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业分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24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农业分区
分类号: F304.5
页数: 3
页码: 301-303
摘要: 卓尼县以其半农半牧为主要地方特点,农业分区的构成,以境内地形地貌、光能、水土和气候等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特点等为基本条件。由于种种原因农牧分区很难整齐划一,大体可划分为四个综合农业分区。
关键词: 农业分区 农业规划

内容

卓尼县以其半农半牧为主要地方特点,农业分区的构成,以境内地形地貌、光能、水土和气候等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特点等为基本条件。由于种种原因农牧分区很难整齐划一,大体可划分为四个综合农业分区。
  一、边远高寒牧区
  位于县境四周边缘高寒地区,海拔高达2700一4920米之间,垂直分布明显,境内沟谷纵横交错,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3.8℃,无霜期为80天;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以上;光能不足,适宜于天然牧草生长,农作物很难成熟。宜于以牧为主,农林兼营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
  境内分布着康多、恰盖、完冒、刀告、尼巴、卡车、木耳、柏林、藏巴哇等9个乡所属的卡围、角缠、温弔滩、俄化、根沙、沙冒后、沙冒多、贡巴寺、格拉、什巴、尼巴、江车、格古、吾古、石大滩、上扎等16个村委会75个自然村(不含国营牧场)。共有12592人,男女劳动力4325人,总面积3958799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9.31%。其中草场面积291799亩,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60.74%。林地面积707541亩,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24.06%。耕地面积35648.8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5.34%,人均占有2.38亩。
  1982年总收入为365.61万元,其中: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79.28%;林业占0.2%;农业位居第二,占19.16%;副业占1.36%;人均收入290元。
  二、中山峡谷农林牧结合区
  地处县境洮河以南和东北部地区,海拔2500一3500米之间。光能不足,年平均气温1.6〜5C之间;年降雨量为600一650毫米;无霜期57〜103天;不宜农作物生长;自然灾害较多,产量低而不稳。
  境内有刀告、扎古录、卡车、木耳、柏林、洮砚、藏巴哇、恰盖、康多等9个乡的龙多、盘桥、塔扎、强岔、大力、七车、岀纳、柏林、巴都、恰布、后旗、拉札、岔巴、多麻、白土咀、光尕、大庄、里加、脑索等19个村委会共114个自然村。总人口13285人,总面积为3316492亩,其中林地面积17&43万亩,草场面积149.66万亩,耕地面积3.19万亩,人均收入15&41元。
  三、洮河沿岸农业区
  地处县境洮河两岸,由西向东逐渐展开,海拔在2100一2800米之间,洮河南岸自然植被覆盖良好,气候湿润,洮河北岸干燥,植被相对较差。年平均气温3.5一5℃之间,无霜期为71一120天,年降雨量500一600毫米,积温1600一2600度,为境内较好的积温区和热量区。有充足的水利资源可供灌溉,水地面积4600亩。其中洮砚、藏巴哇两乡是主要灌溉区。此外,交通、水电等条件比较优越,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境内主要农业区。
  分布着阿子滩、扎古录、卡车、大族、柳林、木耳、纳浪、洮砚、藏巴哇等9个乡(镇)的盘园、寺布车、裔盖、白塔、唐东川、上城门、寺台子、木耳、茁儿、博峪、多坝、寺古多、秋古、羊化、温旗、朝勿、纳浪、若龙、大板子、西泥沟、杜家川、古路坪、纳儿、结拉、新堡、包舍口、柳林、麻路、录日岔、录巴寺等35个村委会,151个自然村。面积为183709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25%。耕地面积58834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7.94%,其中川地32655亩(含水地4600亩),山地26179亩。共有4862户,2656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96%,人均耕地1.8亩。
  种植业结构基本合理,农作物以小麦、青稞为主,有豆类、油料和其它作物。粮食作物占耕地面积的80%,豆类占21.4%,经济和其它作物占15.7%。1982年总收入为311.63万元,其中种植业占74.62%,林业2.73%,牧业20.64%,副业2.26%,人均收入117.70元。是县境主要产粮区,历史产量比较稳定,而且稳中有增,但发展大农业结构还比较单纯。
  四、中部牧农结合区
  地处县境洮河北部丘陵山区,海拔2600一3100米,年平均气温2〜4C,年无霜期72一110天,降水量600一700毫米。整体区域与临潭等县接壤,犬牙交错。区内光照不足,灾害性气候频繁,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足,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耕作粗糙。产量低而不稳,属典型的二阴地区。主要分布在柳林、大族、申藏、阿子滩、木耳、扎古录、完冒等7个乡(镇)的上卓、东石沟、草岔沟、岀路、相俄、口儿癿、申藏、旦藏、目的玻、小沟、冷口、郭大、斜藏、阿子滩、板藏、足子、那子卡、左车首、达架、康木车、柏利、赛如那、八什卡、麻地湾、冰崖等25个村委会,135个自然村。总面积为89223.7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0.97%。其中草场面积389428亩,占区内总面积的82.3%;耕地106181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1.9%;其中川地716.29亩,山地99018.1亩,林地400亩。共3477户,20272人,是全县人口总数的25.21%,人均耕地5.24亩。
  种植结构不合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过大,占总播面积的89.91%,粮食作物受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小麦、青稞田间穗数及有效分蘖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较低。平均每亩产量长期徘徊在200斤以下。以1981年为例,粮食作物平均亩产为123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偏小,亩产为100斤左右,效益大于粮食作物。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