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邮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34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邮政
分类号: F61
页数: 7
页码: 391—397
摘要: 本章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邮政,介绍了卓尼县的邮路、邮政机械设施、机要通信和邮政编码等内容。
关键词: 卓尼县志 邮电志 邮政

内容

第一节邮路
  民国28年(1939年)5月26日,夏河至旧洮州邮路由四日班改为隔日班,长170公里。
  民国37年至38年(1948〜1949年),开通临潭至岷县自行车邮路一条,全程144公里,隔日班。不久改为逐日班,卓尼邮件经此转递。
  1952年8月29日,临潭新城至旧城邮路调整梅线后,不再绕经卓尼,卓尼邮件规定在上卓村移交,交接时间是夜间22〜24时。在正式投递员尚未配备之前,雇用民工一人接送邮件,并在上卓村租用民房一间,临时存放邮件,月租金1万元(旧币)。
  1954年,开通卓尼至上迭步班邮路一条,全程300公里,八日班。
  1955年7月,开通兰州至上迭军邮路一条,上迭邮件改发夏河,经碌曲东站转郎木寺,郎木寺至上迭改为驮班,由独立团护送,公安十一团负责接运,全程256公里。
  1956年,境内干线邮路为合作一临潭一卓尼一条,全程240公里。1955年至1956年底,开通县内洮南、洮北、北山、录竹、新堡、柳林、插岗、下迭8个区乡村邮路8条,总程为845公里。传递频次逐日班2条,二日班2条,四日班4条。其中:步班5条,驮班3条。省会局至县局为逐日班,每周7次,市内投递逐日一次。
  至1958年共开辟邮路10条,其中:驮班邮路有:卓尼至上迭邮路1条,全程300公里,上迭至下迭1条,全程100公里。卓尼至新城,新城经洮砚、新堡、下拉地铅矿、引洮工地1条,全程160公里。步班:洮北至录竹1条,全程40公里。自行车班:卓尼至西尼沟1条,单程40.5公里;多坝至牧场1条,单程35公里;卓尼至洮南1条,全程45公里;洮北至旧城1条,全程10公里。市内除自行车班外,新增县局至白塔社、寺台子步班邮路1条。
  1962年,全县邮路总长达到515.5公里,其中:市内邮路总长5公里,乡村邮路总长510.5公里。其中驮班邮路总长315公里,步班85公里,自行车邮路111.5公里。
  投递时限为:全县6个人民公社达到逐日班;38个乡镇中达到逐日班的有25个,二日班2个,五日班的11个;125个生产队,达到逐日班的60个,二日班的10个,三日班的7个,五日班的48个。
  1964年,乡村邮路及投递线路增加到8条,总长度达到4110公里,其中:自行车班2055公里,占总长的50%,驮、步班2055公里,占总长的50%。
  1965年,乡村邮路及投递线路增加到12条,分别是:卓尼至纳浪单程35公里,二日班,每班平均发运量去程15公斤,返程3公斤;卓尼至录竹,自行车班单程50公里,二日班,每班平均发运量去程40公斤,返程10公斤;卓尼至柏林驮班,单程45公里,五日班,每班发运量去程50公斤,返程3公斤;洮北至北山驮班.单程23公里,二日班,每班发运量去程10公斤,返程3公斤;洮北至完冒,自行车班,单程25公里,二日班,每班发运量去程10公斤,返程2公斤;洮北至那子卡步班,单程8公里,二日班,发运量去程‘5公斤,返程1公斤;北山至康多驮班,单程48公里,三日班,发运量去程7公斤,返程3公斤;录竹至尼巴自行车班,单程30公里,二日班,发运量去程10公斤,返程2公斤;柏林至新堡驮班,单程35公里,五日班,发运量去程10公斤,返程1公斤;卓尼至大族步班,单程15公里,二日班,发运量去程3公斤,返程1公斤;卓尼至草岔沟步班,全长6.5公里,二日班,发运量去程4公斤,返程1公斤;洮砚至杜家川步班,单程18公里,五日班,发运量去程3公斤,返程1公斤。
  1970年,全县共有邮路和投递线路29条,其中:自行车班9条,步班15条,驮班5条,总长827公里,其中:市内2公里,乡村825公里。
  1971年,开通合作一一新城一卓尼自办汽车邮路,单程134公里。
