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统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58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传统体育
分类号: G854.2
页数: 4
页码: 639—642
摘要: 卓尼县境内的藏族在古代就非常喜爱体育活动,常在农历夏末秋初举办一些传统运动会,比赛项目有赛马、射箭、摔跤等,尤以赛马和各种马上运动最为盛行。在群众中广泛进行的传统体育项目还有巴浪鼓、打蚂蚱、扳手腕等等。特别是每年正月初六至十六的社火,在境内大部地区都盛行,其主要项目有耍狮子、耍龙灯、划船、跑驴、耍狗熊等等。
关键词: 传统体育 卓尼县

内容

卓尼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居住在这里的主要有藏、汉、土、回等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创造、沿袭了形式多样、丰富多采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县境内的藏族在古代就非常喜爱体育活动,常在农历夏末秋初举办一些传统运动会,比赛项目有赛马、射箭、摔跤等,尤以赛马和各种马上运动最为盛行。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卓尼土司杨汝松和其弟国师去京朝见康熙皇帝,受到与皇帝相伴出猎的恩宠。杨汝松随驾出猎时,为康熙皇帝表演了精彩的马术和高超的箭法,受到皇帝的嘉奖,并赐许多衣帽、古玩、绸缎等物。
  赛马是境内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定居此地的藏族人民因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牧马乘骑,为生活必需。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吐蕃王朝时期,牧区就有了赛马的习俗。那时,人们举行赛马的各种活动,是用来祭祀,以求神灵保佑。沿袭成俗,以致后来在传统节日、庙会、宗教活动和举行婚礼等大型集会中,都少不了赛马活动。赛马活动有赛跑和竞走两项内容,竞走主要比马走的快、稳、美及骑手的姿式、马具等。跑马主要比马匹的速度和耐力及骑手的驾驭技术,规定赛程,以先到终点者为胜。赛马的竞技中同时还常常穿插一些乘马捡哈达、蹬里藏身、乘马绳棒击球、乘马打抛尕、乘马套羊、乘马射箭和骑马射击等马术表演。
  赛牦牛牦牛是县境广为牧养的主要畜种之一,既可作役畜,用来耕地、拉车,又可供人乘骑,素有高原之舟的美称。牦牛脾性暴躁,较难驾驭,骑手多为经验丰富、技能纯熟的牧民。赛牦牛的方式与内容一般有两种:一是参赛者骑牦牛在规定的距离内奔跑,依照跑到终点的先后次序,评定名次。二是在一定的距离内,沿跑道放置实物(如哈达等),参赛者骑牦牛奔跑俯身取物,到终点后,由裁判检査取得实物数,以拾物多少判定名次。赛牦牛往往与赛马相间举行,是深受藏族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藏式摔跤少数民族摔跤的形式很多,藏式摔跤与其他民族的摔跤风格不同。藏式摔跤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年间即已盛行。比赛方式一般为:比赛时必须赤脚,不能用腿、脚勾绊对方,双方各系不同颜色的腰带,相对而立,评判者宣布比赛开始,双方用手抓住对方腰带,抱紧对方腰部以上部位,然后各自用力摔、拉、推、提,使对方身体上部有两个部位着地者为胜,一般采取三局两胜制。
  拔腰盛行于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是一项体力竞赛。拔腰活动亦常在田间休息和劳动之余时举行。比赛时,两人互相侧身反抱对方腰部,双脚不许移动,尽力将对方拔起,以能将对方两脚拔离地面者为胜。一般采取三局两胜制,每局之间休息一两分钟。
  大象拔河是藏族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项受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俗称“扯跑牛”。这一活动一般在长约15米,宽约4米的平地上进行。场地中央划一中心线,中心线左右各划一条界河线,左右等距。用一条长约10米,直径3~4厘米的拉绳,两端各有直径约1.5米的套环,套环用布或毛巾缠包,在绳中间系一标志带。比赛前,参赛者背向而立,各将绳的套环套在脖项上,绳从颈下过腹穿档,两手两脚着地,形若大象立地。裁判人员将绳中的标志带,使之垂直于中心线正中部位后发令,双方各自用颈部力量,手爬脚蹬的力量,向前方拉去,谁先将绳的标志带拉过本方的界河线,谁就得胜。相持不下达预定时间(如三秒、五秒)时,则判为平局。一般以三局两胜决定胜负。大象拔河一般由两人对抗,也有一方各2人、3人参赛者。
