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电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345
颗粒名称: 邮电志
分类号: F632.7
页数: 18
页码: 389—406
摘要: 本志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邮电志,介绍了卓尼县的邮电机构沿革、邮政、电信和邮电建设等内容。
关键词: 卓尼县志 邮电志

内容

第一章邮电机构沿革
  洮州历代未设驿道,遇有公文,由官府雇员传送。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年),洮州旧城、新城设邮政代办分局,卓尼邮件由新、旧城传递。
  民国3年(1914年),裁驿置邮,甘肃设立独立邮区,至此,邮电机构在全省才得到逐步发展。
  民国4年(1915年)10月1日,卓尼地区始设邮寄代办所,隶属岷县邮局。
  民国29年(1940年)3月,设电报局,亦由岷县邮局管辖。
  民国36年(1947年),交通部邮政总局电令:将业务收入达不到三等乙级邮局规定标准的,改称邮亭。是年12月底,卓尼电报局改为邮亭。
  1949年,根据邮电部电信总局拟定的《各级电信组织规程草案》分为一、二、三、四等,分等标准以业务成分为尺度(业务成分=报务总成分X1+长话总成分X0.4+市话总成分X25+其它特种核定成分)。一等局业务成分在15万分以上;二等局5万分以上;三等局在1万分以上;四等局不足1万分。符合四等局但业务特简者,可视其需要和条件,设立电信营业所或电信代办所,卓尼亦改设为电信代办所。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1950年邮电部“部分县治所在地之邮亭,摘其业务较佳者,改为邮局”的精神,1951年卓尼改设四等邮局,隶属夏河局。
  1952年4月,根据全国统一部署,邮政电信合并。是年9月19日,根据邮电部颁布的业务局评等办法,分等标准依据为邮电主要业务,并参照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暂划为一、二、三、四、五等局,等内不另分级。卓尼为五等邮电局,隶属甘肃省邮电管理局。
  1953年3月底,根据甘肃省邮电管理局《关于核定全省邮电局等级的规定》精神,为了配合政府工作,凡县治所在地邮局,虽业务量不足五等局标准,皆定为五等局。初设时,所用局名,亦在邮电局之前,冠以邮电部XX地名字样,不加行政建置级别。卓尼核定为五等邮电局,隶属甘肃邮电管理局。1954年5月至7月,根据第四次全省邮电工作会议决定,县邮电局作为一级完整的企业,管理县境内邮电工作,领导县境内邮电机构。并对全县现有邮电网点进行整顿,先后组建了7个邮所:上迭、新堡、洮南、洮北、下迭、北山、录竹。1955年1月,由会川局移交新堡邮政代办所1处,由卓尼邮电局所辖。
  1955年11月17日,根据邮电部重新核定各级邮电局等级标准,规定划分为七等。一等局年收入160万元以上;二等局80万元以上;三等局40万元以上;四等局20万元以上;五等局10万元以上;六等局5万元以上;七等局在5万元以下,经核定,卓尼核划为七等邮电局。
  1957年2月,全省邮电企业实行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局长负责制,停止“一长制”。6月,邮电体制打破原来的条条管理,改由各地方政府管理,实行以各级人民委员会领导为主,上一级业务部门辅助管理的双重体制。随之,县及其以下邮电机构也分别下放到县和人民公社委员会管理。至年底,撤销上迭、新堡、下迭等邮电所。
  1959年,卓尼邮电局与临潭局合并,卓尼改设为邮电支局。
  1961年8月,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县级以上邮电机构,一律收归邮电系统垂直管理,实行以省邮电管理局为主,地方为辅的双重领导体制。
  1962年,临、卓两县分设,上迭、下迭邮电业务划归迭部县邮电局。
  1964年4月20日,甘肃省邮电管理局成立了政治部,各州、地局成立政治处,县局及生产班组分别配设政治教导员、指导员和宣传员。
