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秋,以黄正清为首的“拉卜楞呼吁代表团”到达兰州,向国民党甘肃督办公署控告“宁海军”对拉卜楞藏族人民的残酷压迫。1926年4月,拉卜楞呼吁“代表团”通过国民党国民革命军代理甘肃督办交际处处长延国符介绍,结识了甘肃督办党务特派员宣侠父(系中共甘肃特别支部负责人之一)。1926年8月,刘郁芬委托宣侠父等人到甘南调查拉卜楞案件。宣侠父一行7人在黄正清的代表罗占彪陪同下,由兰州出发,途经东乡、临夏,沿斜藏沟经白石崖寺到达临潭,后经卓尼、碌曲、抵达玛曲欧拉。
在西仓新寺,宣侠父一边宣传进步思想,揭露宁海军军阀在夏河、碌曲、玛曲所犯的滔天罪行,一边进行调查研究,倡导筹备成立一个少数民族进步组织。双岔、玛艾红科的牧民群众对宣侠父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离开西仓后,宣侠父到达玛曲参智合寺院,第五世嘉木样的父亲黄位中,兄黄正清对宣侠父一行进行了热情款待,他们就汉藏民族如何团结起来,反抗国民党军阀斗争进行了长谈,最后,宣侠父建议团结毗邻藏族成立同盟,黄位中欣然接受。第三日,两人就如何建立同盟等有关事宜进行蹉商,决定召开周围400里内的部落头人会议,成立甘青藏民大同盟。第四日,宣侠父在黄位中陪同下拜谒五世嘉木样,嘉木样派人在十里外迎接。随后,宣侠父起草了《甘青藏民后援会宣言》,后改为《甘边藏民后援会宣言》。在宣侠父与嘉木样会晤后七八天,230位部落头人抵达玛曲欧拉议事。会上宣侠父讲解了“甘青藏民大同盟”的组织和成立大同盟的意义,与会部落头人一致表示同意成立大同盟。最后,黄位中宣读了《甘青藏民后援会宣言》。1926年10月,甘肃藏民大同盟在碌曲西仓正式成立,盟主黄位中,双岔土官拉嘛加(阿才之父)为大同盟主要成员。1926年底,宣侠父随同国民军开赴西安,经宣侠父多方斡旋,1927年2月8日在兰州签订了“解决拉卜楞案件”协议,1927年3月,刘郁芬指派其军部政治处处长贾宗周(中共地下党员、中共甘肃特别支部成员)到碌曲西仓,召集各部落头人宣布“解决拉卜楞案件的条件”和处理拉卜楞案件的善后事宜。宣侠父为解决拉卜楞案件奔赴甘南,是中国共产党人首次涉足碌曲,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本质,传播了革命道理。由共产党人倡导成立的进步组织“甘青藏民同盟会”增强了藏民族的凝聚力,为推翻国民党在甘南的反动统治和中共党组织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节组织建设
―、中共碌曲县委的建立
1.中国共产党双岔工作组
1951年5月,中共临潭县委向双岔派出党的第一支工作组,工作组组长由临潭县检察院检察署长杜岐(共产党员)担任,组员4人,工作组初到双岔工作开展十分艰难,马良股匪勾结少数土官头人,在群众中进行反动宣传,1952年2月和8月,杜岐率工作组两次进人双岔,遭到牧民驱赶。1953年春,由杜岐任组长,马维清任副组长,13人组成的双岔工作组,在人民解放军的配合下进驻大庄,工作组迅速打开了局面。1953年5月,甘南州委向郎木寺派出了由6人组成的工作组,后又在各工作组抽调人员组成西仓工作组,至此,党在碌曲的工作全面展开。
2.申国共产党洮源工作委员会
1952年7月,根据西北军政委员会甘南藏区访问团的要求,成立了“洮源工作委员会”,由6人组成,书记杜岐,委员谢怀玉、李珍、张旭、马怀信。1953年8月,组成党的工作机构:组织组、宣传组、统战组、秘书组。
3.中国共产党碌曲县委员会
1955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洮源工作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党员大会,新选出的党组织开始以碌曲县委的职权履行职责。1956年6月,中国共产党碌曲县委员会成立。1959年,碌玛两县合并,县委称中共洮江县委员会。1962年碌玛分设,中共碌曲县委恢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委陷于瘫痪。1971年1月第三次党代会召开,恢复中共碌曲县委。
二、中共碌曲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1957年1月中共碌曲县监察委员会成立,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监察委员会瘫痪。1979年成立中共碌曲县纪律检査委员会,1993年与县政府监察局合署办公,内设综合办公室、审理室、纪检监察室、信访室。
三、中共碌曲县委直属工作部门
1.(1953年一1955年)设秘书组、组织组、宣传组、统战组、财经组。2.(1956年一1966年)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监察委员会、县直机关党委、文教部、财贸部、农村工作部、工产部、党校。3.(1967年一1970年)中共碌曲县委机构在文化大革命初期陷于瘫痪,1968年碌曲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实行“一元化”领导。4.(1971年一1975年)设办公室、组织组、宣传组、统战组。5.(1976年一1980年)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县直机关党委、党校。6.(1981年一1995年)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员会(1983年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农村工作部(1982年一1988年)、县直机关党委、信访办公室(1986年一1993年)、机要室(1985年设立)、老干部科(1985年设立)、党史办公室 (1982年设立)、党校。
四、党的基层组织
机关党组、党委:1956年设立碌曲县人民委员会党组、政法党组、财经党组、县直机关党委。1968年在碌曲县革命委员会设立党的核心领导小组。1976年恢复县直机关党组、“文化大革命”后期碌曲县公安局恢复后设立碌曲县公安局党委。1980年设立碌曲县人大常委会党组、碌曲县人民政府党组、政协碌曲县委员会党组。1995年,机关党组党委有碌曲县人大常委会党组,碌曲县人民政府党组、政协碌曲县委员党组、碌曲县人民法院党组、碌曲县人民检察院党组和县直机关党委、碌曲县公安局党委。
