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行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29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行业
分类号: F407.899
页数: 2
页码: 347-348
摘要: 中华民国时期,卓尼县境柳林镇有从岷县等外地来的流动人口开办了铁匠铺、木匠铺,从事小手工业生产加工。1985年组建卓尼县洮砚工艺厂,主要从事洮砚雕刻。民国期间,县境柳林等地有外地人办的裁缝铺、鞋匠铺,进行来料加工各式服装,制作、修理鞋子,自产自销。产品单一,产值不高。1955年组建卓尼县缝纫门市部和制鞋厂,从事服装加工和制鞋业生产。
关键词: 卓尼县 重工业企业 轻工业企业

内容

一、重工业
  (一)小型农具、家具、机电加工业
  中华民国时期,县境柳林镇有从岷县等外地来的流动人口开办了铁匠铺、木匠铺,从事小手工业生产加工。主要产品有蹶头、斧头、镰刀、马掌、桌子、椅子、凳子、柜子等等,工艺简单粗糙,产值不高。1957年组建卓尼县农具厂,生产加工和维修农牧业生产用具。1962年组建手工业联社,从事各种机械维修和加工生产镇铁制品以及取暖用火炉、烟筒等。1972年,县手工业联社进行扩建,占地5954平方米,建筑面积1237平方米,从业人员增加到42人,至1976年固定资产总额达7.2万元。下设6个基层合作社,其中从事重工业生产加工的2个。至1985年全社固定资产总额达11.5万元,年产值7.05万元,实现利税1.53万元。1986年将五金修配合作社、机电修配社、铁器社并为卓尼县五金机电修配综合厂。至1990年全社固定资产总额(含轻工业)达13.5万元,总产值80.120万元。
  (二)工艺加工业
  1985年组建卓尼县洮砚工艺厂,主要从事洮砚雕刻。1988年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利用洮砚等系列产品,利用森林树木千姿百态,巧夺天工自然造化的根、茎加工盆景根雕工艺品,销往全国乃至海外,至1990年总产值达12.1万元。
  二、轻工业
  (一)服装加工业民国期间,县境柳林等地有外地人办的裁缝铺、鞋匠铺,进行来料加工各式服装,制作、修理鞋子,自产自销。产品单一,产值不高。1955年组建卓尼县缝纫门市部和制鞋厂,从事服装加工和制鞋业生产。1974年与手工业联社合并,分为两个被服门市部。主要产品有男女便装、中山装、少数民族服装、各式儿童服装。至1976年固定资产总额为7.3万元。1980年总产值达6.16万元。1986年将两个门市部合并为民族服装厂,逐步向专业化系列化转变,不断增强了企业自我发展能力。截止1989年,固定资产总额增加到13.5万元,拥有大小机械设备82台(件),年产值7.9万元,净值2.6万元。
  (二)地毯加工业1989年成立卓尼县飞天地毯厂,同时在乡(镇)组建了8个地毯分厂,从事纺织地毯粗加工生产,至1990年,总产值为12.1万元。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