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水利设施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337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水利设施管理
分类号: TV
页数: 2
页码: 385—386
摘要: 本章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水利设施管理,介绍了卓尼县的水利设施、水政管理和人畜饮水工程等内容。
关键词: 卓尼县志 水电志 水利设施

内容

第一节水利设施
  机、电提灌设施1970一1989年共建成机灌站21个,总动力为441马力。电灌站9个,总装机容量为211千瓦。1979一1981年,投资6.3万元,兴建移动式喷灌站5个。此外,建成柏林口机井1个,25马力;电井2个,共12千瓦。上城门、木耳乡龙马沟村各1个,还有大量的线路、机房等相应的配套设施。原由县农水站承建维修并管理,后移交水电局水利、水政二股委托所在乡村管理。
  堤坝自1971年起至1989年共建成上卓沟等主要河堤20多处,全长24.226公里,总投资为99.3万元,塘坝1个,蓄水量为0.83立方米,总投资1.5万元,平均每立方占1.87元,有效灌溉面积200亩。其中堤坝由水保、防汛办协同管理养护,其余均由水利股委托各乡村自管自养。
  第二节水政管理
  为了更好的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经卓尼县人民政府批准,在县水电局增设水政管理机构,设立水政股,由水电局副局长兼任股长,配备业务骨干2人,组成水政管理专业机构。同时派员参加了甘南州水电局举办的水政管理学习班,提高了业务素质。开始利用各种形式展开水法宣传活动,并依法行使水利监察、监督和管理职能,逐步实行取水许可证、征收水资源费,加强水量水质管理等制度,将水政管理工作纳入了规范。
  第三节人畜饮水工程
  境内个别地区,因人畜饮水中含大量氟致人中毒及大骨节病等有害元素,病区改水工作遂成为水利部门的重要项目。为了提高人口素质,防治人畜疾病,繁荣民族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自1970年起,进行截引管道和病区改水工程建设,截引小河地下径流优质水为人畜所用。先后建成大族乡拉尕队管道,全长1340米,供水人数259人,牲畜284头(只)。柏林乡的石达滩队管道全长1700米,供水人数420人,牲畜200头(只)。柏林寨子队管道全长1400米,供水人数157人,牲畜585头(只)。新堡乡中古河管道全长1150米,供水人数64人,牲畜445头(只)。纳路寺村管道全长1200米,供水人数184人,牲畜540头(只)。洮砚乡别那山村管道全长1600米,供水人数82人,牲畜320头(只)。鹿角山村管道全长4020米,供水人数.248人,牲畜375头(只)。哇儿沟村管道全长350米,供水人数110人,牲畜192头(只)。申藏乡地利村管道全长1000米,供水人数135人,牲畜290头(只)。仓科村管道全长800米,供水人数128人,牲畜342头(只)。麻麻堤村管道全长1360米,供水人数85人,牲畜250头(只)。阿子滩乡古战川村管道全长2426米,供水人数1011人,牲畜185头(只)。全县共有人畜引水管道12条,全长18346公里。其中病改管道3条,全长4980公里,占应改工程的60%,总投资41.45万元,平均每公里投资1.777万元,平均人(畜)投资29.69元,为5905人及5797头(只)牲畜提供了优质饮水,占全县饮水困难人数3.7万人的16%。此外,建成县城及柳林地区自来水主管道6818米,支管道4661米,运行良好。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