  1965年底,新设多坝、柏林邮电所。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邮电局被“群众组织”、“造反派”夺权接管,至1968年9月,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是年撤销录竹、北山两个邮电所。
  1969年底,邮政电信分设,邮政业务由交通邮政部门管理,卓尼邮电局隶属甘肃省交通邮政局。电信局隶属省电信局和军队领导,由军队派“政委”或“教导员”实行军管。
  1973年7月1日起,邮政、电信合并。同年9月,县邮、电两局合并为卓尼县邮电局。实行由省局和地方双重领导,业务以省局为主,党政工作以地方为主的领导体制。
  1974年,县局下设:行政办公室、机线组、报务组、话务班、邮政营业组。
  1978年,增设纳浪、完冒、洮砚、恰盖、麻路5个邮电所。
  1988年,撤销完冒邮电所,改设为邮政代办所。
  县邮电机构,历经更迭,至1990年底,县局下设有:办公室、邮政营业组、机线组、报务班、话务班等5个班组和麻路、洮北、纳浪、洮砚、恰盖、多坝、洮南、柏林8个邮电所。第二章邮政
  第一节邮路
  民国28年(1939年)5月26日,夏河至旧洮州邮路由四日班改为隔日班,长170公里。
  民国37年至38年(1948〜1949年),开通临潭至岷县自行车邮路一条,全程144公里,隔日班。不久改为逐日班,卓尼邮件经此转递。
  1952年8月29日,临潭新城至旧城邮路调整梅线后,不再绕经卓尼,卓尼邮件规定在上卓村移交,交接时间是夜间22〜24时。在正式投递员尚未配备之前,雇用民工一人接送邮件,并在上卓村租用民房一间,临时存放邮件,月租金1万元(旧币)。
  1954年,开通卓尼至上迭步班邮路一条,全程300公里,八日班。
  1955年7月,开通兰州至上迭军邮路一条,上迭邮件改发夏河,经碌曲东站转郎木寺,郎木寺至上迭改为驮班,由独立团护送,公安十一团负责接运,全程256公里。
  1956年,境内干线邮路为合作一临潭一卓尼一条,全程240公里。1955年至1956年底,开通县内洮南、洮北、北山、录竹、新堡、柳林、插岗、下迭8个区乡村邮路8条,总程为845公里。传递频次逐日班2条,二日班2条,四日班4条。其中:步班5条,驮班3条。省会局至县局为逐日班,每周7次,市内投递逐日一次。
  至1958年共开辟邮路10条,其中:驮班邮路有:卓尼至上迭邮路1条,全程300公里,上迭至下迭1条,全程100公里。卓尼至新城,新城经洮砚、新堡、下拉地铅矿、引洮工地1条,全程160公里。步班:洮北至录竹1条,全程40公里。自行车班:卓尼至西尼沟1条,单程40.5公里;多坝至牧场1条,单程35公里;卓尼至洮南1条,全程45公里;洮北至旧城1条,全程10公里。市内除自行车班外,新增县局至白塔社、寺台子步班邮路1条。
  1962年,全县邮路总长达到515.5公里,其中:市内邮路总长5公里,乡村邮路总长510.5公里。其中驮班邮路总长315公里,步班85公里,自行车邮路111.5公里。
  投递时限为:全县6个人民公社达到逐日班;38个乡镇中达到逐日班的有25个,二日班2个,五日班的11个;125个生产队,达到逐日班的60个,二日班的10个,三日班的7个,五日班的48个。
  1964年,乡村邮路及投递线路增加到8条,总长度达到4110公里,其中:自行车班2055公里,占总长的50%,驮、步班2055公里,占总长的50%。
  1965年,乡村邮路及投递线路增加到12条,分别是:卓尼至纳浪单程35公里,二日班,每班平均发运量去程15公斤,返程3公斤;卓尼至录竹,自行车班单程50公里,二日班,每班平均发运量去程40公斤,返程10公斤;卓尼至柏林驮班,单程45公里,五日班,每班发运量去程50公斤,返程3公斤;洮北至北山驮班.单程23公里,二日班,每班发运量去程10公斤,返程3公斤;洮北至完冒,自行车班,单程25公里,二日班,每班发运量去程10公斤,返程2公斤;洮北至那子卡步班,单程8公里,二日班,发运量去程‘5公斤,返程1公斤;北山至康多驮班,单程48公里,三日班,发运量去程7公斤,返程3公斤;录竹至尼巴自行车班,单程30公里,二日班,发运量去程10公斤,返程2公斤;柏林至新堡驮班,单程35公里,五日班,发运量去程10公斤,返程1公斤;卓尼至大族步班,单程15公里,二日班,发运量去程3公斤,返程1公斤;卓尼至草岔沟步班,全长6.5公里,二日班,发运量去程4公斤,返程1公斤;洮砚至杜家川步班,单程18公里,五日班,发运量去程3公斤,返程1公斤。
