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力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75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电力建设
分类号: TM7
页数: 3
页码: 159-161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甘南地区碌曲县的电力建设。
关键词: 电力工程 电力建设

内容

一、小水电建设
  (一)双岔电站
  双岔电站位于双岔乡境内的洮河北岸,1979年修建,担负着双岔、阿拉两乡7个村委会、35个自然村、1452户、7000多牧民以及两乡机关学校等单位的生产生活用电。1988年对机组进行了更新改造。该电站进水口为无坝引水,1978年遇洪水袭击,造成河道分岔约40%的水从岔道流走,进水口漩积,渠道由于冰屑团及冰块的切割和冻融过程侵蚀,使进水口输水能力降低,造成冬季无水发电。1991年5月,县水电局以以工代赈工程对双岔电站的进水口导洪堤和渠道进行维修,动用资金15万元,时装机容量为2X160千瓦。但由于阿拉、双岔两乡用户少,机组一直在低负荷情况下运行,每年发电量不超过45万度。1993年5月3日,双岔电站与兰州电网并网,后机组满负荷运行,年发电量达210万度。
  (二)碌曲县水电站
  1972年修建,位于县城洮河南岸,原装机2X120千瓦,1980年更新改造为2X160千瓦,1984年增装1台160千瓦机组,总装机为480千瓦,年可发电量150万度。90年代初,因冬季强行发电,机组配电设施严重损坏,发电量下降到90万度。1991年与兰州电网并网后,电站满负荷均衡发电。县电站自1972年建立到1993年20年中,年发电量由10万余千瓦时发展到117万千瓦,销售收入由不足2万元发展到28万元,企业由亏损发展到1993年盈利7万余元。1995年,投资44万元对机组进行更新改造,使年发电量增加到200万度,1995年合同发电任务80万度,实际完成91.3万度。
  (三)郎木寺吉可河电站
  吉可河电站位于郎木寺乡西7公里处,该电站建于1975年,1976年投产发电,是一座小流量、高水头小型水电站,安装浙江临海机械厂生产的XT—W—25/7型水轮机三台,每台机过流量0.14m3/S,出力100千瓦,配用90千瓦发电机,总装机容量2702千瓦,年利用1500小时左右,年平均发电40万度。架设10KV输电线路66公里,安装升压变压器180KVAX2,配电变压器19台,总容量785KVA,供电半径为50公里。1991年7月,县水电局对吉可河电站以以工代赈工程形式进行了维修,投资7万元,其中4.5万元调挤给尕尔娘电站,实际使用2.5万元。该电站担负着郎木寺、尕海两乡6个村委会,22个村民小组,1262户,5758人及两乡机关学校的生产生活用电。
  (四)尕尔娘电站
  尕尔娘电站位于郎木寺乡尕尔娘村委会西侧1.5公里处。1974年修建,时装机容量为1X10千瓦,后因泉水变化,流量不足而停止发电。1990年尕尔娘村再次恢复修建,当年6月6日动工,11月10日竣工通电,装机容量8千瓦,出力1一18千瓦,水头4米,修筑132.3米长的土坝一座,库容水量1.7万立方米,修筑500米长的水渠一条,容量为2&7立方米的压力池一个,32.8m2的厂房一座。架设农电10千伏输电线路1.65公里,400伏线路1.5公里,配20千伏安升压变压器和1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各一台,耗资&6万元,解决了该村委会57户300多牧民的生产生活用电。
  二、输变电工程
  (一)35千伏输变电工程
  1986年1月,省电力局批准合作至碌曲35千伏输变电工程设计书,1987年3月20日开始架设线路。县水电局委托天水市北道区水电学会咨询室承担工程堪测设计任务,并以包工包料的方式承担工程施工,与保定水泥制品厂签订15ZS1混凝土杆236基的供货合同。6月底,省电力局以天水北道区水电学会手续不全为由,设计未获批准,后由省电力学院重新设计,7-9月施工过程中,发现混凝土杆内筋与计划不符,原设计上段9米配1416,下段6米配1616,而此杆上段9米配284)6.5,下段6米配2806.5,问题出现后,及时向天水北道区水电咨询室和保定生产厂家反映情况,厂家予以重视,对杆距大的重新加杆补强,共补19基,原订杆欠款3.1万元赔偿损失。9月底完成73公里线路架设,1988年2月架线结束正式送电。合作至碌曲输变电工程共用杆基350基,混凝土杆的杆段强度只达到原设计要求的58%。架设进出线3.1公里,2X1000千伏变电所一座,工程投资287万元。
  (二)县乡供电线路
  自1972年碌曲县第一座水电站建成发电到1975年,全县架设6~10千伏高压线路121公里,低压农用线路12公里。经过近10年的建设发展,到1981年,架设高压线路198公里,低压线路45公里,有91%的大队和89.4%生产队通了电。1988年,县电站投资26万元,进行线路改造,更换变压器24台/665千伏安,改6千伏为10千伏线路48公里,新建低压线路2.5公里。1989年,双岔毛日寺院投资1万元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7月20日竣工通电,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1.311公里,380伏线路480米,解决了寺院53名僧侣和附近群众的生活用电。郎木寺投资3千元,更换了损坏瓷瓶,维修农电线路,保证正常供电。1991年至1993年间,投资48万元,架通了则岔10千伏农电线路,全长24.6公里,由双岔电站管理。则岔农电线路建成后,由于材料质量差,施工管理不严,加之山大沟深,难以管护,一直不能正常通电。1995年筹措资金1.5万元,双岔电站发动本站职工对不合理线路进行改造,派专人管理线路,10月底则岔大队和旅游区通电。截至1995年底,全县架设农电线路340公里,其中:35千伏农电线路72.559公里,10千伏农电线路207公里,低压线路60公里,全县除尕秀、红科、玛日三个行政村和拉叶儿等12个村民小组外,其余各村都通了电,乡通电率达100%,行政村通电率87.5%,村民小组通电率8&9%,户通电率8&5%,全县86.6%的群众用上了电。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

相关作品

双岔电站
相关作品
碌曲县水电站
相关作品
尕尔娘电站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