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迹地更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27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迹地更新
分类号: S754
页数: 2
页码: 330-331
摘要: 人工林具有生长快,能够较快的提供森林后备资源,改变木材供需不平衡状况等优点。还可以在宜林灌木地和无林地区增加森林覆盖面积,提高覆盖率,改进林相布局,改造环境,增强林业发展后劲。
关键词: 迹地更新 森林更新

内容

人工林具有生长快,能够较快的提供森林后备资源,改变木材供需不平衡状况等优点。还可以在宜林灌木地和无林地区增加森林覆盖面积,提高覆盖率,改进林相布局,改造环境,增强林业发展后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林业,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种草种树,发展畜牧”的号召。自1963年以来,林业部门采取“迹地更新,以人工更新为主,人工更新与天然更新相结合”的措施,在旧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林区空地、疏林地、滑道两旁郁闭度低于0.4的林地,进行人工植苗更新。在伐后合乎《森林采伐更新规定》要求的择伐林地,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人工更新每年在春季一次完成,秋季对成活率进行检查,次年在对幼林抚育的同时再进行补植,然后封育管护2〜3年,促进成林,更新占采伐程度的99%。根据洮河林业局普査更新数据显示:截止1989年底,采伐迹地面积为25315.7公顷,至1990年底更新保存面积为25272.3公顷,更新率达99.83%,达到了部颁标准。1987年洮河林业局被国家林业部授于“更新造林”先进单位称号。洮河林业局采伐更新情况汇总表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