举产生政协碌曲县第十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及常务委员、秘书长。主席万玛道尔吉(藏),副主席才巴郎杰(藏)、奇桑盖(藏)、程明新,选举常务委员12人。
  第三节参政议政
  1956年9月9日政协碌曲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宣告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碌曲县委员会的成立。几十年来,县政协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为加强统一战线做了大量工作。县政协成立初期,县政权建立不久,县政协在增强民族团结,稳定社会秩序,帮助政府了解情况,发展牧业生产,处理平叛反封建斗争问题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县政协工作中断16年。1982年12月七届一次会议的召开,政协工作得到了恢复。这个时期,政协工作主要是落实民族宗教上层人士政策,先后在州、县安排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和其他党派人士18人,恢复工职9人,同时复查平反了“文革”中宗教人士的冤假错案,92名宗教人士全部平反,发放抚恤金3万余元,对1958年平叛反封建斗争扩大化中受到各种处理的412名宗教界人士的问题全部复查结案,其中平反改正410人(内含活佛13人和尚397人),发放抚恤金、补助费8.646万元。另外安排了一批宗教上层人士,其中,县人大副主任1人,县政协常委3人,县政协委员6人(其中有2人分别担任佛协和伊协的常委、常务理事、理事和委员等职)。第八届委员会召开全委会议3次。会议要求委员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严格按党的政策办事,率先更新观念,接受先进思想文化,带头移风易俗,坚决拒绝宗教干预行政。三次会议共收到委员提案44条(其中一次会议19条、二次会议11条、三次会议14条)。第九届委员会共召开全委会议3次,提案33件(其中一次会议7件、二次会议19件、三次会议7件)。从这一届开始,加强了提案催办力度.九届一次会议上提出来县医院综合大楼问题,经多方努力争取资金使门诊部交付使用。九届二次会议上提出解决阿拉乡卫生院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县卫生局首先整顿该卫生院管理混乱、纪律松懈、服务态度差、医疗质量低的问题,经过整顿,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第十届委员会共召开全委会议2次,提案47件。一次会议关于资金方面的2件,草原保护和市场建设方面的3件,文教卫生方面的5件,所提意见、建议得到采纳并已解决的14件。如关于建议对阿拉、双岔、西仓三乡群众用电给予优惠的提案,县人民政府决定给予一次性补助费,其中阿拉乡9000元、双岔乡10000元、西仓乡8000元、分三年付清。十届二次会议关于水利、电力方面的4件,社会治安方面的1件,得到解决的4件,逐步解决的4件。关于要求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偷牛盗马犯罪分子、维护社会安定的提案,县公安局于1994年3月组织工作组赴拉仁关乡蹲点进行专项治理,出动警员4人、前后1个月、破案3起。11月公安局又组织工作组到郎木寺、尕海两乡进行社会治安治理、破获偷盗案件103起,抢劫案5起,并于1995年1月20日在县城召开了公捕公判大会,逮捕案犯15人,有力地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教育了群众,维护了社会治安。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占彪
相关人物
才巴郎杰
相关人物
安久
相关人物
龙仁桑盖
相关人物
张耀
相关人物
黄建业
相关人物
马负图
相关人物
旦正甲
相关人物
金巴
相关人物
金德哇
相关人物
祁若普
相关人物
达延礼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