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水能资源
洮河是流经碌曲县最长最大的河流,境内有支流78条,可开发量占全县总量的98%,可开发水能资源呈梯级分布:1.青走道电站,海拔3134米,位于玛艾乡境内,可建成装机容量3万千瓦,保证出力1万千瓦,年发电量15100万度,平均净水头62.9米,最大引用流量60立方米/秒的水电站。2.碌曲水电站,海拔3103米,位于县城洮河南岸,可建成装机容量1.6万千瓦,保证出力0.65万千瓦,年发电量8550万度,平均净水头42米,最大引用流量52立方米/秒的电站。3.阿拉山电站,海拔3050米,位于西仓乡境内,可建成装机容量0.8万千瓦,保证出力0.294万千瓦,年发电量4680万度,平均净水头20米,最大引用流量5054立方米/秒的电站。4.大庄水电站,海拔3023米,位于双岔乡,可建成装机容量2.4万千瓦,保证出力0.98万千瓦,年发电量15200万度,平均净水头96米,最大引用流量52立方米/秒的电站。5.多松多电站,海拔2912米,位于双岔乡境内,可建成装机容量1.2万千瓦,保证出力0.38万千瓦,年发电量6930万度,平均净水头31米,最大引用流量52立方米/秒的水电站。
第二节水利工程
一、人畜饮水及草原灌溉工程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藏族牧民对水能资源的利用仅限于水磨,利用水流坡降为动力,在沟谷河边垒石筑渠堵截部分水量,或在河道上用其全部水量,修建木屋造就水磨,用以加工面粉或饲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仅有零星水利建设项目,境内水利建设成规模地发展,始于七八十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的推动下,为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人民公社在国家扶持下,开始兴修水渠,水电部门打机井,建提灌站,修筑防洪坝,使丰富的水资源造福于牧民群众。自1973年到1978年的6年间,全县共修筑大小水渠17条,其中国家投资修建的5条。修建用以解决人畜饮水的自来水管工程4处。1973年至1978年全县修建提灌站22处。到1978年,全县拥有水平梯田6951亩,有效灌溉面积28000亩,保证灌溉面积16000亩。到1979年,全县拥有各类草原基本供水井35眼,解决了5745人,151156头只牲畜饮水困难。农村人民公社拥有供水井的具体情况分别是:郎木寺公社有水井11眼,能解决1320人、45957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尕海公社有水井16眼,能解决2326人、77705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玛艾公社红科大队有水井4眼,解决了744人、24519头只牲畜饮水困难;阿拉公社有水井2眼,能解决262人.1035头只牲畜饮水困难;西仓公社尖板村拥有大口水井1眼,县直机关有水井1眼。全县病区改水14处,解决了2827人,11638头只牲畜用水不合卫生标准的问题,为控制、消灭各类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打下了基础。据统计,到1981年,国家对碌曲县的水利水电事业共投资499万元,修建大型干旱草场冬春供水工程1处,即高茂上水站,装机24马力/2台,埋设输水管道10600米,设供水点9处,修建农村自来水工程36处,埋设输水管道56072米,打机井19眼,解决了居住在高山秃岭的牧民群众的吃水困难,使6000人用上了自来水,10多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使6万亩干旱缺水草原供水情况得到了好转。70年代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没有明确统一的开发利用规划,开发利用效益低,在打机井方面,只图数量,不求实际,动力跟不上,不配套,使多半机井成了“半拉子”工程,处于报废状态,发挥效益的仅占17.6%,对大面积的草场干旱还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第二,工程勘测设计、施工质量低,隐患严重,很多工程都是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中进行,方案一变再变,造成了工程质量低、隐患大、效益差的状况;第三,没有有效的管理措施,许多工程遭到破坏,据调查,有15眼机井房拆井填埋,毁坏殆尽。到1986年,全县报废农田水利工程达18项之多,投资130.9万元,其中报废渠道5条,13.8公里,投资68.3万元,报废机电工程13处,投资62.6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水利建设认真吸取过去的教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按科学办事,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水利事业。