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电站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341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电站建设
分类号: TV73
页数: 3
页码: 386—388
摘要: 本章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电站建设,介绍了县属电站、乡属电站和水文站等内容。
关键词: 卓尼县志 水电志 电站建设

内容

第一节县属电站
  木耳桥电站1921年,外籍传教士在卓尼地区传教期间,在木耳桥桥头曾经建成微型小发电站1个,仅供传教人员与土司衙门照明,为此地电站建设之始。
  〓儿滩电站1956年,甘肃省水利厅投资7万元,由省农电处设计,甘南州农林局负责施工,在〓儿滩利用洮河水兴修电站,于1958年5月1日建成发电,设计为低水头,大流量,配装旋浆式水轮发电机组1台,有50千伏主配电变压器1台,装机容量40千瓦,送电等级为6千伏。共运行11年,于1968年将机组调往尼巴乡。
  多坝电站位于多坝村西南,利用大峪河水资源。1966年由省水利厅投资34万元,洮河林业局投资28万元,总投资62万元,经甘肃省水利厅发电处负责设计和技术指导,由州水电局负责施工,于1968年9月25日,1号机组安装竣工并投入运行。至1970年7月1日完成2号机组安装工程,两台机组并列运行,除解决本县照明、动力用电外,并为临潭县新城、扁都、店子、水泥厂等地提供电能。至1984年负荷增加到700千瓦。1985年甘肃省水利厅又增加投资26万元,扩建了300千瓦3号机组并网发电,至1987年实现利税107.34万元,上缴利润93.98万元。1989年申请增加投资32万元,更新设备与刘家峡大电并网,经济效益明显好转。1990年10月被评为甘南州二级企业,现有职工26人。总装机容量750千瓦。主要设施有:
  1.水工建筑部分引水渠道总长2500米,泄水渠长25米,冬季排水渠长30米,尾水渠道长20米,压力池容量600立方米,双孔进水闸门1座,排水闸1座。
  2.机械部分混流式水轮机3台,半自动调速器1台,手式调速器1台,全自动调速器1台,启闭机7台。
  3.电机部分发电机组3台,配电变压器500千瓦2台,高压开关柜8面,并网岀线柜3面。
  麻路电站位于县境扎古录乡麻路村南1.5公里的车巴沟口,1976年5月20日由县水电局负责勘测设计并施工,于1979年10月15日竣工进行发电,总投资160万元,装机容量125X3=375千瓦,现有职工14人。
  主要设施有:
  1.水工建筑引水渠道长2500米,泄水渠长100米,尾水渠长120米,压力前池容量400立方米,双孔进水闸门1座,挑砂闸1座。
  2.机械设备混流式水轮机3台,调速器3台,启闭机8台。
  3.机电设备发电机3台、变压器480千瓦1台,180千瓦1台,控制盘5面。
  第二节乡属电站
  1970年,水电建设贯彻以大型为主,中小型为辅的方针,先后建成冰固等乡属小型电站8个,为农牧区照明、进行农副产品加工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冰固电站位于木耳乡冰固村以东200米处,于1975年建成,装有轴流式发电机组2台50千瓦,投入使用两年,由于管理不善,机器损坏,线路被盗,于1988年报废。
  刀告电站位于刀告乡北4.5公里处的麻乍村。于1972年建成发电,装有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1台,50千瓦,于1980年报废。
  尼巴电站于1974年建成,装有混流式发电机组2台,150千瓦,不久因将水轮机部件冻裂而报废。
  恰盖电站位于麻路村附近,于1972年利用羊沙河水建成容量为40千瓦,刘家峡大电输通后于1990年停止发电。康多电站位于康多三岔口,于1973年建成,装机容量为84千瓦,于1988年申请报废后,又投资扶贫资金61万元,在加灵村重建电站,为混流式水轮发电,装机200千瓦,解决了全乡用电。
  洮砚电站位于羊沙口,于1973年建成,装机120千瓦,因超负荷运行,于1984年国家又投资15.7万元,进行扩建,增装100千瓦机组1台。
  柏林电站位于藏巴哇乡境内的下台子村,于1975年建成,装机75千瓦,因管理不善,机器损坏,于1990年报废。
  藏巴哇电站位于境内新堡村,于1975年建成,为旋桨式发电,装机18千瓦,1977年又在原址建成混流式水轮发电站,装机75千瓦。先建之18千瓦旋桨式发电机组于1988年报废。
  柳林电站位于藏巴哇乡柳林村,为旋桨式发电,装机18千瓦。
  大峪牧场电站位于大峪牧场,装机24千瓦,后报废。
  农电线路至1990年年底,全县除百林乡外,其余16个乡(镇)中有69个村委会的8762户全部通电,共架设3.5千伏农电线路44.2公里,架设10千伏线路466.5公里。高压线路3~10千伏368公里,低压117公里,升压变压器1960千瓦/10台,配电变压器6060千瓦/144台。
  第三节水文站
  县境水文站以多坝站为主,存在的时间最长,所积累水文资料颇丰。
  多坝水文站建于1958年,位于境内多坝村南大峪河边东经103°40,,北纬34。61',海拔2550米处,其时有职工8人,由常忠廉任站长,隶属甘肃省水文总站,是专业性较强的水文机构,主要设施有测试仪、流速仪、水位尺、潜鱼等。至1989年工作人员减少到3人。30多年来,领导、工作人员等几经变更,但工作从未中断。它会同下巴沟水文站、李家村水文等站应用科学手段观测、测试、分析记载了县境大量有关降雨、蒸发、径流、泥砂等综合水文资料,为当地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发展民族经济提供了科学依据。
  降水据多年综合分析,境内降雨量分布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柳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72毫米,申藏、阿子滩地区为520毫米,卡车555.36毫米,新堡、洮砚地区平均575.6毫米,多坝、纳浪地区634.33毫米,麻路地区653.57毫米,全县年平均降雨量为581.1毫米。其中1964一1971年平均降水量为656.6毫米,最大降水量785.6毫米,出现在1964年,最小降水量442毫米,出现在1956年,最大小时降水量36.6毫米,出现在1964年,最大日降水量43.8毫米,出现在1964年,最大暴雨量33.3毫米/小时,岀现在1964、1988年。
  蒸发量以新、洮地区及洮河河谷地区为最高。最大年蒸发量为I960年的1215.9毫米/年,最小日蒸发量0.07毫米/日,分别岀现在1960年5月5日、1961年10月2日、1962年12月4日、1965年8月15日、1967年5月19日。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