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古城堡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61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古城堡遗址
分类号: K928.77
页数: 4
页码: 686-689
摘要: 迭当什古城位于扎古录乡迭当什村西。迭当什为藏语“得塘什”之音译,意为 “河阴川”。城廓遗址就座落在高出村寨30余米的台地上。城廓坐南面北依地而筑,东西北三面均被洮水环绕,边缘均呈30-100米陡崖,有人工切削痕迹。
关键词: 卓尼县 古城堡遗址

内容

迭当什古城位于扎古录乡迭当什村西。迭当什为藏语“得塘什”之音译,意为 “河阴川”。城廓遗址就座落在高出村寨30余米的台地上。城廓坐南面北依地而筑,东西北三面均被洮水环绕,边缘均呈30-100米陡崖,有人工切削痕迹。南端背依大山,山脚呈阶梯形台地向北延伸,台地共分6阶,最北端第六阶台地面积宽阔,即为古城廓遗址,第5阶台地有墓地和小城廓遗迹。第二阶小台地呈半圆形,上有隆起土堆3个,由东至西排列,距离相等,亦似为墓葬冢堆。整个地形呈南高北低之倾斜状,城廓地基亦然,现开辟为耕地,相对高差约40米。城廓长400米,宽171米,城周垣长1100米,现存城墙148米,收顶线宽60厘米,南部墙残高5米。古城右侧有古道一条,盘陀而上,道路较陡,可直达城址后方山坡。另一道路可通城内。城廓东北各有一缺口,墙中断,似为城门,下临大路约15米。遗址中曾遗存有碎砖瓦,面有绳纹。据当地村民传有开元通宝古钱出土。此城据所处方位,建筑形式及出土遗物判断为唐代所筑,似为天宝十三载神策军驻地之古址。
  牛头城位于县境阿子滩乡下阿子滩村与临潭县古战乡尕路田村交界处的三岔路口二阶台地上。在其东北与西南各有一条小河交汇于城前。古城凭山堑沟,临河布垒,依其山势筑成。
  城廓坐西北面东南,呈不规则四边形,因其形似牛头故名。城垣周长935米,东南至西北长486米,最宽处245米,最窄处仅45米。城分前后两部分,后城面积约占全城36%,中有内城门阙口,深21.8米,宽7米。另在东、西、北三面各有一阙口。墙垣上有排列整齐的夹棍眼,孔径为10厘米,垣外壁分置马面。后城内和护城壕外之尕路田梁均设有烽燧多处。护城壕残宽20米,深5~6米。城东山下300米处的开阔地中心筑有5米高、29米见方的土台,人称点将台,其上瓦砾成堆,似有建筑物遗迹。前城内城阙口两侧用夯土筑台,有16X5,14X4米两座大型建筑遗址。
  出土文物有边饰连珠的莲花瓦当,有头饰高髻、双手捧莲花枝的鹤足供养人状瓦当,四周饰以水藻花纹。还有线条粗犷的蛙突对称叶纹组成的兽石勾滴,以及箕形纹、素面条砖和黑、青、褐三色筒、板瓦多件,其中以樺卯砖最具特色。另有陶罐、瓮、盆、豆等器皿及细红砂岩雕成的石兽等。
  据考,此地名阿子滩.是由“阿贾塘”演变而来,阿才是久居此地吐谷浑民族的领袖,该城址处的“阿资塘”当是以人名命地名的结果,此城建筑时代亦与历史事件方位相符,当为吐谷浑所筑之洮阳戍故地。遗址向东距临潭县城旧洮堡5公里,向南距阳坝古城12公里,向西距迭当什古城17公里。
