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生活在西晋时期)系辽东鲜卑族,因与其弟发生争执,于西晋永嘉末年(312年前后)率部辗转到枹罕(临夏),逐步占据洮河以西,甘松(岷县)以南,白兰(巴颜喀喇山)以北,成为甘青羌人的统治者。子孙沿袭总共350年,后为吐蕃所灭。
阿才(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为吐谷浑之九世继承者。阿才执政时,征服氐羌,成为强国。辖有青海北部及东部一带(包括今甘南),遣使到南朝刘宋处朝贡,刘义符在243年封其为浇河公(浇河为青海贵德),自称沙州刺吏。阿才临死,将二十个儿子叫到床前,各发一箭,一折即折,将箭捆起,无人能折。藉以教育子弟团结一致的道理。其后代至唐时,曾先后封“西平郡王"、“河源郡王”。
李晟(727〜793)字良器,唐洮州临潭人,唐朝名将。晟幼好骑射,18岁从军,屡立战功,曾在高当川击破叠州叛羌,在罕山击宕州连狂羌,升任右羽林大将军。唐广德初,击破党项羌高玉等,以功授特进、试光禄卿,转试太常卿。
唐大历初,李抱玉任凤翔节度使,李晟为右军都将。769年,吐蕃军围攻灵州(今宁夏灵武),李抱玉令晟率兵五千解围,晟曰:“以众则不足,以谋则太多!”即率兵一千疾出大震关,攻克定秦堡,俘虏首领慕容谷钟而还,蕃军闻之即撤兵,灵州之围遂解。李晟因功升开府仪。后拜为司徒兼中书令,封西平郡王,卒赠太师,谥号忠武,有15子, 知名者愿、宪、愬、听。
李愿(?〜825)唐洮州临潭人,李晟之子。少廉谨,偕父荫提任为银青光禄大夫, 太子宾客,上柱国,赐门戟(古代官员仪仗)。796年,转左卫大将军,继升为检校礼部尚书兼夏州刺史、武宁军节度使,后因病先退,以其弟李愬代之。病愈后,任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凤翔尹、凤翔、陇右节度使。822年任检校司空兼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因以严刑统治属部,其妻弟窦缓贪污纳贿,群情聚怨,而发生兵变,由此贬愿为隋州刺史,但念愿父有功于国,免于加罪,遂转为左金卫大将军。后又恢复检校司空兼河中尹,充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825年卒,赠司徒名号。
李愬(773-821)字元直,唐代洮州临潭人,李晟之子。好骑善射,颇有筹略。曾任坊、晋二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
814年,兵踞申、光、蔡三州的吴元济叛,唐兴兵讨伐,连年不克。愬上表求战,于816年任唐、隋、邓(今豫、鄂交界处)节度使,驻军吴元济西。愬沉勇长算,表面不肃军政,以麻痹对方,暗中抚养士卒,善待降将以伺战机。次年冬,出其不意乘雪夜袭蔡州,一举生擒吴元济,成为战史中奇袭之范例。817年,进授检校尚书左仆射,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襄、邓、隋、唐、郢、均、房等州观察使,上柱国,封凉国公。
818年,青州节度副使李师道叛,愬又任武宁节度使,生擒叛将50人,平叛之后,授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长、昭义节度使、魏博节度使。821年10月,在河南洛阳谢世,唐穆宗为其破例加等致丧,赠太尉,谥号武。
李听(779-839)字正思,唐洮州临潭人,李晟之子。7岁以父荫授太常寺协律郎,后随吐突承璀讨王承宗,提任神策引营兵马使。唐元和中,讨伐李师道,以听为楚州刺史,统帅淮南军,屡立战功。814年,以功授检骑左散骑常侍、夏州刺史、夏、绥、银、宥节度使。次年改任灵州大都督府长史,灵盐节度使。在任时,辖区光禄渠年久失修,淤塞荒废,为恢复屯田以便转运粮饷,兴修渠道灌田千顷,被授检校工部尚书,并相继任检校兵部尚书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渭州刺史、义成军节度使。828年,率军平魏博叛军,以功封凉国公。后御史中丞温造等劾奏渭州之乱系李听所致,遂解听兵权。旋又复检校司徒、邠宁节度使。832年转为武宁军节度使。次年出守凤翔,后又为河中尹、河中、晋、慈、隰节度使。839年病逝,赠司徒。
瞎毡(?〜1058)唃厮啰前妻李氏所生。唃厮啰政权后期,李立遵与唃厮啰政见不协而决裂,李氏遂之失宠。1036年,李氏带瞎毡与磨毡角依附李立遵,迁居龛谷,控制黄河以南洮水流域。宋为使唃厮啰政权属部的河淳各派政治力量都成为抗击西夏的助臂.派官员赵旳给李氏投书致礼,招其归附。1039年封瞎毡为澄州团练使。瞎毡遣使入宋,贡名马190匹,金12两,铁甲1副。之后历年派使入贡,都得到加倍的回赐,从而加强了河湟一带少数民族与北宋之间的交往。
1054年4月,瞎毡率兵援助宋军弹压渭州沙精谷蕃部立有战功,宋廷倍加封赐,月增大彩5匹,角茶5斤,给其妻李萨勒封号。瞎毡又娶秦州伏羌寨蕃部李克星女为妻。1058年瞎毡卒,长子木征承袭其职。
木征(?〜1077)瞎毡之子,宋代甘青藏族地方政权首领。瞎毡亡,木征年幼不能自立,' 由青唐族头领瞎药鸡罗和僧鹿遵迎居洮州,谋立为王,以统辖洮、岷、叠、宕等州及武胜军诸羌。后迁河州,转迁安江城。
熙宁间,木征屡败于宋将王韶,遂于熙宁七年四月(1074年)举洮州、河州降宋。宋帝赐姓名并授荣州团练使。六月,封其母为寿安郡君,妻包氏为咸宁郡君,在洮、河二州划地50顷。1077年,木征领宋军擒拿当地大首领隆吉卜,以功迁合州防御使。是年卒, 宋赠封为“镇洮军节度观察留后”。王韶(1029〜1081)字子纯,北宋江州德安(今江西)人。进士及第,调新安主簿、建昌军司理参军。熙宁初,曾游历陇右,遍观山川,访求西北详情。面对宋、金、夏对峙局面,深感收复河湟的必要,即上书宋廷,提出西平西夏,必先收复河湟,使西夏腹背受敌。但收复河湟,必须以恩信招抚各羌族,使与夏人无连结。宋神宗遂任王韶为秦凤经略司。熙宁四年八月(1071年),置洮河安抚司,命王韶主其事。熙宁五年七月(1072年),王韶击破蒙罗角、抹耳水巴族。河州蕃族首领木征渡洮河来援,王韶命部将在竹牛岭(今临洮东南)虚张声势,自率主力越武胜(今临洮)击败木征部将瞎药,木征亦兵败巩令城(临潭县冶力关),王韶于武胜建立镇洮军。同年十月,又升镇洮军为熙州,置熙河路,辖熙、河、洮、岷及通远军,以王韶为经略指挥使兼知熙州。熙宁六年十月(1073年),攻取河州,迁枢密院直学士。后降羌叛,王韶率兵回击,木征趁间占领河州。王韶挥军攻取阿诺木藏城(在河州东南),释马徒步翻越露骨山(白石山),兵进洮州(今临潭、卓尼)。木征尾随,王韶回击,木征败退河州。王韶身不解甲行军五十天,平定了洮、岷、迭、宕诸州,形成包围西夏之势,以功晋升左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后加封资政殿学士、礼部侍郎,并任枢密副使。其后,因与王安石政见相悖,罢职知洪州。元丰四年(1081年)病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号“襄敏”。
鬼章(?〜1091)又名青宜结鬼章(《资治通鉴》称果庄),系董毡属部大将。1072年,宋军克武胜关(后改熙河),宋将王韶继续向湟水流域推进,董毡为保卫唃厮啰政权,令大将鬼章率数万之众岀河州,数战于五牟谷(今和政县南)、多移谷、铁城(今临潭县陈旗)等处。复聚兵洮岷,不断打击宋军,使宋来回调兵遣将,穷于应付。为扫清鬼章在熙河地区的势力,宋在派大军之外,积极起用旧蕃部首领合攻,历十余年而未竟,只得以襟爵縻之,于1077年授鬼章为廓州刺史。1082年,鬼章随董毡出征,攻打西夏边城有功,宋授其为甘州团练使。1083年,董毡死,阿里骨继位,遂改弦易辙,使鬼章收复被宋占领之熙河六州,鬼章即联合西夏袭宋,一举破洮州,并挥众加固城池。岷州知州种谊与姚兜两路出师,利用大雾掩护,包围洮城。当浓雾散开,鬼章军见城已被困,疑宋军从天而降,仓促迎战,鬼章及其大首领九人兵败被擒,监送汴京。1091年,病卒于汴京。
赵阿哥昌土波恩(吐蕃)乌斯藏掇族人,系诸羌豪富之一,世居临洮,附宋后赐姓赵。阿哥昌貌甚伟,勇猛过人。金贞佑年间(1214〜1216年)因军功授熙河节度使。金归元后,元太宗窝阔台次子阔端遣兵西征,于中统元年(1260年)任赵阿哥昌为叠州安抚使,课农安民,遂成世袭土司,年八十卒于官,后辈袭会川土司。
南秀节(?〜1388)明永乐赐姓昝,称昝南秀节,藏族,洮州底古族头目,为临潭昝土司始祖。受封土司后,始建土司衙门于临潭县流顺乡眼藏族村,后移驻东山,旋迁资堡。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南秀节率部落诸族,投曹国公李文忠。次年,又调集各部族协修洮州(今临潭新城)城池。洪武十九年(1387年),随洮州指挥马悴出征叠州(今迭部)有功,授世袭中千户所百户职,防守洮州边隘。洪武二十年(1388年)南秀节病卒,其子卜尔结承袭其职。土司职务先后承袭19任,最末一任为昝振华,民国25年(1936年)袭职。
仁钦华宗亦称李氏,生卒年不详。卓尼第十二任土司杨冲霄之妻,工于刺绣“唐卡”,在藏地享有盛誉,许多寺院都保存其刺绣的佛像,尤以刺绣宗喀巴师徒像最为著称,其刺绣的速度惊人,只用一夜时间即可完成一幅唐卡。
仁钦华宗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代理其孙第十四任土司杨声处理政教事务,称作 “护印”。在其影响下,土司杨声继承了信仰佛法的家风。1766年2月,仁钦华宗请拉卜楞寺大活佛二世嘉木样协巴•久美旺布来卓尼,为卓尼版《丹珠尔》作序和编排纲目。在她和土司杨声的共同努力下,继刊印《甘珠尔》之后,于1772年又完成了《丹珠尔》大藏经的印版。卓尼版大藏经印版的刻写是大藏经刻版史上的一次创举,并引起了国内外藏学界的高度评价。
第二节近、现代人物传
杨锡龄(?〜1934)藏族,卓尼县柳林镇人,杨积庆部支队长。1925年刘郁芬任甘肃督办后,各地镇守使、统领联合反刘。临洮统领宋有才联络卓尼统领杨积庆,共同出兵兰州,宋有才部团长鲁大昌率部先行,杨率藏兵千余人进至临、康两县交界的莲花山,坐观成败。鲁大昌部在关山与刘郁芬所属倪玉声旅接火,鲁大昌溃败逃到岷县,倪在追鲁途中,遇杨锡龄部,杨附倪,受命领兵共同追剿鲁大昌,结怨于鲁。
1928年河湟事变发生后,刘郁芬委任卓尼土司杨积庆为洮岷路游击司令,杨锡龄任第二支队长,受命率骑兵两千把守土门关,在与马仲英部遭遇时,杨不敌,撤至美武新旧寺驻防。1929年,任卓尼藏兵第一团团长。
1929年冬,鲁大昌在刘德胜的护送下至卓尼禾驼寺居住。杨曾向杨积庆建议将鲁除掉以绝后患。杨积庆未采纳,为后来发生的博峪事变留下了祸患。
1930年,鲁大昌与杨积庆为临潭县印发生冲突,杨锡龄以杨积庆的名义调集卓尼兵力三、四千人,亲自带领常备兵一个连,由禾驼寺截击,营长姬从周领兵沿洮河东下追击,两面夹攻,鲁大昌部李和义败退。鲁大昌对杨怀恨在心。
1934年八、九月间,杨锡龄因公去兰州,在返回途中,夜宿临洮辛甸,鲁大昌秘密授命驻辛甸部属,将杨锡龄及同行五人枪杀于洮河岸边。
怀来仓肋巴佛(1916.10.17-1947.6)乳名康三哥,藏族,祖籍夏河县拉卜楞镇。父洛藏,母李良存,和政县人。
