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利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33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水利建设
分类号: F407.9
页数: 5
页码: 381—385
摘要: 本章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水利建设,介绍了河道治理、农田治理和灌溉等内容。
关键词: 卓尼县志 水电志 水利建设

内容

第一节河道治理
  洮河是县境的主要河流,整体地势切割深,起伏大,区间大小河沟纵横交错。洮河主要支流有车巴河等26条。长期以来,由于天然植被的自然退化和人为破坏,水土流失日趋急剧,河水不断下切和横向冲刷,洮河沿岸和北部地区,洪水频繁,农田遭到严重破坏,水灾已构成县境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社会制度的局限,水灾给卓尼各族人民的农牧业生产和生命财产屡次造成严重损失。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和政府重视水利建设,带领各族人民,响应“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视农田水利建设为造福子孙、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因地制宜地展开了河道治理等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发展农牧业生产,繁荣民族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河河堤由洮河林业局承建,于1971年建成,全长0.85公里,厚3米,高5米,铅丝石笼铺底,水泥浆砌块石。
  唐尕川河堤于1982年建成,全长0.75公里,水泥浆砌块石,厚3米,高5米。
  〓儿河堤于1983年建成,全长1.2公里,干砌和浆砌块石。
  古雅川河堤1984年建成,全长1.3公里,石料干砌、浆砌。
  秋古河堤于1986年建成,全长0.5公里,断面采用梯形构造,石料水泥浆砌,具有保护秋古自然村和县乡0.6公里公路的防御功能。
  纳儿河堤位于县城西端7.5公里处,1984年修筑铅丝网铺底的防冲护坡斜面墙体876立方米,浆砌块石1640立方米,铅丝网砌挑水堤8处,长860米。1987年河道改线0.5公里,修筑铅丝网堤200米。1989年修筑铅丝网堤2200米。
  分布于各乡境内的河堤还有:
  卡车乡录巴寺河堤,全长740米,保护农田1571亩;巴木河堤,全长500米,保护农田231亩;上巴木车河堤,全长70米,保护农田86亩,村庄1个;四卜车河堤,全长70米,保护农田257亩,村庄1个。
  扎古录乡车巴新村河堤,全长1000米,保护农田800亩;麻路堤,全长190米,保护机关、学校等单位10个。
  柳林镇多洛河堤全长660米,保护农田120亩,村庄1个;锁藏河堤全长1600米,保护耕地150亩,村庄1个。
  尼巴乡尼巴河堤,全长120米,保护公路1000多米及村庄等。
  洮砚乡卡古河堤,保护农田754亩;纳儿河堤,全长650米,保护农田40亩,村庄1个;挖日沟河堤,全长142米,保护农田140亩,村庄1个。
  藏巴哇乡包舍口河堤,全长420米,保护村庄1个。
  阿子滩乡玉古河堤,全长500米,保护农田300亩,村庄1个;牙科河堤,保护农田150亩,村庄1个。
  至1989年,全县共建成河堤20多处,全长24226公里,总投资99.3万元,保护农田6246多亩,公路56公里,村庄20多个。
  此外,上卓沟至县城河堤,总投资347万元,于1988年9月经甘肃省水利厅工程地质队勘测设计,同年11月150,经甘肃省建委、水利厅、省政府办公厅、省防汛指挥部、省交通厅、省计委等部门的论证、批准后,于1989年初动工,计划工期3年。设计在上卓沟上游为防止沟岸坍塌造成泥石流,以石料浆砌为主体的重力溢流坝10座,下游为了防止沟道河床的下受侵蚀,筑成多处不同形体的防冲潜坝;开通中下游3.5公里排洪渠道,渠道平均宽约8米,筑建河堤全长3840米。与此同时,对上卓沟各支沟以及冰角沟进行了综合治理,采用生物保护措施,投资10.1万元,植树造林1万多株,种草37亩,治理面积达8.99平方公里,有效地控制了洪水及泥石流的冲击。
  第二节农田治理
  县境气候高寒阴湿,生态环境差。农田主要分布在高山、半高山地区。山坡地占耕地面积总数的78.8%。洮河沿岸虽有部分川地、台阶地分布,但受干旱威胁,粮食产量很低,亩产长期徘徊在100斤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始终将发展农业放在日常工作的突出位置,为了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从1952年互助合作社时期,对个体零散小块面积农田实行小面积并块连片。至1956年初、高级农业合作社时期,大兴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农田进行平整,将小片拓为大片。1958年“大跃进”时期,治理农田掀起了高潮,进行深翻土地、兴修水平梯田的运动。1970年,开展“农业学大寨”,掀起了以兴修水平梯田为主的农田治理高潮,至1980年全县共建水平梯田、条田227365亩。1982年,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农田治理工作仍在坚持进行,只是形式和规模有所不同,多以整修坡地为主。1989年全县完成坡地整修725亩,其中大族乡90亩,柳林镇420亩,藏巴哇乡210亩。
  卓尼县几个年度农田治理情况表单位,亩
  说明:康多乡数内包括今杓哇土族乡数。
  第三节灌溉