  阳坝城洮河在流经卡车乡阳坝村西约2公里处,被一座突兀而起、立壁千仞的山岗所阻,迫使洮水转了个近300度的拐弯,将这座山岗及岗东北的冲击滩地环绕起来。就在这被洮水从东西北三面环绕的山川间,曾建有1座古城,这就是秦汉称之为临洮,隋唐称之为汎潭、临潭,唐代中后期称之为“石堡城”,吐蕃民族称之为“铁仞城”的阳坝古城。它东距迭当什古城26公里,南距牛头城12公里、临潭旧城8公里。
  古城垣跨岗连川,凭河临险。城内最高处海拔2800米,最低处仅2580米,高差200多米。城垣西端筑在峭壁峰顶,北垣沿河而筑,今已被水冲毁,唯有东端南北走向之城墙残存,从岗上延伸于阳坝村中直至洮河岸边消失,残垣长267米,南垣紧依大山边缘之断岩处,以壁为垣。整个遗址占地约9万平方米,东西280米,南北320米。岗上、川内瓦砾成堆,距耕地表面1米的地下有条石、条砖铺设的街面及建筑物基座。岀土文物中有巨型石制门臼,有32厘米见方的十字科团花簇锦式忍冬纹铺地花砖。有高34厘米,宽25.5厘米,顶部削成拱型阁窟式的浮雕彩绘佛陀画像砖,有大量唐代货币“开元通宝”,另外还有绳纹素面条砖、瓦面灰陶罐、青铜镜、铜马饰、铁剑、铁箭头等。
  古城中曾于唐天宝八年七月建成战楼1座,曾树碑铭文,碑形八棱,古称八棱碑,碑文题曰《石堡战楼颂》,文中提到“建隼之荣、秉钺荒服”,“安国丰财,阜人为政”、“敛其甲兵"的词句。明确载有于“天宝八载秋七月二十一日”筑起战楼,“四面千状,环水涵影,攒峰借雄,属联奇岗,屹透诡石,虚白呈态,曲折星罗,崇位相嵌”。将此城环境描写得淋漓尽致。且战楼建成时“乐斯兼情,羽觞肆陈,金管合奏,词客待坐,剑人高歌”的喜庆场面。惜此碑自清末岀土后,于民国年间被土人盗卖至国外,现存美国纽约博物馆。
  古城东北洮河对岸均有墩台相望,其间逶迤筑垒建关,构筑壕障,层层设防,与对岸古城遥相呼应,著名的“唐大将军李公之碑”就于此间发现。成为此城乃唐代名城之有力佐证。
  温旗古城遗址位于纳浪乡温旗村,其南背靠大湾岭台地,距城垣仅40米,北垣距公路5米,距洮河40米,城廓呈方形,坐南朝北,城垣四角正与东南西北方向暗合。城址因地处村内,破坏严重,现仅存东北及东南两垣部分残墙。东城角至东北垣保存完整,段长34.5米,现为两户民房木楼之后墙,残高7.8米,有3层夹棍眼,原筑于墙内卵石因墙面风化剥落而外露。距此15.3米处,被本村戏楼与村巷所隔断,接着又有1段残墙长20.6米,高约2米,宽3.6米,现被农户削制为梨园之围墙。东南角残垣10.6米,为农户民房之山墙面,高7.8米,夯土层厚8〜14厘米,有夹棍眼4层,与转角相连之东北垣完全一致,其中1、3、4层夹棍眼排列整齐,唯第2层不甚规则,其孔径9~10厘米,3、4层间垂直距离1.17米,4层水平距离为1.1米。在与此段相距59.2米处,又有1段长约6.2米的残墙及延伸部分遗迹共100余米。此段地带即该村称之谓城墙巷者。按其遗址,即可复原城廓外轮为190米边长的正方形。在其南垣与大湾岭之间似有护城壕遗迹。遗址东北垣55米处有一阙口,其上建有关帝庙。西南垣阙口与之正好相对应。
  古城遗址内外,历年来曾屡次岀土早期贝币、陶器残件、古砖瓦、铜币、铜锅、白陶瓶、罐、铁、铜兵器、铜饰、玉器等物。在附近的羊化、朝勿有烽燧建筑。据临、卓两县民间流传:洮州最古的城在温旗,次为牛头城,再为旧城,最后才是洮州卫城——新城的传闻似有一定依据。