1922年8月,洛藏在积石山县吹麻滩被地主依不拉害死。1923年8月,李良存领着康三哥去导河镇守使衙门告状,公堂上,康三哥直立不跪,镇守使厉声喝道:“你是什么人,竟敢不跪?”康三哥朗声答道:“我是活佛。”此时,适值和政县松鸣崖寺僧人正在寻找该寺17世怀来仓的转世灵童,消息传出,便被认定。遂迎入松鸣岩寺(因相传第一世怀来仓活佛岀生时,其母难产,是割开肋巴骨取出胎儿的,故有肋巴佛之谓),后到卓尼县康多寺(水磨川寺)学经9年,取经名金巴嘉木措。1931年授戒,在康多寺“坐床”。
肋巴佛在康多寺学经期间,地方劣绅逼迫其家几度逃难,母亲悲愤走失,大哥康殿祥因保护红军遭马步芳部队惨杀。于是肋巴佛将“佛救苦民”的教义引申为“以武救民”。立下誓言:“男儿报仇,十年不晚!”从此他广交社会义士,与临洮王仲甲、通渭毛克让、靖远肖焕章、广河马福善等结为好友。
1940年,肋巴佛在卓尼康多、杓哇一带秘密串连贫苦百姓,成立“草登草哇”(七部落组织),抗粮抗款,开展反暴斗争。1943年1月26日,他派年旦增为代表赴临洮苟家滩,参加了王仲甲组织的会议,决定在清明节发动起义。3月28日,在冶力关泉滩集合3000多名汉、藏群众揭竿而起,提岀“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口号,组成“饥民团”,举旗誓师,肋巴佛任总司令,下编义军3个团。29日夜,义军攻破临潭县城,击毙县长徐文英等,释放囚犯,开仓济贫。从此,各路农民纷纷响应,义军迅速壮大,仅数日,已发展到4000余人。义军在大桥关、石拉路休整后,进军岷县,在冷地口和岷县专员胡守谦所率保安大队遭遇,肋巴佛布疑兵、组织敢死队击溃敌军。4月19日,肋巴佛参加王仲甲在皋兰马坡召开的军事会议,成立“西北各民族抗日义勇军”。王仲甲任总司令,下编10路军,肋巴佛任藏兵司令。会后,挥师武都策应国民党驻武都骑兵营长张英杰起义。5月18日在岷县茶埠峪冲破了当地保安队的拦击。5月23日肋巴佛率兵救援在武山县滩歌镇被围的义军姚登甲、吴建威等部,并获全胜。6月17日,各路义军会师武都草川崖,整编为3路军和1个藏兵师,肋巴佛任藏兵师师长。会后,义军由于没有正确的领导,内部不和,再加武器给养不足,在与国民党50个团的兵力作战中,屡屡失利,最后退到起义策源地而转入地下,肋巴佛转赴夏河活动。
1944年1月13日夜,肋巴佛在石塔义、高乃的掩护下冲出夏河县保安队的围捕,前往宁夏投奔好友范新民处隐迹2年。1946年5月,肋巴佛返回和政县。1947年1月3日,他又去渭源,由夏尚忠、李喇嘛介绍与中国共产党陇右工委领导人高健君、万良才等会面。5月,由高健君、牙含章2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陇右工委决定派肋巴佛赴延安学习和汇报工作,途经平凉安国镇三十墩时,不幸遇车祸遇难,年仅31岁。
1982年,中共甘肃省委《关于1943年甘肃南部农民起义问题座谈会纪要》指出:“肋巴佛以宗教领袖活佛的身份,高举义旗,率领藏汉僧俗群众反抗国民党的暴政,后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在我国现代史上是很少见的”。为纪念这位杰岀的藏汉起义领袖,卓尼县在古雅川山上修建了肋巴佛烈士纪念亭;甘肃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肋巴佛传》; 甘肃电视台摄制了电视连续剧《肋巴佛传奇》。
年旦增(1884〜1943.8)藏族,卓尼县康多乡上加林村人。幼年出家为僧,性格倔强,人称年辣椒。1915年,被卓尼杨土司选为卫士。1942年,年旦增退役后,同肋巴佛在康多、杓哇一带秘密组织“草登草哇”(七部落组织),将有枪、有马、有斗争精神的穷苦人组织起来,开展抗粮抗款斗争。1943年1月260,年旦增奉肋巴佛之命,前往临洮苟家滩,参加了王仲甲等人召开的起义秘密会议。起义后年旦增担任总司令卫队营长。他为人耿直,作战勇敢,每次战斗,他总是第一个袒胸露背,冲锋陷阵。5月23日,义军姚登甲等部,被敌人围困在滩歌镇内,多次突围失败。正在危急时刻,肋巴佛率领藏、汉联军赶到。年旦增脱下皮袄,率先赤膊上阵,左手端枪,右手举刀,率军杀开一条血路,救出了被围义军。1943年8月初,在国民党重兵镇压下,义军被迫从武都撤回,开始转入分散的地下游击斗争。年旦增奉命奔往卓尼土司衙门,谈妥了肋巴佛暂留卓尼之事。返回到康多上加林村时,被乌龙喇嘛组织的“草周草哇”捕去,押送国民党中央第三军第十二师。后被杀害于临洮城附近的鹑鸽崖,时年59岁。
高凤西(1882〜1943)字竹岗,藏名钦饶加措,号碧云山人,汉族,卓尼县纳浪乡羊化村人,祖籍武都。3岁丧父,由寡母抚养长大,曾三次乡试,都未考取。为家庭生活计,在临潭旧以开药铺行医为业。1914年,应卓尼土司杨积庆之邀,在洮岷路保安司令部掌管文书10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利用闲暇,拜禅定寺高僧和由西藏东来传经讲法的喇嘛为师,学习藏文,研究藏文经典、辞书、文法书,通览大藏经《甘珠尔》及 《丹珠尔》等经卷。同时他又请外国传教士宋牧师教授英文。后因事与土司杨积庆意见分歧,遂辞司令部文书之职,仍返旧城从事药铺营生。1929年“河湟事件”爆发,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他也只得关闭药铺,返回羊化,开始他著书译文、编纂字典的生涯。
1929年。他怀着融洽感情、沟通语言文字及思想上的隔阂的诚心,广搜大藏经之字辞,以《四体文鉴》及英人达氏、应氏所作《英藏字典》和青海杨质夫所著《藏汉小辞典》为范本,于1938年编写成《五凤苑汉藏字典》、《辞类集成》、《翻译诸名作》等。著述就绪之际,他向国民党南京政府军委会、教育部、甘肃省政府及教育等部门呈文,要求将他编著的《五凤苑汉藏字典》、《辞类集成》、《翻译诸名作》等予以印制,但未得到任何反应。后从妹夫家借白洋200元,命长子高维遐赴内地城市购买石印机、纸张和油墨等。由于资金不足,于1941年7月,只将《五凤苑汉藏字典》石印100部发行。于1943年离世,享年71岁。
高凤西的《五凤苑汉藏字典》,是以藏文字母为序,并用当时的国音字母、罗马文字拼音,藏汉文对照,共收单词2万余条。比当时的同类字典容量增加了十分之四,分十二卷,每卷卷首又自绘洮州八景、名胜古迹,题诗其上,并用娟秀的小楷缮写成书。1938年著名史学家顾颉刚考察西北时曾到临潭新城会见高凤西,二人促膝攀谈,顾为字典写序,给予高度评价,序文中有:“沟通汉藏文化与调和汉藏情感之热忱,照人颜色,于以知其三十年来之用心苦矣”,“正足供时代之所求,为统一与团结导夫先路”之语,并道 “陇右汉人之正式研究藏文者自先生始也”。
杨世俊(1896〜1944)字一隽,临潭县新城人。1925年毕业于甘肃省立政法专门学校,先后任会宁县司法庭长、武都县、永登县县长。1936年秋,调入卓尼,担任洮岷路保安司令部秘书长。1937年博峪事变后,担任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参谋长。
1943年2月,甘南农民起义后,追剿农民起义的国民党第三军十二师师长吕纪周率部在北山一带清乡,先头部队所派3个尖兵因作恶多端被北山放哨藏兵击毙。吕纪周急电调卓尼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参谋长杨世俊率部前往该部二十团驻地康多寺协商处理藏民打死3名士兵问题。是夜,适遇藏兵杨才尕率众趁夜潜入康多寺院,刺死第三军哨兵,冲进军营杀死该军营、连长各1人,排长2人,打死打伤士兵100余人后乘夜逃走。翌晨, 杨世俊等30余名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官佐被驻军所扣。杨世俊被押解到兰州国民党第八战区。以“手令部属,袭击国军,阳奉阴违,剿匪不力”之罪名,于1944年春在兰州红山根刑场被杀害,卒年48岁。
宋堪布民国时人,生卒年不详。临潭县石门乡占旗河村人。幼时被选为临潭侯家寺(圆成寺)僧正,曾在西藏获“格西”学位,并任西藏色拉寺堪布。卓尼、临潭一带称其为宋堪布或宋格西。后返回原籍,任卓尼禅定寺、临潭侯家寺及阎家寺三寺的总压床,兼理岷县花藏寺、后家寺、董家寺、将台寺、东寺及会川牛营寺、纳路寺、上下扎西寺、久尕寺等十余寺的教务。在卓尼土司杨复兴幼年时,他曾协助杨土司夫人兼理政务数年,并任卓尼禅定寺丹珠呼图克图的经师。曾任中国蒙藏护国禅师都督、中国边疆问题研究会副主任,甘肃省参议会议员等职,在洮岷一带享有很高的声誉。曾赴内蒙一带进行讲学及佛事活动多年。
1939年3月,宋堪布开寺院僧侣文化学习之先河,创办了“卓尼禅定寺喇嘛半日制”学校,规定凡禅定寺僧童年满15岁以下者,一律入学,修业期为六年。1942年,该校更名为“甘肃卓尼喇嘛教义国文讲习所”,改隶教育部管辖,其创办宗旨:“培植一般幼年喇嘛识普通国文,粗具科学知期能养成汉藏通译人才”。
杨麻周(1888.7〜1958.9)又名麻周才让,藏族,卓尼县恰盖乡白土嘴村人。1901年,其父卓巴将他过继给柴木车土官云才让为子。1924年云才让去世,他继任了土官,管辖170户。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发展,他的威望也就越来越高。1926年奉土司派遣,率日班玛旗的100余民工,参加修筑了松潘至卓尼公路。1928年,马仲英起事,土司杨积庆令其率本旗藏兵千骑和杨楹、杨锡龄等至夏河土门关堵击马仲英部,因兵败返回故地。农历10月24日晚,马仲英率部进入恰龙滩,他在向土桥旗温布滩土官旺杰和齐热求援的同时,率部在三岔口一带将马仲英部击退。农历11月马仲英的军长马廷贤率40余骑,携带妻妾财物,行至完科洛沟遭杨麻周所部截击。1935年他奉命和杨锡龄等,处决了鲁大昌亲手扶植的脑索总管知加它。1937年,鲁大昌勾结杨土司部下团长姬从周等,发动博峪事变,杨麻周闻讯后率北山各旗藏兵于9月23日集兵卓尼,分兵两路直取博峪,捣毁“维持委员会”,从力赛救出杨夫人(守贞)及杨复兴、杨丹珠等家属移住卓尼禅定寺。杨复兴继任洸岷路保安司令后,由其任独立营营长。
1942年班玛旗与夏河美武发生草山纠纷。农历4月16H,杨麻周认为是美武黄迎哥从中作梗,想除掉黄迎哥,和美武土官杨步云之间的事情就好解决,遂派人前去刺黄,不想中途误杀了美武土司杨步云,其子杨世杰为父报仇,上告省府,省府令岷县专员査办。岷县专员于农历5月15日,派保安大队3个连至日班玛旗的尕拉沟口时,遭北山藏兵袭击后被迫退回,并于当日下午打退了美武藏兵从山头的进攻。甘肃省政府派保安处长吉章简来卓处理,由日班玛旗赔偿保安大队白洋1000元,马15匹,枪15支了结此事。
