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历任土司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64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历任土司传
分类号: K825
页数: 7
页码: 738-744
摘要: 些地约生活在元末明初,是藏王赤热巴巾派来安多地区征税大臣噶•益西达尔吉长子的一系。出生于四川若尔盖浪道(即作格浪哇),自幼聪明机智。为了寻找宜农宜牧的地方,与其弟傲地率部走出草地,渡过黑河、黄河,历经艰险,来到甘川边界的“热东巴”时,内部发生分歧,部分属部沿白龙江而下进入迭部沟。他率领属部沿草地到达作格曼玛(今夏河县属),时又有5个部落留了下来。途中的两次分裂并未影响他寻找宜农宜牧地域的决心,继续东迁,到洮州境内的达高坡(今卓尼县申藏乡石山大族村北5公里)暂时定居下来,经多年苦心经营,遂使财力、人力居当地各部落之首。后又向南迁居到雷马沟(现属卓尼县木耳乡)。
关键词: 人物传记 人物记载

内容

些地约生活在元末明初,是藏王赤热巴巾派来安多地区征税大臣噶•益西达尔吉长子的一系。出生于四川若尔盖浪道(即作格浪哇),自幼聪明机智。为了寻找宜农宜牧的地方,与其弟傲地率部走出草地,渡过黑河、黄河,历经艰险,来到甘川边界的“热东巴”时,内部发生分歧,部分属部沿白龙江而下进入迭部沟。他率领属部沿草地到达作格曼玛(今夏河县属),时又有5个部落留了下来。途中的两次分裂并未影响他寻找宜农宜牧地域的决心,继续东迁,到洮州境内的达高坡(今卓尼县申藏乡石山大族村北5公里)暂时定居下来,经多年苦心经营,遂使财力、人力居当地各部落之首。后又向南迁居到雷马沟(现属卓尼县木耳乡)。
  其时,佛教萨迦派在政治、宗教方面地位极高,些地兄弟为图发展,专程赴卓尼大寺朝拜,受到寺院的支持,遂成为卓尼头人。永乐二年(1404年)些地收服迭部沟18旗, 后又在守护茶马交易所(茶马司)和戍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永乐十六年(1418年),些地进京朝贡,封为正千户,并授为世袭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从此,些地便成为集族权、神权、政权于一身的卓尼第一任世袭土司。
  赞普必力生活在明初洪武至景泰年间,卓尼第二任土司,系些地长子,有兄弟4人。洪熙元年(1425年)代父管理部分事务。景泰元年(1450年)正式承袭了父职。其余兄弟3人在卓尼寺为僧。为了适应时局的变化和宗教适应政治的需要,三弟仁钦龙布受赞普的委托去西藏求学拜访名师。在基本掌握了显宗和密宗的全部精义后,重返故里,对属民进行了广泛的佛法教育。土司赞普亦依靠其弟在卓尼寺院的特权,将政教事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
  扎西生活在明中期,卓尼第三任土司,赞普之子,于天顺年间(1457〜1464)承袭父职。由于其父赞普是位善于治理地方,潜心于佛教的有识之士。为了实现广化民心的愿望,圆满的完成业果,有生之年壮心不已,长期专权,没有让儿子提前继承他的事业。故扎西承袭父业少有建树。
  噶吉扎西之子,于成化五年(1469年)承袭了父职兼摄卓尼寺僧纲。他为了巩固他在政教界的地位,以布施为手段,依其在当地的势力及影响,使卓尼境内的大小寺院为了生存发展,纷纷归属卓尼寺管理,各寺的法台均由卓尼寺任命委派,使土司政教合一的制度得到强化。
