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体育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9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体育队伍
分类号: G812.174.2
页数: 3
页码: 652—655
摘要: 本章主要对卓尼县的运动员队伍、裁判员队伍、县业余体校、县体委机构沿革的体育队伍相关介绍。
关键词: 体育队伍 卓尼县

内容

第一节运动员队伍
  一、卓尼县业余体育运动员(县体育运动代表队)名单
  五、六十年代,全县体育运动逐步发展,尤以篮球运动最为兴盛。当时的男子篮球运动员有:杨士鸿、王全义、杨积顺、王文达、牛彦昌、赵明、张国瑞、杜世昌等。在1960年10月14日卓尼队员王全义、杜世昌、杨积顺、陆正杰、刘永川、杨士鸿代表州队在靖远参加全省篮球等级联赛,获乙组队第二名。
  1972年参加全州青少年篮球队青年男队:姬建荣、乔脑哥、安旦告、赵英才、帕花、杨才让。
  青年女队:肖香玉、郭建芳、刘舒金、郭惠琴、李彩霞。
  少年男队:安世雄、乔佐华、安国俊、余文权、李永奎、杨景秀、杨永隆、李海成、贾贵青、尕扎家、桑勒。
  少年女队:杨秀春、粟兰、李秀珍、胡爱珍、蒋春燕、刘宗娥、周秀文、牛凤娥。
  1973年10月1日参加建州20周年运动会篮球青年男队:乔脑哥、安旦告、夏道、赵英才、杨才让、帕花、杨尕藏、仁谦、杨世龙、道知、李海成、达吉、雷富昌。
  青年女队:高宏斌、刘宗娥、刘曼青、胡爱珍、杨道知草、周秀文、蒋春燕、肖香玉、牛凤娥、刘舒金、蔡新典。
  1973年参加州中学生运动会乒乓球青年男队:张建炳、高加措、车建军、张光勤。青年女队:刘舒平、文宝兰、刁国英。
  男子排球队:敬平、马如海、郝耀恒、赵怀荣、赵荣、白永威、李义、王正明。
  男子篮球队:安永福、贾贵清、乔佐华、安国俊、王来顺、杨景秀、杨永隆、杨志德。女子篮球队:刘宗娥、李素芳、郭惠琴、刘舒金、蒋春燕、李秀珍、周秀文、胡爱珍。1974年参加全州中长跑运动会运动员名单:
  男队:齐永福、郝耀恒、安国俊、苏奴才让、周克义、李永奎、拉巴、尕藏九。女队:高宝梅、刘宗娥、孟巧玲、蒋春燕、李润梅、刀老、汪梅兰、周秀文。
  1977年参加全州少年足球运动会运动员名单:张光林、霍振南、宁小龙、曲通新、粟迪、何习刚、肖学斌、马红、万方、田旭仁、刘亚宣、杜育杰、王春魁、杨兰生、马永寿。
  1977年参加全州射击比赛运动员名单:
  男队:白广智、杨建国、王勇。女队:张建华、蒋凤鸣、马翠玲。
  1979年参加国庆三十周年全州篮球运动会运动员名单:
  男队:次真、尕扎肖、康德元、安旦告、唐忠、乔万新、杨尕藏、乔佐华、达吉、张学友、乔脑哥、赵英才。
  女队:蔡新兰、周秀文、刘曼青、丁耀华、刘宗娥、姚桂兰、牛尕扎曼、张恩兰、曹丽惠、张春兰、乔春玉、王淑娥。
  1981年参加全州篮球运动会运动员名单:
  男队:安玉林、赵英才、乔脑哥、安旦告、杨尕藏、赵虎、杨国荣、马永华、宁世奎、乔佐华。
  女队:刘曼青、肖燕平、杨淑霞、曹丽惠、刘宗娥、张恩兰、张春兰、刘玉英、李宝莲、蒋春燕。
  1985年参加全省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运动员名单:
  藏族式摔跤:代老、扎西、桑杰卡、卓巴、周加、豆个、卓牙、脑杰。
  赛马:尕豆个、桑杰卡、乔尼布、黄克强、宗周、才让。
  大象拔河:才让彭草、扎西、克老、尕豆个。
  赛牦牛:尕拉毛加、帕花、尕东加。
  抛尕、举皮袋:代老、次来、才让花藏、彭草扎西。
  下坡跑马、射箭:帕花、乔尼布、宗周、刀肉布、龙代、龙布、才让、乔杰刀、周加。
  二、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情况
  1976年,全县各学校有专职和兼职体育教师252人,其中:专职教师5人,即中学2人,七年制3人;兼职教师247人,即中学3人,七年制5人,小学239人。
  1990年12月,卡车八年制学校的王庭俊同志获省体委省教委“全省农村学校优秀体育教师”的表彰,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第二节裁判员队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卓尼国民经济与文化教育的逐步发展,体育运动竞赛也得以逐步开展与普及,每次开展体育竞赛,只能从运动员中抽调一些熟习竞赛规程者担任临时裁判员。自1958年国家实行等级裁判员、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以来,裁判员队伍才开始发展。到1990年底,经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甘肃省体育运动委员会、甘南藏族自治州体育运动委员会和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分别批准为国家二级裁判员的有5项12人;批准为国家三级裁判员的有4项21人。
  第三节县业余体校
  为了培养体育骨干,推动群众体育活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向国家输送体育人才。根据省、州体工会议精神,经县政治部研究,于1973年12月10日正式建立卓尼县城关青少年业余体校,校址设在卓尼中学。并聘请卓尼中学王全义、寇学恭、景旭东、靳恒义和永红小学闫国泰、包寿仑6人为业余体校教员。开设男女篮球、乒乓球、排球、足球和田径5项课程,以篮球和乒乓球为重点。州体委下拨业余体校经费600元,由体校和校务委员会认真选拔学员,安排训练计划及购置体育器材后,于1974年3月19日正式开学。业余体校1973、1974、1975年均有学员95人。
  1976年县体委又重新组建了业余体育学校,校址不变,在校学生155人,其中田径40人,足球25人,篮球40人,排球30人,乒乓球20人。有专职教练员2人,其中足球1人,篮球1人,兼职教练员3人,其中田径1人,排球1人,乒乓球1人。县业余体育学校并坚持“选好苗子,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原则,加强同有训练点的学校的联系,把有培养前途,年龄小的学生选进了业余体校。除县体委正式教练员外,在县城附近的中小学校中聘请了一批体育教师和体育爱好者为体校兼职教练员。州体校于1984年给业余训练合同学校柳林小学和卓尼县中学下拨(1984年9月1日至1985年9月300)训练补助经费2623.80元。
  第四节县体委机构沿革
  卓尼自1937年成立设治局后,体育工作由卓尼设治局教育科(亦称第三科)分管。
  1950年至1953年,体育工作由卓尼自治区文教科分管。
  1954年,成立卓尼县体育分会,由县长兼任体育分会主任,文教科长兼任副主任,由文教科负责体育工作,并配备体育专职干部1人。
  1955年至1961年,体育工作先后分别由卓尼县文教科、教育科、文卫科分管。
  1962年1月,成立县体委机构,保留体委名称,与文教部门合署办公,并配备专人管理体育工作。
  1963年至1970年,体育工作先后由卓尼县文教科、文卫科、革委会政治部文教组、县人民武装部、文教局等部门分管。
  1971年6月30日,成立体育运动会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革委会副主任兼任,副组长由县武装部政委兼任,成员共9人组成。并下设办公室和政宣组、会赛组、总务组。
  1974年1月,正式成立了县体育运动委员会,为县政府常设行政机构。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