  新中国成立前,县境水利灌溉设施不健全,仅新堡地区留有几条陈旧失修的土水渠和几个零星小水塘,且水量很小。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各级人民政府重视水利建设,不断开发利用水资源,为农业生产服务,开展了兴修渠道、截引、提灌、喷灌等配套工程建设。曾建立畜力推式水车提灌工程4处。1970年由于机械工业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提灌动力由柴油机代替,扬程20〜30米,灌溉效率大幅度提高。1980年利用水电发展提灌、喷灌成效显著。此外,从资金、劳务等投入方面向水利灌溉设施建设倾斜,注重兴修、整修农田灌溉渠道,共建成县办、社办主要水利工程设施165处,总投资810万元。发展有效灌溉面积7216亩,保证灌溉面积6111亩,比新中国成立前增长了9.1倍。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寺下川水渠投入灌溉后亩产由150斤增加到450斤,增长了2倍,新堡地区旱田经过灌溉平均增产35〜60%。同时解决了5905人和5797头牲畜的人畜饮水困难,为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而且正在继续发挥着作用。
  一、引水渠道
  1955年,新堡区兴修小型引水渠道6条,可灌溉农田162.5亩,上迭区整修渠道3条,增加灌溉面积1000亩,插岗地区建成阳山渠和利旗坝渠道1条,全长120公里,可灌溉面积100亩,至年底共计兴修、整修渠道10条,增加灌溉面积1262.5亩。
  羊化水渠,1956年8月建成,起自大扎村,至温旗船咀,全长7.5公里,投资2万元,由临潭县民工1600人历时6个月建成。
  古路坪水渠,位于洮砚乡境内,于1956年4月建成,起自大滩磨,经三不都咀、前山林至达拉坡山顶,全长4950米,可灌溉面积1023亩。
  大扎水渠,起自大扎沟至下川,全长1.5公里,于1956年建成,宜于冬灌。
  此外,新堡、洮北、洮南、柳林、插岗等区,兴修大小水渠30条,长25公里,增加灌溉面积6400亩,整修渠道10条,长4.5公里,可灌溉面积为1534.36亩。至1956年年底,共计兴修渠道62条,整修渠道9条,投入劳动力26792个,占总劳力的32.1%,增加灌溉面积12030亩,其中川地9459亩,山地2574亩。
  1957年底甘肃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发岀号召,抽调河西三地、定西、武都、平凉、庆阳等地区民工数十万人,动工兴修闻名中外的引洮上山工程。县境内渠线起自洮砚乡石旗村入境,至藏巴哇乡柳林村岀境,全长56公里,其工程规模之宏伟,堪称史无前例。工程因决策者缺乏科学态度,盲目乐观地以“人定胜天”为依据,严重违背自然规律,仓促上马,耗资数以亿万计。沿线森林植被、民房、农田均遭劫难,至今无法复苏。最后因设计失误、资金不足诸原因而被迫下马。
  1957年藏巴哇地区先后建成石巴渠、巴木渠、阳山恰布渠、平川渠、古麻窝渠等。此年由于认真贯彻“小型为主,中型为辅”的方针,引水渠道建设向小型倾斜。至年底全县共兴修小型渠道409条,工程总量307.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61.5万立方米,土24.6万立方米,总工日820万个,可灌溉面积达56734.92亩,其中冬灌42759.6亩。
  1958年,在藏巴哇等地先后建成巴大阳山、高来阳、扎梁、前儿头、白土地、下果园、大黄勿、下台子、对巴等水渠,总长7.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470多亩。
  1963一1964年,先后建成什大成、瓦窑沟、半林、阴山、阳山、下河、上磨、新水沟、寺古川、柳沟北、柳沟南等13条中型水渠,全长23.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147亩。
  1966一1967年,先后建成鸡儿沟长渠、长水沟、白土巷3条,全长5.8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为186亩。
  1970一1973年间共建成卡布阴山、庄下面、龙扎山、中古河、阳山、安藏沟、苏珠河、上河坝阴山、河里、南水泉、阳坡沟、古城等渠,全长38.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为656.3亩。
  此外,境内的早期水渠有:洮砚乡挖日沟水渠全长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为120亩,于1926年建成。新堡阳山水渠,全长1.3公里,于1930年建成,新堡麻目勿水渠长0.1公里,于1933年建成,大黄勿水渠长1公里,于1935年建成,石旗大滩水渠全长1公里,于1946年建成。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历次整修大部分仍在发挥作用。至1989年全县大中型主要渠道有81条,总长139公里,有效灌溉5351亩,其中灌溉100亩以上主干渠道16条,全长43.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2846亩。
  二、提灌
  1954年在洮砚乡寺下川村建成畜力推式水车4部,扬程10米,可灌溉50一100亩农田。1970年在洮砚乡先后建成了杜家川机灌站,动力24马力,总扬程为32.5米,有效灌溉面积90亩;丁尕站,24马力,总扬程34.6米,有效灌溉80亩;此外还建了卡古、路巴、沙扎、结拉、石旗、石门寺、纳儿、下达勿、多拉滩、小湾等13个机灌站。新堡乡先后建成了麻尼台、麻目口、石〓儿、候旗上队、阳坡、张家拉卡等6个机灌站。至1989年全县共建成机灌站21处,装机441马力,平均扬程20〜30米,提高灌溉效率33倍。
  1980年随着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提灌建设趋向电能。先后建成下达勿、沙扎、纳儿、丁尕、结拉、卡古、藏王坟、下台子等电灌站9个,总装机容量535千瓦,有效灌溉面积1441亩。至1989年设备完好率为50%。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