1943年,肋巴佛率领的甘南农民义军失败后,返回策源地。国民党派第三军周体仁部前来清剿时,杨麻周派手下杨尕才等,率40余名精悍藏兵,夜袭驻康多寺的周军20团营部,杀死营长、连长排长和士兵100余人(即北山事变)。杨麻周亲率武装亲信20余人去卓尼,计划将杨复兴司令和杨母接到北山,以北山为根据地,策动卓尼48旗全部武装暴动。计划失败后,杨麻周在禅定寺被捕,押送兰州坐牢5年,后于1948年释放回家。卓尼起义后,他任北山工作组组长,1956年改区后任区长。1956年8月17日参加省政协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9月23日在政协卓尼县第二届委员会议上被选为副主席。1957年以来,积极投身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宣传工作。1958年春,卓尼部分地区发生叛乱,他以各种渠道,为平叛作了大量工作,并保护区政府和国家财产,使区政府未遭破坏和损失。平叛结束后,在“叛乱地区没有好人”的“左”的指导思想下,于7月被错捕入狱,9月病故狱中,卒年65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全面落实政策,中共卓尼县委于1980年11月,对杨麻周的冤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1月25日,在恰盖公社召开了追悼会,并向家属补发了埋葬费、抚恤费和生活补助费。
杨景华(1915.3〜1958.3.18)字子才,又名高召旦增,藏族,卓尼县柳林镇人。其祖辈皆辅佐卓尼杨土司治军理政。于1933年任尖尼旗(现迭部县境)旗长,1936年任洮岷路保安司令部第二团副团长,1937年升任第三团团长。1949年9月11日,随卓尼土司杨复兴在岷县起义。
1950年10月1日,任卓尼藏族自治区人民行政委员会第一科科长,主管民政。1952年,甘、青、川三省交界的藏区,马良股匪活动猖獗,杨景华在甘南藏区剿匪工作团,随军做群众工作及支前工作,他不辞艰辛,深入各地驻军阵地、营地、营房,慰问战士和伤病员,被卓尼民兵司令部嘉奖,并授“剿匪有功"的锦旗一面1953年底,他参加了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归国后,深入甘南各地,向各族人民及驻军指战员宣传志愿军在朝鲜战场英勇作战的事迹。次年即被选为自治区行委副主任。1954年3月150, 杨景华曾被选为卓尼县人民委员会第二副县长。他在铲烟禁毒运动中,亲率50多名干部到插岗、下迭、铁坝等地,逐村逐户动员种植鸦片的群众自动铲除,由于其工作细致扎实,收效颇佳。1955年,杨景华在卓尼县一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又当选为副县长。
1958年,车巴沟地区出现了反社会主义的谣言与动乱迹象,卓尼县委、县政府考虑到杨景华在车巴沟群众中的威望,遂派他率员去该地宣传政策,做群众的思想工作。3月18日不幸被匪首暗杀。杨景华牺牲后,甘肃省委、省政府唁电称“杨景华烈士是人民忠实的儿子
赵文煜(1931.5〜1958.3)藏族,卓尼县大族乡扭子村人,1949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曾任公安特派员、公安局刑侦股长、副局长。1957年5月提升为县公安局局长、中共党员、县委常委。他是新中国成立后卓尼培养的第一批少数民族干部,工作踏实积极,勤奋好学,历年被评为公安系统的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1958年上迭区叛乱时,他率领工作人员前往扎尕那益哇村深入群众中作宣传教育工作时惨遭叛匪杀害,时年仅27岁。
王旦增(1934.4.20-1959.12.26)藏族,卓尼县恰盖乡人,童年在给牧主放牧牛羊。1953年2月参加工作,7月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团县委宣传干事、团州委宣传部部长、团州委副书记等职务。
1958年,甘南发生反革命武装叛乱,在平息叛乱的斗争中,王旦增担任剿匪部队翻译,一面喊话争取裹胁群众,一面和战士们一起冲锋陷阵。在达日地区的战斗中,和战士们在大雪中坚守山头。战斗之余,他拾柴、做饭、放马、出岗,事事争先,曾两次受到部队嘉奖。1959年10月,被评为甘肃省民兵模范。1959年11月,深入牧区参加整社工作,不幸于12月26日晚,在玛曲县齐哈玛公社被叛匪惨害,年仅23岁。
雷兆祥(1905〜1960)字子青,藏族,卓尼县柳林镇人。1938年在卓尼军官教导队受训后,就职于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历任勤务、旗长、连长、营副、团副、团长、国民党卓尼设治局党部监察委员等职。先后参加过三青团、国民党、哥老会(任大哥)、红帮(任大爷)等组织。
1949年9月11日随同杨复兴起义,任卓尼民兵司令部第二团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卓尼县人民委员会农牧科科长、人民委员会委员、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委员、卓尼自治区行委副主任、县人委副县长等职。
1958年反封建斗争中,被错划为历史现行反革命,1960年被冤杀。1986年,经州检察院、中级法院重新复査上报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平反了冤案,按革命烈士对待。
赵毓文陕西省志丹县人,生于1907年,193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至12月任志丹县五区农会主任;1934年至1935年任志丹县苏维埃经济部委员长;1935年至1943年任志丹县县长;1944年至1945年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6年至1949年任西北野战军四军一旅二团副政委和总部兵站民运部部长;1949年6月至1950年9月任岷县分区专员;1950年10月至1953年6月任中共卓尼自治区工作委员会书记、行政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调离卓尼后病逝(年份不详)。
赵毓文任卓尼首任工委书记期间,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能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贯彻“不分不斗,不划分阶级”、“慎重稳进”的方针政策,使卓尼地区在建设、禁烟、剿灭马良股匪等阶段,各民族齐心协力,军民团结,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对卓尼解放初期的社会治安稳定、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各项建设的发展及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在民族地区的提高诸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冯永炳(1913〜1973)汉族,四川省阂中县人,中共党员。1933年在闻中参加红四方面军,1935年任红30军236团青年干事,1936年长征后转入地方,曾任渭源县二区区委书记,1944年任甘肃捞山检查站站长。1945年任陕西延安县三十里铺检査站站长。1945年任延河支队二大队队长,1948年调入河北党校土改团,1949年在岷县专署公安处工作。卓尼和平解放后,他与赵毓文、程自强等一行19人赴卓尼开辟工作,任卓尼公安局首任局长,1954年提任甘南州公安处副处长、处长,甘南州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1973年病逝。
赵国璋(1909〜1958.11.14)男,藏族,祖籍陕西蒲城,清同治间迁居卓尼。1931年起在土司衙门当差,曾任录竹、下迭旗长宪、营副等职。1944年任黑番四旗长宪、藏兵团团副、设治局插岗乡乡长、藏兵团团长等职。1949年9月卓尼起义后,随杨复兴赴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结业后任卓尼自治区行委财政科科长。1953年调甘南藏族自治区(州)工作,历任建设处处长、农林处处长等职。1958年11月在反封建斗争中被迫自杀。1979年6月5日,甘南州委统战部以州统字(79)20号文件为其作出了 “按起义人员对待,恢复其政治名誉”的平反决定。
郝应隆(1899〜1960.6)字瑞峰,男,汉族,祖籍康乐,清同治间迁居卓尼。历任洮岷路保安司令部第二团团长、设治局农会会长、参议会副议长、议长、民政科科长等职。1949年9月,卓尼起义后回乡,1960年6月病逝。
马全仁(1902〜1968.5)男,汉族,祖籍临潭新城,清初迁居卓尼寺滩。1932年毕业于北平蒙藏学校。历任柳林小学教务主任、校长、设治局教育科科长、教育会理事长、卓尼设治局临时参议会议长、甘肃省议会参议员等职。1948年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9月,卓尼起义后回乡。1953年起在柳林小学任教。1958年以“历史反革命”罪被判刑劳教,1962年释放。“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惨遭迫害,于1968年5月被迫投河自尽。1980年5月平反,按起义人员对待。
赵材(1926〜1982.9.16)甘肃省临洮县人,中共党员。1953年从临洮师范毕业后到卓尼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先后在新堡、柳林、阿子滩、城关等小学任教,曾任柳林小学教导主任、校长,城关一校校长,城关一、二校党支部书记。他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勤俭办学,为学校的扩建、修整和教学设备更新方面献出了自己的力量。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他把生字按体形、结构分类,不同型的字采用不同的教法,音、形、义并举,读、写、用结合,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他还帮助新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为加强学校管理,主持制定了 “教师职责”和“学生守则”。1957年被选为全省优秀教师,1958年参加了全国群英会。1966年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1982年被树为甘南藏族自治州优秀教师。是年病逝。
赵全(1920〜1983)陕西省人。他从小失去双亲,流浪乞讨。曾在国民党西北军17师当过勤杂员。1934年掉队流落四川省广元县,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为31军新兵连战士。抗日战争时,在八路军102师司令部警卫连当战士,后任五团通讯班长、独立二旅通讯排长。1939年在与日军作战中左腿中弹负伤,曾经白求恩大夫亲自手术治愈。解放战争时期,因伤残从事后勤工作。194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评为军直一等英雄模范。他身负6处重伤,8处轻伤,先后3次立功受奖。