  杨洪藏名旺秀,生活在明正德至嘉靖年间,卓尼第五任土司,系噶吉的长子。明正德年间(1469〜1522)承袭父职。此时卓尼土司的势力范围已有很大的发展,部分家眷和主要办事机构已从雷马沟移居到今卓尼县城。杨洪收容了明洪武初在洮州地区屯军和屯田的一些汉族民众,将他们垦殖的部分土地收为“兵马田”。这些屯军和屯民平时务农,战时为兵,使土司实力大增。同时任卓尼寺堪布的弟弟,也尽力使寺院有了更大的发展,使杨洪成为洮州地区大部分藏、汉群众的首领,宗教方面也成为辖区独一无二的虔诚施主,经济积累日益雄厚。为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杨氏家族在政教方面的世袭统治,于正德三年(1508年)八月初八日携带名土特产赴京朝觐。明武宗高兴地说:“若在藏汉之界护政传法,为本朝的兴盛,谋有益之事业,善哉,赐姓为杨,更名为洪,要一如既往,善用智慧护汉藏黎民。”同时赐金珠玉帛等贵重物品。
  杨洪自京返回以后,潜心于佛教理论的修养,并向寺院奉献了很多供养和布施,并通过明帝的加封,竭力巩固其统治地位,形成政治、宗教、经济、军事诸方面有自治能力的政治实体。杨臻系杨洪之子,生活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卓尼第六任土司,于嘉靖十七年 (1538年)袭职。正处明王朝日趋衰败之际,各族人民反抗斗争在卓尼和附近地区此起彼伏。为防御反抗暴动,维修了自临潭旧城堡南峪古石崖起,中经达加、甘布塔、官洛、恶藏、土桥、边古壕直至八角山顶石墩接连河州的边墙暗门。在这条防线上,卓尼土司长年设兵把守的有:达加、甘布塔、关洛、土桥等暗门以及一些隘、墩等,为明王朝设下了一条重兵防线,立下不少功绩。嘉靖三十年(1551年)杨臻与其盟友一起赴京,受到明世宗的召见。并按他们各自的功绩实力分别加封,颁发给杨臻世袭指挥佥事印一枚。离京前又赏赐珍贵物品,谕令抵御防守汉藏边塞等事宜。杨臻回到卓尼后,加强了对蒙古的防范措施。并在他任职内修筑了卓尼城垣工程。
  杨葵明系杨臻之子,生活在明万历至天启年间,为卓尼第七任土司,从小拜名师学习,通晓汉藏两文,于万历间(1573〜1619年)承袭父职。他对治理地方,守护茶马,保卫边塞,弘扬佛法,颇具远见。曾严厉惩治下属的贪赃枉法行为;保护、鼓励百姓各安本分,发展生产。为了求得更高的封赐,率洮老、纳浪、朝勿、岗梢、日岔、申札、多坝、迭当、垂巴等什尕(部落)有识之士,于万历十年(1582年)进京朝见皇帝。明神宗给葵明授予官衣、官帽及佥事大印。对他守边、安民的功绩表示赞许,鼓励他继续为明王朝效力。神宗同时应允林中番族归属葵明。于是洮老、垂巴等番族一体归顺。
  杨国龙系杨葵明长子,生活在明天启年间至清康熙年间。为卓尼第八任土司,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承袭父职。杨国龙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旧封建王朝交替的时代。全国各地的反明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明王朝无力顾及边务的情况下,他征服异己,扩充地域,发展经济,大兴土木,修建了格萨尔王殿和卓尼寺大经堂。清兵入关后归顺清朝,隶属于洮州厅。
  杨朝梁(1642〜1692.5)为卓尼第九任土司,藏名才旺东主。系杨国龙长子。从4岁起就拜经师桑吉赤烈学习藏文草字和楷书,比较精通藏族传统的历算知识。热心佛教。后来又请康赛巴桑吉加措任卓尼寺赤哇8年,修筑了卓尼寺周边围墙,同时和喇嘛们一起修建了旗步寺(纳道寺)。为了使佛教在本地区进一步得到发展,于顺治十五年 (1669年)阴历二月学习造纸和冶金术。后以大量的资金亲自用金粉书写了圣经《八千颂》并请来善楷书的人整理抄写了一部《甘珠尔》。总计费用铜钱736贯。又将从北京、里塘、卫藏购来的《甘珠尔》的不同版本作了精心的校刊,并用银粉重新书写。全部费用总计耗银880两。不久卓尼地区发生了术布、恶化、卡加、迭部等24部族的反清,杨朝梁率军收复。自此上迭部的亦哇、哇巴、曼麻卡松等旗全归杨土司管辖。
