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代人物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64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代人物传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728-730
摘要: 吐谷浑(生活在西晋时期)系辽东鲜卑族,因与其弟发生争执,于西晋永嘉末年(312年前后)率部辗转到枹罕(临夏),逐步占据洮河以西,甘松(岷县)以南,白兰(巴颜喀喇山)以北,成为甘青羌人的统治者。子孙沿袭总共350年,后为吐蕃所灭。
关键词: 人物传记 人物记载

内容

吐谷浑(生活在西晋时期)系辽东鲜卑族,因与其弟发生争执,于西晋永嘉末年(312年前后)率部辗转到枹罕(临夏),逐步占据洮河以西,甘松(岷县)以南,白兰(巴颜喀喇山)以北,成为甘青羌人的统治者。子孙沿袭总共350年,后为吐蕃所灭。
  阿才(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为吐谷浑之九世继承者。阿才执政时,征服氐羌,成为强国。辖有青海北部及东部一带(包括今甘南),遣使到南朝刘宋处朝贡,刘义符在243年封其为浇河公(浇河为青海贵德),自称沙州刺吏。阿才临死,将二十个儿子叫到床前,各发一箭,一折即折,将箭捆起,无人能折。藉以教育子弟团结一致的道理。其后代至唐时,曾先后封“西平郡王"、“河源郡王”。
  李晟(727〜793)字良器,唐洮州临潭人,唐朝名将。晟幼好骑射,18岁从军,屡立战功,曾在高当川击破叠州叛羌,在罕山击宕州连狂羌,升任右羽林大将军。唐广德初,击破党项羌高玉等,以功授特进、试光禄卿,转试太常卿。
  唐大历初,李抱玉任凤翔节度使,李晟为右军都将。769年,吐蕃军围攻灵州(今宁夏灵武),李抱玉令晟率兵五千解围,晟曰:“以众则不足,以谋则太多!”即率兵一千疾出大震关,攻克定秦堡,俘虏首领慕容谷钟而还,蕃军闻之即撤兵,灵州之围遂解。李晟因功升开府仪。后拜为司徒兼中书令,封西平郡王,卒赠太师,谥号忠武,有15子, 知名者愿、宪、愬、听。
  李愿(?〜825)唐洮州临潭人,李晟之子。少廉谨,偕父荫提任为银青光禄大夫, 太子宾客,上柱国,赐门戟(古代官员仪仗)。796年,转左卫大将军,继升为检校礼部尚书兼夏州刺史、武宁军节度使,后因病先退,以其弟李愬代之。病愈后,任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凤翔尹、凤翔、陇右节度使。822年任检校司空兼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因以严刑统治属部,其妻弟窦缓贪污纳贿,群情聚怨,而发生兵变,由此贬愿为隋州刺史,但念愿父有功于国,免于加罪,遂转为左金卫大将军。后又恢复检校司空兼河中尹,充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825年卒,赠司徒名号。
  李愬(773-821)字元直,唐代洮州临潭人,李晟之子。好骑善射,颇有筹略。曾任坊、晋二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
  814年,兵踞申、光、蔡三州的吴元济叛,唐兴兵讨伐,连年不克。愬上表求战,于816年任唐、隋、邓(今豫、鄂交界处)节度使,驻军吴元济西。愬沉勇长算,表面不肃军政,以麻痹对方,暗中抚养士卒,善待降将以伺战机。次年冬,出其不意乘雪夜袭蔡州,一举生擒吴元济,成为战史中奇袭之范例。817年,进授检校尚书左仆射,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襄、邓、隋、唐、郢、均、房等州观察使,上柱国,封凉国公。