乡级基层党委:1955年7月设立双岔、西仓乡、郎木寺区党的委员会。1958年9月,设立红星(现科才乡)、和平(现玛艾)、红旗、光明(现拉仁关乡)、双岔、跃进(现尕海、郎木寺乡)、阿拉七个人民公社党的委员会。1959年一1966年,设有阿拉、双岔、西仓、拉仁关、玛艾、尕海、郎木寺七个公社党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公社党委相继恢复。1984年初,各公社党委改为乡镇党委。1986年5月,大夏河林业总场将双岔林场移交碌曲县管理,同年设立双岔林场党委。至1995年底,中共碌曲县委所属的乡镇党委有阿拉、双岔、西仓、拉仁关、玛艾、尕海、郎木寺和双岔林场等八个乡(场)党的基层委员会。
党的支部委员会:1954年7月成立了由12人组成的碌曲行政委员会党支部。1956年全县共建成6个党的支部委员会,有党员95人,其中少数民族党员29人,妇女党员9人。1958年全县党的支部委员会增加到15个。1966年全县共建立党的支部委员会23个,有党员400人,其中少数民族党员247人,妇女党员143人,农牧民党员266人。1976年党支部发展到38个,有党员831人。到1995年底,全县有党的支部委员会79个,党员1213人,其中少数民族党员930人,妇女党员24人。
第三节党代会
中国共产党洮江县第一次代表大会,1959年8月25日至31日在碌曲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52人,大会讨论了县委工作报告,并作出了《中国共产党洮江县第一届第一次代表大会关于中共洮江县委两年零两个月的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意见报告的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洮江县第一届委员会领导机构。
中国共产党碌曲县第二次代表大会,1964年3月21日至25日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53人,中共碌曲县第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关于四年半来的工作情况和今后主要工作任务的报告》,大会讨论通过了县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碌曲县第二届委员会领导机构。
中国共产党碌曲县第三次代表大会,1971年1月6日至12日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70人,县整党领导小组向大会作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沿着党的“九大”提出的继续革命的道路奋勇前进》的工作报告,大会通过了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碌曲县第三届委员会领导机构。
中国共产党碌曲县第四次代表大会,1979年1月10日至13日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107人,列席代表15人。县委向大会作了《坚决实现全党工作的伟大转变,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工作报告,大会讨论通过了县委工作报告,并作出了《中国共产党碌曲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关于坚决实现全党工作的伟大转变,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碌曲县第四届委员会领导机构。
中国共产党碌曲县第五次代表大会,1984年3月26日至30日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75人(其中正式代表68人,候补代表7人)。县委向大会作了《解放思想,开拓前进,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牧区》的工作报告,大会讨论通过了县委工作报告,并作出了《中国共产党碌曲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关于中共碌曲县四届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碌曲县第五届委员会领导机构。
中国共产党碌曲县第六次代表大会,1987年7月30日至4月2日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75名,列席代表50名。县委向大会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为建设文明、富裕的新碌曲而努力奋斗》工作报告,大会讨论通过了县委工作报告,并作出了《中国共产党碌曲县第六次代表大会关于中共碌曲县第五届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碌曲县第六届委员会领导机构。大会还讨论通过了《中共碌曲县第六届委员会上关于加强自身建设,改进工作作风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碌曲县第七次代表大会,1990年1月7日至10日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75人,列席代表42人,党内特邀代表2人,党外特邀代表1人。县委向大会作了《加强党的领导,为进一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振兴碌曲经济而奋斗》的报告,大会讨论通过了县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碌曲县第七届委员会领导机构。大会还讨论通过了《中共碌曲县第七届委员会关于做好廉政建设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碌曲县第八次代表大会,1992年12月17日至21日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81人,列席代表95人,党内特邀代表2人,党外特邀代表1人。县委向大会作了《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为进一步改革开放、振兴碌曲经济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讨论通过了县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碌曲县第八届委员会领导机构。