  1970年,全县共有邮路和投递线路29条,其中:自行车班9条,步班15条,驮班5条,总长827公里,其中:市内2公里,乡村825公里。
  1971年,开通合作一一新城一卓尼自办汽车邮路,单程134公里。
  1973年,全县乡村邮路,根据需要和条件,几经调整,通信能力日趋提高。逐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邮路网点也趋于合理科学,投递时限缩短,密度增大,并实行了社办乡邮制度。市内及农村邮路和投递线路有:卓尼至洮南自办自行车班,单程18公里,二日班;多坝至牧场自办自行车班,单程25公里,二日班;麻路至尼巴自办自行车班,单程30公里,二日班;柏林至洮砚自办畜力班,单程18公里,二日班;新堡至所属各大队社办自行车班,全程50公里,二日班;洮北至所属各大队社办步班,全程46公里,二日班;洮砚至所属各大队社办自行车二日班,全程80公里;大族至各大队社办自行车二日班,全程50公里;申藏至各大队社办自行车二日班,全程80公里;卓尼至西尼沟疗养院自办摩托车逐日班,全程94公里;洮北至北山自办畜驮二日班,全程60公里;洸北至完冒自办自行车逐日班,全程40公里;柏林至新堡自办自行车二日班,全程30公里;冶力关至康多自办畜驮二日班,全程40公里;完冒至各大队社办自行车二日班,全程40公里;洮砚至各大社办步邮二日班,全程30公里;康多至各大队社办步邮二日班,全程50公里;卡车至各大队社办自行车二日班,全程70公里;城关至所属各大队社办自行车逐日班,单程67公里;北山至各大队社办步邮三日班,单程29公里;尼巴至各大队社办自行车二日班,单程25公里。共有邮路25条,总长单程744公里,其中:摩托车47公里;自行车539公里;驮班86公里;步班72公里。
  截止1975年底,全县邮路总长达到单程790.5公里,其中按市乡分,市内&5公里,乡村782公里;按交通工具分,摩托车72公里,自行车529.5公里,畜驮109公里;步邮80公里。
  1979年,开通合作经临潭、新城至卓尼单程143公里汽车班农村邮路。
  1985年,开通合作——卓尼委办汽车干线邮路,单程105公里。
  截止1990年底,全县市内及农村邮路投递路线状况如下:
  卓尼至纳浪自办摩托车,周六班,单程47公里;卓尼至洮南自办摩托车周六班,单程25公里;卓尼至大族自办自行车周六班,单程20公里;多坝至牧场自办自行车周六班,单程25公里;洮北至北山自办驮班周三班,单程40公里;洸北至麻路自办自行车二日班,单程20公里;洮北至完冒自办自行车二日班,单程20公里;完冒至各村委会社办自行车周三班,单程30公里;洮北至各村委会社办自行车周三班,单程27公里;麻路至尼巴自办自行车周三班,单程30公里;尼巴至江车社办自行车周三班,单程20公里;北山至力加社办步邮周三班,单程32公里;北山至脑索社办自行车周三班,单程36公里;申藏至各村委会社办自行车2/3日班,单程50公里;洮南至各村委会社办自行车二日班,单程50公里;麻路至赛如那社办自行车二日班,单程22公里;麻路至塔乍社办自行车二日班,单程36公里;大族至各村委会社办自行车2/3日班,单程30公里;柏林至洮砚社办畜驮周三班,单程28公里;新堡至各村委会社办自行车周三班,单程25公里;洮砚至各村委会社办步邮周三班,单程20公里;冶力关至康多自办畜驮周三班,单程35公里;康多至各村委会社办步邮周三班,单程28公里;城关至各村委会社办自行车二日班,单程32公里;市内自办自行车逐日班,单程8.5公里;共27条,其中:摩托车邮路2条,自行车19条,驮班3条,步班3条。
  自此,邮政通信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通邮率及时限频次达到全县17个乡(镇),97个村委会,469个村民小组。通邮的乡(镇)有17个,村委会94个,村民小组363个。其中:每天投递一次或一次以上的乡(镇)7个,村委会18个,村民小组102个;每两天一次的乡(镇)9个,村委会59个,村民小组198个;每三天一次的村委会17个,村民小组52个;四天或四天以上的村民小组11个。以上自办自编人员投递的乡(镇)16个,村委会94个,村民小组363个;社办小组71个。社队投递员年末人数达到15人。三天或三天以上能看上省报的乡镇16个,村委会77个,村民小组239个。