  818年,青州节度副使李师道叛,愬又任武宁节度使,生擒叛将50人,平叛之后,授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长、昭义节度使、魏博节度使。821年10月,在河南洛阳谢世,唐穆宗为其破例加等致丧,赠太尉,谥号武。
  李听(779-839)字正思,唐洮州临潭人,李晟之子。7岁以父荫授太常寺协律郎,后随吐突承璀讨王承宗,提任神策引营兵马使。唐元和中,讨伐李师道,以听为楚州刺史,统帅淮南军,屡立战功。814年,以功授检骑左散骑常侍、夏州刺史、夏、绥、银、宥节度使。次年改任灵州大都督府长史,灵盐节度使。在任时,辖区光禄渠年久失修,淤塞荒废,为恢复屯田以便转运粮饷,兴修渠道灌田千顷,被授检校工部尚书,并相继任检校兵部尚书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渭州刺史、义成军节度使。828年,率军平魏博叛军,以功封凉国公。后御史中丞温造等劾奏渭州之乱系李听所致,遂解听兵权。旋又复检校司徒、邠宁节度使。832年转为武宁军节度使。次年出守凤翔,后又为河中尹、河中、晋、慈、隰节度使。839年病逝,赠司徒。
  瞎毡(?〜1058)唃厮啰前妻李氏所生。唃厮啰政权后期,李立遵与唃厮啰政见不协而决裂,李氏遂之失宠。1036年,李氏带瞎毡与磨毡角依附李立遵,迁居龛谷,控制黄河以南洮水流域。宋为使唃厮啰政权属部的河淳各派政治力量都成为抗击西夏的助臂.派官员赵旳给李氏投书致礼,招其归附。1039年封瞎毡为澄州团练使。瞎毡遣使入宋,贡名马190匹,金12两,铁甲1副。之后历年派使入贡,都得到加倍的回赐,从而加强了河湟一带少数民族与北宋之间的交往。
  1054年4月,瞎毡率兵援助宋军弹压渭州沙精谷蕃部立有战功,宋廷倍加封赐,月增大彩5匹,角茶5斤,给其妻李萨勒封号。瞎毡又娶秦州伏羌寨蕃部李克星女为妻。1058年瞎毡卒,长子木征承袭其职。
  木征(?〜1077)瞎毡之子,宋代甘青藏族地方政权首领。瞎毡亡,木征年幼不能自立,' 由青唐族头领瞎药鸡罗和僧鹿遵迎居洮州,谋立为王,以统辖洮、岷、叠、宕等州及武胜军诸羌。后迁河州,转迁安江城。
  熙宁间,木征屡败于宋将王韶,遂于熙宁七年四月(1074年)举洮州、河州降宋。宋帝赐姓名并授荣州团练使。六月,封其母为寿安郡君,妻包氏为咸宁郡君,在洮、河二州划地50顷。1077年,木征领宋军擒拿当地大首领隆吉卜,以功迁合州防御使。是年卒, 宋赠封为“镇洮军节度观察留后”。王韶(1029〜1081)字子纯,北宋江州德安(今江西)人。进士及第,调新安主簿、建昌军司理参军。熙宁初,曾游历陇右,遍观山川,访求西北详情。面对宋、金、夏对峙局面,深感收复河湟的必要,即上书宋廷,提出西平西夏,必先收复河湟,使西夏腹背受敌。但收复河湟,必须以恩信招抚各羌族,使与夏人无连结。宋神宗遂任王韶为秦凤经略司。熙宁四年八月(1071年),置洮河安抚司,命王韶主其事。熙宁五年七月(1072年),王韶击破蒙罗角、抹耳水巴族。河州蕃族首领木征渡洮河来援,王韶命部将在竹牛岭(今临洮东南)虚张声势,自率主力越武胜(今临洮)击败木征部将瞎药,木征亦兵败巩令城(临潭县冶力关),王韶于武胜建立镇洮军。同年十月,又升镇洮军为熙州,置熙河路,辖熙、河、洮、岷及通远军,以王韶为经略指挥使兼知熙州。熙宁六年十月(1073年),攻取河州,迁枢密院直学士。后降羌叛,王韶率兵回击,木征趁间占领河州。王韶挥军攻取阿诺木藏城(在河州东南),释马徒步翻越露骨山(白石山),兵进洮州(今临潭、卓尼)。木征尾随,王韶回击,木征败退河州。王韶身不解甲行军五十天,平定了洮、岷、迭、宕诸州,形成包围西夏之势,以功晋升左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后加封资政殿学士、礼部侍郎,并任枢密副使。其后,因与王安石政见相悖,罢职知洪州。元丰四年(1081年)病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号“襄敏”。