这个时期的水利建设事业主要是修建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干旱草场灌溉问题,使水利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其次是修筑防洪工程,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到1995年,全县修建人畜饮水工程45处,管道总长129公里,其中高茂提灌和玛艾两处工程已经报废,尕果、加日布两处水源已干枯,发挥正常效益的工程39处,占实际修建时的87%,使全县1.788万人、25.04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得到解决,改善了26万亩干旱草场。修建防洪河堤7.9公里,保护了全县19个村、600户、250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1600亩农田、林草地的安全。人畜饮水工程根据“六五”、“七五”规划,到1990年需解决14300人,22.68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截止1990年建成自流蓄截引水工程49处,管长108.63公里,解决了14200人、21.49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改善了20万亩干旱草场,已解决占应解决的99.3%和94.75%。“八五”期间需解决1.56万人、24.68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分别完成114.6%和101.4%。这些工程的建成,使碌曲县广大牧民群众基本结束了远距离靠人背、畜驮,冬季化冰雪吃水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藏族妇女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牲畜死亡率。如尕海乡加仓村,1978年牲畜存栏21425头只,未建引水工程前,每到冬季枯水期,牲畜要往返20公里去饮水,部分体弱牲畜因掉膘加剧而死损,1988年建成加仓第一期饮水工程后,解决了冬季饮水困难,在冬春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牲畜死亡率反而比往年有所减少。
二、防洪工程
(一)县城防洪建设
为了确保县城汛期安全,县政府组织成立了防汛指挥部。1989年,县林业局为县城防洪工程投资1.5万元,修筑防洪堤60米,排水槽35米,涵洞两处5米。1995年,根据省、州防汛工作会议精神,结合碌曲县实际,在汛前,防汛办公室和城建局协同组织人员对隐患的河堤、洪沟、排水道和畜群点进行检查,对受阻严重的排水沟发动干部群众义务出工清除加固。
(二)乡村防洪建设
夏季,境内常因暴雨造成山洪暴发,给人民群众财产造成一定损失,因此每年都有防洪工程修建。1983年,郎木寺乡防洪工程投资7.5万元,西仓大桥下段防洪工程投资2.5万元,保证了乡政府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987年,县电站尾水防洪河堤投资4万元,建成浆砌体结构河提长250米,堤基础宽2米,深1米,高1.6米,堤顶宽0.6米,底宽1.6米,使用块石1034立方米,投工24100个,于8月底峻工。拉仁关玛日防洪工程投资4.5万元,修筑导洪渠1075米,建成浆砌护坡河堤长50米,最大排洪量57立方米/秒。1988年,投资4万元,续建玛日防洪工程,建成浆砌护坡堤250米,堤基础宽2米,深1.2米,堤底宽1.8米,顶宽0.6米,高1.6米,使用块石968立方米,水泥154吨,投工770个工作日。加日布防洪河堤投资1.5万元,建成浆砌护坡堤长1.5米,建人行桥1座,10月20日建成。1992年当地自筹资金,维护加固了郎木寺防洪河堤和拉仁关玛日河堤400多米。1995年,郎木寺防洪河堤预算投资40万元,当年到位17万元,5月动工建设,修建乡政府大桥以下两边河堤共850米,一期工程8月底峻工,耗资25万元,共用劳动工日3300个,石头1200立方米,砂子500立方米,水泥110吨,浆砌石1700立方米,保护了郎木寺400户、200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河堤上200多间房屋的安全。
第三节电力建设
一、小水电建设
(一)双岔电站
双岔电站位于双岔乡境内的洮河北岸,1979年修建,担负着双岔、阿拉两乡7个村委会、35个自然村、1452户、7000多牧民以及两乡机关学校等单位的生产生活用电。1988年对机组进行了更新改造。该电站进水口为无坝引水,1978年遇洪水袭击,造成河道分岔约40%的水从岔道流走,进水口漩积,渠道由于冰屑团及冰块的切割和冻融过程侵蚀,使进水口输水能力降低,造成冬季无水发电。1991年5月,县水电局以以工代赈工程对双岔电站的进水口导洪堤和渠道进行维修,动用资金15万元,时装机容量为2X160千瓦。但由于阿拉、双岔两乡用户少,机组一直在低负荷情况下运行,每年发电量不超过45万度。1993年5月3日,双岔电站与兰州电网并网,后机组满负荷运行,年发电量达210万度。