  第二节邮政机械设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境交通不便,邮政通信除以人工、畜力为主体的原始邮运方式外,无任何机械设施。
  1955年初,县邮电局营业室始有印志夹钳1个,信箱2个,分拣柜1个,自行车1辆。
  1956年增加保险柜1个,天平秤2把,双轮排子车1辆,小型车辆2辆,自行车1辆,信箱2个,木杆秤2把。
  1957年,自行车增加到4辆,人力车和畜力车各1辆,天平秤9台,木杆秤7把,信箱13个,中型磅秤1台。
  1958年,自行车增加到6辆,公分秤9个,分拣柜3个。
  1962年,有自行车5辆,人力车1辆。
  1974年,自行车增加到21辆,摩托车2辆。
  1980年,邮政信箱增加到15个。
  至1990年,已有邮运汽车1辆,福利汽车1辆,摩车2辆,自行车增加到33辆。由于邮运机械的发展,打破了原来以驮步为主的邮运方式,逐步形成了以半机械化为主的格局。第三节机要通信
  机要通信业务正式开办于1958年10月25日。岀口机械邮件与省会局传递时限为两天一次,进口机要邮件投递时限为两天一次。机要通信主要设施:夹钳1把,分拣柜1个,专用日戳1个。至1974年,县局有专职机要收发员1人。机要通信业务开办以来从未发生过丢失、损毁、积压、延误等事故和重大差错。
  卓尼邮局历年机要通信业务交换量一览表单位:件
  说明:1958至1961年因临卓合并无资料可考。
  第四节汇兑业务
  民国38年(1949年),金圆券贬值,汇兑业务一度停办,不久改为银元小额汇兑。1950年起,由县局正式开办普通汇兑业务。
  1952年8月29日,开办电汇业务,并由岷县局经转。
  至1980年始,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所属多坝、洮北、柏林、麻路等分支机构增办汇兑业务,但电汇业务仅达到只兑不收的能力。卓尼县邮电局1953-1990年汇兑业务进出□汇票业务量统计单位:张
  说明:1953〜1957年进出口数据未分。
  第五节报刊发行
  1950年始,卓尼邮局才开展报刊收订业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业务量逐年递增,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1953年,全国交邮局发行的各类报刊由县邮局订阅,县局零售报纸累计65207份,杂志10256份。
  至1990年底,订阅、零售报纸180个种类,期发数2183份,年累计达到466582份,是1953年的7.2倍。杂志订阅、零售702个种类,期发数为2775份,累计41678份,是1953年的4.1倍,报刊流转额达66712元。
  卓尼邮电局历年报刊发行业务量统计单位:份、元续表一
  第六节邮政编码
  邮政编码的试行,先后经历了两次,第一次的试行期是1987年,第二次是1990年7月1日。卓尼邮政编码正式实行于1991年7月1日。邮政编码由阿拉伯数组成,是用来表示邮电机构和它的投递区域的专用代号。组合规律性强,结构简明,便于使用。采用“四级六码”的程式编列,编码由6位数字组成, 分别表示省、邮局、县和投递区域四级,其中:前两位代表省(市、自治区),第三位代表邮局,第四位代表县(市),最后两位代表投递区域。
  县邮电局及所辖9个农村邮电所的邮政编码分别为:
  卓尼县邮电局编码747600,投递区域包括县级机关,县城内所有单位、街道。
  多坝邮电所编码747601,投递区域为木耳乡各村、多坝电站、大峪牧场、洮局大峪林场。
  纳浪邮电所编码747602,投递区域为纳浪乡各村。
  洮南邮电所编码747603,投递区域为卡车乡各村及洸局卡车林场。
  麻路邮电所编码747604,投递区域为扎古录、尼巴、刀告乡各村及洮局车巴林场。
  洮北邮电所编码747605,投递区域为阿子滩、申藏乡各村。
