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民族传统节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63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民族传统节日
分类号: K892
页数: 2
页码: 723-724
摘要: 此地传统节日中,除汉族和半农半牧区传统节日习俗与中原大体相同外,藏族中的节庆很多,且多数节日的起源均与宗教有关,喜庆方式亦与宗教活动相关联。
关键词: 卓尼县 民族传统节日

内容

此地传统节日中,除汉族和半农半牧区传统节日习俗与中原大体相同外,藏族中的节庆很多,且多数节日的起源均与宗教有关,喜庆方式亦与宗教活动相关联。
  一、洛萨节
  即春节,藏语“洛萨”即新年。同以农历正月为准。初一日,家家煨桑,在寺院和自家佛龛前点灯烧香,供上用酥油炸成的各种点心和自酿的青稞酒及染色的五谷粮食,以祝来年的丰收。男女老少皆着新衣,常常是长者最早起来,从外面背回一桶为儿女消灾的“吉祥水”,并饮饱牲畜,才开始吃年饭。饭桌上先由长辈逐个祝“洛萨尔桑”(新年好)、“扎西德隆”(吉祥如意),晚辈则回敬“扎西德隆彭松措”!(意为吉祥如意功德圆满),这一日全家均不出门。群众性的活动如赛马、唱歌、跳舞等均安排在初三日。藏汉聚居地区则从初二开始拜年,除五(破日)后开始跳沙目(巴郎鼓舞)、纸马、耍社火等活动直至正月十六。
  二、毛兰木节
  即祈愿节祈愿大法会,从正月初三日下午开始直至正月十六日,历时13天半。节日期间,当地寺院均向群众开放,寺院喇嘛集中诵经,并举办“打掌尕儿”(铁坛城)、“载护神”等大型佛事庆典活动。这是本地藏族群众中最隆重的节日,正月十五日的禅定寺、贡巴寺等寺院的酥油花会,将庆典活动推向高潮。寺院里由僧侣艺人制作的各种各样酥油花精巧逼真,人物花卉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参观者络绎不绝,直至深夜。十六日,僧侣群众开始转“香巴”、念嘛呢,以祝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隆重、漫长的毛兰木节才告结束。三、娘乃节
  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举行,相传这天是释迦牟尼的诞辰。家家户户斋戒不举炊火,不说话交谈,以示纪念。各大小寺院均集中全寺僧众诵经一日。并允群众身穿盛装,集中到寺院进行拜摩、烧香、转“古拉"(转嘛呢经轮)。
  四、踩青节
  当地亦称浪山,多在盛夏六月举行,实际上是一种野游活动。相传过去的僧侣去野外拾柴等劳动之余,留宿山野、逍闲憩息,沿袭下来就成为一次专门野游之节日。每年逢六月盛夏,正值草木茂盛,百花争艳,风和日丽的草原黄金季节,农牧区群众便依山傍水扎下帐篷开始游玩。浪山者喝着醇香的奶茶和青稞酒,说笑谈心,载歌载舞,纵情玩乐,是许多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五、插箭节
  亦称为“拉卜则节”或“攒山神”,实际上就是祭山神会。在农历六月十七日左右举行。祭山神用木杆和箭牌。木杆长8尺,上端削尖,系上彩绸或彩带,象征箭杆。箭牌是由长2.3尺、宽3寸的薄木板制成,上绘五色云图,由男子各执其中一种,到时于山头指定地点集中,插成一簇,上缠嘛呢经幡,下部以石块固定,周围以木栅、荆棘丛护,并扯白毛线网罩。箭牌上的红色代表太阳,绿色代表草原森林,黄色代表五谷杂粮等,带有浓郁的古代部落祭祈神灵的遗风。
  此外,此地传统节日中还有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寒食节、灶神节等传统节日。其时间与活动内容、庆贺方式均与各地大同小异。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专题

洛萨节
相关专题
毛兰木节
相关专题
娘乃节
相关专题
踩青节
相关专题
插箭节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