  康熙十四年(1675年)杨朝梁因奉命配合官军平定吴长毛有功,授以洮岷协副将,并加世袭拜他喇布勒哈番三品世职,准袭二次。因他又在平服“三藩”之乱,收服洮、河二州,转战巩昌、临洮、阶州、岷州等地,以功授洮岷协副将,为甘州城土司(未赴任)。后又旨令杨朝梁为驻兰总尉。此时杨朝梁因年事已高,精力不足,辞去了驻兰总尉之职,准其仍居守故地,护汉、藏、蒙三族交易之边塞,并赐子孙后代都可获土司头衔,每年赏白银244两。回居卓尼后,采取“寓兵于民”的措施,进行户籍登记,将所属百姓划分到各个军营。同时,对当地的市场价格、粮食作了调査,专设6个内务官掌管市价平衡和斗行之事。并设外务官4人,管家3人,小头儿(小头人)24人。对于边远地方,依照明代屯军、屯民编制设旗,不够设旗条件的地方以什尕分别管理。从此卓尼48旗的基本雏形已经形成。后又令各营出兵,收复了欧化和卡加6部。接着用兵迭部,劝降了迭部各部落首领。收复17部落,并派头人管理。同时为了长期地从根本上统治迭部藏区,采取了宗教措施。自身也是晚年忏悔,崇信佛教,广舍布施,维修寺院,用金银粉汁书写了广略《般若经》多函。
  杨威(?〜1692)为卓尼第十任土司,藏名罗桑东主,系杨朝梁长子。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袭职。从小拜名师读书,颇有学识,对佛教的信仰也很虔诚。长大后娶汉族豪门之女魏朋为妻。他的青壮年时代正处于洮州、岷州、巩昌等地兵荒马乱的岁月。康熙十四年(1675年)四月初八日奉命率兵七千攻打洮州城,后又随父带兵转战岷州、西固、武都等地,因功于六月二十一日,在赐封其父的同时,授封为随营游击兼指挥佥事之职,并赐金印一枚及官帽、官衣、绸缎等大量物品。1688年起噶尔丹屡次侵扰内外蒙古,杨威奉命率兵到达奥西(疑为厄鲁特西部)时,噶尔丹人闻风而逃,未动刀枪,凯旋而归。此时,迭部各部不服统属,杨威又派兵征讨,捕其首领,宣布法律,告示安民,将迭部沟全部收服。并将收复的各部划分旗下管理,派选总管,总管之下又聘年迈者协理事务。同时按佛教法规新颁布了森严的法律条规,启迪僧俗弃恶扬善。迭部沟的收复,使杨土司的统治范围在原来22旗的基础上整整增加了一倍,共辖44旗,516族,地跨洮、叠二州。他还在古雅贡钦巴的协助下,使垂巴、申扎、迭当等地的苯教徒改信格鲁派(黄教)。自己曾兼录珠寺法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杨威主持下卓尼寺建了两座佛塔,新修了铜佛和阿闺佛殿。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十月上旬,用白银640两,整理补全了《丹珠尔》藏经。为佛教在卓尼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础。1692年,与其父杨朝梁相继辞世。
  杨汝松(1686〜?)卓尼第十一任土司,藏名摩哨贡布,系杨威长子。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继承了父职。因系7岁幼童,一切事务由其母罗桑草和属下总管料理。他在名僧高师的指导下,学习藏汉两文,16岁与阿拉善王爷摩达颜之女曼香娃结亲。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二月,奉命征服了舟曲武坪24部掀起的反清活动,并按建制,划分为黑番4旗。黑番4旗的归服使杨土司的统治范围向南(四川省松潘龙安界)推进400余里。形成南北510余里,东西190余里的辖区。加上原来的44旗,共48旗16章尕、642族。并将收复及划分情况转奏皇帝,康熙皇帝赐了金、铜合铸的大印一枚及白银、绸缎、茶、布等许多物品。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与其弟阿旺赤烈加措国师去京朝觐,适逢康熙皇帝岀宫游猎,将其一行人等编入随从的行列。汝松为皇帝表演了精彩的马术和高超的箭法。皇帝大喜,赏赐甚丰。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因准噶尔军队进入前藏,杨汝松奉旨率兵抵通天河中游驻守,受到朝廷的嘉奖。并分别封随军将领为总兵、千总、把总等官职,并赐以白银布匹等作为物质奖励。接着又出兵收服了欧化等地,辖区不断扩大,但其边缘地带鞭长难及,遂将迭部的撒茹、仓茹归松州府管辖,下作格归河州府管理。