表16-1中共碌曲县委历任书记、副书记第四节纪律检查
建政初期监察委员会配合县委开展各种运动,对党员进行纪律教育,受理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检举和控告,检査处理党员干部的违纪案件,并负责对处分党员进行考察教育工作。从1957到1965年,监委主要搞了“整风”、“反右”、平息叛乱、“三反”、“五反”、“审干”、“肃反”、“反封建"、“建立人民公社”、“整社算账”、案件甄别等工作。从1957年到1965年,党员受党纪处分共89人,其中开除党籍19人,留党察看17人,撤销党内外职务8人,严重警告27人,警告18人。从1957年到1960年,干部受行政处分共125人,其中开除34人,开除留用察看22人,撤职1人,降级44人,记大过14人,记过6人,警告4人。碌曲县甄别工作从1961年开始,到1963年7月结束,甄别的范围是:党内整风补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及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处分的干部,共甄别受处分党员干部群众98人,经过甄别取消各种政治帽子51人,恢复党团籍16人,恢复职务和重新安排工作14人,作其他处理17人,其中甄别民族干部9人,甄别后重新安排工作和恢复职务3人。1979年碌曲县纪委成立以后,根据《党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廉洁守则》等方面内容教育党员干部,坚持从严治党,严肃党纪,反腐倡廉,从1979年到1984年,办轮训班16期,培训党员干部231人次。1984年6月,制定了《碌曲县实现党风根本好转的规划》和《碌曲县实行全党抓党风政治责任制》。1986年1月和1987年7月召开了两次全县端正党风经验交流会,共表彰端正党风先进集体20个,先进个人42人。1987年12月,碌曲县委被树为全省端正党风工作先进集体。1987年开始实行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通过召开党内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党内监督,促进廉政建设。1988年为开好民主生活会,县纪委进行了试点,是年,全县16个党委召开民主生活会163次,征求到意见198条,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了解决。1995年召开民主生活会的党委支部57个,参加294人。1979年以后,纪检信访工作走上正轨,从1979年到1980年,根据当时群众来信来访的主要内容,集中抓了落实干部政策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从1980年到1995年,共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260件(次),查清结案141件,转办69件。从1979年到1983年,全县共查处违纪案件24起,查处19人,其中开除党籍6人,留党察看1人,严重警告1人,警告1人,免于纪律处分受批评教育10人。从1984年到1995年,共查处违纪案件37件,查处42人,其中开除党籍6人,留党察看1人,严重警告3人,警告4人,免于处分批评教育28人。
第五节理论宣传
一、重大思想理论宣传教育
(一)毛泽东思想的宣传与学习
1956年,为了搞好牧区合作化,各级党组织组织县区干部学习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957年,开始学习毛泽东《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后,全县很快形成学习高潮。1964年全县共发行毛泽东著作2339本。1966年全县全年共张贴毛主席像11115张,张贴毛主席语录22544张,挂毛主席语录牌8945个,给群众赠送毛泽东著作3916册。1968年8月召开了碌曲县第一次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进单位和积极分子大会。1970年8月,第二次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暨首次四好单位五好个人代表大会召开。1970年11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了中心学习小组。是年掀起了学习毛泽东哲学著作的高潮。据统计,自1968年下半年到1971年1月,全县共发行赠送毛主席著作30879册,其中《毛泽东选集》3584套,达到了家家有《毛泽东选集》,人人有《毛主席语录》。两年多,全县共办各类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648期,参加31860人次,形成了“学习班层层举办,讲用会经常不断,天天读雷打不散的局面。1971年以后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学习,在继续突出毛泽东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指示的同时,还宣传学习了毛泽东关于“批陈整风”(陈伯达)、“批林整风”、“反击右倾翻案风”、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指示以及对《水浒》的评论。