  完冒邮电所编码747606,投递区域为完冒乡各村。
  北山邮电所编码747607,投递区域为恰盖乡各村。
  洮砚邮电所编码747608,投递区域为洸砚乡各村。
  柏林邮电所编码747609,投递区域为柏林乡、藏巴哇乡各村及新堡林场。
  县属康多乡、杓哇土族乡区域由临潭县邮电局冶力关邮电所代办投递,借用代办所邮政编码747506。
  第三章电信
  第一节线路
  1937年,全县始有卓尼至博峪电话线路一条,长约6公里。
  1953年,始安装了10门交换机1部,有了市话线路和市话用户3个。
  1954年,有长途电话2条,并起用了“上空”电话,开通卓尼至旧城、新城、岷县的电话、电报业务。
  1956年,更新20门交换机1部,使卓尼至岷县、合作开始有了直达线路。同年,地方政府投资2500元,甘肃省邮电管理局投资68760元,共投资71260元,架设单双线农话线路315.55杆公里,立杆4518根。同时安装了农话交换机3部,其中20门1部,10门2部,并成立了农话交换处3个。全县除插岗区外,其余8个区17个乡通了电话。卓尼县1956年农话线路统计表单位:公里
  至1958年,县境电信通信业务已初具规模,通信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电话线路除洮南至上迭因叛乱分子破坏而无法修复外,至年底线路达到了514912杆公里,线条582539对公里。
  1959年1月,临、卓两县合并,卓尼为临潭邮电局所属支局。
  1962年临、卓分县后,上、下迭线路随之划归迭部县邮局管理。全县时有长话线路2条,即:卓尼至合作1条,卓尼至岷县1条。市话杆路2.18杆公里,线条10.4对公里,农话杆路275杆公里,线条215对公里,其中单线52对公里。
  1965年,市话杆路增加到5578杆公里,增加电杆80根。中继农话杆路112.12杆公里,线条113.30对公里,用户杆路52.5杆公里,线条25.75对公里。
  1966年,市话杆路为6.386杆公里,电杆117根,架空明线13.215对公里;农话杆路为245.59杆公里,其中:中继线112.12杆公里,256.6线对公里,其中:中继线111对公里。
  1968年,大修多坝至野狐桥和大峪沟农话线路60杆公里。
  1969年,架设卓尼至柏林农话中继线路60公里,并将柏林一洮砚的单线改为双线。
  1970年10月,整修卓尼一一洮北农话中继杆路36杆公里,91线对公里;车巴沟用户线路26.4杆公里,46.9线对公里,同时架设了江车、郭着沟、盘桥、当尕等大队的电话线路。至年底,架通了康多、恰盖、柏林、新堡、洮砚、卡车、大族、木耳、纳浪、上卓、草岔沟等大队电话线路,全县97个大队有96个通了电话。
  1971年,大修柏林至新堡用户线路16杆公里。
  1973年,大修卓尼至洮北、洮北至恰盖中继线路58杆公里,125.5线对公里,市话杆路4.978杆公里,明线8.22对公里,并开通卓尼至洮北.(B845)单路载波一套。
  1974年,农话杆路达到352.124杆公里,市话电缆1.259皮长公里。长途电路4条,其中卓尼至合作实线电路2条,载波1条。卓尼至岷县1条。
  1977年,初次起用水泥杆取代素木杆,更新柏林至洮砚线路,并将16.004杆公里,32.009线对公里的小线更换为3.0铁线。
  1979年,市话杆路增至9.3杆公里,19.19对公里。
  1980年,投资3.2万元,大修市话杆路,增设出局电缆200对,改善了市话门路紧张状况。
  1983年,改建卓尼至洮北农话中继杆路,用水泥杆、油浸杆代替素木杆32.162公里,并将部分杆面型式改为4A式。大修卓尼至洮砚农话中继线路,全部更换为水泥杆路。自筹资金改建卓尼至多坝农话杆路为水泥杆路,线条改为3.0F线路,至年底,全县水泥杆路已达92杆公里,占全部中继杆路的50%。此外,上卓梁至新城10公里线路挂在临潭杆路上与临潭线路并网,为国家节约了3万多元。
  1986年,相继改建了洮北至恰盖、江可河至录竹以及申藏乡农话中继杆路,更换为水泥杆路40杆公里。
  1988年,改建洮北至完冒线路16.4杆公里为油浸杆路,是境内唯一的油浸杆路。