1952年8月,赵全转业到卓尼,先后任卓尼自治区人民法院书记员、城关粮站站长、采购站站长、招待所所长、文化馆馆长、贫下中农协会副主席等职。1968年4月被结合为卓尼县革命委员会委员。1971年9月,当选为中共卓尼县委委员。1979年5月,任县政协副主席。期间,曾被选为三届省人民代表和八届州人代会代表。赵全一生生活俭朴,但对国家、对群众却屡次慷慨解囊。从1954年至1958年,他把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7000元,全部认购成公债,支援国家建设。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1959年给县秦剧团捐献1500元,添置了服装道具。1959年至1961年,他垫用自己的3000元,维修了县大礼堂而没有向国家报销。1964年1月,他将2000元作为1个月的党费,交给了党组织。1965年为表达抗美援越的心意,他拿出1000元寄给越南驻华大使馆。1966年,他用2300元钱包租汽车,带领电影队下乡演岀50多天,使边远山区的群众看上了电影。同时,他还用自己的钱先后订《甘肃农民报》、《甘南报》100多份,购买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单行本上千册,全部送给了农牧区群众。70年代,赵全已年过半百,加之疾病的折磨,使他的行动越来越困难,但仍主动到木耳大队蹲点。在参加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1973年,他看到木耳一队既困难,又缺乏劳力,就用自己的3050元钱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和一台脱谷机。夏天,队里大豆遭虫害,他又购置了喷雾器和杀虫药剂,及时扑灭了虫害,保住了收成,使群众深受感动。
赵全的工资并不高,在多次调级中,他先后3次拒绝升级,他说:“我是一个单身汉,用不着那么多的钱,还是评给工作好,生活上困难的入吧!”他是二等残废,好几次组织上为照顾他的身体,让他到内地去疗养,均被谢绝。有次,一个离职休养、曾在延安同过事的老干部购买木材盖私房,因手续不合,被林业部门卡了,急忙找赵全代为说情,他斩钉截铁地告诫道:“你人退休了,思想不能退休,党的政策并没退休。1983年2月22日,赵全因病逝世,终年63岁,全县上千名干部、学生、群众奔赴灵堂,沉痛哀悼这位为人民鞠躬尽瘁一生的老红军战士。
杨晓红(196&9.22〜1987.3.16)藏族,卓尼县洮砚乡下达勿村人。1985年10月应征入伍,在某部8连任战士。同年12月27日奉命赴老山前线对越防御作战。在担任连队卫生骨干期间,自费为部队干部战士和当地群众治病59人次,在战斗中,冒着炮火抢救伤员,并和战友一起抗击敌人偷袭13次,击毙越军5人,伤敌8人。
1987年3月16日凌晨4点,越军一个班偷袭中国边防阵地5号哨位,他和战友们一起打退了敌人的两次偷袭,并主动担任了5号哨位的警戒,当发现越军第三次偷袭投来未爆的炸药包时,为了2名战友的生命他临危不惧,奋力将炸药包投回,险情排除了,战友得救了,而他却壮烈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杨晓红同志牺牲后,部队党委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和战斗中英勇无私的奉献精神,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一等功臣。
刘济清(1908〜1987)四川省资中县人。15岁时,因家贫出外谋生,参加国民党部队。转业后曾任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卓尼设治局局长、两当县县长等职。1948年,辞去公职,落脚天水搞实业,应土司杨复兴之邀赴卓尼。1949年随杨复兴起义。部队整编后,任卓尼民兵司令部生产委员会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卓尼的面粉加工业极其落后,县城群众及机关吃粮都要到距县城三公里的木耳沟水磨磨面,由于磨少、路远、加工技术落后,不适应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刘济清看到这一社会问题,于1949年自己设计投资,利用当地优质木炭做能源,在县城关帝庙安装了一盘机器磨,未获成功,遂又改为驴推磨、脚踏箩,提高了面粉加工效率,减轻了劳动量,解决了县城的部分供应。
1951年,组织上派刘济清去兰州西北革命大学学习,临近结束时,在肃反会上被拘留审査。后保外就医时,又在离县城三公里的寺古多,设计投资建造了一轮带三磨,传送箩面自动化的水磨,月加工面粉3000余斤。1953年,公私合营,以摆小摊谋生的刘济清一家,被下放洮阳队务农。食堂化后,面粉供不应求,他又为大队设计了畜力在楼下推转木轮,带动楼上两盘旱磨的面粉加工作坊。1958年,县粮食部门准备投资办一个较大的面粉加工厂,请刘济清设计。在一无机器、二无设备的条件下,他承担了这项任务。从开始设计造型,到施工修建,安装投产,历时近一年,建成了利用水力,一轮带动六盘石磨、箩面装袋自动化的卓尼县面粉加工厂,日产面粉近2万多斤。因此,受省、州、县的表扬和奖励。1971年,恢复公职。1979年,他的历史问题澄清,彻底平反,按起义离休干部对待,并被选为县政协常委。1987年,病故于卓尼。
雷尕曼(1932〜1988.6.25)女,藏族,卓尼县柳林镇上城门人。1953年7月参加工作,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雷尕曼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参加革命工作较早的一位优秀的少数民族妇女干部,1953年参加工作后,在卓尼县北山区妇联工作。1955年任卓尼县妇联主任,1959年任舟曲县副县长,1962年任卓尼县副县长,1964年后任甘南州妇联副主任、主任;全国妇联四届、五届执委;省政协七届委员;州委五届、六届委员;州人大八届、九届、十届常委会委员;州政协五届、六届委员。雷尕曼性格开朗、精力充沛、工作泼辣,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刻苦钻研,由一个家庭妇女走上了革命道路,36年的历程,使她积累了丰富的妇女工作经验,深受全州各族群众的崇敬。
1953年夏,雷尕曼由卓尼赴拉卜楞甘南干部学校妇女班学习,学习结束后,在卓尼北山区搞妇女工作。一年后,即被选为全州妇女先进个人。为适应牧区工作,她学骑牦牛,一次次掉下来,又一次次爬上牛背,直至驾驭自如。下乡时,她住在一户老阿婆家,为老人提水、拾粪、挤奶、打酥油、熬曲拉。老人高兴得逢人就夸她是“共产党派来的好女子”。
1976年,雷尕曼率州属各县的妇联主任搞社会调查,在40天时间里,连续走完临潭、舟曲、迭部3县的19个乡,当舟曲丰迭乡干部准备为她们杀一只羊时,她当即阻拦: “群众这么困难,不能杀羊”。为使群众早日脱贫,她不顾自身严重的胃病,翻山越岭,步行到卓尼的申藏、甘藏、小沟、郭大一带奔波搞调査,发现部分群众养羊很有经验,便撰写专题报告,并在群众中倡导推广,引起普遍反响。她常说:“妇联是妇女的'娘家',妇女干部要做妇女的贴心人”。她说到做到,每逢妇女代表来州开会,她都要去住处一一关照。临潭县三岔乡妇女干部孙冬梅在州开会期间即将临产,她亲自送至医院,并抽空接连探视、送饭。卓尼县卡车乡妇女干部完玛草,因遭不白之冤,1958年被下放劳动,雷尕曼一直写信安慰,并在她的帮助下,恢复了工作。二次工作后,完玛草曾被省妇联授予“优秀妇女干部”、州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70年代末,甘南的幼教事业一片空白。雷尕曼经过摸底,提出了筹建合作保育院的规划,她多方奔走,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终于建成了合作保育院。自此,全州7县也相继建起幼儿院,使幼儿教育机构形成网络。
1988年5月25日,参加全州妇女工作会议的几位妇女代表因病住院,会议结束时, 雷尕曼即去医院看望,不幸遇车祸身亡,终年56岁。
第三节历任土司传
些地约生活在元末明初,是藏王赤热巴巾派来安多地区征税大臣噶•益西达尔吉长子的一系。出生于四川若尔盖浪道(即作格浪哇),自幼聪明机智。为了寻找宜农宜牧的地方,与其弟傲地率部走出草地,渡过黑河、黄河,历经艰险,来到甘川边界的“热东巴”时,内部发生分歧,部分属部沿白龙江而下进入迭部沟。他率领属部沿草地到达作格曼玛(今夏河县属),时又有5个部落留了下来。途中的两次分裂并未影响他寻找宜农宜牧地域的决心,继续东迁,到洮州境内的达高坡(今卓尼县申藏乡石山大族村北5公里)暂时定居下来,经多年苦心经营,遂使财力、人力居当地各部落之首。后又向南迁居到雷马沟(现属卓尼县木耳乡)。
其时,佛教萨迦派在政治、宗教方面地位极高,些地兄弟为图发展,专程赴卓尼大寺朝拜,受到寺院的支持,遂成为卓尼头人。永乐二年(1404年)些地收服迭部沟18旗, 后又在守护茶马交易所(茶马司)和戍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永乐十六年(1418年),些地进京朝贡,封为正千户,并授为世袭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从此,些地便成为集族权、神权、政权于一身的卓尼第一任世袭土司。
赞普必力生活在明初洪武至景泰年间,卓尼第二任土司,系些地长子,有兄弟4人。洪熙元年(1425年)代父管理部分事务。景泰元年(1450年)正式承袭了父职。其余兄弟3人在卓尼寺为僧。为了适应时局的变化和宗教适应政治的需要,三弟仁钦龙布受赞普的委托去西藏求学拜访名师。在基本掌握了显宗和密宗的全部精义后,重返故里,对属民进行了广泛的佛法教育。土司赞普亦依靠其弟在卓尼寺院的特权,将政教事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
扎西生活在明中期,卓尼第三任土司,赞普之子,于天顺年间(1457〜1464)承袭父职。由于其父赞普是位善于治理地方,潜心于佛教的有识之士。为了实现广化民心的愿望,圆满的完成业果,有生之年壮心不已,长期专权,没有让儿子提前继承他的事业。故扎西承袭父业少有建树。
噶吉扎西之子,于成化五年(1469年)承袭了父职兼摄卓尼寺僧纲。他为了巩固他在政教界的地位,以布施为手段,依其在当地的势力及影响,使卓尼境内的大小寺院为了生存发展,纷纷归属卓尼寺管理,各寺的法台均由卓尼寺任命委派,使土司政教合一的制度得到强化。
杨洪藏名旺秀,生活在明正德至嘉靖年间,卓尼第五任土司,系噶吉的长子。明正德年间(1469〜1522)承袭父职。此时卓尼土司的势力范围已有很大的发展,部分家眷和主要办事机构已从雷马沟移居到今卓尼县城。杨洪收容了明洪武初在洮州地区屯军和屯田的一些汉族民众,将他们垦殖的部分土地收为“兵马田”。这些屯军和屯民平时务农,战时为兵,使土司实力大增。同时任卓尼寺堪布的弟弟,也尽力使寺院有了更大的发展,使杨洪成为洮州地区大部分藏、汉群众的首领,宗教方面也成为辖区独一无二的虔诚施主,经济积累日益雄厚。为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杨氏家族在政教方面的世袭统治,于正德三年(1508年)八月初八日携带名土特产赴京朝觐。明武宗高兴地说:“若在藏汉之界护政传法,为本朝的兴盛,谋有益之事业,善哉,赐姓为杨,更名为洪,要一如既往,善用智慧护汉藏黎民。”同时赐金珠玉帛等贵重物品。