(二)学习宣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1975年2月9日,《人民日报》传达了毛泽东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并发表了社论,随后又印发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小册子,共收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专政问题的语录33条,“四人帮”骨干分子张春桥、姚文元同时发表了对资产阶级专政的文章。毛泽东的指示、马恩列的33条语录以及张、姚二人的文章构成了学习宣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内容。《人民日报》社论发表后,学习宣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活动很快在全县展开。在40天的时间里,全县共举办学习班63期,培训骨干393人,组织宣传队28个共152人,受到宣传的群众19745人次。1975年11月25日,县委作出了《关于今冬明春开展大反资本主义总体战的安排意见》。安排意见认为资本主义势力在农村、牧区和城镇、机关都严重存在,在农村牧区,多数领导班子的领导权还掌握在“老好人”和民主革命派手中。“四人帮”利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进一步搞乱马列主义理论,他们称老干部为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提出用无产阶级专政办法办农业,割掉资本主义的尾巴,使农业生产的发展严重受阻。
(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1979年,全县围绕真理标准问题进行讨论,开展了新的思想解放活动。1979年8月1日至6日,县委召开了第一次全县理论讨论会,参加会议的共70人。1979年11月21日至28日,县委再次召开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会,参加会议的共150人。通过讨论,澄清了一些糊涂观念,加深了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质的理解。1980年3月,县委宣传部、组织部和县委党校联合举办了为时20天的29名大队党支部书记及村干部参加的真理标准问题学习班。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把干部群众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正确方向上来,促进了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牧区以“两定一奖”、“三定一奖”为内容的生产责任制得到进一步落实。
(四)邓小平理论的宣传学习
1979年,全县各级党组织开始了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宣传学习。1982年10月,县直机关有54个单位举办学习班,参加职工540多人,县委在县直机关抽调74名干部组成宣讲组深入牧区,据统计,到1983年10月,为宣传邓小平讲话,县社两级先后三次组织宣讲组69个,抽调干部303人,其中科级以上领导干部55人,宣讲426场次,听讲群众17400人次,占全县农牧民人口的90%。1983年《邓小平文选》发行,全县各级党组织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进行学习,到9月底,全县共发行《邓小平文选》600本。1984年2月,县委、县政府分别成立了中心学习小组。1987年8月,县委宣传部会同组织部、党校分别举办了为时7天的县直机关领导干部和村级干部读书班,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1988年,全县在宣传学习党的十三大文件的同时,开展了生产力标准讨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结合党的十四大文件,全县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学习宣传。1993年5月,宣传部等在县委党校举办了为时5天58人参加的科级干部理论学习班。1993年11月,1994年7月、1995年6月,县委宣传部、组织部和党校先后3次举办科级干部和村干部理论学习班,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89年、1990年全县农牧区分别进行了历时3个月的形势教育,1991年到1993年又在农牧区和乡镇机关先后进行了五期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就是学习邓小平理论。从1979年到1995年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邓小平理论这个当代中国的马列主义,在全县得到了深入广泛的传播。通过十几年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第一,澄清了林彪“四人帮“制造的混乱,从政治理论上拨乱反正,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二,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邓小平理论回答了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得到解放;第三,“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成为判断一切的根本标准;第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新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五)《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宣传学习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自1982年9月起,全县开展了对《决议》的学习宣传活动,先后举办学习班43期,培训791人次。