  1990年,改修多坝至纳浪21公里农话中继线路为油浸杆路,至年底,全县中继线路全部更新为水泥、油浸杆路。使用户杆路除车巴沟26.4杆公里外,其余均经改建。截止1990年底,全县农话杆路达到205.461杆公里(其中:用户杆路47.313杆公里),水泥杆路125.782杆公里;油浸杆路52.767杆公里;素木杆路26.912杆公里,线条总长为307.025线对公里。
  卓尼县中继杆、线路统计表
  说明:统计止1990年底农话用户杆线统计表
  说明:统计止1990年底
  农话杆、线路跨县情况统计表
  说明:统计止1990年底
  第二节机械设备
  县境电信通讯机械设备,随着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经历了从无到有和逐年增加更新的发展过程。
  民国29年(1940年),电信代办所时,只有15W收发报机1台,手摇发电机1台,天线以T型7米木杆代替。
  至1963年,增设会议电话终端机1套,55A型超外差转收讯机1台,55A型小型发射机1台,测试电路万用表1只。
  1973年,改造更新增加电路,在卓尼至洮北农话中继线上开通B845载波1套,卓尼至合作长途电路上开通了 GDI单路载波一套。
  1985年,县局增设长农话交换机100/1台,并设立了机务站,拥有柴油机2台,电传电报机2台,81型无线收报机1台,手摇发电机1台(备用),低三路载波1套,蓄电池2组,配电屏1组以及整流器等电源设备。
  录竹、北山、多坝、洮南、柏林邮电所各配波兰、天津产桌式20门电话交换机1台,洮北配南京产落地式20门电话交换机各1台,同时,每台均配有40、120回路不等的配线箱和保安箱;县局有长话、市话、农话合用的交换机100/1台,81型收发报机1台,共有电话交换机7台。
  1990年,增设市话交换机100/1台,安装12路载波1台。第三节电话
  1953年10月6日,安装10门交换机1台,20回路配线箱1只,电话用户3个,使用430次,收入1700元。
  1954年,架通司令部、公安局专线,洮河林业局单机电话,收入6260.80元。
  1955年,收入达到7510元。
  1956年,安装20门交换机1台,实际启用16门,计费用户11个,业务量为4113张。其中:农话2447张。业务收入8502元,其中:长市话3608元,农话4894元。至年底,有农话交换机3台,其中20门1台,10门2台,专职话务员2人。使县属洮南、洮北、录竹、北山、新堡、上迭、下迭各区通了电话。
  1958年,共有电话交换机5台,共65门,实占45门。市话100门1台,用户39个,其中:计费用户29个,单机已发展到81部,使全县8个区和所辖各乡通了电话。
  1962年,开通卓尼至合作长话电路1条,农话拥有交换机5台90门,实占58门,市话100门1台,占41门,长、农话合用1台,50门。
  1963年,增设电话扩大器1套,农话交换机发展到6台,共150门
  1964年,增加交换机1台20门 ,业务量达12260张,其中农话5911张。
  1965年,市话用户发展到61个,农话49个,业务量达到16762张,其中长话6213张,农话10549张。
  1972年,县属市话100门1台,占61门;有农话交换点7个,公社交换点8个,占82门,总容量160门。
  1973年,开通卓尼至洮北单路载波1路,农话交换点发展到7个220门。单机175部。
  1975年,有长农话交换机1台50门,市话交换机1台100门,占61门,农话8台160门,占72门,总容量为310门。
  1990年,市话总容量达到2台200门实占153门。长、农话合用1台50门,占22门。农话交换机9台210门农话用户53个。此外,长话开通了低三路,农话拥有中继电路11条,用户电路4条,长途专线1条,用户传真机3套,微机1套。开通卓尼至合作半自动拨号电路,提高了频率,增强了通信能力,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同步提高。
  第四节电报
  民国29年(1940年),县电报局始有电台1套。
  1952年,县邮局设15W发报机1台,收报机1台,手摇发电机1套,直达业务领导局岷县邮电局。
  1963年,更新55A型超外差收讯机1台,55A型发射机1台,电源供给仍靠手摇发电机。1985年,更新较先进的81型收发报机,在此之前,收、发报都是人工操作。