杨汝松为了刊印《甘珠尔》大藏经,在其夫人的建议下,免除了刻版者的税收、徭役,并封他们为达汗(有权势者,古代蒙古官职名),由看仁波钦依据理塘、北京和拉萨三种印版整理岀蓝本,并对错别字进行了更正和校订。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阴历六月初四开始刻写印版,到雍正九年(1731年)阴历四月二十一日全部刻完,历时9年。请恰盖佛、道旦加措、看仁波钦•罗桑旦贝坚参等主持举行了盛大的开光仪式。先后用于刻写《甘珠尔》的费用计白银17525两。
  杨冲霄(1703〜?)卓尼第十二任土司,藏名嘉样闹布,系杨汝松之子。杨冲霄幼时,聪明过人,拜请有名的藏汉族学者学习藏汉两文,精通书写技巧及诵读方法等。14岁完婚。1723年继父位。1925年奉诏平服了考包各部的民变,深得清廷嘉奖。1731年清政府为了加强边备,土司奉令又从自己的属民中抽调500多名壮男,到乔当科完成了筑城任务。因功被封为“奏员总督的顶戴花翎,政教二业的施主”。不久又应召率兵随官兵征讨闹窝佳斯合的反叛,因功受奖,得金、银、绸缎等物。
  1734年前后,杓哇旗的部分属民在南拉秀等的带领下,要求脱离土司的统治,投靠陕西府。在土司四处疏通并转奏皇帝后,仍属土司管辖。他的后半生,把主要的精力、财力放到画佛像、造佛塔上面,请画师绘制了十二班智达、十八罗汉、白绿度母等60多幅佛像。又请闻名全国的青海仁贡画师、雕塑家赤烈达尔吉塑成高约2米的宗喀巴等尊者佛像,雕塑了翡翠度母、海螺观音等珍品。除此之外还印了很多佛经。粗算有文字记载的投资加各种供品的折银数额共38313两。
  杨冲霄妻仁钦华宗,工于刺绣“唐卡”,在藏地享有盛誉,许多寺院都保存其刺绣的佛像,尤以刺绣宗喀巴师徒像最为著名。
  杨昭(1723-1749)系杨冲霄之子,按序排列为第十三任,曾代父理政数年,未及正式承袭而亡,享年26岁。
  杨声(1743〜1844)卓尼第十四任土司,藏名丹松次仁,系杨昭的长子。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承袭土司之职,因年幼,政教事务均由其祖母仁钦华宗代理“护印”。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开始理政。杨声在其祖母仁钦华宗的影响下,继承了笃信佛法的家风。继刊印《甘珠尔》之后,从1753年至1772年,参照拉萨版、北京版、理塘版进行综合、校刊、补正,完成了《丹珠尔》大藏经的印版。卓尼版大藏经印版的刻写是大藏经刻版史上的一次创举。卓尼版《丹珠尔》的刻写,引起了全国的佛门高徒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资助。全部社会集资总计白银2168.5两,从土司库中先后支出的财物折白银为13937.7两。并专门修建了藏经阁。
  杨宗业(1780〜1813)卓尼第十五任土司,藏名丹增仁钦青嘉,系杨声长子。于1780年承袭父职。1781年因派兵镇压苏四十三等领导的反清回民大起义有功,奉赏三品顶戴花翎,领受兵部号纸。1784年以剿通渭县石峰堡田伍事件有功,赏给大缎二匹。杨宗业撤兵返卓尼后,因积劳成疾,不能亲政,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夭亡,由其弟杨宗基于1814年袭职。
  杨宗基(1783〜1844)卓尼第十六任土司,藏名拉尊洛桑仁钦丹增,法号钦嘉久美道吉。系杨声次子,杨宗业之弟。从小按例入寺,任禅定寺僧纲。因其兄过早去世,他破例以土司直系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还俗,承袭土司职务兼摄禅定寺世袭僧纲。