共派出基层宣讲组或工作组25个,参加宣讲的干部达175人,共宣讲214场次,参加听讲的达13867人。通过宣传学习,解决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有了正确的认识;第二,对建国三十三年来的伟大成就以及经验和教训有了足够认识;第三,对“文化大革命”有了正确的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了灾难;第四,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
(六)对胡耀邦“种草种树”指示的学习宣传
1983年7、8月间,胡耀邦来甘肃视察期间,作出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治穷致富,改变甘肃面貌”的重要指示。9月份,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向全县科级干部进行传达,县直各部门、各乡党委政府也向干部群众作了传达。一个学习胡耀邦总书记重要指示的热潮立即在全县展开。对胡总书记指示的学习贯彻,全县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工具宣传指示精神;二是广泛动员干部群众开展大学习、大讨论,采用回忆对比、算细账、总结经验教训等方法,使干部群众搞清楚草、畜、林、牧的辩证关系,念好“草木经”;三是调査研究作好规划。在开展学习的同时,全县在九、十月间先后出动了干部、职工、家属和群众17675人次,截止1983年12月10日,义务采集草籽20096斤,树种1703.3斤。
二、新闻宣传
自建政以来,县委宣传部结合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力量撰写稿件,大力宣传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民族团结的动人事迹,宣传全县社会和经济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宣传碌曲广阔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水利、矿产资源,以及独特的旅游资源。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大了新闻宣传工作的力度,不断提高广大通讯员的写作水平,鼓励他们多写稿、写好稿,并每年评选优秀通讯员,进行表彰奖励。1987年至1995年,全县共举办通讯员培训班三期,参加培训人•员81人,1988年至1991年,四年中共向《甘南报》、《甘肃日报》、甘南人民广播电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投稿1617篇(件)。1995年,成立了《甘南报》社驻碌曲县记者站,并在《甘南报》发表新闻稿件98篇。是年,为了展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行各业所取得的成绩,激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宣传部主办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成就展,展览利用文字、数据、图表、照片等方式,从18个方面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改革开放17年来全县各条战线上取得的成就。
第六节统一战线
自1951年12月到1953年8月洮源行政委员会成立,临潭县委县政府、夏河县政府、卓尼自治区行委、西北访问团先后在碌曲部落上层人士和宗教界人士中进行了大量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统战工作,尤其是对西仓、双岔事件的解决起了重要作用。在这期间,进驻碌曲的工作组在军队和民族宗教界人士的协助下,遵照西北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汪锋“能团结者,一定团结,可安插者,一定安插,可照顾者,一定照顾”的指示,广泛开展宣传工作,说明人民政府对受匪特煽动袭击解放军和参加匪特组织的群众,只要脱离匪特既往不咎,同时讲解党在牧区“不分、不斗、不划阶级、牧工牧主两利,扶持贫苦牧民发展生产”的政策。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大会选举的县政府6名领导中,其中5人为部落上层人士。1957年,全县有民族宗教上层人士50多人,其中,32人分别在县人委、县政协担任领导、委员等职务。1959年7月6日,洮江县委统战部发出了《关于喇嘛寺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对已确定保留的寺院保留原状,不得任意破坏,寺院存留的经典等资料要妥善保管。1959年8月,洮江县委统战部作出了《关于对民族宗教中上层人士政治生活安排的意见》,对黄更登等15人,进行了安排。1959年9月25日,洮江县委统战部作出了《关于对保留寺院保留和尚的意见》。反封建斗争后,原有25处寺院除保留郎木寺、玛曲外,全部民用。为纠正保留寺院没有和尚的问题,决定抽调喇嘛活佛7人住寺,以劳动、学习、念经三结合方法进行思想改造。1962年9月6日,县委统战部作出了《关于寺院开放问题的几点意见》。1962年开放喇嘛寺8座,清真寺1座,在寺僧侣增加到519人,1963年对开放寺院进行了整顿,和尚人数由519人减少到103人。1964年,1965年再次对寺院进行整顿,到1965年,在寺和尚47人。注重对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和还俗喇嘛的思想教育,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1960年1月,成立了还俗喇嘛社会主义学习班,组织举办了中上层人士政治学习班,有106个还俗喇嘛被集中在郎木寺接受教育。1963年3964年、1965年,采取多种方式对民族宗教中上层人士进行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生产为中心,以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主义教育。1963年输送龙仁桑盖、奇桑盖、巴西哇、金得哇4位活佛到州政校学习,1964年输送15人到省政校和州政校学习,1965年输送43名中上层人士到政校学习,其中39人到省政校、4人到兰州政校学习。
