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方品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21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方品种
分类号: S82
页数: 2
页码: 269-270
摘要: 境内地方畜禽品种经过长期选育,已形成具有一定畜产品生产能力的群体,虽个体生产能力普遍较低,但作为遗传基因,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对遗传性稳定、适应性较强,数量较多的牦牛、黄牛、藏羊、山羊等列为改良品种,引进相应的良种进行杂交改良。
关键词: 畜种改良 地方品种

内容

境内地方畜禽品种经过长期选育,已形成具有一定畜产品生产能力的群体,虽个体生产能力普遍较低,但作为遗传基因,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对遗传性稳定、适应性较强,数量较多的牦牛、黄牛、藏羊、山羊等列为改良品种,引进相应的良种进行杂交改良。
  —、黄牛改良
  境内黄牛属内蒙古牛群系,数量少,分布广,占全县牛总数的&9%。其中适龄母牛占黄牛总数的40%左右。
  1982年采用冻精人工授精技术,改良犏雌牛和黄雌牛,侧重犏雌牛,在大峪牧场经过试点获得成功。不久,在城关申藏、阿子滩、洮砚等地进行推广,成效显著。
  1985年,在全县10个乡设立了黄牛改良点,年授配母牛1000头左右,使全县“黄改”进入了高潮,所产种间品种具有个体大,生长快,耐使役,适应性强,生产性高等优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1986年,因改良犏雌牛所产的东力巴牛生长缓慢,个体小,行动笨拙,不宜在坡度较大的地区使役,且销路不畅,又受地理环境所限,而使“黄改”逐渐停止推广。
  二、绵羊改良
  绵羊改良工作始于50年代。1957年,在境内申藏乡石山大族等地进行绵羊改良试点工作,主要引进新疆细毛羊品种。从1980年开始,绵羊改良扩大到申藏全乡、阿子滩、扎古录、藏巴哇、城关等9个乡(镇)。经过长期积极努力改良培育了一部分适应能力强、生长发育快、个体大,毛质和产毛量相对高于藏羊的杂种羊。截止1989年底全县改良绵羊达16995只,占绵羊总数的30%左右。
  三、山羊改良
  此地山羊属地方品种,因其体小,产毛量等个体生产能力低,经济效益差。从70年代开始逐步引进中卫山羊进行杂交改良,所产杂种羊最明显的优势是羔羊的裘皮质量高,经济价值有了明显的提高,很受农牧民群众欢迎。截止1990年底境内藏巴哇乡、洮砚乡等地山羊改良达30%以上。
  四、其它畜禽改良
  (一)猪种改良
  境内所饲养的传统土种猪,个体小,生长发育缓慢,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历来群众自发地不断引进外地优良品种,进行自然改良,因而品种混杂,血缘不清,很难细分,大部分属于瘦肉型猪种或趋向瘦肉型品种。
  1987年,县养猪场从临夏引进杜洛克和甘肃白猪与地方品种杂交,所产杂交品种具有生长快、耐粗饲、屠宰率高的优势。
  (二)鸡种改良
  1970年以来,陆续引进来航鸡、白洛克鸡,投放城关(柳林)、申藏、阿子滩等地,进行纯种繁育和杂交改良。
  1982年,县办鸡场引进星杂二八八和来航蛋用鸡,进行纯种繁育。至1986年,全县改良鸡年生产能力可达2万多只(包括种蛋)。
  (三)马、驴改良
  境内马基本属于河曲马种,性能、外貌等特征与河曲马近似,体格略小,躯体窄短,历来主要是自养自繁。
  60年代曾引进几批河曲种马投放到申藏、恰盖、尼巴、刀告等地,效益显著。后于1983年引进河曲种公马5匹,关中驴7匹,投放洮砚、申藏、纳良、木耳等地,主要对当地马和驴进行改良,间以远缘杂交生产种间骡。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