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田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33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田治理
分类号: S27
页数: 2
页码: 382—383
摘要: 县境气候高寒阴湿,生态环境差。农田主要分布在高山、半高山地区。山坡地占耕地面积总数的78.8%。洮河沿岸虽有部分川地、台阶地分布,但受干旱威胁,粮食产量很低,亩产长期徘徊在100斤左右。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始终将发展农业放在日常工作的突出位置,为了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从1952年互助合作社时期,对个体零散小块面积农田实行小面积并块连片。至1956年初、高级农业合作社时期,大兴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农田进行平整,将小片拓为大片。
关键词: 水电志 水利建设 农田治理

内容

县境气候高寒阴湿,生态环境差。农田主要分布在高山、半高山地区。山坡地占耕地面积总数的78.8%。洮河沿岸虽有部分川地、台阶地分布,但受干旱威胁,粮食产量很低,亩产长期徘徊在100斤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始终将发展农业放在日常工作的突出位置,为了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从1952年互助合作社时期,对个体零散小块面积农田实行小面积并块连片。至1956年初、高级农业合作社时期,大兴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农田进行平整,将小片拓为大片。1958年“大跃进”时期,治理农田掀起了高潮,进行深翻土地、兴修水平梯田的运动。1970年,开展“农业学大寨”,掀起了以兴修水平梯田为主的农田治理高潮,至1980年全县共建水平梯田、条田227365亩。1982年,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农田治理工作仍在坚持进行,只是形式和规模有所不同,多以整修坡地为主。1989年全县完成坡地整修725亩,其中大族乡90亩, 柳林镇420亩,藏巴哇乡210亩。
  卓尼县几个年度农田治理情况表单位,亩
  说明:康多乡数内包括今杓哇土族乡数。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