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间运输工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32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间运输工具
分类号: F512.3
页数: 2
页码: 373-374
摘要: 牦牛作为运输役畜的历史在此地源远流长,早在吐蕃占领时期,就担负军需物资的转运任务,还曾作为战士的乘骑。至于当时牧区的民间运输,牦牛更是必不可少的役畜。直至汽车运输业发达的今天,牦牛驮运仍为此地尼巴、刀告、完冒、恰盖等牧区群众的运输工具,还在担负着公路未曾抵达地区的运输任务。
关键词: 民间运输工具 交通运输

内容

一、高原之舟
  “高原之舟”是对境内原始运输役畜牦牛的美称。以生性驯良,易于驾驭,耐力强而著称。作为驮畜的主要是阉牦牛,体格健壮,四肢短粗,极善于在崎岖山路及林间草地上负重行走。通常负重75公斤左右,日行30〜40公里(约需6小时),可连续驮行7〜10天,白天行走,夜间采食、卧息,每天仅需1小时左右的休息即可恢复体力。可连续役使10一12年。
  牦牛作为运输役畜的历史在此地源远流长,早在吐蕃占领时期,就担负军需物资的转运任务,还曾作为战士的乘骑。至于当时牧区的民间运输,牦牛更是必不可少的役畜。直至汽车运输业发达的今天,牦牛驮运仍为此地尼巴、刀告、完冒、恰盖等牧区群众的运输工具,还在担负着公路未曾抵达地区的运输任务。
  二、骡马驮运
  骡马驮运亦是境内民间运输形式之一,其大多结队而行,每匹驮畜载重100公斤左右,日行40〜50公里。骡马驮运盛行于明清及民国年间,此地农村及半农半牧区各地都曾组织过规模不同的驮队,常年穿行于境内各条古驮道之间,运送物资有茶叶、食盐、布匹、杂货等。曾一度担负着此地批量货物的转运,军需物资的输送及长途贩运与民间生产、生活用品的运输任务。
  三、全木大车
  全木大车又称大轱辘牛车,因其全用木料制成故名,挽畜多用犏牛、犍牛。其形制极像古代使用的战车,原由此地古代少数民族所创造,后经明洪武期的屯军改制,世代沿袭使用至今。其结构分为车排和车扇两部分。车排用两根4米左右的松木椽作辕条,后半部分由6个横层将其组合为梯状,前半部分作挽辕,配以辗头、掌踏、钩行、䩜桩、拉桩等零部件而成。车扇部分由两个车轮和一根车轴组成。车轮高约五尺左右,边轮称为網子,由2~3根幼桦木弯制成弓形后组接,中有车毂,轮、毂之间用辐条连接。车轴与车毂、辐条均用青冈等坚硬木料制成,接触部分镶有生铁质车钏,膏油以助润滑。轴头打眼安有车辖以防脱轮。
  全木大车的优点是爬坡能力较强,对路况的要求甚低,平衡性能好,结构简单,结实耐用,便于在崎岖的山路和田地间行驶,普通载重100〜250公斤。全木大车的使用分布面积很广,几乎遍及附近临潭、卓尼、岷县全境。它除担负农牧业生产中的拽粪、拉柴、搬场等运输任务外,还可进行中短途的物资运输。至今长途运输已被汽车、拖拉机等机械运输工具所取代,但当地人民对全木大车的历史感情还依然存在,大多数木质车轮虽已被换作人力车胶轮,只有车排部分还保持着它的古风。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