  杨元(1828〜?)卓尼第十七任土司,藏名仁钦丹增青嘉陈勒道吉,系杨宗基三子(因长子早夭,次子任禅定寺僧纲)。他精通藏汉两文,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承袭父职。做事颇有见地,原乌斯藏地方政府使团进京,需经洸州衙门引见,经杨元疏通允许直接呈报,杨元因此受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杨元因跟随青海大臣达洪阿剿捕黑错(今合作)民变,屡次嘉奖,并赏给三品顶戴。
  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十一日洮州回族起事,杨元遣兵在羊撒平复。继又剿办青海循化民变,并派兵驻扎土门关戍守。清政府赏给杨元二品花翎加志勇巴图鲁名号。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己亥,杨元因收抚洮州新旧两城赏给头品顶戴,从此地方安靖,又给杨元照头等之功加升一级。杨元除了处理地方事务之外,早晚敬佛诵经,并与其弟贡嘎宁布共同主持兴建佛寺,先后在路珠寺建立了上续部扎仓,在恰盖寺建立了因明学院。在位时,卓尼禅定寺和其所属的27寺为鼎盛时期。
  杨作霖(?〜1902)卓尼第十八任土司,藏名才旺索南道吉,系杨元长子。同治二年(1863年),随同其父剿抚地方变乱中屡立战功。同治六年(1867年)清廷赏二品顶戴花翎。后又以收复洮州,攻克官堡,战绩卓著,于同治九年(1870年)赏加头品顶戴花翎。光绪元年(1874年)代父署理政务,光绪六年(1880年)正式承袭父职,兼任禅定寺僧纲。一生喜作书画。光绪六年(1880年)四月,卓尼土司的辖区西固瓜子沟爆发了以古旦巴为首的4000余藏族群众的反清斗争,先后攻占武坪、峰迭等堡寨,继而进攻西固。由于杨作霖在镇压瓜子沟事件中很不得力,引起朝廷和官军的不满,意图改土归流削弱他的势力。逐渐以蚕食周边的办法,压缩其势力范围。作霖无子,临终前与秘书李养山商定,由侄孙杨积庆承袭土司职务。
  杨积庆(1889〜1937)卓尼第十九任土司。字子余,藏名罗桑丹增南杰道吉,系杨作霖的侄孙,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破例承袭了土司之位,并兼护国禅师。
  杨积庆袭位时,卓尼土司的势力虽已受到抑制,但仍保有48旗的辖地,东至岷州归安里交界60里,南至西固四川松潘龙安交界400余里,西至洮州户口六哨虫库交界130里,北至洮州作盖交界110里,共辖520族,13750户。两万多平方公里,居民62750人。报部土兵2千名,原设守备1员,千总2员,把总4员,外委7员,把守暗门5座,隘口25处。为工巩固封建庄园制度和进一步发展地方势力,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经济上除了调整健全原有制度外,注重畜牧业的发展,并设置了自己的贸易商号一“义美利”,将商品交换尽可能控制在卓尼境内。在政治上对内进一步健全权力机构,强化统治制度。在所属地区建立了旗、族会议制度,以选举产生各旗、族的总管和头人。为了监督土司政令在各旗的执行,在各旗设长宪一人,由土司衙门直接委派。在军事上,一方面沿用旧习,即“上马为兵,下马为民”的全民皆兵制度;另一方面又根据实际需要,着重从事常备兵的建设,增设营团机构,扩大兵马人数,改善武器装备,并请军事教官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并在洮河沿岸的重要通道修筑工事,完成了一整套军事设施。
  1906年,杨积庆参与洮州厅査办江岔、占哇抢劫案,陕甘总督升允以“卓著勤劳”保奏加军功一级,并赏顶戴花翎。1914年白朗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向临潭进军时,他率兵拆断野狐桥,义军以布索为桥渡河,索断伤亡数百。同年12月26日陆军总长段祺瑞授于他陆海军“五等文虎勋章。1922年,创办柳林小学。1925年4月23日,美国地理学会调査团负责人洛克率美国哈佛大学植物调査采集队来卓,他为调査活动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1926月10月,他奉命修筑松潘至卓尼公路,年底完工通车。1928年河湟事变发生后,刘郁芬委托他为洮岷路游击司令,并给予武器、军饷,调兵把守过土门关。后遵刘郁芬、戴靖宇的电令,酿成了临潭回民蒙难事件,伤害了回藏民族之间长期以来的友好感情。1937年,杨积庆接国民党甘肃省政府命令,派其部下团长姬从周给胡宗南部队往四川运盐、粮,姬的卖力,深得胡之赏识,遂委姬为“前方剿匪司令”因受杨阻未能就职,引起姬的怨愤。
