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657
颗粒名称: 序二
页数: 2

内容

县志为资政、辅治之书,系之于政,用之于政,所以自古以来,地方官都以修志为己任,不修乃为失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突飞猛进。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逐渐被提上日程。这为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我们编写碌曲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县志指明了方向。
  县志,是一县之百科全书,它记载着一个县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使人们“前有所稽,后有所鉴”。然而,碌曲县建县至今已五十载,却因各种客观条件所限,没有编纂出版过一部县志,实为一大憾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碌曲县委、县人民政府遵照上级指示,于1986年选调人员,组建修志机构,着手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碌曲县志》。之后因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修志工作一直未能按计划进行。1995年始,县委、县政府正式成立县志编委会,再次调整充实修志人员,落实了工作责任制,使县志编纂工作逐步摆脱了起步晚、进度慢的困境而走上了正轨。期间,修志工作者跑遍县内外各有关档案馆,查阅各类书籍资料,无数次调查走访,从片言只语入手,搜集整理有关碌曲的历史文献资料,广泛借鉴省内外已出版志书的成功经验,虚心求教于有关专家学者和知情人士,前后历经十年,五易其稿,终于定稿出版,这无疑是为推进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所做的一件值得庆幸的大事和好事。
  碌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有较为丰富的草畜、水能、矿产和旅游资源,境内佛教文化浓厚,民俗独特,民风淳朴。解放后,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他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碌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求真务实,团结进取,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牧民生活蒸蒸日上,科技、教育、卫生、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等各行各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所有这一切,都是《碌曲县志》编纂过程中最珍贵的素材,也都在志书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和高度的提炼。
  治县维艰,志县亦难。一部县志,不但要记述山川、土地、物产、河流、道路之变迁,经济、政治、文化之发展,还要记述其成败得失,经验教训,以达到“追述往事而思来者",以便“温故而知新"之目的。在这一点上,县志能做到十之七八也是难能可贵的。县志对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既有宏观概括,又有微观记述。对各类人物的收录以褒为主,褒贬兼收,据事直书,善恶自见,有以楷模垂范后人者,也有以劣迹警训后来者。《碌曲县志》在这些方面尽了最大努力,我也了却了一桩心愿,如释重负。
  “志以致用",历经十年,花费诸多人力、财力编修志书,目的在于实用,希望全县各界,特别是工作、生活在碌曲的各级干部能置于案头、身边,经常翻阅细研,以更加了解碌曲,鉴戒自己并教育后代,使其成为工作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由于历史原因和编写人员的知识水平局限,疏漏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和读者诸君批评指正,并有待后世贤达补正。
  碌曲县人民政府县长才尕
  2005年7月1日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碌曲县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碌曲县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现状,力求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不谋划一,下限至于1995年底,个别卷章人物及图片资料延至定稿。本志以卷、章、节、目设篇布局,分类设卷,卷下设章节,节下设目,记述史实,并以图表作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解放前",其后称“解放后”。1955年6月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称“建政前'',其后称“建政后解放前用历史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解放后用公元纪年。数字表述,除成语、顺序号及习惯语用汉字外,凡表示数量的通用阿拉伯数字。志中数字根据以县统计局资料为主,不足之处使用部门数字。人物志坚持“生不立传”原则,以本籍为主,记及对本县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对已故名人、流落红军、革命烈士和在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以传略记述。对历次全国各类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正县级以上领导职务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公职人员,州政协常委以上职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予以筒介。对受到地厅级部门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列表介绍。本志资料大部分来自档案馆案卷和本县各部门档案、文献、报纸,部分资料由调查采访取得。入志资料一般不注明出处。

阅读

相关人物

才尕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