  1973年,全县乡村邮路,根据需要和条件,几经调整,通信能力日趋提高。逐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邮路网点也趋于合理科学,投递时限缩短,密度增大,并实行了社办乡邮制度。市内及农村邮路和投递线路有:卓尼至洮南自办自行车班,单程18公里,二日班;多坝至牧场自办自行车班,单程25公里,二日班;麻路至尼巴自办自行车班,单程30公里,二日班;柏林至洮砚自办畜力班,单程18公里,二日班;新堡至所属各大队社办自行车班,全程50公里,二日班;洮北至所属各大队社办步班,全程46公里,二日班;洮砚至所属各大队社办自行车二日班,全程80公里;大族至各大队社办自行车二日班,全程50公里;申藏至各大队社办自行车二日班,全程80公里;卓尼至西尼沟疗养院自办摩托车逐日班,全程94公里;洮北至北山自办畜驮二日班,全程60公里;洸北至完冒自办自行车逐日班,全程40公里;柏林至新堡自办自行车二日班,全程30公里;冶力关至康多自办畜驮二日班,全程40公里;完冒至各大队社办自行车二日班,全程40公里;洮砚至各大社办步邮二日班,全程30公里;康多至各大队社办步邮二日班,全程50公里;卡车至各大队社办自行车二日班,全程70公里;城关至所属各大队社办自行车逐日班,单程67公里;北山至各大队社办步邮三日班,单程29公里;尼巴至各大队社办自行车二日班,单程25公里。共有邮路25条,总长单程744公里,其中:摩托车47公里;自行车539公里;驮班86公里;步班72公里。
  截止1975年底,全县邮路总长达到单程790.5公里,其中按市乡分,市内&5公里,乡村782公里;按交通工具分,摩托车72公里,自行车529.5公里,畜驮109公里;步邮80公里。
  1979年,开通合作经临潭、新城至卓尼单程143公里汽车班农村邮路。
  1985年,开通合作——卓尼委办汽车干线邮路,单程105公里。
  截止1990年底,全县市内及农村邮路投递路线状况如下:
  卓尼至纳浪自办摩托车,周六班,单程47公里;卓尼至洮南自办摩托车周六班,单程25公里;卓尼至大族自办自行车周六班,单程20公里;多坝至牧场自办自行车周六班,单程25公里;洮北至北山自办驮班周三班,单程40公里;洸北至麻路自办自行车二日班,单程20公里;洮北至完冒自办自行车二日班,单程20公里;完冒至各村委会社办自行车周三班,单程30公里;洮北至各村委会社办自行车周三班,单程27公里;麻路至尼巴自办自行车周三班,单程30公里;尼巴至江车社办自行车周三班,单程20公里;北山至力加社办步邮周三班,单程32公里;北山至脑索社办自行车周三班,单程36公里;申藏至各村委会社办自行车2/3日班,单程50公里;洮南至各村委会社办自行车二日班,单程50公里;麻路至赛如那社办自行车二日班,单程22公里;麻路至塔乍社办自行车二日班,单程36公里;大族至各村委会社办自行车2/3日班,单程30公里;柏林至洮砚社办畜驮周三班,单程28公里;新堡至各村委会社办自行车周三班,单程25公里;洮砚至各村委会社办步邮周三班,单程20公里;冶力关至康多自办畜驮周三班,单程35公里;康多至各村委会社办步邮周三班,单程28公里;城关至各村委会社办自行车二日班,单程32公里;市内自办自行车逐日班,单程8.5公里;共27条,其中:摩托车邮路2条,自行车19条,驮班3条,步班3条。
  自此,邮政通信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通邮率及时限频次达到全县17个乡(镇),97个村委会,469个村民小组。通邮的乡(镇)有17个,村委会94个,村民小组363个。其中:每天投递一次或一次以上的乡(镇)7个,村委会18个,村民小组102个;每两天一次的乡(镇)9个,村委会59个,村民小组198个;每三天一次的村委会17个,村民小组52个;四天或四天以上的村民小组11个。以上自办自编人员投递的乡(镇)16个,村委会94个,村民小组363个;社办小组71个。社队投递员年末人数达到15人。三天或三天以上能看上省报的乡镇16个,村委会77个,村民小组239个。
  第二节邮政机械设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境交通不便,邮政通信除以人工、畜力为主体的原始邮运方式外,无任何机械设施。