杨洪自京返回以后,潜心于佛教理论的修养,并向寺院奉献了很多供养和布施,并通过明帝的加封,竭力巩固其统治地位,形成政治、宗教、经济、军事诸方面有自治能力的政治实体。杨臻系杨洪之子,生活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卓尼第六任土司,于嘉靖十七年 (1538年)袭职。正处明王朝日趋衰败之际,各族人民反抗斗争在卓尼和附近地区此起彼伏。为防御反抗暴动,维修了自临潭旧城堡南峪古石崖起,中经达加、甘布塔、官洛、恶藏、土桥、边古壕直至八角山顶石墩接连河州的边墙暗门。在这条防线上,卓尼土司长年设兵把守的有:达加、甘布塔、关洛、土桥等暗门以及一些隘、墩等,为明王朝设下了一条重兵防线,立下不少功绩。嘉靖三十年(1551年)杨臻与其盟友一起赴京,受到明世宗的召见。并按他们各自的功绩实力分别加封,颁发给杨臻世袭指挥佥事印一枚。离京前又赏赐珍贵物品,谕令抵御防守汉藏边塞等事宜。杨臻回到卓尼后,加强了对蒙古的防范措施。并在他任职内修筑了卓尼城垣工程。
杨葵明系杨臻之子,生活在明万历至天启年间,为卓尼第七任土司,从小拜名师学习,通晓汉藏两文,于万历间(1573〜1619年)承袭父职。他对治理地方,守护茶马,保卫边塞,弘扬佛法,颇具远见。曾严厉惩治下属的贪赃枉法行为;保护、鼓励百姓各安本分,发展生产。为了求得更高的封赐,率洮老、纳浪、朝勿、岗梢、日岔、申札、多坝、迭当、垂巴等什尕(部落)有识之士,于万历十年(1582年)进京朝见皇帝。明神宗给葵明授予官衣、官帽及佥事大印。对他守边、安民的功绩表示赞许,鼓励他继续为明王朝效力。神宗同时应允林中番族归属葵明。于是洮老、垂巴等番族一体归顺。
杨国龙系杨葵明长子,生活在明天启年间至清康熙年间。为卓尼第八任土司,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承袭父职。杨国龙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旧封建王朝交替的时代。全国各地的反明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明王朝无力顾及边务的情况下,他征服异己,扩充地域,发展经济,大兴土木,修建了格萨尔王殿和卓尼寺大经堂。清兵入关后归顺清朝,隶属于洮州厅。
杨朝梁(1642〜1692.5)为卓尼第九任土司,藏名才旺东主。系杨国龙长子。从4岁起就拜经师桑吉赤烈学习藏文草字和楷书,比较精通藏族传统的历算知识。热心佛教。后来又请康赛巴桑吉加措任卓尼寺赤哇8年,修筑了卓尼寺周边围墙,同时和喇嘛们一起修建了旗步寺(纳道寺)。为了使佛教在本地区进一步得到发展,于顺治十五年 (1669年)阴历二月学习造纸和冶金术。后以大量的资金亲自用金粉书写了圣经《八千颂》并请来善楷书的人整理抄写了一部《甘珠尔》。总计费用铜钱736贯。又将从北京、里塘、卫藏购来的《甘珠尔》的不同版本作了精心的校刊,并用银粉重新书写。全部费用总计耗银880两。不久卓尼地区发生了术布、恶化、卡加、迭部等24部族的反清,杨朝梁率军收复。自此上迭部的亦哇、哇巴、曼麻卡松等旗全归杨土司管辖。
康熙十四年(1675年)杨朝梁因奉命配合官军平定吴长毛有功,授以洮岷协副将,并加世袭拜他喇布勒哈番三品世职,准袭二次。因他又在平服“三藩”之乱,收服洮、河二州,转战巩昌、临洮、阶州、岷州等地,以功授洮岷协副将,为甘州城土司(未赴任)。后又旨令杨朝梁为驻兰总尉。此时杨朝梁因年事已高,精力不足,辞去了驻兰总尉之职,准其仍居守故地,护汉、藏、蒙三族交易之边塞,并赐子孙后代都可获土司头衔,每年赏白银244两。回居卓尼后,采取“寓兵于民”的措施,进行户籍登记,将所属百姓划分到各个军营。同时,对当地的市场价格、粮食作了调査,专设6个内务官掌管市价平衡和斗行之事。并设外务官4人,管家3人,小头儿(小头人)24人。对于边远地方,依照明代屯军、屯民编制设旗,不够设旗条件的地方以什尕分别管理。从此卓尼48旗的基本雏形已经形成。后又令各营出兵,收复了欧化和卡加6部。接着用兵迭部,劝降了迭部各部落首领。收复17部落,并派头人管理。同时为了长期地从根本上统治迭部藏区,采取了宗教措施。自身也是晚年忏悔,崇信佛教,广舍布施,维修寺院,用金银粉汁书写了广略《般若经》多函。
杨威(?〜1692)为卓尼第十任土司,藏名罗桑东主,系杨朝梁长子。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袭职。从小拜名师读书,颇有学识,对佛教的信仰也很虔诚。长大后娶汉族豪门之女魏朋为妻。他的青壮年时代正处于洮州、岷州、巩昌等地兵荒马乱的岁月。康熙十四年(1675年)四月初八日奉命率兵七千攻打洮州城,后又随父带兵转战岷州、西固、武都等地,因功于六月二十一日,在赐封其父的同时,授封为随营游击兼指挥佥事之职,并赐金印一枚及官帽、官衣、绸缎等大量物品。1688年起噶尔丹屡次侵扰内外蒙古,杨威奉命率兵到达奥西(疑为厄鲁特西部)时,噶尔丹人闻风而逃,未动刀枪,凯旋而归。此时,迭部各部不服统属,杨威又派兵征讨,捕其首领,宣布法律,告示安民,将迭部沟全部收服。并将收复的各部划分旗下管理,派选总管,总管之下又聘年迈者协理事务。同时按佛教法规新颁布了森严的法律条规,启迪僧俗弃恶扬善。迭部沟的收复,使杨土司的统治范围在原来22旗的基础上整整增加了一倍,共辖44旗,516族,地跨洮、叠二州。他还在古雅贡钦巴的协助下,使垂巴、申扎、迭当等地的苯教徒改信格鲁派(黄教)。自己曾兼录珠寺法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杨威主持下卓尼寺建了两座佛塔,新修了铜佛和阿闺佛殿。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十月上旬,用白银640两,整理补全了《丹珠尔》藏经。为佛教在卓尼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础。1692年,与其父杨朝梁相继辞世。
杨汝松(1686〜?)卓尼第十一任土司,藏名摩哨贡布,系杨威长子。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继承了父职。因系7岁幼童,一切事务由其母罗桑草和属下总管料理。他在名僧高师的指导下,学习藏汉两文,16岁与阿拉善王爷摩达颜之女曼香娃结亲。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二月,奉命征服了舟曲武坪24部掀起的反清活动,并按建制,划分为黑番4旗。黑番4旗的归服使杨土司的统治范围向南(四川省松潘龙安界)推进400余里。形成南北510余里,东西190余里的辖区。加上原来的44旗,共48旗16章尕、642族。并将收复及划分情况转奏皇帝,康熙皇帝赐了金、铜合铸的大印一枚及白银、绸缎、茶、布等许多物品。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与其弟阿旺赤烈加措国师去京朝觐,适逢康熙皇帝岀宫游猎,将其一行人等编入随从的行列。汝松为皇帝表演了精彩的马术和高超的箭法。皇帝大喜,赏赐甚丰。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因准噶尔军队进入前藏,杨汝松奉旨率兵抵通天河中游驻守,受到朝廷的嘉奖。并分别封随军将领为总兵、千总、把总等官职,并赐以白银布匹等作为物质奖励。接着又出兵收服了欧化等地,辖区不断扩大,但其边缘地带鞭长难及,遂将迭部的撒茹、仓茹归松州府管辖,下作格归河州府管理。杨汝松为了刊印《甘珠尔》大藏经,在其夫人的建议下,免除了刻版者的税收、徭役,并封他们为达汗(有权势者,古代蒙古官职名),由看仁波钦依据理塘、北京和拉萨三种印版整理岀蓝本,并对错别字进行了更正和校订。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阴历六月初四开始刻写印版,到雍正九年(1731年)阴历四月二十一日全部刻完,历时9年。请恰盖佛、道旦加措、看仁波钦•罗桑旦贝坚参等主持举行了盛大的开光仪式。先后用于刻写《甘珠尔》的费用计白银17525两。
杨冲霄(1703〜?)卓尼第十二任土司,藏名嘉样闹布,系杨汝松之子。杨冲霄幼时,聪明过人,拜请有名的藏汉族学者学习藏汉两文,精通书写技巧及诵读方法等。14岁完婚。1723年继父位。1925年奉诏平服了考包各部的民变,深得清廷嘉奖。1731年清政府为了加强边备,土司奉令又从自己的属民中抽调500多名壮男,到乔当科完成了筑城任务。因功被封为“奏员总督的顶戴花翎,政教二业的施主”。不久又应召率兵随官兵征讨闹窝佳斯合的反叛,因功受奖,得金、银、绸缎等物。
1734年前后,杓哇旗的部分属民在南拉秀等的带领下,要求脱离土司的统治,投靠陕西府。在土司四处疏通并转奏皇帝后,仍属土司管辖。他的后半生,把主要的精力、财力放到画佛像、造佛塔上面,请画师绘制了十二班智达、十八罗汉、白绿度母等60多幅佛像。又请闻名全国的青海仁贡画师、雕塑家赤烈达尔吉塑成高约2米的宗喀巴等尊者佛像,雕塑了翡翠度母、海螺观音等珍品。除此之外还印了很多佛经。粗算有文字记载的投资加各种供品的折银数额共38313两。
杨冲霄妻仁钦华宗,工于刺绣“唐卡”,在藏地享有盛誉,许多寺院都保存其刺绣的佛像,尤以刺绣宗喀巴师徒像最为著名。
杨昭(1723-1749)系杨冲霄之子,按序排列为第十三任,曾代父理政数年,未及正式承袭而亡,享年26岁。
杨声(1743〜1844)卓尼第十四任土司,藏名丹松次仁,系杨昭的长子。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承袭土司之职,因年幼,政教事务均由其祖母仁钦华宗代理“护印”。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开始理政。杨声在其祖母仁钦华宗的影响下,继承了笃信佛法的家风。继刊印《甘珠尔》之后,从1753年至1772年,参照拉萨版、北京版、理塘版进行综合、校刊、补正,完成了《丹珠尔》大藏经的印版。卓尼版大藏经印版的刻写是大藏经刻版史上的一次创举。卓尼版《丹珠尔》的刻写,引起了全国的佛门高徒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资助。全部社会集资总计白银2168.5两,从土司库中先后支出的财物折白银为13937.7两。并专门修建了藏经阁。
杨宗业(1780〜1813)卓尼第十五任土司,藏名丹增仁钦青嘉,系杨声长子。于1780年承袭父职。1781年因派兵镇压苏四十三等领导的反清回民大起义有功,奉赏三品顶戴花翎,领受兵部号纸。1784年以剿通渭县石峰堡田伍事件有功,赏给大缎二匹。杨宗业撤兵返卓尼后,因积劳成疾,不能亲政,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夭亡,由其弟杨宗基于1814年袭职。