  卓尼古城卓尼古城始建于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是由卓尼第五任土司杨臻主持建造的。城廓筑于上卓沟河与洮河汇流之处的冲击扇面上,东西骑跨左纳、桃日两山,坐北朝南,呈不规则多边形,因其城形似船,故称曰船城。清人曾赞:“四山环拱, 流水穿城,北部一梵刹,金顶耀目。洮流见底,隔河之山耸翠,烟树苍茫,为古雅川”。城垣周长1219米,北垣东西长573米,南垣长386米,东垣南北长132米,西垣长128米。城墙为夯土板筑,高10米,底宽4米,顶宽1.7米,上有女墙深1米,宽70厘米。城有两门,一门西向,一门南向,俗称上、下城门。上城门阙口尚存,深10米,宽7米,高12米,门洞石基砖砌为拱形。下城门已毁,阙口处有公路经过。上下城门均有排洪沟经过之水城门,俱用大块条石砌成。城垣筑有马面,底部10X10米,顶部4X4米,高岀垣墙约1米。古城遗址久经风化坍塌及拓展马路、新建房屋等,今仅存部分东垣和西南垣残墙。城内古建筑仅存土司别墅行宫1座。
  博峪土司衙门遗址位于木耳乡博峪村,距卓尼古城5公里。第六代土司杨臻在未建卓尼古城时,就于此设官署,卓尼城建成后,作为行宫别墅。遇有战乱,则避居此地,北以洮河为天险,后有博峪沟、大峪沟两处通道可达迭部。十七任土司杨元又于清同治年间整修重建卓尼、博峪、洛巴湾、锁藏等处衙门,安排四子定居。第十九任土司杨积庆承袭后,又于清光绪年间重修衙门,做为临时官署,民国历次回族战乱时,即避居于此设防守险,民国26年的“博峪事变”就爆发在这座官署内。
  官署呈城堡形,四周有垣墙,高5.7米,底宽2.2米,顶宽1米,夯土板筑。城廓坐西南而面东北,呈正长方形,南北宽72米,东西长100米,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内分前后两院:前院有大堂3间,东西厢房各5间,又分东西两小院,东院有书房3间,卧房3间,公务房5间,西院有两层木楼房5间为家属寝室。后院有大经堂7间,另有号房、马号、粮仓、厨房等建筑。前后院均有花园、果园。后院中央有古松形如伞盖,至今犹存。城堡正门在东北垣中心,阙口已毁,新建为学校大门。经堂后有小门可直通后山桦树林中。院内建筑“文化革命”中被拆除,现仅存墙垣及树木,博峪小学在旧址盖有校舍。
  包舍□古城址位于藏巴哇乡九巅峡口之包舍口村。
  遗址北据峡口,西临洮河,东依大山,南临新堡沟口。该村所居之冲积滩地仅有平坦耕地两块,各约百亩,一块曰“古城”,一块曰“校场在名为“古城”的大地里,有大量的绳纹砖瓦碎片,至今遍布于渠沿地境间。地中各区域亦有“城墙上”、“城门上”、“城壕里”的习惯称谓。据当地老人目击,在1958年深翻土地前夕,还残留有2米多高的旧城墙,后平整为耕地,遗址中曾大量岀土北宋古钱及各色陶片。在名为“校场”的地中曾出土锈朽之铁箭头。城垣西址大部被洮河冲毁。据考,此城似为后凉五屯护军中石门护军遗址,亦为宋王韶进军洮州时所设之军事重镇。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作品

迭当什古城
相关作品
牛头城
相关作品
阳坝城
相关作品
温旗古城
相关作品
卓尼古城
相关作品
包舍口古城址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