  鬼章(?〜1091)又名青宜结鬼章(《资治通鉴》称果庄),系董毡属部大将。1072年,宋军克武胜关(后改熙河),宋将王韶继续向湟水流域推进,董毡为保卫唃厮啰政权,令大将鬼章率数万之众岀河州,数战于五牟谷(今和政县南)、多移谷、铁城(今临潭县陈旗)等处。复聚兵洮岷,不断打击宋军,使宋来回调兵遣将,穷于应付。为扫清鬼章在熙河地区的势力,宋在派大军之外,积极起用旧蕃部首领合攻,历十余年而未竟,只得以襟爵縻之,于1077年授鬼章为廓州刺史。1082年,鬼章随董毡出征,攻打西夏边城有功,宋授其为甘州团练使。1083年,董毡死,阿里骨继位,遂改弦易辙,使鬼章收复被宋占领之熙河六州,鬼章即联合西夏袭宋,一举破洮州,并挥众加固城池。岷州知州种谊与姚兜两路出师,利用大雾掩护,包围洮城。当浓雾散开,鬼章军见城已被困,疑宋军从天而降,仓促迎战,鬼章及其大首领九人兵败被擒,监送汴京。1091年,病卒于汴京。
  赵阿哥昌土波恩(吐蕃)乌斯藏掇族人,系诸羌豪富之一,世居临洮,附宋后赐姓赵。阿哥昌貌甚伟,勇猛过人。金贞佑年间(1214〜1216年)因军功授熙河节度使。金归元后,元太宗窝阔台次子阔端遣兵西征,于中统元年(1260年)任赵阿哥昌为叠州安抚使,课农安民,遂成世袭土司,年八十卒于官,后辈袭会川土司。
  南秀节(?〜1388)明永乐赐姓昝,称昝南秀节,藏族,洮州底古族头目,为临潭昝土司始祖。受封土司后,始建土司衙门于临潭县流顺乡眼藏族村,后移驻东山,旋迁资堡。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南秀节率部落诸族,投曹国公李文忠。次年,又调集各部族协修洮州(今临潭新城)城池。洪武十九年(1387年),随洮州指挥马悴出征叠州(今迭部)有功,授世袭中千户所百户职,防守洮州边隘。洪武二十年(1388年)南秀节病卒,其子卜尔结承袭其职。土司职务先后承袭19任,最末一任为昝振华,民国25年(1936年)袭职。
  仁钦华宗亦称李氏,生卒年不详。卓尼第十二任土司杨冲霄之妻,工于刺绣“唐卡”,在藏地享有盛誉,许多寺院都保存其刺绣的佛像,尤以刺绣宗喀巴师徒像最为著称,其刺绣的速度惊人,只用一夜时间即可完成一幅唐卡。
  仁钦华宗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代理其孙第十四任土司杨声处理政教事务,称作 “护印”。在其影响下,土司杨声继承了信仰佛法的家风。1766年2月,仁钦华宗请拉卜楞寺大活佛二世嘉木样协巴•久美旺布来卓尼,为卓尼版《丹珠尔》作序和编排纲目。在她和土司杨声的共同努力下,继刊印《甘珠尔》之后,于1772年又完成了《丹珠尔》大藏经的印版。卓尼版大藏经印版的刻写是大藏经刻版史上的一次创举,并引起了国内外藏学界的高度评价。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人物

吐谷浑
相关人物
阿才
相关人物
李晟
相关人物
李愿
相关人物
李愬
相关人物
李听
相关人物
瞎毡
相关人物
木征
相关人物
王韶
相关人物
鬼章
相关人物
赵阿哥昌
相关人物
南秀节
相关人物
仁钦华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