杨宗基(1783〜1844)卓尼第十六任土司,藏名拉尊洛桑仁钦丹增,法号钦嘉久美道吉。系杨声次子,杨宗业之弟。从小按例入寺,任禅定寺僧纲。因其兄过早去世,他破例以土司直系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还俗,承袭土司职务兼摄禅定寺世袭僧纲。
杨元(1828〜?)卓尼第十七任土司,藏名仁钦丹增青嘉陈勒道吉,系杨宗基三子(因长子早夭,次子任禅定寺僧纲)。他精通藏汉两文,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承袭父职。做事颇有见地,原乌斯藏地方政府使团进京,需经洸州衙门引见,经杨元疏通允许直接呈报,杨元因此受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杨元因跟随青海大臣达洪阿剿捕黑错(今合作)民变,屡次嘉奖,并赏给三品顶戴。
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十一日洮州回族起事,杨元遣兵在羊撒平复。继又剿办青海循化民变,并派兵驻扎土门关戍守。清政府赏给杨元二品花翎加志勇巴图鲁名号。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己亥,杨元因收抚洮州新旧两城赏给头品顶戴,从此地方安靖,又给杨元照头等之功加升一级。杨元除了处理地方事务之外,早晚敬佛诵经,并与其弟贡嘎宁布共同主持兴建佛寺,先后在路珠寺建立了上续部扎仓,在恰盖寺建立了因明学院。在位时,卓尼禅定寺和其所属的27寺为鼎盛时期。
杨作霖(?〜1902)卓尼第十八任土司,藏名才旺索南道吉,系杨元长子。同治二年(1863年),随同其父剿抚地方变乱中屡立战功。同治六年(1867年)清廷赏二品顶戴花翎。后又以收复洮州,攻克官堡,战绩卓著,于同治九年(1870年)赏加头品顶戴花翎。光绪元年(1874年)代父署理政务,光绪六年(1880年)正式承袭父职,兼任禅定寺僧纲。一生喜作书画。光绪六年(1880年)四月,卓尼土司的辖区西固瓜子沟爆发了以古旦巴为首的4000余藏族群众的反清斗争,先后攻占武坪、峰迭等堡寨,继而进攻西固。由于杨作霖在镇压瓜子沟事件中很不得力,引起朝廷和官军的不满,意图改土归流削弱他的势力。逐渐以蚕食周边的办法,压缩其势力范围。作霖无子,临终前与秘书李养山商定,由侄孙杨积庆承袭土司职务。
杨积庆(1889〜1937)卓尼第十九任土司。字子余,藏名罗桑丹增南杰道吉,系杨作霖的侄孙,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破例承袭了土司之位,并兼护国禅师。
杨积庆袭位时,卓尼土司的势力虽已受到抑制,但仍保有48旗的辖地,东至岷州归安里交界60里,南至西固四川松潘龙安交界400余里,西至洮州户口六哨虫库交界130里,北至洮州作盖交界110里,共辖520族,13750户。两万多平方公里,居民62750人。报部土兵2千名,原设守备1员,千总2员,把总4员,外委7员,把守暗门5座,隘口25处。为工巩固封建庄园制度和进一步发展地方势力,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经济上除了调整健全原有制度外,注重畜牧业的发展,并设置了自己的贸易商号一“义美利”,将商品交换尽可能控制在卓尼境内。在政治上对内进一步健全权力机构,强化统治制度。在所属地区建立了旗、族会议制度,以选举产生各旗、族的总管和头人。为了监督土司政令在各旗的执行,在各旗设长宪一人,由土司衙门直接委派。在军事上,一方面沿用旧习,即“上马为兵,下马为民”的全民皆兵制度;另一方面又根据实际需要,着重从事常备兵的建设,增设营团机构,扩大兵马人数,改善武器装备,并请军事教官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并在洮河沿岸的重要通道修筑工事,完成了一整套军事设施。
1906年,杨积庆参与洮州厅査办江岔、占哇抢劫案,陕甘总督升允以“卓著勤劳”保奏加军功一级,并赏顶戴花翎。1914年白朗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向临潭进军时,他率兵拆断野狐桥,义军以布索为桥渡河,索断伤亡数百。同年12月26日陆军总长段祺瑞授于他陆海军“五等文虎勋章。1922年,创办柳林小学。1925年4月23日,美国地理学会调査团负责人洛克率美国哈佛大学植物调査采集队来卓,他为调査活动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1926月10月,他奉命修筑松潘至卓尼公路,年底完工通车。1928年河湟事变发生后,刘郁芬委托他为洮岷路游击司令,并给予武器、军饷,调兵把守过土门关。后遵刘郁芬、戴靖宇的电令,酿成了临潭回民蒙难事件,伤害了回藏民族之间长期以来的友好感情。1937年,杨积庆接国民党甘肃省政府命令,派其部下团长姬从周给胡宗南部队往四川运盐、粮,姬的卖力,深得胡之赏识,遂委姬为“前方剿匪司令”因受杨阻未能就职,引起姬的怨愤。
杨积庆精明能干,精通藏、汉文,虽未出过卓境,但每天都看报纸,及时地掌握国内外的形势,他在上海、天津等地设有商行,常有书信、货物来往。他的思想开明,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推广先进技术和文化,嗜好摄影,还在卓尼首次架设电话,组装500瓦发电机。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迭部时,仓官按杨积庆的暗示,将曹日仓的麦粮暗中接济了红军,红军总政治部在仓板上写下了 “此仓内粮是杨土司庄家粮,希望各单位节约用粮”等,并在仓内留下了一些江西苏维埃纸币支付粮款。1936年红二方面军占领新城后,他亲拟书信,派吴国屏和麻丑哥带马2匹,肥羊数只,连夜到新城红军指挥部表示慰问。因杨积庆对过境红军未加堵截,长期觊觎卓尼的国民党新编十四师师长鲁大昌以“开仓供粮,私通红军”等罪名告在了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处,此事不了了之。后鲁大昌派营长窦得海率队夜间潜入司令衙署博峪,煽动杨下属团长姬从周、方秉义等发动反杨内乱, 于1937年农历7月29日爆发了 “博峪事变”,杨积庆及其长子杨昆同时遇害。
卓尼第二十任土司杨复兴系杨积庆次子,藏名班玛旺秀。1937年博峪事变发生后,其母杨守贞上告到省。农历8月11日国民党中央委员田昆山奉命査办卓尼事件,根据卓尼群众的请求,经省政府批准:一、任命杨复兴为洮岷路保安司令,原秘书长杨一隽为参谋长;二、成立设治局,由临潭县县长薛达兼任卓尼设治局局长;三、任命杨汝凤为民兵第一团团长、赵希云为第二团团长、杨景华为第三团团长。
1943年九月,岷县专员胡受谦,保四团团长吉猛到卓尼,整编洮岷路保安司令部,任命设治局长兼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卓尼司令部与设治局合署办公。自此卓尼土司政教合一的制度进入“改土归流”过程,开始推行保甲制度,其间虽经插岗群众武装抵制,但大部地区已实际实行。
1946年春成立了自卫特捐委员会,经半年捐集白洋2万余元,用12000块白洋从甘肃省保安司令部购进步枪200支,子弹20000发,其余作为杨复兴晋见蒋介石的盘费及礼品。于1947年8月晋见蒋介石,并应允杨进陆军大学深造的请求。1947年冬,国民政府国防部电调杨复兴赴南京陆军大学受训。毕业后授予洮岷路少将保安司令之职。杨复兴于1949年初返归卓尼,首先整顿军务,举办卓尼军官训练班。1949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北,杨复兴率其部下于1949年9月11日起义。从此投身革命事业,历任卓尼自治区行政委员会主任、卓尼县县长、甘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西北民院副院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第四节禅定寺专职僧纲传记
自从第一任土司些地被萨迦格西尊为卓尼寺施主之后,卓尼地区的教权亦为杨氏家族掌握,历任僧纲由杨氏一门专任。僧纲的继任形式:由长子袭土司职,次子任僧纲职, 若是单传则由土司兼摄僧纲。在禅定寺的发展史上,除以下6任专职僧纲外,余者均由土司兼摄。
仁钦龙布 (生活在明宣德、成化年间),系卓尼第二任土司赞普之弟。仁钦龙布自幼在卓尼寺学经,后经赞普的支持到拉萨朝圣拜师学经。在藏期间,正值格鲁派兴盛,他掌握了显宗和密宗的精义和格鲁巴的全部精髓。1440年2月25日被任为陕西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番僧都纲。回卓尼后,于1459年将卓尼寺从萨迦派改宗为格鲁派,并任赤哇。后为进一步发展格鲁派和有效的配合土司统治,辞去赤哇职务,邀请洛哲加参尊者岀任赤哇。他则专心于创立教规戒律、格鲁派教义的传播,使当地的苯颇、宁玛、萨迦等派相继改宗。仁钦龙布亦被尊为格鲁派在卓尼的开山鼻祖。
自仁钦龙布之后到第九任土司杨朝梁近300年间,卓尼寺的僧官之职均由土司兼任。
阿旺赤勒加措(1688〜1738)第十任土司杨威次子,十一任土司杨汝松之弟。幼时多病,经多方医治仍无好转,抱着祈求神灵保佑的心愿进入卓尼寺。拜乃旦得哇阿旺索南穆为师,取法号为阿旺赤勒加措,并攻读汉、藏文。1710年任禅定寺赤哇。1713年与杨汝松去京朝见康熙皇帝,被封为国师,并敕赐“禅定寺”匾额及金印等。返回卓尼后,又拜请许多名师高僧,精心研读佛经。1714年(康熙十三年)甲午,在禅定寺建立参尼扎仓。对宗喀巴的理论有新的发展和建树,重新修订了禅定寺讲授因明条规。委任以讲演、辩论、写作三种形式阐述宗喀巴大师理论的智华夏知为讲经院赤哇,为禅定寺培养了一大批精通经典的名僧、学者。
阿旺赤勒加措在兄长杨汝松土司的支持下,积极筹划资金,用1500两白银维修了大经堂、清静殿及其中的佛像、经典、佛塔等。集资1000余两白银维修了释迦佛殿和佛塔, 新建极乐本尊堂。1721年始刻《甘珠尔》经版。1729年在禅定寺设立居巴扎仓,后又集1000余两白银维修了弥勒佛殿。筹款翻修了录珠、纳道二寺的大经堂。在岗梢寺新建了大经堂和药师佛殿,为恰盖、岔道尔二寺的大经堂修了偏殿。1731年完成了大藏经《甘珠尔》的刻印,并举行了开光庆典。
在佛教经典的修习方面,他倡导以讲授《续部》为主,设立寺规戒律。定四月十五、七月十五为纳道、岗梢二寺的发愿法会。
罗桑丹贝坚参(1704〜?)系第十一任土司杨汝松的三子,从小拜嘉样彭措为师, 取法号为罗桑丹贝坚参。后在色拉班智达处受了沙弥戒。拜智华夏知和智华坚参二位大师专门攻习研究《中观论》、《般若经》、《俱舍论》、《戒律部》等,并召集广通经义的学者和僧人进行辩论,贏得了僧人、学者的赞许。20岁时请恰盖佛洛智加措为寺院的经师, 受了比丘戒,随之学习了《近圆戒》和《本尊》等48部佛法经典。刊印了《密集续注》、《怖畏金刚生圆二次第》等佛教论著,对格鲁派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其主持下,禅定寺筹建了一处密宗院,每年举行8次法会。对本寺的机构设置进行改革,将密宗院和密咒院合二为一,由讲经喇嘛统筹管理参尼扎仓和密宗院的所有事务。并派使者携贡品两次进藏朝拜班禅大师,获得堪布诺门罕的封号和大印,重新刊印《甘珠尔》和《宗喀巴全集》等。