  1955年初,县邮电局营业室始有印志夹钳1个,信箱2个,分拣柜1个,自行车1辆。
  1956年增加保险柜1个,天平秤2把,双轮排子车1辆,小型车辆2辆,自行车1辆,信箱2个,木杆秤2把。
  1957年,自行车增加到4辆,人力车和畜力车各1辆,天平秤9台,木杆秤7把,信箱13个,中型磅秤1台。
  1958年,自行车增加到6辆,公分秤9个,分拣柜3个。
  1962年,有自行车5辆,人力车1辆。
  1974年,自行车增加到21辆,摩托车2辆。
  1980年,邮政信箱增加到15个。
  至1990年,已有邮运汽车1辆,福利汽车1辆,摩车2辆,自行车增加到33辆。由于邮运机械的发展,打破了原来以驮步为主的邮运方式,逐步形成了以半机械化为主的格局。
  第三节机要通信
  机要通信业务正式开办于1958年10月25日。岀口机械邮件与省会局传递时限为两天一次,进口机要邮件投递时限为两天一次。机要通信主要设施:夹钳1把,分拣柜1个,专用日戳1个。至1974年,县局有专职机要收发员1人。机要通信业务开办以来从未发生过丢失、损毁、积压、延误等事故和重大差错。
  卓尼邮局历年机要通信业务交换量一览表单位:件
  说明:1958至1961年因临卓合并无资料可考。
  第四节汇兑业务
  民国38年(1949年),金圆券贬值,汇兑业务一度停办,不久改为银元小额汇兑。1950年起,由县局正式开办普通汇兑业务。
  1952年8月29日,开办电汇业务,并由岷县局经转。
  至1980年始,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所属多坝、洮北、柏林、麻路等分支机构增办汇兑业务,但电汇业务仅达到只兑不收的能力。卓尼县邮电局1953-1990年汇兑业务进出□汇票业务量统计单位:张
  说明:1953〜1957年进出口数据未分。
  第五节报刊发行
  1950年始,卓尼邮局才开展报刊收订业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业务量逐年递增,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1953年,全国交邮局发行的各类报刊由县邮局订阅,县局零售报纸累计65207份,杂志10256份。
  至1990年底,订阅、零售报纸180个种类,期发数2183份,年累计达到466582份,是1953年的7.2倍。杂志订阅、零售702个种类,期发数为2775份,累计41678份,是1953年的4.1倍,报刊流转额达66712元。
  卓尼邮电局历年报刊发行业务量统计单位:份、元续表一
  第六节邮政编码
  邮政编码的试行,先后经历了两次,第一次的试行期是1987年,第二次是1990年7月1日。卓尼邮政编码正式实行于1991年7月1日。邮政编码由阿拉伯数组成,是用来表示邮电机构和它的投递区域的专用代号。组合规律性强,结构简明,便于使用。采用“四级六码”的程式编列,编码由6位数字组成, 分别表示省、邮局、县和投递区域四级,其中:前两位代表省(市、自治区),第三位代表邮局,第四位代表县(市),最后两位代表投递区域。
  县邮电局及所辖9个农村邮电所的邮政编码分别为:
  卓尼县邮电局编码747600,投递区域包括县级机关,县城内所有单位、街道。
  多坝邮电所编码747601,投递区域为木耳乡各村、多坝电站、大峪牧场、洮局大峪林场。
  纳浪邮电所编码747602,投递区域为纳浪乡各村。
  洮南邮电所编码747603,投递区域为卡车乡各村及洸局卡车林场。
  麻路邮电所编码747604,投递区域为扎古录、尼巴、刀告乡各村及洮局车巴林场。
  洮北邮电所编码747605,投递区域为阿子滩、申藏乡各村。
  完冒邮电所编码747606,投递区域为完冒乡各村。
  北山邮电所编码747607,投递区域为恰盖乡各村。
  洮砚邮电所编码747608,投递区域为洸砚乡各村。
  柏林邮电所编码747609,投递区域为柏林乡、藏巴哇乡各村及新堡林场。
  县属康多乡、杓哇土族乡区域由临潭县邮电局冶力关邮电所代办投递,借用代办所邮政编码747506。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