(二)碌曲县水电站
1972年修建,位于县城洮河南岸,原装机2X120千瓦,1980年更新改造为2X160千瓦,1984年增装1台160千瓦机组,总装机为480千瓦,年可发电量150万度。90年代初,因冬季强行发电,机组配电设施严重损坏,发电量下降到90万度。1991年与兰州电网并网后,电站满负荷均衡发电。县电站自1972年建立到1993年20年中,年发电量由10万余千瓦时发展到117万千瓦,销售收入由不足2万元发展到28万元,企业由亏损发展到1993年盈利7万余元。1995年,投资44万元对机组进行更新改造,使年发电量增加到200万度,1995年合同发电任务80万度,实际完成91.3万度。
(三)郎木寺吉可河电站
吉可河电站位于郎木寺乡西7公里处,该电站建于1975年,1976年投产发电,是一座小流量、高水头小型水电站,安装浙江临海机械厂生产的XT—W—25/7型水轮机三台,每台机过流量0.14m3/S,出力100千瓦,配用90千瓦发电机,总装机容量2702千瓦,年利用1500小时左右,年平均发电40万度。架设10KV输电线路66公里,安装升压变压器180KVAX2,配电变压器19台,总容量785KVA,供电半径为50公里。1991年7月,县水电局对吉可河电站以以工代赈工程形式进行了维修,投资7万元,其中4.5万元调挤给尕尔娘电站,实际使用2.5万元。该电站担负着郎木寺、尕海两乡6个村委会,22个村民小组,1262户,5758人及两乡机关学校的生产生活用电。
(四)尕尔娘电站
尕尔娘电站位于郎木寺乡尕尔娘村委会西侧1.5公里处。1974年修建,时装机容量为1X10千瓦,后因泉水变化,流量不足而停止发电。1990年尕尔娘村再次恢复修建,当年6月6日动工,11月10日竣工通电,装机容量8千瓦,出力1一18千瓦,水头4米,修筑132.3米长的土坝一座,库容水量1.7万立方米,修筑500米长的水渠一条,容量为2&7立方米的压力池一个,32.8m2的厂房一座。架设农电10千伏输电线路1.65公里,400伏线路1.5公里,配20千伏安升压变压器和1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各一台,耗资&6万元,解决了该村委会57户300多牧民的生产生活用电。
二、输变电工程
(一)35千伏输变电工程
1986年1月,省电力局批准合作至碌曲35千伏输变电工程设计书,1987年3月20日开始架设线路。县水电局委托天水市北道区水电学会咨询室承担工程堪测设计任务,并以包工包料的方式承担工程施工,与保定水泥制品厂签订15ZS1混凝土杆236基的供货合同。6月底,省电力局以天水北道区水电学会手续不全为由,设计未获批准,后由省电力学院重新设计,7-9月施工过程中,发现混凝土杆内筋与计划不符,原设计上段9米配1416,下段6米配1616,而此杆上段9米配284)6.5,下段6米配2806.5,问题出现后,及时向天水北道区水电咨询室和保定生产厂家反映情况,厂家予以重视,对杆距大的重新加杆补强,共补19基,原订杆欠款3.1万元赔偿损失。9月底完成73公里线路架设,1988年2月架线结束正式送电。合作至碌曲输变电工程共用杆基350基,混凝土杆的杆段强度只达到原设计要求的58%。架设进出线3.1公里,2X1000千伏变电所一座,工程投资287万元。
(二)县乡供电线路
自1972年碌曲县第一座水电站建成发电到1975年,全县架设6~10千伏高压线路121公里,低压农用线路12公里。经过近10年的建设发展,到1981年,架设高压线路198公里,低压线路45公里,有91%的大队和89.4%生产队通了电。1988年,县电站投资26万元,进行线路改造,更换变压器24台/665千伏安,改6千伏为10千伏线路48公里,新建低压线路2.5公里。1989年,双岔毛日寺院投资1万元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7月20日竣工通电,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1.311公里,380伏线路480米,解决了寺院53名僧侣和附近群众的生活用电。郎木寺投资3千元,更换了损坏瓷瓶,维修农电线路,保证正常供电。1991年至1993年间,投资48万元,架通了则岔10千伏农电线路,全长24.6公里,由双岔电站管理。则岔农电线路建成后,由于材料质量差,施工管理不严,加之山大沟深,难以管护,一直不能正常通电。1995年筹措资金1.5万元,双岔电站发动本站职工对不合理线路进行改造,派专人管理线路,10月底则岔大队和旅游区通电。截至1995年底,全县架设农电线路340公里,其中:35千伏农电线路72.559公里,10千伏农电线路207公里,低压线路60公里,全县除尕秀、红科、玛日三个行政村和拉叶儿等12个村民小组外,其余各村都通了电,乡通电率达100%,行政村通电率87.5%,村民小组通电率8&9%,户通电率8&5%,全县86.6%的群众用上了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