阿旺克尊加措(约生活在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系十三任土司杨昭次子,从小在牟尼大师桑吉华桑处岀家并受比丘戒。在学习因明方面拜了许多名师,对《中观》、《般若经》等佛教哲学经典作了深入的研究,取得“噶举巴”学位,出任僧纲之职。他在学识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一生致力于禅定静修,曾请贡塘坚白央等传授了金刚鬟和弥多罗的灌顶。
贡却丹曲加措(1825〜?)俗名更噶宁布,系十六任土司杨宗基之子,1837年岀家为僧,取法号为贡却道丹旺秀。1834年曾在尊者杰达咱处受沙弥戒,并向拉卜楞寺布施了大量财物。1840年在恰盖佛处学习《菩提道次第四部》的教戒等。1861年,在拉卜楞寺尊者嘉木样处受比丘戒,取法号为贡却丹曲加措。1862年,西藏摄政诺门汗来卓尼,给僧纲贡却丹曲加措赐以册封。他们之间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谈论汉、藏、蒙等地区的宗教传播情况。和土司共同创建了录珠寺的居巴扎仓和恰盖寺的因明学院。又在黑番4旗创建了贡巴寺(今舟曲县贡巴寺);请夏琼札巴仁钦曲杰到本寺创立了四月“毛兰木”法会。
罗桑丹增赤勒加措(1933〜?)又名杨丹珠,是第十九任土司杨积庆的幼子,禅定寺现任僧官。1937年博峪事变,土司杨积庆遇难,8岁的哥哥杨复兴继任洮岷路保安司令,罗桑丹增赤勒加措也因形势所迫,于1947年出家任禅定寺僧纲之职。并于是年受国民党政府的册封,封号为“辅教普觉禅师丹珠呼图克图”,赐藏、汉、蒙三文合壁银印。
1951年任卓尼自治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任政协甘南州委员会副主席;1980年任甘南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并兼甘肃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甘肃省佛学院副院长等职。1982年曾作为中国宗教代表团成员岀访日本。通习藏、汉两文,从小爱好作画。所作的“唐尕”,融传统的佛教艺术与工笔画法为一体,细腻而精致;尤以“下山虎”最为人称道。
第五节卓尼籍名僧传记
曲聂札巴(1545〜1614)卓尼县大族乡波沙村人,故亦称波沙哇•曲聂札巴。从小到拉萨拜师求经,获得了渊博的知识,于1607年岀任西藏三大寺院之一的噶丹寺第二十九任赤哇,主持噶丹寺教务7年。于1914年在拉萨圆寂。
粗臣达尔吉(约生活在明末清初)出生于邻近宗喀的卓尼肖桑地方(疑今卓尼县城关锁藏),故亦称肖桑哇•粗臣达尔吉。自幼出家,曾在青海夏琼寺为僧,长大后拜夏琼堪布诺门汗东岳坚参为师,后赴拉萨色拉寺居曼巴、居多巴扎仓学经,因学识出众担任了色拉寺居曼巴扎仓和宗吉等寺的经师。1632年和1649年,因第四十三任噶丹赤哇罗智嘉措去内地朝贡,曾两次兼理噶丹赤哇事务。后与拉藏汗甘丹呼台吉等不和,离藏赴京。重返西藏后,岀任噶丹夏日则(东扎仓)的堪布。在此期间他曾到内地讲经传教,之后又返拉萨。1685年正式出任西藏噶丹寺第四十五任赤哇。1695年卓尼肖桑哇•粗臣达尔吉再次出任噶丹寺赤哇并兼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经师。在粗臣达尔吉的培养下,第四十七任噶丹寺赤哇仍由卓尼人罗桑钦佩担任。
罗桑达尔吉(1654〜1737)卓尼县阿子滩乡阿子滩村人,故亦称阿子滩哇•罗桑达尔吉。罗桑达尔吉和卓尼杨土司同属一宗,是第一任专职僧纲仁钦龙布胞弟的后代。其后代又分为三个支系,即阿子滩、卓洛僧纲、卓逊小杨土司。罗桑达尔吉从小在卓尼寺出家,后去西藏噶丹寺拜吉仲仁波钦等修习经文,并在色拉寺居曼巴、居多巴(上下续部学院)扎仓通过思闻学习,造诣颇深。1708年晋升为西藏噶丹寺第四十九任赤哇。他70岁时,身染重疾,预言自己最多能活84岁,提前让位于身传弟子罗桑雅佩,终年83岁。
罗智嘉措(1664〜1739)卓尼县恰盖乡人。自幼出家为僧,天资聪颖,学文诵经善记能解,不久便受沙弥戒。罗智嘉措为了深造,与禅定寺赤哇阿旺赤勒加措同赴拉萨,入蚌寺郭莽扎仓拜东主加措为师,勤奋学习,继赴桑甫寺(拉萨西郊的一座小寺院)专修,后在噶丹赤哇罗智加措和噶举巴金巴加措及仁波钦帕旺卡巴嘉样丹增、嘉木样协巴多尔吉等处修习。他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广学博采,集众名师之所长于一身,东返后在离恰盖寺不远的山中面壁修行。为时不久,又赴青海塔尔寺和夏琼寺,学经多年,并任夏琼寺的法台。
1710年4月,他拜见第一世嘉木样协巴道尔吉大师,静心修习一段时间后返回恰盖。从此萌发了建寺弘法的愿望,兴建经堂,收集经卷,建造佛像、佛塔。1711年再次向嘉木样大师求经、进修。之后在黑错、岗岔、卡加、桑科、阿木去乎等处广传佛经,大兴佛事,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后曾多次受卓尼土司杨汝松和僧纲赤勒加措的邀请,到禅定寺讲授经典。为禅定寺培养了一批有成就的僧人、学者。该寺在教法、教规诸方面也受其影响。1739年在恰盖寺圆寂,骨灰灵塔存放于拉卜楞寺。
达仓•罗桑饶登(1676〜1745)卓尼县扎古录乡迭当什村人,幼名顿珠策仁,5岁丧父放牧牛羊,备尝艰辛。7岁时,其外出之叔父回乡,母子生活方见转机,始得习经,12岁时其母病亡,遗言许其岀家,取名洛桑饶登。19岁时随商旅赴藏入郭莽学院学习。后在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尊前受《菩提道次第广论》之经教,同时参谒班禅•洛桑耶喜,并与大成就者竹巴衮勒结下法缘,还求教于嘉木样一世,曾任哲蚌寺吉康之施工官员。返归故里后,因乡邻频频请其诵经,终日不得安宁,遂与热绛巴•洛桑扎西结伴西行至香更地方,苦读《甘珠尔》数月,继抵霞宗山寺,仰其寺僧持戒严谨,品德端正,故不畏乞化生活之清苦,在轨范师曲如喀巴、德钦扎巴嘉措等众贤哲大德前请受灌顶传经达5年之久,返回居曲米山隆寺。期间,曾赴佑宁寺参拜章嘉活佛。36岁时校勘了其叔父所抄《般若波罗密多经》,37岁时建达仓日磋,班禅命名《札西曲林》。毕生致力于扩建寺院、广造佛像、印经建塔、修持传经之事,后被卓尼土司杨汝松尊为上师,礼遇甚隆。其弟子有阿里活佛朗喀森格等多人,著作有自传《孺童举止明镜》、《至尊妙吉祥赞疏》、《茶供》等。于乾隆十年(1745年)圆寂。
智华夏知(1675-1748)又名扎巴谢珠,卓尼县恰盖乡脑索村人。7岁起修习藏文,9岁时拜卓尼禅定寺格登札巴为师,岀家为僧,学习佛学仪轨修法等。1693年去拉萨,在大乘部下部讲经院学习因明学。1696年在色拉寺居曼扎仓全面地攻习佛教经典,于1705年获得“拉仁巴”学位。第二年在拉萨主持了 “毛兰木”大法会的发愿讲经,轰动一时。当时,第巴桑结嘉措被政敌拉藏汗杀害。在处理后事,超度亡灵的安葬仪式上,由他主持向前藏所属各寺作了长达10天的大供养,声势空前。并率先在色拉寺创立了毛兰木法会的先例。1706年前往后藏扎什龙布寺居多巴扎仓修习近圆戒。
1707年返回卓尼后,先后两次担任禅定寺法台,于1714年协助本寺僧纲及土司修建了参尼札仓(因明学院)。并亲自主持教学、修正戒律。因此讲经之风在卓尼禅定等寺形成高潮。在他的教授下,对密宗的经典要义有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后,其母与侄先后亡故,他无限忧伤,便辞去僧职,中断交往,在拉章闭门著述7年,后经再三邀请,复任法台。禅定寺居巴札仓建成后,又兼主持。从此讲经论著直到62岁,始坚辞卸任,继续著述活动。
智华夏知对知识的追求从不满足。曾多次投拜名僧、学者足下,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知识。遂于1739年完成了《佛教大事记》的撰写。1748年圆寂,享年73岁。
智华夏知大师学问高深,博学多才,是清代甘南著名的藏族学者之一。他一生著书很多,仅有关佛教显、密宗理论等方面的著作11函,249卷,均收入《卓尼智华夏知全集》。他还编纂了《丹珠尔纲目》一部。上述11函巨著被北京国家民族图书馆收藏。他的著作,对研究清代藏传佛教文化是极其宝贵的史料。
安果•南卡桑格(1712〜1775)卓尼县扎古录乡赛吾昂村人。自幼记忆超人,5岁时在安果头人的推荐下,经典考仪规,赐僧名为南卡桑格,拜大博士罗藏俊为师,学习佛经。其后又拜涅康夏仲为师,攻读藏医基本理论,积累实践经验,积极参加临床治疗, 效果显著。由于他技术精湛,医德高尚,人们称誉之为医学“博士”。1724年清雍正皇帝赐职,使之成为官僧合一的大学者。后又拜历算学家索南坚参为师,学习声明学《妙音论》的全部内容、印汉历算和测度方法等。17岁时他又拜达文巴为师,受近圆戒。后跟随师长和叔父赴拉萨,经黑河时,应邀谒见了第七世达赖格桑嘉措。住藏期间在哲蚌寺, 后又到札什伦布寺,谒见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他很想在三大寺中深造,但由于师叔说服, 不得不如时返回。
1741年,在吉隆静修寺(今夏河勒秀乡境内)和赛卡尔岗等地修炼深造,被安多地区百姓称之为“隐士”。他所著的《秘诀补遗•症状鉴别》,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医学专著, 特别对高原藏区常见病和多发病作了详尽的解释,另著有佛学和历算等显密著述上百篇。他的医学和历算专著在安多地区影响很大,至今仍有人在研究。他还著有建筑学专著 《佛塔建造的程式》等30多篇。
在安果小寺暂居期间,受命于拉卜楞寺二世嘉木样•久美旺吾的嘱托,于1760年创建阿木去乎寺院。后又被邀请到达仓郎木寺、卓尼恰盖寺、青海佑宁寺、岗察寺等主要寺院讲经传法。同时,他又拜许多知名大德学者为师,精研佛法、医理。还向札油•罗桑丹增活佛等多人传授医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藏医药遗产。
一世策墨林•阿旺粗臣(1721〜1791)乳名丹巴,卓尼县洮砚乡下达窝村人。7岁在龙元山岔道寺(闫家寺)岀家为僧,故称岔道赤哇。取名阿旺粗臣,后在禅定寺学经。33岁赴藏深造,入色拉寺麦扎仓察道康参习经学法,由于他勤奋苦学,终于由“翁则”(领经师)升任为“堪囊”(寺院主持)。其时,乾隆皇帝要拉萨推荐一名精通显密两宗, 德高望重的卸任噶丹赤巴,或相当于噶丹赤巴地位的喇嘛赴京主持雍和宫教务,驻藏大臣与西藏地方政府即推荐了阿旺粗臣,并提升为噶丹东札仓曲结。1762年奉召赴京担任 “雍和宫”大喇嘛和堪布达16年时间。他深得乾隆皇帝之宠信,晋衔“堪布诺门汗”。
1777年西藏摄政王第穆诺门汗逝世,八世达赖年幼不能主政。2月28日钦派阿旺粗臣等离京赴藏。乾隆皇帝给阿旺粗臣加封“噶丹嘉热图诺门汗”后,又晋封,“雍和宫额尔德尼诺门汗。7月5日抵达拉萨,担任达赖喇嘛的第十二任藏王,并担任了八世达赖强白嘉措的经师。参任西藏噶丹寺策墨林。1778年任噶丹寺第六十一任赤哇。阿旺粗臣就任摄政后,因治理有方,迅即获西藏各界支持。在八世达赖亲政后,乾隆仍命其主持商上事务,以协助达赖理政。1783年在色拉寺傍,独立捐资,建一小寺。乾隆赐《祥轮普渡》御书匾额等物,并赐寺名“封宁寺1786年他再次进京之后乾隆对西藏局势很不放心,复派他进藏摄政,同时给予特权,加封“噶勒丹锡呼图克图萨玛第巴克什”,加衔 “衍宗禅师。1790年8月再次到西藏,帮同达赖喇嘛理事。凡事须由他酌定1791圆寂于色拉寺,享年71岁,俗称其为“藏王”。