  1988年,将有线改为电传(人工译码)。
  1990年,发展进口全电子插报机1台,BFDOI型电传打字机2台,型号为BDO55型、AS12—12型,天线用“81” C型电台。
  卓尼邮电局几个年度电报出口(去报)业务量单位:张
  第四章邮电建设
  第一节邮电网络建设
  一、古代朝廷至官府的驿铺递运和烽燧传信
  卓尼在秦、汉时就有行政建置,并有长城烽燧的联络,军事信息可通过烽烟传递。境
  内从洮河北岸的峪古尔墩起,墩台沿长城从县境西北延伸到今临洮县北与古长城连接。县
  境内的墩台遗址有:峪古墩、立纳墩、
  黄胡族墩、文布墩、铁缠山墩、着逊墩、烟筒山
  墩、甘布它前后墩、官洛墩、石沟墩、俄藏墩等。
  另有古氐羌道、漒(川)候(和)道与中原相通,北连枹
  罕、狄道,东通武都、略阳,是官府之间公文传送的必经之路。民间则靠捎带口信(当地俗称带话)或托捎家书联系。官府间的公文往来极端困难,仅达州府为止。明、清时期,驿递业稍有改观,在各州、卫、所之间的道路上始设驿站,驻有专职驿员和用来按班传送公文信件的马匹。朝
  廷和所在地官府专门拨给驿所经费。此时,卓尼无驿站,仅邻近洮州卫治新城有洸州卫驿,距京兆(北京)4220里,计63站,限127日抵达。这时的驿运业务除担负公文传送外,已开始捎带各地官员私人邮件,具有邮政的性质,但民间仍沿袭原始方式。
  二、民国时期落后闭塞的邮电通信状况
  民国4年(1915年)10月,岷县邮政局在卓尼设立了邮政代办所,同时开辟了87公里三日班畜力递送邮路,这是卓尼邮电史上通邮的开端。这条邮路时通时断,持续了近十余年。当时的邮政通信已由县城(土司衙门)逐渐向民间延伸,土司衙门内也设有通讯人员(由护兵兼任),担负向所属四十八旗下的公文传送任务,遇有紧急军情和机要公务,用鸡毛信件传递。
  1937年,土司衙门架设了卓尼到博峪的电话线,共长6公里,有两部对讲式磁石电话机。这是卓尼历史上的第一段电话线路和使用电话通讯设备之始。到1940年,卓尼设电报局,并接通了岷县通往新城(当时的临潭县城)的电话,可经岷县通省城。电报局时有无线收发报机一台,这是卓尼首次与外界通电话、电报之始。到1949年,卓尼的邮电事业均维持在这个历史水平上。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40年来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卓尼开始了各项建设。1952年初,正式成立了县邮电局,调整了邮政线路。除原有的岷县——新城一一卓尼邮路外,开始派员往各区工作组驻地进行不定期的邮件传递。1953年,县邮电局安装了10门交换机1台,开始有了市话线路和市话用户。次年5月设立了上迭邮政代办所和完科洛邮电代办所。7月,成立了上迭邮政营业处, 正式开通了卓尼至上迭步班八日班邮路300公里,同时组建了新堡、洮南、洮北、上迭、下迭、录竹等七个邮电所。至此,县城至所属各区间的初级邮政网路形成。这时的邮路和邮运工具虽然条件较差,但在卓尼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即邮政事业有史以来开始向农村发展。
  1956年,州、县邮电部门投资71260元,架设单双线农话线路315.55公里,立杆4518根,同时安装交换机3台,共40门,成立了农话交换处3个,至年底,除插岗区外,其余8个区17个乡通了电话。是年,除干线邮路卓尼——合作全程240公里外,共开通区乡邮路8条,总程845公里。后仅6年时间,卓尼县的邮电网络已初具规模。
  从1970年起,邮电建设的目标进一步向农村纵深发展。在开辟新邮路的基础上,改进、调整了原邮路的班次和投递路线,又通过改善交通工具来缩短时限和增大投递密度。在原来的干线邮路上开通了合作至新城的自办汽车邮路,全程228公里。将全县的农村邮路调整、开辟发展到29条,全长825公里。班次和投递密度比原来增加了1倍左右, 在全县6个公社全部通邮时,乡村通邮率达到60%以上。并在整修原有电话线路的基础上,架设各公社(乡)到大队(村委会)的电话线路,至1970年底,全县97个大队中有96个通了电话。到1978年底,县邮电局内已设办公室、机线组、报务组、话务组、营业室等机构,开通B845单路载波1套;拥有市话杆路4978杆公里,电缆1.259皮长公里,长途电路4条。设立基层邮电所8个,开通县内邮路总长1581公里,其中市内17公里,乡邮1564公里。农话杆路352.124杆公里。
