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邮电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35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邮电建设
分类号: F632.7
页数: 5
页码: 402—406
摘要: 本章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邮电建设,介绍了卓尼县的邮电网络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等内容。
关键词: 卓尼县志 邮电志 邮电建设

内容

第一节邮电网络建设
  一、古代朝廷至官府的驿铺递运和烽燧传信
  卓尼在秦、汉时就有行政建置,并有长城烽燧的联络,军事信息可通过烽烟传递。境内从洮河北岸的峪古尔墩起,墩台沿长城从县境西北延伸到今临洮县北与古长城连接。县境内的墩台遗址有:峪古墩、立纳墩、黄胡族墩、文布墩、铁缠山墩、着逊墩、烟筒山墩、甘布它前后墩、官洛墩、石沟墩、俄藏墩等。
  另有古氐羌道、漒(川)候(和)道与中原相通,北连枹罕、狄道,东通武都、略阳,是官府之间公文传送的必经之路。民间则靠捎带口信(当地俗称带话)或托捎家书联系。官府间的公文往来极端困难,仅达州府为止。明、清时期,驿递业稍有改观,在各州、卫、所之间的道路上始设驿站,驻有专职驿员和用来按班传送公文信件的马匹。朝廷和所在地官府专门拨给驿所经费。此时,卓尼无驿站,仅邻近洮州卫治新城有洸州卫驿,距京兆(北京)4220里,计63站,限127日抵达。这时的驿运业务除担负公文传送外,已开始捎带各地官员私人邮件,具有邮政的性质,但民间仍沿袭原始方式。
  二、民国时期落后闭塞的邮电通信状况
  民国4年(1915年)10月,岷县邮政局在卓尼设立了邮政代办所,同时开辟了87公里三日班畜力递送邮路,这是卓尼邮电史上通邮的开端。这条邮路时通时断,持续了近十余年。当时的邮政通信已由县城(土司衙门)逐渐向民间延伸,土司衙门内也设有通讯人员(由护兵兼任),担负向所属四十八旗下的公文传送任务,遇有紧急军情和机要公务,用鸡毛信件传递。
  1937年,土司衙门架设了卓尼到博峪的电话线,共长6公里,有两部对讲式磁石电话机。这是卓尼历史上的第一段电话线路和使用电话通讯设备之始。到1940年,卓尼设电报局,并接通了岷县通往新城(当时的临潭县城)的电话,可经岷县通省城。电报局时有无线收发报机一台,这是卓尼首次与外界通电话、电报之始。到1949年,卓尼的邮电事业均维持在这个历史水平上。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40年来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卓尼开始了各项建设。1952年初,正式成立了县邮电局,调整了邮政线路。除原有的岷县一新城一一卓尼邮路外,开始派员往各区工作组驻地进行不定期的邮件传递。1953年,县邮电局安装了10门交换机1台,开始有了市话线路和市话用户。次年5月设立了上迭邮政代办所和完科洛邮电代办所。7月,成立了上迭邮政营业处,正式开通了卓尼至上迭步班八日班邮路300公里,同时组建了新堡、洮南、洮北、上迭、下迭、录竹等七个邮电所。至此,县城至所属各区间的初级邮政网路形成。这时的邮路和邮运工具虽然条件较差,但在卓尼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即邮政事业有史以来开始向农村发展。
  1956年,州、县邮电部门投资71260元,架设单双线农话线路315.55公里,立杆4518根,同时安装交换机3台,共40门,成立了农话交换处3个,至年底,除插岗区外,其余8个区17个乡通了电话。是年,除干线邮路卓尼一合作全程240公里外,共开通区乡邮路8条,总程845公里。后仅6年时间,卓尼县的邮电网络已初具规模。
  从1970年起,邮电建设的目标进一步向农村纵深发展。在开辟新邮路的基础上,改进、调整了原邮路的班次和投递路线,又通过改善交通工具来缩短时限和增大投递密度。在原来的干线邮路上开通了合作至新城的自办汽车邮路,全程228公里。将全县的农村邮路调整、开辟发展到29条,全长825公里。班次和投递密度比原来增加了1倍左右,在全县6个公社全部通邮时,乡村通邮率达到60%以上。并在整修原有电话线路的基础上,架设各公社(乡)到大队(村委会)的电话线路,至1970年底,全县97个大队中有96个通了电话。到1978年底,县邮电局内已设办公室、机线组、报务组、话务组、营业室等机构,开通B845单路载波1套;拥有市话杆路4978杆公里,电缆1.259皮长公里,长途电路4条。设立基层邮电所8个,开通县内邮路总长1581公里,其中市内17公里,乡邮1564公里。农话杆路352.124杆公里。