  蹬棍也称扳棍或拉棍。是流行于境内的一种传统角力项目。比赛时两人相对坐在平地上,取一根长约1米的木棍,双方各以双手伸直相间,握住棍的中央。然后各将两腿伸直,脚掌相抵。裁判员发令后,双方即用力手拉脚蹬,拉蹬时双膝不能弯曲,以将对方臀部拉离地面1尺以上者为胜。
  射箭弓箭是一种传统战争、狩猎的武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体育竞技器具。此地射箭比赛中使用的是群众自制的各种弓箭。比赛方法有:一是在一定距离设靶,射击者面靶站立,以规定箭数内中靶环数的多少判定名次;二是参赛者骑马急驰,对设立在跑道边一定距离的靶射箭,以中靶多少来判定名次。
  抛尕抛尕是藏族群众在多年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岀的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体育锻炼竞技功能的传统项目。近似于现代体育项目中的链球投掷。抛尕的用具是在一条1.6米左右长的细牛毛绳中间制一个皮窝子,用食指和拇指卡紧两头,一头的绳头小环套在食指上,另一头夹在食指与拇指之间,使用时皮窝里放上圆形的石子或者土块等,然后在头顶稍呈斜度用力绕甩2〜3周后,即对准目标松开绳子的一头。这样抛出的石子又远又准还带响声。抛尕起初只是放牧中指挥畜群行止的用具,久而久之在牧民中形成为传统的体育竞技项目。比赛方法有:骑马抛尕、骑牛抛尕击物;也有远距离和近距离的打靶击物等,以等距离内击物准确者为胜。这一运动多在牧区青少年牧民中盛行。
  举皮袋是当地藏族群众进行的举重比赛。比赛时皮袋内盛土或沙,然后称重量,放置地上,参赛者双手抓住皮袋,用力上举过腰到肩,以所举的重量评定名次。
  踢毽子是一项极普及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毽子是用鸡毛或牛毛、羊毛、狗毛等固定在古钱币方眼中制成,这一活动于冬秋两季盛行。其踢法多样,可以比次数、比花样。对活动关节,加强韧带等有良好作用,老少皆宜。踢毽子活动的历史悠久,明朝刘侗著的《帝京景物略》载:“其谣云:'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风筝;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发芽儿,打板儿。”
  藏族式民间跳方藏式民间跳方是当地农牧区广泛进行的一种棋类智力对抗比赛。比赛双方在地上或一块木板上画上棋盘,棋盘有纵横8格、9格、12格之分,对奕时各执一色棋子,棋子多用石子或小柴棍代替。布局时双方力争置子多成方格,然后,计方格数吃掉对方棋子,以成方多且吃掉对方棋子不够一方者为胜。
  荡秋千是农牧民每年农历腊月初八至二月初二日组织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之一。秋千有硬秋和软秋两种。硬秋千是用两根丈余长的木杆,一头拴在横梁上,一头装脚踏板制成;软秋千是用两根粗麻绳拴在横梁上制成。荡秋千主要比参赛者踩秋技术的高低和胆量的大小,有单人荡和双人荡两种。
  跑纸马流行于县境藏巴哇乡包舍口一带的民间社火中,是一项非竞技的民间传统活动。每年古历正月初六晚开始至正月十六日晚结束。举行活动时由青年身跨战马(用竹条扎成马头和马身中间扎一个圆圈固定在腰部,外面糊彩色花纸,内点蜡烛),身着战袍,手执战旗,成双成对,两军对阵,配以铿锵的击乐,嘹亮的号角,在手执灯笼的 “马头儿”率领下,时而动若游龙,时而徐步追逐,一张一驰,时骤时徐。跑纸马除以场面、道具引人入神外,还配有十首曲目。
  卡歌交卡歌交是藏语,意为双人抱腰后,连续进行直腿滚翻的双人技巧运动。在劳动之余和“香浪"节等集会中进行比赛。比赛时谁翻的次数多或谁翻得轻快、灵巧,谁就取胜。这种体育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活跃场面中的气氛。
  顶头是县境普遍流行的一项运动,多在青少年中进行,通过竞赛,磨练人的耐心和毅力。在参赛双方年龄、体力及身高等基本相似的条件下,两人进行角逐。即先在地上划一条横线,两人对面站立于界线前,在各自身后约1米处划一条横线。比赛时双方四肢着地,两头相抵使劲推动对方向后移。谁把对方推出其身后范围线,谁就取胜。
  县境的传统体育除上述各项外,在群众中广泛进行的传统体育项目还有巴浪鼓、打蚂蚱、扳手腕等等。特别是每年正月初六至十六的社火,在境内大部地区都盛行,其主要项目有耍狮子、耍龙灯、划船、跑驴、耍狗熊等等。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专题

赛马
相关专题
赛牦牛
相关专题
藏式摔跤
相关专题
拔腰
相关专题
大象拔河
相关专题
蹬棍
相关专题
射箭
相关专题
抛尕
相关专题
举皮袋
相关专题
踢毽子
相关专题
藏族式民间跳方
相关专题
荡秋千
相关专题
跑纸马
相关专题
卡歌交
相关专题
顶头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