二世策墨林•阿旺江白粗臣嘉措(1792〜?)乳名丹贝尼玛,卓尼城内杨土司下属头人造勒奋家族人。汉姓马,有兄弟4人,其为长,二弟袭父职,三弟、四弟出家为僧, 后其亦赴藏就学。乾隆六十年(1795年)被西藏噶夏认定为厲勒丹锡呼图克图萨玛第巴克什之转世灵童,清政府准其承袭。5岁的阿旺江白粗臣嘉措即在卓尼禅定寺坐床,入显宗哲学院修习,15岁被迎入藏,到西藏色拉寺居曼扎仓学习经文,获该扎仓首席“拉仁巴”学位,接着又取得居巴扎仓“领经”的职位。从此他的地位不断升迁。嘉庆帝传旨在大昭寺西建寺一处,并赐《祝寿寺》名,以为其诵经之所。嘉庆二十二年(1818年),西藏摄政逝世1819年6月,奉谕接办布达拉商上事务即摄政策墨林。并于此后晋升七十三任噶丹寺赤哇,任职7年。在藏摄政的26年中,曾主持十世、十一世达赖灵童的选定、坐床,因办事妥当,使西藏地方事臻安静,深得清政府赏识,赐呼图克图封号。他虽身兼三职(噶丹寺赤哇、摄政王、达赖之亲教经师),政教诸务却处理得井然有序,屡获清廷嘉奖。
1844年驻藏大臣琦善和西藏摄政策墨林呼图克图失和。琦善向道光皇帝参奏摄政贪隸营私,道光帝即令革职査办。经驻藏大臣和班禅额尔德尼盘査,无任何枉纵违法的事实,只是累资积物特多,随之革去噶勒丹锡呼图萨玛第巴克什之一切职务,没收其财产, 并剥夺自由,监之于狱。并按琦善之意,将其发往黑龙江安置。圣旨下后,拉萨各寺喇嘛群情激愤。色拉寺麦札仓堪布根登楚臣率三千喇嘛围攻羁押阿旺粗臣嘉措之祝寿寺。将其劫走,安置在寿宁寺。但他自认无罪,遂于次日自行投回,并要求琦善如实奏报。琦善则严刑拷问参与劫持的僧人,并分别拟罪,同时,亦拟定阿旺江白粗臣嘉措之罪奏报。在押解黑龙江,途经五台山时,又接“发配原籍病故,永远不准其再出呼毕勒罕”之旨令,于1850年以68岁高龄布衣还乡,广作法事,足迹遍布作格等地。在卓尼禅定寺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去世。终年约在同治初年。
喇嘛噶绕活佛(1835-1895)全名为察罕呼图克图•至尊先巴图道布更嶋加参。佛号察罕呼图克图,俗称察葛罕根(蒙语)或喇嘛尕绕(汉语称为白佛)。清道光十五年 (1835年)十月生于卓尼县刀告乡石矿村。童年时卓俄旺丹增为启蒙老师,学习文法、书法、仪轨、经卷。后在格西慈智木达吉尊前出家,受了沙弥戒。1847年随从俄旺丹巴初到蒙区,不久返回,通读了《甘珠尔》经。1852年前往蒙区(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曾到金山阿勒泰、塔尔巴哈台。其时,该地瘟疫流行,他诵经禳灾,被众称为 “察罕格根”(白佛)。后返归故里,曾在岔道寺(今临潭闫家寺)、拉卜楞寺拜师习经。在大法台俄旺嘉华慈智嘉措尊前受比丘戒。继又赴新疆蒙区。在天山脚下的土尔扈特、博格达、哈巴河等地,被相曲才丹郡王奉为福田1863年莅临塔尔巴哈台。
1865年,新疆各地相继发生叛乱,白佛看到地方不靖,生灵涂炭,即在西耐衍寺奉还律仪,破戒从戎。因营救塔城有功,清廷册封为“阿吉呼图克图”,后退还封号。此后又在乌尔扎尔和加木图乌击败叛军。同治皇帝重赐“呼图克图"银印和金册,并封为将军。1870年率军移驻乌里雅苏台,接受藏、满、汉三种文字刻制的“棍噶扎拉参呼图克图"金印,并将他在阿勒泰修建的寺院被命名为“承化寺”。10月,甘肃回民义军围攻乌鲁木齐城,12月,他曾率兵援城。1871年沙俄悍然出兵占领伊犁地区。1872年调其所属索伦、额鲁特兵赴塔城。使哈萨克地区几万户百姓归顺清朝,其声名大震。1876年,沙俄侵略者波塔等侵入承化寺,被他驱逐出寺。后沙俄又派侵略军寻衅,他当面揭露了沙俄侵略者的罪行。后在沙俄的压力下,清政府竟将棍噶扎勒参等人分别惩处。不久恢复将军职务,颁赐将军金印。1881年12月15日离开库尔喀喇乌苏的将军府,启程前往西藏。1883年3月13日抵达拉萨。在藏期间,正值廓尔喀(尼泊尔)加紧策划派军入侵西藏,受达赖喇嘛之委托调解了尼藏纠纷,光绪帝颁赐“笃信禅师”封号。1885年8月从拉萨起程,去北京,次年6月初九日觐见光绪。后朝拜五台山,并塑造宗喀巴佛像,观看北洋海军的军事表演。1890年3月启程返回故里。并在家乡修建了寺院(扎西曲科林寺)。七月初五日经拉卜楞前往新疆,并在各地进行佛事活动。1894年6月19日从俺察罕启程,经乌鲁木齐回乡。1895年9月30日圆寂。
且巴嘉喀哇•阿旺根登嘉措(1839〜1905)卓尼县恰盖乡人。幼年曾取名晋美丹增,后被认定为嘉喀哇•恭却丹白尼玛转世,7岁时抵上世驻锡甘丹谢珠林坐床,取名恭却隆日嘉措,11岁入拉卜楞寺学经,由贡唐•恭却丹白嘉取名阿旺根登嘉措。因勤学好问,曾受其师嘉勉。30岁赴藏入哲蚌寺郭莽扎仓学习,并朝拜西藏诸多圣地,在扎什伦布受班禅赐赠。返回故里后,修复故里破败之寺院,并创建讲经院。嗣后,又赴五台山、蒙古索尼左旗、喀尔喀等地,并走访了与俄罗斯毗邻之哈木聂寺讲经传法,用300余两白银,造11面观音鎏金像。返回后,就任拉卜楞寺时轮扎仓法台,51岁任拉卜楞寺总法台,57岁任德莫塘甘丹曲科林(阿木去乎寺)法台,后又赴蒙古,61岁时返回拉卜楞寺, 在闻思学院造金佛像多尊,在阿斯塘(今卓尼阿子滩)建一精致佛塔。67岁圆寂。其著作有传记、赞颂、诗歌、书翰、问答、祭文、引导、释论等58种,辑为两函,拉卜楞印经院刊行。北京民族图书馆收藏。
三世策墨林•阿旺罗桑丹白坚参(1858〜1919)俗名龙布嘉措,出生于卓尼县城郊唐尕川全氏家族。由于二世策墨林于1844年由琦善参奏被贬,且令不得转世。后虽经多方恳求,咸丰皇帝下谕赦免,但转世之求未获解决。经禅定寺与土司协商,决定私下寻找转世灵童,以既成事实再请求清政府认可。遂于1863年按藏传佛教定规,认定5岁幼童龙布嘉措为三世策墨林,迎请到禅定寺“杰布策墨林波章”(又称拉章谢珠林)坐床。取法名阿旺罗桑丹白坚参,简称罗桑坚参。罗桑坚参坐床后,经禅定寺和西藏部分名显德高的喇嘛、头人等的奔波,于1879年5月获准为僧赴藏学习经典,在色拉寺麦扎仓(下学院)专修经典。因他刻苦勤奋,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拉仁巴第一名格西,不久,又荣任噶丹寺第八十六任赤哇。1906年10月23日清朝政府下敕书“赏代理达赖喇嘛罗桑坚参诺门罕名号”。1904年6月英侵略军进抵曲水,十三世达赖逃往外蒙古,命令罗桑坚参出任摄政,代他执掌西藏政教事务。英军占领拉萨后,利用驻藏大臣有泰的媚外行径,于1904年9月7日,迫使噶夏政府接受英军所提之条款,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罗桑坚参代表达赖喇嘛、三大寺代表、噶伦等依次在这一丧权辱国的十条《拉萨条约》上签了字。他对此深感痛心,乃决定禁止商人给英军出售食物,并时有暗杀及殴击英军事件发生。英军撤离后,1906年他同噶伦等联名上奏,要求革职有泰,经副都统张阴堂调查,于11月29日发布了有泰及其他驻藏官员革职处理的命令。张阴堂与罗桑坚参等协作,与英政府对《拉萨条约》有关章节进行了交涉。
十三世达赖喇嘛逃亡到外蒙古大库仑期间,罗桑坚参与噶夏众官员商议,为加强西藏与清政府的联系,建议达赖赴京觐见清帝,1908年8月抵京觐见。罗桑坚参还积极协助驻藏大臣在拉萨开设白话报馆。达赖于1908年10月28日离京返藏。达赖回藏后,摄政噶丹赤哇罗桑坚参乃将印墨交还达赖,由达赖直接管理政教事务。1910年2月12日,川军进抵拉萨,发生兵变。十三世达赖又逃亡印度,临行前委任罗桑坚参任摄政,代理政教事务。1912年12月12日达赖返藏,因罗桑坚参在前后两次8年的摄政期间,处理西藏政教事务深合达赖意图,并且领导全藏人民,驱逐川军岀藏有功,赏给呼图克图封号,颁赐印玺和呼图克图所用的全套服饰、马鞍、色加(侍从官肩上之缎袱)、黄伞等物。并赐田庄数处,摄政之襄佐(管家)也取得了 “堪穷”官职。
自此以后,策墨林罗桑坚参不问政治,静居禅寺,修持密宗,一心事佛,弘扬佛法。于1919年在色拉寺圆寂,享年61岁。
曲贝辛•罗桑加措(?〜1923)俗称卓尼喇嘛。幼即岀家,13岁抵拉卜楞寺学经30余年,博学多识。班禅命去后藏讲经,居留扎什伦布寺研究经典,成为著名的阿阔黎。并授高徒列吉仲、洛桑楚臣等多人。晚年时,遵十三世达赖安排,赴拉萨接替喜饶嘉措校勘《甘珠尔》。于1923年圆寂。
传世著作有《因明论述》、《法言集》、《赞颂》、《书翰》等10种,共一函。他的著述大都为偈颂体,各种字音修饰法及嵌字诗极为丰富。
四世策墨林•阿旺土登凯珠格勒嘉措(1921〜1948.2.17)乳名姜央奴卜,生于卓尼县窗盖族村。1924年被禅定寺通过藏传佛教法定程序选定为伊犁仓活佛的转世灵童, 未及坐床,又被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确定为三世策墨林阿旺罗桑丹白坚参的转世灵童。取法名阿旺土登凯珠格勒嘉措(简称凯珠嘉措),并赐给敕书、印章,准袭策墨林摄政王衔号。遂被迎请到禅定寺策墨林拉章“谢珠林"居住,也称“杰布•策墨林坡章”(王宫)。1925年10月25日,在西藏策墨林拉章襄佐穷珠拉和卓尼禅定寺策墨林拉章襄佐桑拜丹珠主持下举行了坐床典礼,便拜博峪拉仁巴、禅定寺法台罗桑丹增为师,开始上参尼扎仓(显宗哲学院)学习经文。
1929年卓尼禅定寺毁于兵燹,年幼的凯珠嘉措在经师罗桑丹增等10多名喇嘛的陪同下,开始了近两年的云游生涯。先后在卓尼禾驮寺、旗布寺,上下迭部的许多寺院,以及四川藏区及临潭岔道寺等处游历。并应白佛(喇嘛噶绕)之邀,在贡巴寺参加《摄夹学》立宗答辩,因其才思敏捷,对答如流,获“神童”之誉。其后,住卓尼录竹寺。
1931年10月西藏色拉寺策墨林襄佐穷珠拉等一行7人为专使,迎请凯珠嘉措赴藏习经,遭到卓尼土司杨积庆以昌盛本地佛教为由而拒绝,故穷珠拉等便四处暗自活动,设法贿通塔乍土司府头目,于1932年以有施主邀请,去诵经为名将凯珠嘉措及其随员诱往今夏河唐之吉力罗哇,并告知被邀诵经,随员不宜庞大,让卓尼随员就地等候,由西藏来人陪同,挟持前往西藏。途经青海塔尔寺亲见了九世班禅却吉尼玛,于4月抵达拉萨。进藏后又拜见了十三世达赖,然后潜心修习。1944年1月,在拉萨三大寺二万多僧人聚集的传昭大法会立宗考试答辩中取得第一名拉仁巴学位,又代表三大寺僧众向十三世达赖喇嘛献词,名震三寺,并受到达赖喇嘛的赏识和称赞。
1945年,考入密宗上续部学院进修密宗,于第二年通过答辩,成绩优异,但被确定为第二名拉仁巴学位。对此,激起了他的强烈愤慨,认为弊端不公,屈冤人才,决定拒绝供饭,以示抗议。恰时“热振事变”发生,亲英的分离主义分子密谋除掉忠于祖国、坚持统一的热振活佛,凯珠嘉措愤慨异常,弃寺而走,表示对当局之不满。为此,1947年噶夏政府下令让凯珠嘉措“去藏南雅龙反省,二年不准归藏”,在被贬流放期间,听到热振被害的消息后,暴跳如雷,气愤难当,大喊“噶夏不公,要为热振报仇雪恨!"等。不久,于1948年2月17日,这位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四世策墨林•阿旺土登凯珠格勒嘉措突然暴死在雅龙昌珠行宫,年仅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