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统战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一战线工作得到恢复。1978年到1987年统战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统战政策。到1983年,在1958年平叛反封建斗争扩大化中受到处理的412名宗教人士、“文革”中受到处理的92名宗教人士的案件全部复查结案,1958年受处理的412人改正平反410人,维持原结论2人,文革中处理的92人全部平反,共发放抚恤、补助费11.646万元。由于各方面原因落实统战政策还不彻底,1984年,县委成立了落实统战政策领导小组,经过一年工作,到1985年6月,解决了政协委员“文革”中被没收查抄财物的问题,复查解决了1958年平叛反封建斗争扩大化受到错误处理1983年落实政策遗漏的6个人的问题以及其他问题,纠正了错划右派改正结论中的“尾巴",清理了民主人士档案,复查处理了一些一直没有处理的案件。1987年,进行了落实统战政策收尾工作,对最后一批难度较大的州政协副主席龙仁桑盖、县政协副主席奇桑盖等6名活佛在“文革”中被抄财物和拆毁私房的问题,补发落实政策款30800元。1980年,经县委批准开设宗教活动点7处,其中喇嘛教活动点4处,伊斯兰教活动点3处。到1995年全县已批准开放藏传佛教寺院8座,红教扎仓1处,僧侣953人,红教徒20人。伊斯兰教清真寺活动点4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统战工作认真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首先加强对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法制教育。1987年各寺院参加法制教育的约400人,1988年全县有僧众570人,其中编外和尚81人,接受法制教育的478人。1990年到1993年4年间,先后在西仓寺、丁果寺、多松多寺、旺藏寺、吉扎寺和毛日寺举办政策法制学习班9期,接受教育的僧众达1100多人次。其次是在寺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各寺管会都设有分管教务、政治学习、劳动卫生、财务保管的组织,特别是财务管理上健全了帐目,收支分开,同时,对一些管理不善的寺管会及时进行整顿。严格审批审査各类宗教活动,加强对宗教场所和宗教人员的管理,把宗教活动纳入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个别地方存在的利用宗教干涉行政、司法、教育、婚姻和群众生产的现象及时予以纠正。再次是恢复了活佛转世制度,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活佛转世指导小组,活佛转世严格遵循“可以转,不可全转,分批进行”的原则。1991年至1994年,先后协助寻访认定了西仓霍尔仓、郎木寺卡西活佛、拉仁关旧寺卡西活佛等转世灵童,同时协助拉卜楞寺郎仓活佛、夏河县江干活佛、华瑞哇活佛等县外寺院活佛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和坐床。
侨胞工作。1985年9月,旅印度藏胞看卓一家6人回碌曲定居,县委、县政府对其安置工作十分重视,看卓被安排为县政协常委,每月发生活费70元,长女安排在县中学任教师,月工资140元。县政府划拨民用木材指标20立方米,发给回国路费,生活补助及建房费共6680元,帮助看卓修建了4间砖木结构的瓦房。1987年,县委统战部对碌曲县有海外关系情况的人进行了调查。据了解,自1933年至1959年,碌曲县先后去国外的有38人,截至1981年,因死亡和下落不明的有20人,与碌曲县亲属有联系的18人,其中1986年在印度病故1人,在尼泊尔病故1人,已回国定居1户6人。目前与碌曲县亲属有联系的16户,共45人,其中藏族11户33人,其余为汉族,在台湾、美国定居。
第二章群众团体
第一节工会
一、工会机构
碌曲县总工会1960年8月成立,时称洮江县总工会。1962年撤销洮江县,恢复碌曲县,称碌曲县总工会。“文革”中工会组织瘫痪。1971年县委机构恢复后,县总工会得以重新建立。到1973年6月,全县恢复建立基层工会组织10个,工会会员156人,会员占职工总数的56.9%,到1995年全县有工会组织78个(其中工会委员会21个),全县有职工2220人,其中建有工会组织的职工1756人,有会员1563人,会员占职工总数的74.41%, 占建会职工总数的80.64%。
二、历次代表大会
县总工会第一次代表会,1973年8月23日至26日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31人,特邀代表8人。县革委会副主任王国民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作了工作报告。县总工会第二次代表会,1978年10月15日至18日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46人,特邀代表5人, 列席代表6人。会议听取了《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为完成工人阶级新的伟大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