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33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水资源
分类号: TV211.1
页数: 4
页码: 378—381
摘要: 本章主要讲述了卓尼县的水资源,介绍了卓尼县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等内容。
关键词: 卓尼县志 水电志 水资源

内容

第一节地表水资源
  县境地貌以高山为主,属洮河中上游干支流的交汇处,降水充沛,水资源丰富。洮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流经县境174公里,有车巴河、大峪河等较大支流26条,水质良好,均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在地域分布上,县境南部资源比北部丰富。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4.461亿立米,其中:县境南部为10.91亿立米,北部为3.57亿立米。理论蕴藏量为188.86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1.7595万千瓦(不含九巅峡等较大水利枢纽工程)。
  洮河干流流入县境第一段在塔扎安果儿入境,于西尼沟高石崖岀境,区间流域面积4703平方公里,有洮河一级支流20条。第二段从石旗村入境,至柳林村岀境,区间流域面积1208平方公里(不含冶木河),一级支流有6条。在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中洮河第一段区间地表水资源量为10.895亿立米,第二段为3.566亿立米。
  地表水资源分布,据洮河干流下巴沟、多架山、岷县、李家村等站测报:随着流域面积的增加,年径流变差系数由0.34递减为0.29。县境洮河一级支流的年径流变差系数变化在0.42一0.26之间,其中洮河南岸植被好的地区年径流变差系数相对小于北岸植被较差的地区。
  径流的地区分布归纳为洮河干流从上游至下游随着流域面积的增加,年径流量也在增加。境内洮河入境处的塔扎安果儿断面,多年径流量为21.2亿立米,多架山、高石崖、石旗、九巅峡及柳林断面处,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27.4、34.5、40、42.4和42.65亿立米。县境地表水资源总的分布趋势5年降水量的分布大体一致,即南高于北,河谷地带为低值区。南部光盖山、迭山区向年径流深可达400毫米甚至500毫米以上,由南向北递减。进入洮河河谷为低值区,年径流深在300毫米以上。县境北部随着地势的逐渐升高,冶木河上游的年径流深增大。
  地表水水质及污染洮河流经县境区域和洮河一级支流的区间,长期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人口密度小,无污染,生态植被良好。1982年根据省水文地质一队及有关地质水文部门调査分析,县境地表水水质良好,无污染,可供工农业等生产用水。
  河流泥沙据下巴沟等水文站观测资料分析:区间流域年侵蚀模数为288.6吨/平方公里,年产沙量按侵蚀模数303吨/平方公里计算,计157万吨。洮河下游因植被渐差,流域面积增大,侵蚀模数也相应增加。境内泥沙的形成根据综合资料分析,1966年年输砂量为34700吨,侵蚀模数为44吨/平方公里。其中斜藏沟、古路沟、上卓沟、西路沟等季节性河流,年径流量为127万立方米,泥砂出现次数不均,雨季洪水期含砂量大,以上卓沟季河为例,流域面积16.7平方公里,平常干涸,汛期经常暴发山洪,携带大量泥石流。据1980一1990年径流达40多次,每次最长4〜6小时,年平均输砂量为12614吨,侵蚀模数7420吨/平方公里,年平均输砂率为0.1公斤/秒,平均含砂量为200公斤/立方米。
  第二节地下水资源
  县境地质区域位置属于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的西部。在甘肃境内次级构造划分为北秦岭褶带南部,以三叠系为主体的复向斜展布为其主要特征。县境地形支离,起伏大,是水资源形成远移的积极交替地带,气候湿润,降水充沛,水系网发育,年降水量接近600毫米。洮河干流沿东西横贯而过,支流河(沟)道一般流程较短(小于50公里),水量较多,植被发育,基岩破碎程度较高,常年有流水,为洮河提供了较稳定的基流(地下水)。
  地下水按其含水层的性质及赋存条件可归纳为三大类型。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运移于各河沟谷上游汇水区的三叠系及块状岩体裂隙,多以下降泉的形式溢岀。迭山、光盖山一带中高山区,泉水平均流量为1.006升/秒;卡车沟上游三叠系碎屑岩中水位降深0.74米,出水量496.54立米/日;尼巴沟水位降深24.13米,出水量为30.923立米/日。北部羊沙河、冶木河上游山区单泉流量为0.5〜1升/秒,斜藏大山南侧及东部白石山新洮地区,单泉流量0.1一1升/秒。新城(临潭县属乡)盆地西北侧的第三系中,单泉流量小于0.5升/秒。
  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主要分布在光盖山及康多一带的晚古生代灰岩分布地区,其中光盖山大泉流量为10一100升/秒,康多一带大泉流量为1〜10升/秒,泉群流量达15.45升/秒。
  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洮河及其支流的第四系冲洪积砂砾卵石层中。洮河干流段主要见于河漫滩及一、二级阶地内;三级以上高阶地有局部含水。一、二级阶地属内叠式阶地,因而,河谷潜水具有统一的自由水面,含水层一般厚5~6米,水位埋深3〜6米,抽水试验证明,渗透系数100一150米/日,单井出水量为1000一5000立米/日。洮河河谷是县境主要地下水的富集区域,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洮河北侧各沟谷砂砾卵石含水层较厚,一般在10〜15米之间,水位埋深3〜8米,最深达20米。单井岀水量为1000一5000立米/日。洮河以南各谷沟砂砾卵石含水层为6~8米,地下水位埋深5米左右,由于含水层物质颗粒较北部为细,且含有一定的泥质,故而渗透系数较小,大体为17一62立米/日,单井出水量为110〜607立米/日。
  根据县境地下水分布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按山丘区和一般山丘区以及岩性、植被和水文特性等划分为南、北两大区。全县由河川径流和河床径流组成的地下水资源总量为65734.7万立米/年。其中南区为5067&4万立米/年,北区为15056.3万立米/年。地下水资源中,河川径流量为65581.4万立米/年,占总量的99.7%;河床潜流量为153.3万立米/年,占总量的0.3%。
  卓尼县地下水资源一览表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