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运输业发展纵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32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运输业发展纵述
分类号: F512.742
页数: 2
页码: 372-373
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卓尼县县乡公路建设突飞猛进,路况改观,农村、企事业单位车辆的猛增,形成了个体汽车、拖拉机运输队伍异军突起的局面。截止1990年底,全县个体运输车辆总数己达158辆,其中汽车42辆,超过建国初期50年代车辆总数的十几倍。
关键词: 交通运输 运输概况

内容

卓尼境内层峦迭嶂,沟壑纵横,地形错综复杂,道路崎岖险峻。历代的民间运输全靠人背畜驮,部分河谷地带使用全木大车拉运,加上地处边隅,居住在这里的藏、汉、土族人民因交通闭塞、运输业落后,世世代代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地虽已开始了公路建设,因无汽车等先进的运输工具,城乡物资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必需品及当地的农牧林副产品仍然依靠骡马、耗牛驮运和畜力全木大车等民间运输工具来承担。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完成、运输量骤增,各种形式的民间运输方式应运而生,亦牧亦运,亦农亦运的驮牛队、骡马驮队、全木大车队、胶轮马车队遍及城乡。县供销、商业部门不仅购置胶轮马车组建了大车队,还与基层民间运输队联营,共同组成了一支既分散经营,又统一安排调度,有组织有领导的民间运输队伍。这支庞大的运输队伍承担了当时全县的物资运输任务。这种城乡联运的组织形式直至1964年才逐渐解体,但民间运输力量的势头并未降低,直至现在,民间运输仍是全县社会物资运输方面的主要力量。
  1957年,县人委购进了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主要担负县级机关的燃料、蔬菜供应,同时承担了少量的畜产品外运任务及部分商品购进及粮食运输。这是卓尼历史上首次岀现的汽车运输。此后又于1958、1962、1964年分别购进汽车3辆,加上当时甘南运输公司的成立,洮河林业局车队的组建(时拥有汽车6辆),汽车运输业在全县已占有相当的比重。
  1965年,由于境内岷麻、洮新等县乡、林区公路与干线公路接通,长途运输量亦随之大幅度增加。其运输量已远远超过民间运输队伍的承受能力,县上决定将已有的4辆汽车、6名司助人员集中组建了商业汽车队。其运输任务主要有回销粮的调进,商业各公司的货物购进,畜产品、农副产品及木材的外运,基本上疏通了县境内的物质交流渠道,缓解了当地运输窘迫滞塞的局面,亦为汽车运输业的发展开拓了道路。此后,县内在各个历史时期分别成立过一些专业运输团体的运管机构,但均因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企业内部管理不善而相继解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乡公路建设突飞猛进,路况改观,农村、企事业单位车辆的猛增,形成了个体汽车、拖拉机运输队伍异军突起的局面。截止1990年底,全县个体运输车辆总数己达158辆,其中汽车42辆,超过建国初期50年代车辆总数的十几倍。拖拉机116辆,其中大中型22辆。汽车、拖拉机的运输总吨位达327吨。仅拖拉机的货运总量就达76万余吨/公里。企事业单位货运汽车总数亦达89辆,年货运总量达16.14万吨。卓尼的运输业已由内运转向外运,许多运输车辆已投入省内外汽车运输业的洪流中参与市场竞争。境内客运状况自70年代后期亦得到彻底改观,除岷合公路的干线客运外,全县县乡公路中的岷麻公路与东新公路亦通了班车,解决了全县17个乡(镇)人民行路难的问题。仅以1990年统计,全县县乡公路运输的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达到了9万人,21万人/公里。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