  截止1990年底,县邮电局下设基层邮电所8个,邮政代办所1个,17个乡(镇)全部通邮。97个村委会中有94个通邮,469个村民小组中363个通邮。乡(镇)通邮率达到100%;村委会通邮率达到97%;村民小组通邮率达到78%。平均投递频次达到2天。
  农话杆路达到205.461杆公里。其中水泥杆路125.782杆公里,油浸杆路52.767杆公里,素木杆路26.912杆公里,线条总长为307.025对公里。全县17个乡(镇)均通电话。市话总容量达到2台200门,基本占满门数,长、农话合用1台50门。农话交换机9台共260门,农话用户53个。拥有用户传真机3套、微机1套,开通了卓尼至合作半自动拨号电路,县内的程控电话电路也正在积极筹备动工,一两年内即可开通。全县的邮电网络在已具规模的基础上,止向更先进的现代化建设方面发展。
  第二节职工队伍建设
  民国时期的卓尼邮政代办所、邮亭及电报局成立时,仅有专职人员1〜2人。到1952年成立卓尼县邮电局时,也只有职工4人,其中2人还是行政管理人员。职工队伍的建设成为全县邮电事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县上采取本地招收工人和引进外地专业技术人才双并举的措施,到1956年,使邮电职工队伍壮大到15人,分别成立了基层邮电所和县局电信机线班。人员除2名行政管理、1名后勤外,其余均为业务人员。另在下属的7个基层邮电所培训招收亦工亦农乡邮员13人(不包括在正式职工之内),担负区、乡、村间的邮件传递。
  到1966年,随着全县邮电事业的飞速发展,乡村邮电网络的逐步形成,邮电职工队伍壮大到40人。其中属中央国营邮电生产职工24人,临时工3人,地方国营职工13人。职工中技术人员占85%以上,并继续招收了亦工亦农乡邮员5人,担负偏僻邮路间的邮件投递。
  1970年以来,随着邮政交通工具的改善,在职工工作效率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开始了缩减职工。县邮电局将局职工数压缩控制在30人以内。1970年底在册职工仅剩29人。其中固定职工22人,后勤临时工2人。职工队伍中仍以技术专业人员占绝对优势。
  1974年,县邮电局迁往新址,又进行了内部机构的健全、调整和职工队伍的扩大。并将工作重点继续向乡村纵深发展,随着新邮路的开辟和农村电话线路的延伸,职工队伍又壮大到44人。在县局内部设立了办公室,配备了专职的乡邮检査员、农话管理员、统计员、会计员、供应总务员和秘书等。陆续设立了营业室、报务组、话务组、机线组等机构,分别让专业技术能力较强、业务经验丰富的职工担任班组长。配备、充实了各基层邮电所的业务力量,每个邮电所都有专职话务、线务及邮政营业技术人员。继续坚持了社办乡邮制度,增加了亦工亦农乡邮员名额,以保持乡村邮路的延伸和畅通。全局44名职工中,仅基层邮电所就占了28人(15名乡邮员尚未计在总数内)。
  1978年,经过州局的专业技术考核,县局的3名技术人员被正式晋升为邮电业务技术员,获得专业技术职称。这是执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以来,卓尼县邮电局职工队伍中首次获得的技术职称,也是数十年来职工队伍建设中取得的成绩。
  截止1990年,全县邮电职工队伍壮大到68人。职工中属国营通讯企业的49人;属农村电话通讯企业的19人。全局所有职工中,县局占45人,基层邮电所23人,亦工亦农乡邮员12人(不包括在职工总数内)。技术人员占全部人员的85%;行政管理人员8人,后勤服务2人,共占总数的15%。专业技术队伍中有9人获得了专业技术职务。其中助理经济师3人,助理工程师2人,助理会计师1人,统计员、技师各1人。这些技术人才成为全县邮电事业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卓尼县邮电局历年邮电业务总量表续表一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