  杨积庆精明能干,精通藏、汉文,虽未出过卓境,但每天都看报纸,及时地掌握国内外的形势,他在上海、天津等地设有商行,常有书信、货物来往。他的思想开明,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推广先进技术和文化,嗜好摄影,还在卓尼首次架设电话,组装500瓦发电机。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迭部时,仓官按杨积庆的暗示,将曹日仓的麦粮暗中接济了红军,红军总政治部在仓板上写下了 “此仓内粮是杨土司庄家粮,希望各单位节约用粮”等,并在仓内留下了一些江西苏维埃纸币支付粮款。1936年红二方面军占领新城后,他亲拟书信,派吴国屏和麻丑哥带马2匹,肥羊数只,连夜到新城红军指挥部表示慰问。因杨积庆对过境红军未加堵截,长期觊觎卓尼的国民党新编十四师师长鲁大昌以“开仓供粮,私通红军”等罪名告在了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处,此事不了了之。后鲁大昌派营长窦得海率队夜间潜入司令衙署博峪,煽动杨下属团长姬从周、方秉义等发动反杨内乱, 于1937年农历7月29日爆发了 “博峪事变”,杨积庆及其长子杨昆同时遇害。
  卓尼第二十任土司杨复兴系杨积庆次子,藏名班玛旺秀。1937年博峪事变发生后,其母杨守贞上告到省。农历8月11日国民党中央委员田昆山奉命査办卓尼事件,根据卓尼群众的请求,经省政府批准:一、任命杨复兴为洮岷路保安司令,原秘书长杨一隽为参谋长;二、成立设治局,由临潭县县长薛达兼任卓尼设治局局长;三、任命杨汝凤为民兵第一团团长、赵希云为第二团团长、杨景华为第三团团长。
  1943年九月,岷县专员胡受谦,保四团团长吉猛到卓尼,整编洮岷路保安司令部,任命设治局长兼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卓尼司令部与设治局合署办公。自此卓尼土司政教合一的制度进入“改土归流”过程,开始推行保甲制度,其间虽经插岗群众武装抵制,但大部地区已实际实行。
  1946年春成立了自卫特捐委员会,经半年捐集白洋2万余元,用12000块白洋从甘肃省保安司令部购进步枪200支,子弹20000发,其余作为杨复兴晋见蒋介石的盘费及礼品。于1947年8月晋见蒋介石,并应允杨进陆军大学深造的请求。1947年冬,国民政府国防部电调杨复兴赴南京陆军大学受训。毕业后授予洮岷路少将保安司令之职。杨复兴于1949年初返归卓尼,首先整顿军务,举办卓尼军官训练班。1949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北,杨复兴率其部下于1949年9月11日起义。从此投身革命事业,历任卓尼自治区行政委员会主任、卓尼县县长、甘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西北民院副院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人物

些地
相关人物
赞普必力
相关人物
扎西
相关人物
噶吉
相关人物
杨洪藏
相关人物
杨臻
相关人物
杨葵明
相关人物
杨朝梁
相关人物
杨威
相关人物
杨汝松
相关人物
杨冲霄
相关人物
杨昭
相关人物
杨声
相关人物
杨宗业
相关人物
杨宗基
相关人物
杨元
相关人物
杨作霖
相关人物
杨积庆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