  截止1990年底,县邮电局下设基层邮电所8个,邮政代办所1个,17个乡(镇)全部通邮。97个村委会中有94个通邮,469个村民小组中363个通邮。乡(镇)通邮率达到100%;村委会通邮率达到97%;村民小组通邮率达到78%。平均投递频次达到2天。
  农话杆路达到205.461杆公里。其中水泥杆路125.782杆公里,油浸杆路52.767杆公里,素木杆路26.912杆公里,线条总长为307.025对公里。全县17个乡(镇)均通电话。市话总容量达到2台200门,基本占满门数,长、农话合用1台50门。农话交换机9台共260门,农话用户53个。拥有用户传真机3套、微机1套,开通了卓尼至合作半自动拨号电路,县内的程控电话电路也正在积极筹备动工,一两年内即可开通。全县的邮电网络在已具规模的基础上,止向更先进的现代化建设方面发展。
  第二节职工队伍建设
  民国时期的卓尼邮政代办所、邮亭及电报局成立时,仅有专职人员1〜2人。到1952年成立卓尼县邮电局时,也只有职工4人,其中2人还是行政管理人员。职工队伍的建设成为全县邮电事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县上采取本地招收工人和引进外地专业技术人才双并举的措施,到1956年,使邮电职工队伍壮大到15人,分别成立了基层邮电所和县局电信机线班。人员除2名行政管理、1名后勤外,其余均为业务人员。另在下属的7个基层邮电所培训招收亦工亦农乡邮员13人(不包括在正式职工之内),担负区、乡、村间的邮件传递。
  到1966年,随着全县邮电事业的飞速发展,乡村邮电网络的逐步形成,邮电职工队伍壮大到40人。其中属中央国营邮电生产职工24人,临时工3人,地方国营职工13人。职工中技术人员占85%以上,并继续招收了亦工亦农乡邮员5人,担负偏僻邮路间的邮件投递。
  1970年以来,随着邮政交通工具的改善,在职工工作效率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开始了缩减职工。县邮电局将局职工数压缩控制在30人以内。1970年底在册职工仅剩29人。其中固定职工22人,后勤临时工2人。职工队伍中仍以技术专业人员占绝对优势。
  1974年,县邮电局迁往新址,又进行了内部机构的健全、调整和职工队伍的扩大。并将工作重点继续向乡村纵深发展,随着新邮路的开辟和农村电话线路的延伸,职工队伍又壮大到44人。在县局内部设立了办公室,配备了专职的乡邮检査员、农话管理员、统计员、会计员、供应总务员和秘书等。陆续设立了营业室、报务组、话务组、机线组等机构,分别让专业技术能力较强、业务经验丰富的职工担任班组长。配备、充实了各基层邮电所的业务力量,每个邮电所都有专职话务、线务及邮政营业技术人员。继续坚持了社办乡邮制度,增加了亦工亦农乡邮员名额,以保持乡村邮路的延伸和畅通。全局44名职工中,仅基层邮电所就占了28人(15名乡邮员尚未计在总数内)。
  1978年,经过州局的专业技术考核,县局的3名技术人员被正式晋升为邮电业务技术员,获得专业技术职称。这是执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以来,卓尼县邮电局职工队伍中首次获得的技术职称,也是数十年来职工队伍建设中取得的成绩。
  截止1990年,全县邮电职工队伍壮大到68人。职工中属国营通讯企业的49人;属农村电话通讯企业的19人。全局所有职工中,县局占45人,基层邮电所23人,亦工亦农乡邮员12人(不包括在职工总数内)。技术人员占全部人员的85%;行政管理人员8人,后勤服务2人,共占总数的15%。专业技术队伍中有9人获得了专业技术职务。其中助理经济师3人,助理工程师2人,助理会计师1人,统计员、技师各1人。这些技术人才成为全县邮电事业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卓尼县邮电局历年邮电业务总量表续表一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